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

更新时间:2022-12-24 浏览次数:5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个人一生的发展。

    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威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难言个人的尊严。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真挚的话语,饱含着爱与真情,正是浓厚家国情怀的写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不能停留在ロ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西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为什么感动了亿万人?就在于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神圣土地。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可以说,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爱国、奉献、担当、作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

    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才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摘自周德睿《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青年只要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就能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B .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因为,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很难说个人的尊严。 C .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可以称为一种精神坐标。 D . 家国情怀在今天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只有青年担起时代重任,未来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引用艾青的诗句引出了家国情怀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种质朴的情感。 B . 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说明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 C . 第五段作者论述今天的年轻人应该承担时代责任,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D . 文章整体由古代到今天,由民族传统到当代实践,逐层深入,呈现总分总结构。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家国情怀深植于我们的灵魂,内化于行、外化于心,既体现为民族大义,又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 B . 对于个体而言,不是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而是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 C . 对于每个人来说,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也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更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 D .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当代青年应激荡家国情怀,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 2. 文学类文本阅读

    意 外

    铁 凝

    ①台儿沟很少有人家挂照片,也很少有人出去照相。镇上没有照相馆,去趟县城,跋山涉水来回五百里。谁家要是挂张照片,顿时满屋生辉,半个村子也不免热闹几天。

    ②山杏的哥哥来了封信,向家里要张“全家福”。信中特别提到,最想念妹妹山杏。他在南方一个小岛上当兵已经两年,走的时候山杏才八岁。

    ③接到哥哥的信,山杏整天催爹妈去县城照相。从春天到秋天。现在,摘完了核桃,又摘完了柿子。爹对山杏说:“明天咱们就上路。”

    ④山杏一晚上也没睡好。睁开眼看看,妈正弯着腰烙饼;又睁眼看看,妈还弯着腰烙饼;再睁眼看看,一摞白面饼高高地堆在桌上。她想,这不就是过年吗?过年家里也没烙过这么多白面饼。

    ⑤天不亮,山杏就穿上过年时的新罩衣,又叫妈妈给她拿出哥哥寄来的新鞋。妈说:“咱不,照相不如穿我做的扎花鞋。”山杏打整着自己,妈也打整着自己。山杏还从墙上摘下那块落满灰尘的小镜子,前前后后让妈照。直到爹在门口等得不耐烦了,妈才挎起了沉甸甸的篮子。

    ⑥他们搭了五十里汽车,走了二百里山路,喝凉水、住小店,吃了多半篮子干饼,第三天才来到县城,山杏一心想着妈在路上嘱咐过她的话:“听人说,照相馆的灯比太阳还亮,到时候再亮也不能眨眼,一眨眼就照成瞎子了。”

    ⑦进了照相馆,一个烫着卷发的姑娘把他们领进一间黑屋。“哗”的一下,一屋子灯都亮了——有高楼,有大厦,有鲜花,有木马……山杏的眼都不够用了。忽然间她被人拉住胳膊塞在了爹妈中间,原来照相就要开始了。烫发姑娘躲在一只木匣子后面顶起块黑布,左比画,右比画,这使山杏又想起妈在路上嘱咐过她的话。她扭头看看妈,妈已瞪起了眼睛顾不得看她;她又扭头看看爹,爹也正大睁着眼睛向前看。山杏转回头,也赶紧把眼睛瞪得圆圆的。木匣子里“咔嚓”了一声,一屋子的灯也跟着灭了。他们又摸黑走出屋子。

    ⑧半个月后,山杏爹从大队部拿回一个照相馆寄来的信封。山杏赶紧抢着撕开口,里面果然有张照片。谁知,上面没有大睁着眼的山杏,也没有睁大了眼的爹妈。照片上就一个人,一个正冲他们全家微笑的姑娘:额前的卷发像云彩,弯弯的眼睛像月牙儿,比照相馆那个卷头发的还好看。山杏爹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说不出话来。

    ⑨第二天,山杏家的墙上挂出了这张照片,照片上的姑娘冲所有来参观的人微笑着。有人问起这是谁,爹妈吞吞吐吐不说话,山杏说,那是她未来的新嫂子。

    ⑩山杏知道撒谎不好,但又觉着,不管怎么说,从此,她家也可以和那些有照片的人家媲美了。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主要记述了山杏一家照相的故事,故事多处采用铺垫叙述,这样就更好地凸显出山杏纯真可爱山村少女形象,真实可信。 B . 尽管本文作者没有多少笔墨正面介绍台儿沟的具体情况,但是字里行间也能充分感觉到台儿沟的落后和人们思想的守旧。 C . 山杏在照相前打整着自己,对于穿新鞋一事,母女俩有过不同的见解,尽管作者没说出结果,但凭着作者的叙述,也可以猜到结果。 D . 题目“意外”的含义,一是山杏全家人跋山涉水五百里照了相,寄回的照片却不是自己家的;二是山杏依然把那照片挂在屋子里,让全村人欣赏。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山杏为主要描写对象,巧妙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和叙事角度,即始终以一个旁观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使叙述语调显得既平和又客观。 B . 照相是本文的线索,用催照相——去照相——照相时——挂相片来概括情节,这样写来层次清晰,过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C . 文章最后写费尽心思拍摄的照片,最终不是“全家福”而是“嫂子照”,结局尽管意外,却效果奇妙,既照应开头,也揭示了题旨。 D . 本文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期待与失落,语言朴实而不失柔婉清新。
    3. (3) 本文写因“照相”产生的意外,却在“烙饼”上花费了一些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二、古诗文阅读(55分)
  • 3. 【课内文言文阅读】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就砺则利               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B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学问渊博 C . 蚓无爪牙之             利:锋利 D . 君子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青,取之蓝             而青 B . 为轮                 无至千里 C . 不如须臾所学也         不如登高博见也 D . 风雨兴                 圣心备
    3. (3)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登高而招”“而见者远”,说明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由此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B . “骐骥”与“驽马”、“舍之”与“不舍”的对比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所以说“学不可以已”。 C . 虽然《劝学》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方法。 D . 全文用了比喻论证,最后一段从学习的方法、态度方面说明学习要注意的问题,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也有指导意义。
    4. (4)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4. 【课外文言文阅读】

     月日,愈再拜①:天池之滨,大江之濆②,曰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③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獱獭④之笑者,盖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于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俛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注释】①本文为贞元九年(公元793年)韩愈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时写给别人的求荐信。 ②濆(fén):水边。  ③品汇匹俦:指同一类东西。 ④獱(biān)獭:水獭,半水栖动物。

    1. (1)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封求人帮助推荐的信,但几乎满篇记述了一“怪物”的遭遇,只在最后用一句话点明主旨,语言十分委婉含蓄。 B . 文中的“怪物”有不同凡响的才能,有坚贞的操守,宁肯烂死沙泥之中,也不卑躬屈膝以求得可怜,其精神令人敬佩。 C . 作者一方面不断地寻求机遇以图施展抱负,一方面又把自己的际遇归于天命,思想是矛盾的。 D . 文章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恨,表达了对对方竭力提携自己的感激之情。
    2. (2) 对下列句中“其”的指代内容或用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 其:怪物 B . 其哀之,命也  其:有力者 C . 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 其:怪物 D . 阁下其亦怜察之      其:语气词,表示希望
    3. (3) 文章末尾运用反复的手法再三慨叹命运,在表达上的作用是
    4. (4) 有人认为韩愈在信中乞求当政者的引荐,无异于“俛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 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 狗吠深巷中,。(陶渊明《归园田居》)

      携来百侣曾游。。(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2)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 (曹操《短歌行》)
    3. (3) 《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
    4. (4) 《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
    5. (5) 文中以雕刻为喻,从反面论述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6. (6)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7. (7) 《师说》 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8. (8) 曹操《短歌行》中“”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以明月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 6.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用“金黄”修饰“稻束”,写出了稻束真正的颜色和母亲的脸色,寓意着丰收的情景。 B .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交代了时间和地点,“割过的”暗示劳动已经结束,给人以静谧之感。 C .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可理解为母亲的容颜虽然衰退,但在孩子眼中母亲永远都是最美丽的。 D . “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通过自然景物的衬托,勾勒出一幅伟大而庄严的画面。
    2. (2)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田里、路上、天空、远山的空间位移,传达了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深思。 B . “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这句写景很有层次,由近到远再到近。 C . 诗人在倒数第四行连用两个“静默”,语调舒缓、低沉,是在为下文叙写“沉思”蓄势。 D .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把历史和母亲、稻束相对比,突出了后者在历史中的重要性。
    3. (3) “金黄的稻束”和“母亲”之间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三、语言实际运用(11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哦,香雪》这篇小说人物不多,情节简单,描写了主人公香雪一段“睁眼看世界”的经历: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她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

    作为“荷花淀派”杰出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文章中,作者写香雪的同村姐妹凤娇偶然认识了火车上那个温文尔雅的年轻乘务员“北京话”,并从与他的接触中________了朦胧的少女情愫。跟“北京话”做买卖时,凤娇有意磨磨蹭蹭,直到火车开动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她是故意不让他有付钱的机会。而凤娇却觉得很开心很满足,因为她________地为她爱着的人付出。这一系列细节充分展现了山村女孩对________的爱情特有的含蓄与执着,而这种特有的情怀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小说________的细节是:香雪下火车之前,“北京话”在说话时无意中提到他的爱人。( ),香雪既替凤娇委屈,也为整个台儿沟委屈。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作为“荷花淀派”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 B . 作为“荷花淀派”杰出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C . 作为“荷花淀派”杰出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描写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D . 作为“荷花淀派”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萌发 心甘情愿 可望而不可即 出人意料 B . 激发 心甘情愿 风马牛不相及 出人意料 C . 萌发 心悦诚服 风马牛不相及 出其不意 D . 激发 心悦诚服 可望而不可即 出其不意
    3. (3) 在文中括号内补写一句话,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0高一上·霍邱期中)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百年前,我们的祖辈在《新青年》中呐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五十年前,我们的父辈在《青春万岁》中高歌:“我们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我们渴望生活,从来不淡漠”;今天,我们这样表达自己的心声:

    “谁的青春不迷茫/我的青春我做主/再不疯狂就老了……”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