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2023届中国名校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2-12-24 浏览次数:25 类型:月考试卷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全球第三长河,国家战略水源地,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在维护我国生态和水安全方面的地位无可替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新时期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也是我国走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示范。习近平同志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优先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改革开放后的很长时间内,长江沿线省市曾过度追求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忽视了长江流域生态容量的有限性和环境承载力的脆弱性。经济发展目标与生态发展目标长期不平衡,导致长江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严重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生态“账户”透支严重。长江流域已遭到破坏的生态容量和环境承载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有效恢复。更严峻的是,在长江生态需求与生态供给重新实现平衡之前,长江生态“赤字”仍会持续增长。因此,“大开发”带来的后果必须通过“大保护”来弥补,而且刻不容缓。

    “不搞大开发”,要求长江流域各省市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加强自律。自律意味着取舍,背后是对生态价值的充分认可和高度重视。一些地方之所以面临转型困难,本质上是因为还在传统的发展路径上一意孤行。对这些地方而言,当务之急是严格以生态红线为标尺,明确什么不能做。减掉一项破坏生态环境的政策,就是增加一项建设生态文明的举措,这种“减法”正是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开端。

    “共抓大保护”,要求长江流域各省市加强沟通合作,形成保护长江生态的合力。长江经济带涉及11个省市,是全世界人口最多、产业规模最大的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因长江而构成了统一的生态整体。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省市都无法在长江生态环境破坏中独善其身,也无力独自承担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任。因此,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绝不能以行政区划为壁垒。各省市在加强自律的同时,必须同其他省市精诚合作。

    (取材于周亚敏等的文章)

    材料二

    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东到上海江苏浙江,西到云南四川贵州,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经济带,跨越11个省市,面积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经济生产总值均占全国40%以上。

    长江经济带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的累积效应和缺乏科学的空间开发管控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严重威胁长江作为国家战略水源地和重要生态支撑带的地位。

    受生产和运输“亲水”特性的影响,长江干流和一些主要支流沿岸高风险企业聚集。目前,沿江布局有62个工业园区,其中,全国40%的造纸、43%的合成氨、81%的磷铵、72%的印染布、40%的烧碱产能聚集在该区域,尤其是重化工企业密集分布,生产和运输的危化品多达250余种,由此导致环境突发事件频发,严重威胁所在地及下游地区的供水与生态安全。

    2008-2018年,长江经济带共发生环境突发事件2574起,约占全国总数的53.6%;其中,上海、江苏和浙江的环境突发事件占整个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总数的80%以上。

    (取材于杨桂山、徐昔保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积蓄经济发展新动能,需要进一步解开思想认识上的结。不搞大开发,并非不发展。长江是资金、人口、资源等多要素流动的大动脉,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这三大坐拥黄金水道的动力引擎在城市发展群上进行了探索。

    据产业转移促进中心(商务部上海基地)统计,近十年间,该中心直接支持上海179个项目、投资1360亿元的产业转移,去向绝大部分是武汉、合肥、重庆、成都等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产业转移初期以制造业为主,近年来电子信息类项目越来越多。

    在高质量发展探索中,同在长三角的湖州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大力发展以物流、金融、科技、商务服务为代表的绿色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生态旅游、文化、家庭服务等绿色消费性服务业。

    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咸宁市,纺织服装、冶金建材、森工造纸等占比较高的传统产业逐渐“变脸”,清洁能源、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医药健康等千亿产业集群正在这座拥有128公里长江岸线的城市崛起。

    从产业合作到川电入渝,从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到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从成都东进到重庆西进,随着川渝两地能源、信息、开放通道等方面一体化不断提升,成渝城市群从概念逐渐走向现实。

    (取材于李亚彪、徐海波等的相关文章)

    1.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长江作为战略水源地,在维护我国生态和水安全方面的地位无可替代。 B . 长江生态环境的恶化反映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问题。 C . “不搞大开发”,意味着取舍,取的是良好生态环境,舍的是经济发展。 D . “共抓大保护”,要求沿线省市共同承担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任。
    2. (2)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账户:生态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 B . 赤字:生态需求远小于生态供给 C . 红线:保护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 D . 壁垒:行政管理清晰分明的界限
    3. (3) 下列对材料二中图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09-2013年,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呈持续上升趋势。 B . 2010年,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占全国总数的70%左右。 C . 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污染事件发展趋势与全国大体一致。 D . 从2015年开始,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数量显著下降。
    4.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搞高强度开发,长江经济带生态需求与供给重新实现平衡则指日可待。 B .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恶化与沿江人口稠密、产业规模大有一定关系。 C . 空间开发管控的非科学性是导致长江经济带生态形势严峻的最主要原因。 D . 为保障长江经济带沿线饮用水安全,沿江省市必须彻底关停高风险企业。
    5. (5) 请你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话题,以编辑的身份写一段导语,帮助读者整体把握上面三则材料的内容及其关系。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亿传

    (北宋)苏舜钦

    韩公,讳亿,字宗魏。以咸平五年登进士第,除大理评事。

    景祐二年,通判陈州。时郡界河决害民,计其补塞费巨万,公驰至其地,集濒河丁壮,就伐薪蒸,亲为栽画,一物不取于民而堤复完坚。又去郡数十里有群寇,大浮舰而下,将劫旁邑。公廉知之,自部十余卒,夜掩至,命堰河绝上流,举火伐鼓以疑之,贼弃舟迸走,尽束以付吏。转运使郑文宝闻之,走檄会公于许。既至,叹曰:“急欲识公之面颜耳。”

    八年,迁屯田员外郎,知相州。时河北蝗旱,转运使因岁计覆 , 不以实闻,诸郡畏莫敢言,公力抗幸请蠲赋役,州民赖以全活。

    寻擢侍御史,时淮浙蝗早,民饥殍流散。命公为安抚,所至赈廪困灾家,罢诸役作,举良吏以牧羊之。合肥有陂可溉田,久为右姓专其利,公决导以济下户,得以衣食者不可胜数。

    岁余,除河北转运使,诏留监定故丞相向公诸子分财。丁崖州当国,势慑天下,私所亲谕公,欲市向公长安华严别墅,又讽其子从之。公至其家,面戒曰:“土田衣食之源不可弃。”故余财尽均,而华严独存,不以分,由是忤崖州意。

    景祐中,西夏称藩日久,当遣人至京师货易,出入民间如家。公深以为不便,请下诏推恩置馆舍,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

    公性方严质重,虽笑言不妄,每朝廷有大议论,所持坚正,形于颜色,惟义所在,不恤权忌,一发于言,众莫敢夺。

    【注释】①走檄:紧急发送文书。②覆:检查。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亲裁画           为:替

      ②公知之           廉:正直

      ③举火伐鼓疑之       以:连词,表目的

      ④转运使岁计覆       因:按照

      ⑤公决导以下户       济:灌溉

      ⑥欲向公长安华严别墅   市:买

      遣人至京师货易      当:每当

      ⑧公性方严重         质:气质

      A . ①⑦ B . ②⑧ C . ③⑥ D . ④⑤
    2. (2) 把第四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命公为安抚,所至赈廪困灾家,罢诸役作,举良吏以牧羊之。

    3. (3) 第六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

    4. (4) 具体分析第二段中郑文宝急于结识韩公的原因。
    5. (5) 文末评价韩公“坚正”这一品格在第三段、第五段中也有体现,但内涵同中有异,请加以分析。
  • 3.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1·8)

    ②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16·3)

    ③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13·21)

    1. (1) “无友不如己者”中的“如”,杨伯峻解释为“及”,而钱逊在《论语浅解》中解释为“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此句的意思。
    2. (2) 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孔子的交友标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

    苏轼

    杏花飞帘散馀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1】如流水涵青蘋【2】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3】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注释】【1】炯:光明的样子。【2】青蘋:浅水生植物。【3】山城:当时,作者在徐州任上。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描写馀春景物,富于动感。 B . “褰衣”二句移步户外,静赏一派月夜景致。 C . 在洞箫声中诗人看月落杯空,为此惆怅不已。 D . 全篇紧扣题目,人景情相互依存,颇可玩味。
    2. (2) “争挽长条落香雪”句,用落雪喻落花。下列诗句没有使用比喻来形容落花的一项是( )
      A .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将进酒》) B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C .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清平乐》) D . 地上空拾星,枝上不见花。(孟郊《杏殇》)
    3. (3) 有人评价这首诗“人因物而情迁”,意思是人物的情感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请通观全诗,在“杏花”与“月”中任选一个物象,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 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 (1) 《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演奏技巧高超,运用留白的句子是“”。
    2. (2) 杜甫登临岳阳楼,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深感身世的孤危的句子是“亲朋无一字,”。
    3. (3)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以“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建议统治者要兼听则明,远离佞臣。
    4. (4) 学校里的历史爱好者成立了“鉴之”社团。有同学说,这个名字暗含了“以史为鉴”之意,出自杜牧的“”。
    5. (5) 读书交流会上,主持人请你用一句古代诗文来形容博学内省的重要意义,你会写下“”。
  • 6. (2021·海淀一模) 《红楼梦》中,空空道人担心石头上的故事“世人不爱看”,因为故事写的不过是“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小才微善”的意思是,有点小才情、小长处。你是否同意用“小才微善”来评价宝钗、探春和王熙凤呢?请从三人中任选一人,结合原著内容,说明理由。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 7.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途中

    今天是个潇洒的秋日,飘着零雨,我坐在电车里,看到沿途店里的伙计们差不多都是懒洋洋地在那里谈天,看报,喝茶——喝茶的尤其多,因为今天实在有点冷起来了。还有些只是倚着柜头,望望天色。总之纷纷扰扰的十里洋场顿然现出闲暇悠然的气概,高楼大厦的商店好像都化做三间两舍的隐庐,里面那班平常替老板挣钱、向主顾陪笑的伙计们也居然感到了生活余裕的乐处,正在拉闲扯散地过日,仿佛全是古之隐君子了。

    到了北站,换上去西乡的公共汽车,雨中的秋之田野是别有一种风味的。外面的蒙蒙细雨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只是车窗上不断来临的小雨点,同河面上错杂得可喜的纤纤雨脚。此外还有粉般的小雨点从破了的玻璃窗进来,栖止在我的脸上。我虽然有些寒战,但是受了雨水的洗礼,精神变成格外地清醒。

    我是个最喜欢在十丈红尘里奔走于道路的人。我现在每天在路上的时间差不多总在两点钟以上,这已经有好几月了,我却一点也不生厌,天天走上电车,老是好像开始蜜月旅行一样。车子里面和路上的人们具有万般色相,你坐在车里,只要你睁大眼睛不停地观察三十分钟,你差不多可以在所见的人们脸上看出人世一切的苦乐感觉同人心的种种情调。并且在路途中我们的心境是最宜于静观、最能吸收外界刺激的。我们通常总是有事干,正经事也好,歪事也好,我们的注意力免不了特别集中在一点上,只有路途中,尤其走熟了的长路,在未到目的地以前,我们的方寸是悠然的,不专注于一物,却无所不留神,在匆匆忙忙的一生里,我们此时才得好好地看一看人生的真况。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途中是认识人生最方便的地方。

    车中、船上、人行道可说是人生博览会的三张入场券,可惜许多人把它们当做废纸,空走了一生的路。我们有一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谓行万里路自然是指走遍名山大川,通都大邑,但是我觉得换一个解释也是可以。一条路你来往走了几万遍,凑成了万里这个数目,只要你真用了你的眼睛,你就可以算是懂得人生的人了。

    有意的旅行倒不如通常的走路那样能与自然更见亲密。旅行的人们心中只惦着他的目的地,精神是紧张的,实在不宜于裕然地接受自然的美景。天下的风光是活的,并不拘泥于一谷一溪,一洞一岩。旅行的人们所看的却多半是这些名闻四海的死景,人人莫名其妙地照例赞美的胜地。这又何苦呢?只有自己发现的美景对着我们才会有贴心的亲切感觉,才会感动整个心灵,而这些好景却大抵是得之偶然,绝不能强求。所以有时因公外出,在火车中所瞥见的田舍风光会深印在我们的心坎里,而花了盘缠告了病假去赏玩的名胜倒只是如烟如雾地浮动在记忆的海里。

    我坐在车里,任它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地跳荡 , 看着老看不完的十八世纪长篇小说,有时合着书随便望一望外面天气,忽然觉得青翠迎人,遍地散着香花,晴天现出不可描摹的蓝色。我顿然感到春天已到大地,神魂飞在九霄云外了。再去细看一下,好景早已过去,明天再走到原地,一切虽然仍旧,总觉得有所不足,与昨天是不同的,于是乎那天的景色永留在我的心里。真真的好景都该这样一瞬即逝,永不重来。

    在热狂的夏天,风雪载途的冬季,我也常常出乎意料地获得不可名状的妙境,它们滋润着我的心田,真是陆放翁所谓的“何处楼台无月明”。走路的确是了解自然的捷径。

    雨雪霏霏,杨柳依依,这些境界只有行人才有福享受。许多奇情逸事也都是靠着几个人的漫游而产生的。《西游记》《镜花缘》《老残游记》等不可一世的杰作,没有一个不是以“行”为骨子的,所说的全是途中的一切。我觉得文学的浪漫题材在爱情以外,就要数到“行”了。陆放翁是个豪爽不羁的诗人,而他最出色的杰作却是那些记行的七言。我们随便抄下两首,来代我们说出“行”的浪漫性罢!

    剑南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南定楼遇急雨

    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

    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人语朱离逢峒獠,棹歌欸乃下吴舟。

    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因为“行”是这么会勾起含有诗意的情绪的,所以我们从“行”可以得到极愉快的精神之乐。

    我们从摇篮到坟墓也不过是一条道路,当我们正寝以前,我们可说是老在途中。途中自然有许多的苦辛,然而四周的风光和同路的旅人都是极有趣的,值得我们跋涉这程路来细细鉴赏。除开这条悠长的道路外,我们并没有别的目的地,最要紧的,是培养一个易感的心境,而不要闭着眼睛,朦朦一生,始终没有看到世界。

    1929年11月5日

    (取材自梁遇春同名散文)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雨中的秋之田野是别有一种风味的           风味:趣味、情致 B . 我们的方寸是悠然的                   方寸:尺度、界限 C . 任它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地跳荡          跳荡:颠簸、晃动 D . ……《老残游记》等不可一世的杰作         不可一世:当时没有能比得上的
    2.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途中描摹细雨,作者调动了视觉、触觉等感官,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B . 平常做事,我们的注意力总是特别集中于一点,无法看出人世一切苦乐。 C . 作者对“行万里路”的理解非同寻常,肯定了普通日常“行路”的意义。 D . 作者引用陆游的两首诗歌,借此说明历来不乏叙写“行路”浪漫的杰作。
    3. (3) 作者为什么“最喜欢在十丈红尘里奔走于道路”?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4. (4) 好文章起笔历来讲究,请简要分析本文首段有哪些妙处。
五、语言基础运用(4分)
  • 8. (2022高三上·成都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吃喝当然是人生一大乐事,如果生活在太空,我们还能愉快地享用大餐吗?

    最早的太空餐是让人____的“牙膏”:宇航员从管子里面挤出半流体的食物,不需要咀嚼便直接咽下去,没有咀嚼的快感,没有多样的选择,首代宇航员的饮食条件相当艰苦。然而,吃货的生产力                 ,很快,人们就发明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甚至还有咖啡杯和煎锅。如今,宇航员们已能在太空中自如地使用各种餐具,与地面用餐相当接近。与此同时,太空食品的种类也丰富起来。正因为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使得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然而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而且宇航员们还在不停地开发新的太空料理:小饼干、寿司、花生酱冰棍,甚至是“昨天的咖啡”——采访中一位航天飞机的指挥官曾自豪地展示过一批再生水,而原料是什么,自然____。

    然而,制订太空莱谱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大部分蔬果在宇宙中最多只能保持两天鲜度,空间站中新鲜食品____,绝大多数食品只能脱水或加工成罐头运上太空。目前科学家们正想方设法解决这一难题。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踌躇不前 不胜枚举 心照不宣 极其稀缺 B . 望而却步 不胜枚举 不言而喻 寥寥无几 C . 踌躇不前 不可低估 心照不宣 寥寥无几 D . 望而却步 不可低估 不言而喻 极其稀缺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这使得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然而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B . 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虽然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C . 正因为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使得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虽然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D . 正因为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所以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然而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 9.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⑴一名往届的高考成绩优异的学长返回母校与高三的学弟学妹交流。作为学弟学妹中的一员,你最想向这位学长问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请写出这个问题,并对你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做简要阐释。要求:问题明确具体,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⑵请从《红楼梦》里的史湘云、《边城》里的翠翠、《红岩》中的江姐三人中选取一人,用一个字来形容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以小说中的相关内容作为依据,对这一特点加以解说。要求:特点准确,依据可信,解说到位。150字左右。

    ⑶请以“遇见秋天”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150字左右。

  • 10.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⑴鲁迅的藏书大约有14000多册。我们翻看这些书,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更像是一个学者的书单。但我们读鲁迅的书,却不太容易发现这些书籍的影子,这些东西都藏在鲁迅文本的背后。有人说,鲁迅之所以伟大,在于有暗功夫,确是不凡之论。

    请以“暗功夫”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⑵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生活中的一个契机,让你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个契机可能是一本书、一首诗,也可能是一句话、一件事、一个决定……

    请以“发现另一个我”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