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2-12-24 浏览次数:42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多集中于诗、文、笔记等以往关注较少的文体领域,而传统的词学研究则相对较为沉寂。在此背景下,马里扬《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一书的出版,可谓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珍贵的尝试。作者对其研究有着非常自觉的反省,以“内美的镶边”这一巧妙譬喻为其工作定位。所谓“内美”,盖指词之为词的文体特性。深入阐明这一点固为词学研究的要旨,然而作者自谓本书的研究并不直接探索“内美”,而将先从“镶边”的工作做起。所谓“镶边”,作者借用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一书中的“外缘研究”概念加以阐发,谓其为对与宋词文体特质相关的外缘因素之考察,但又与以文献、历史考证本身为目的的“外部研究”有所不同:“外部研究,侧重文献的整理与作家生平及作品背景的查察,而外缘研究则是在文学本体研究之内的,也可以说是文学的历史与文化的批评,不是单纯的文献与历史的研究,其意图在于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

    虽以对宋词“内美”的关怀为底色,然而占据本书主体并最能体现作者研究功力的部分,仍是大量扎实、细腻甚至趋于烦琐的实证性考据工作。书中所呈现的判断与观点,皆建立在对诸如“犯曲”结构与文辞格式、王安石文集编撰、苏轼与杨绘之交往、晏儿道歌词“投赠”事件等具体问题的辨析之上。在直接材料有限、史实面目不清的情况下,作者在茫茫史料间钩沉爬梳,如农民耕种般对一手文献材料一寸一寸地耐心耕耘,遂使史料间的隐晦联系逐渐显影,模糊的历史事件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

    尤令人敬佩的是,虽以深厚的考证功力见长,作者呈现于书中的学术探索却不止于此。在作者看来,实证性的考据工作,应当通向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揭示与阐明:“我们认为,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本身,恐怕不仅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或者应该本就是一种批评。”正如作者反复所言的,“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就此去理解文本特质所具有的内在境界——这应该是极其阔大深广的”“文学作品的内在境界,则是具备无限的可能,历史的考证不过是通向它的一种路”。这样一种以历史文化考证作为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可用作者后记中所言的“词外求词”予以概括:“研究宋词,恐怕至少应该关注也算是‘词外’的两个传统:一个是士大夫的文学传统,一个是诗乐的文化传统。脱离了前者,‘宋’就没有着落;脱离了后者,‘词’就等同于‘辞藻’之‘辞’。”本书所实践的外缘研究,正是通过将“词外”的文化传统尽可能充分地纳入对词体本身的观照中,展示宋词之“内美”所具有的深邃旷远的内涵。

    (摘编自姚华《词外求词,展示宋词的内在之美》)

    材料二:

    宋词是词艺术的发展高峰。《中国文学史》指出:“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迅速兴起和发展,而词则成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同时,宋代唱词业十分发达,唱词表演和消费广泛存在于茶馆、酒肆、勾栏瓦肆等商业性场所,职业唱词人数众多,分布范围很广。

    众所周知,宋代文人词的发展既是一个“诗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雅化”的过程。早期的文人词,如李白、白居易的词作,都自觉不自觉地用文人的话语来仿效民间的词调,在词中蕴含了文人的思想情趣。宋代文人更是常将诗的创作规范嫁接到词的创作之中,从而实现词的“诗化”。同时,又往往用作诗的话语体系来作词,从而实现词的“雅化”。不过,这些文人词一般并不适合民间演唱,尤其不适合商业演出。就美学产业而言,一首词在市场上要获得听众认可,必须反映主要目标受众——市民阶层的自身生活,体现市民阶层的情感需求和审美追求。一般文人词由于不适合商业演出,不具备商品属性,被排斥在美学产业之外,而不讲究措辞雅致和结构精妙,但贴近市民生活、俚俗风趣,追求柔美听觉效果的词作反而能够在市场上广泛流行。不过,并非所有宋代文人皆抛弃了词本身“俗”的底色,例如欧阳修、周邦彦等的一些词作。这些词作无论在创作时是否以商业演出为目的,从传播路径来看,演唱这些词主要是唱词业的商业行为,因而这些词具有了商品属性。

    同时,宋代文人词之外还存在着众多民间词作。基于市场特质分析,宋代民间词主要用于唱词业的商业演出,是市场上的流行商品。

    (摘编自尚光一《美学产业视域中的宋代文学审美俗趣》)

    材料三:

    词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最初是配乐的歌词。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过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对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进行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加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摘编自《周济的推尊词体与开示门径》)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相对于传统的词学研究而言,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在诗、文、笔记等领域成果更多。 B . 虽然“内美”是词学研究的要旨,但是在宋词研究中应借助外部因素间接探索它。 C . 外部研究和外缘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后者的研究意图是要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 D . 马里扬认为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可能不仅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也是一种批评。
    2. (2) 依据材料三的相关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 B . 苏、李的尊体论,在后世不断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C . 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 . 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的成就。
    3. (3) 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三则材料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对宋词的探究,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肯定了宋词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B . 材料一通过论述告诉读者,要了解宋词,走进宋词的世界,就要去做大量扎实、细腻的实证性的考据工作,阐明文学本质。 C . 材料一论述了马里扬所著书籍的学术价值、出版背景、意义、研究方法等,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D . 材料三论述了词的发展,词最初是配乐的歌词,主要以娱乐为目的,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开始出现尊体之说。
    4. (4) 材料三对于“尊体”是如何论述的?请简要说明。
    5. (5) 结合材料,谈一谈你对尊体“两个层面”的理解。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红袍

    刘泷

    小镇小,但有个人的名气不小。

    他叫孔远,总是笑眯眯的。下颌一丛恩格斯一样很绅士的胡子。面膛微红,恍若蒙古汉子酒后的酡颜。

    孔远开一石屋,名曰无我斋。

    奇人立世,总要有过人之处。孔远亦然,他有两绝。

    一是雕艺,几乎无人匹敌。无我斋里,摆有他不肯脱手的石雕作品。一件是“甜蜜”。料子为普通巴林石,但他雕工高妙,化腐朽为神奇,居然出现动感的效果。玉样的蜂巢有蜂蜜溢出,有蜂蛹蠕动,有工蜂忙碌,六棱型的窝眼以及封口蜂唾构筑的凸凹,纵纵横横,形似、神似。竟然有真的蜜蜂嘤嘤飞来,徘徊、盘桓,又怏怏离去;一件是他用彩石构思的蜗牛巧雕,冠名“安居乐业”。无论是伏卧的枯黄菜叶,还是背着硬壳爬行的淡蓝蜗牛,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竟有一只真的淡白蜗牛不知从何处莫名其妙地爬来,和他制造的石头蜗牛做了十几天的伴,不肯离去。

    相石,是孔远又一独家秘籍。

    一次,他携朋友到一家新开业的石头城溜达。面对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的巴林美石、奇石、彩石、图案石,巡视一遭后,他便指着一块面包大小的鸡血石悄悄说,这块石头的价钱绝对标错了,少一个“0”,应是6万元。

    朋友不信,觉得那块鸡血石尽管有红艳血丝,但底子发乌,其貌不扬,标价6 000元已经不菲,再说,店主又不是傻子。

    孔远像变魔术一样从衣袋里拿出一沓百元钞票,摇了摇,对那守摊的女子说,丫头,请把这块石头给我包上。

    女子便拿着钱去找老板。

    不一会,一位衣冠楚楚的男士匆匆走来,一脸歉意地说:对不起,先生,这块石头的价钱标错了,不是6 000元,而是6万元。实在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孔远得意地笑了。说,我说嘛,什么石头能逃过我的眼睛!

    事后,朋友开玩笑说:那个老板是不是你的托儿啊?

    孔远说,什么呀,我开石头店,是为赚钱,不练就一副火眼金睛,成吗?!

    最让人叫绝的,是一次他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会上的表现。

    各色美石、奇石的爱好者、收藏者、店家纷纷赶来,集聚一堂。

    他们像鸭子一样,伸长了脖子,手持号牌,盯视着前台手持槌子的人,以及他面前摆放的一块并不出色的石头。

    其石粗如男人拳头、长有尺许,表皮暗黄,浮现斑斓色泽,如同破晓之朦胧云层,算是一断藕样的璞玉。

    然而,真是邪门了,众人都眼盯着这块石头,一副感觉良好、志在必得的架势。

    随着百元、千元地往上加价,从起价10万元水涨船高到了20万元。终于,有人将价钱推到了25万元。立时,众人目瞪口呆,场内鸦雀无声。

    此时,孔远却令人猝不及防地举起了号牌,沉稳而自信地说,我加3万元,28万元!

    所有人都傻了。

    人们面面相觑,纷纷摇头,说孔远这小子是不是疯了?

    他却依然笑眯眯地端坐在那里。

    时间一秒一秒流走,人们都像被孔远掌控了一样,大脑一片空白。但是,主持拍卖的人是冷静的,他倒读了秒数之后,一锤定音说,成交!

    结果,孔远将买到的石头打磨、抛光之后,令所有爱石之人都瞪大了眼睛:石头几无瑕疵,它红艳欲滴,血色连成一片,宛若娇艳牡丹!其美艳、灵动、飘逸、妖娆,堪称千载难逢、举世无双。

    这样,巴林鸡血石家族一个新石种——大红袍诞生了。和一种高贵的茶叶同名。

    孔远锯其三分之一,就卖了90万元,其余的一部分有人出200万元,他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什么也不卖了。

    这之后,孔远心无飞扬之波,面无得意之色,依然该干嘛干嘛,盘桓于无我斋,雕石、把玩。

    前年,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孔远说好事啊!铜台沟是地震带,1976年唐山地震,这里就裂了一条长长的大口子。咱们选个新址,建新村,建高楼!

    书记叹口气,说,上面拨款有数,别说建高楼,建新村都不够!

    孔远说,建设家乡,义不容辞。这事,我来想辙!

    他把那段大红袍卖了,300万元。

    全部捐给了村里。

    楼的形状是按那段藕样的大红袍设计的,殷红的颜色,书行楷体三字:“大红袍”。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远给开的石屋命名“无我斋”,这个名字意味深长,既体现出主人公的思想境界,也暗示了下文孔远会为建新村而捐出大红袍。 B . 孔远无我斋中不肯脱手的两件雕艺——“甜蜜”和“安居乐业”,不仅表现了孔远雕刻水平高超,其命名也寄寓了孔远美好的愿望。 C . 孔远在新开业的石头城发现一块鸡血石的价格标错了,他趁机购买这块鸡血石,说明他具有商人贪财贪利的特点,丰富了人物形象。 D . 孔远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会上沉稳自信地加价,既显现了这块巴林鸡血石的价值非凡,也显示了他作为小镇奇人“相石”一绝的特点。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面膛微红,恍若蒙古汉子酒后的酡颜”运用了肖像描写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孔远作为雕艺和相石艺人的特征。 B . 孔远的两件雕艺作品“甜蜜”和“安居乐业”,都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真的蜜蜂和蜗牛的到来表现孔远雕艺的高超绝妙。 C . “他们像鸭子一样,伸长了脖子,手持号牌,盯视着前台手持槌子的人”,运用动作描写表达出人们对鸡血石的志在必得。 D . 文章两次写到孔远笑眯眯的,开头描写重在呈现孔远的外貌特征,在拍卖会上的描写侧重表现孔远沉稳自信的心理状态。
    3. (3) “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这个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小说结尾用“大红袍”给楼命名,有什么深刻含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之道》

    苏子瞻,智慧夙成。喜读书,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辄变一体,书法遂工。髫年 , 便有论著。父明允,大以为佳。

    年二十,侍明允,偕弟子由至成都,谒张安道。安道倾注甚,致书欧阳永叔。永叔见明允及子瞻、子由文,甚喜,极力推挽,声名大起。明允卒后,子瞻判官告院,与王介甫议论不合,出为杭停。于时兄弟散于宦途,离合之感,从此始矣。

    仕杭三年不调。改知彭城,约子由会于澶濮之间,相携至彭城,宿逍遥堂。时兄弟一别,遂已七年。子由念风雨联床之约,不胜离合之感。子瞻则谓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想从之日长,无容凄怆也。然而乡思益深矣。子由留百余日而去。

    移知湖州,是年,言事者以到任谢表为谤,并摭生平诗辞,以为怨望。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就逮台狱,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上见而怜之,自此一意宽释。会以曹太后泣问故,上意益解。于是黄州之命下矣。

    哲宗立,子瞻以礼部郎召还,子由相继为侍从,弟兄聚首,友朋凑集,文酒赏逅,雅道大振。而元丰诸臣章惇辈亦会于朝。子由疏其奸恶,惇大怒。于是子瞻贬岭外,子由贬筠, 苏门四学士亦相继尽去。当事者犹谓罪大罚轻,复谪子瞻至儋州,子由至雷州,了不相闻。

    元符三年,子瞻北还中原,子由亦由雷还许。初,子瞻已定居阳羡,子由有书来促归许。念老境庶几,不欲做两处,遂决计从江溯汴,于陈留陆行至许。会舟中皆伏暑,又念子由近亦穷用,不忍累之。遂复归阳羡,还旧寓。未几,疾甚,数日而终。子由闻之,伤悼不欲生。

    (节选自袁中道《次苏子瞻先后事》)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 B . 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 C . 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 D . 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格物:格物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认识、研究、探究万物的规律,格"规律"之意。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之理"的学科,后失传。 B . 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统治族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 C . 髫年,指幼童时期,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中的“垂髫”含义相同。 D . 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不取字。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子瞻对自己亲手抄写的经史书籍皆明了谙熟,并在抄写过程中成就了高超的书法技艺,其著作得到父亲的高度赞赏。 B . 苏子瞻因与王介甫政见不合而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七年后才得以和苏子由再次相会,兄弟二人互相倾诉离别之悲。 C . 苏子瞻、苏子由及苏门四学士遭受了严酷的政治迫害,直接原因是苏子由上奏章揭发了元丰诸臣章惇等的奸恶事实。 D . 苏子由晚年在许州写信催促苏子瞻到许州养老,但因种种原因,苏子瞻最终没有到许州,再次返居阳羡,不久不幸病逝。
    4.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②言事者以到任谢表为谤,并摭生平诗辞,以为怨望。

    5. (5) 苏子瞻遭遇“诗账”事件,被捕入狱后,因何原因被释放?请简要分析。
  • 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辛弃疾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志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注】①本词创作于作者闲居带湖、瓢泉时期,其间除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至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一度被起用为福建安抚使外,一直赋闲在家。②西窗:思念,代指抱负。

    1. (1) 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词以“万事皆空”总摄全篇,充盈家国身世之感,风格沉郁悲凉。 B . “雨打风吹”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此处表达出作者舍身报国决心的坚持。 C . 下阕写少年梦被山僧撞破,惊醒后难眠,只有西风呜咽。写出了词人渴望逃避现实的悲凉之感。 D . 在写作手法上,本词结构整齐严密,通过联想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具有开阖顿挫的跌宕气势。
    2. (2) 辛弃疾诗歌创造中特别崇尚英雄,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也曾感慨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试比较分析两首词中词人对英雄有着怎样共同的情感。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和“”。
    2. (2) 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第六十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意思的句子是“”。
    3. (3) 《将进酒》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吊脚楼是一种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为土家族的主要住所形式之一。土家族大多居住在我国南方山区,人们               , 房屋建筑多建于带坡度的地面上,为了保持平衡,房屋的一边临空而建,其下以支柱支撑,成“吊脚”样式,这就形成了土家族独具特色的“吊脚楼”建筑形式。

    土家吊脚楼外形多样,有单吊、双吊、两层吊等多种形式。千楼自别,相互竞秀,因各栋吊脚楼构架内部空间处理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吊脚楼,都风格别致,          。吊脚楼是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这种几何形体稳定而庄重,给人一种静而刚的感觉,表现了一种典雅灵秀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挺拔健劲之美。其内部构架,无论梁、柱还是枋、檩,都是互为垂直相交的,它们构成了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的相互垂直的网络体系,整个屋盖从横向观察则是一个三棱体,给人以端庄、雄健的感觉。

    土家吊脚楼从整体布局看,可称为不规则弹性组群,房屋布局自由灵活。有的依山顺势,层叠而上;有的沿沟环谷,生动活泼;有的背山占崖,居高临下。加之这些吊脚楼多依山而建,(    ),从而获得变幻的视觉效果,这与我国园林建筑中“借景”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土家吊脚楼整个构架均以榫穿卯相连,无钉无栓,并且从构思、设计到每一道工序的完成,不用图纸,皆            , 表现出土家匠师精湛的建筑技术和         的创作精神,实现了技术性能与审美性能的有效结合。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山路的迂回曲折,常常使人领略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B . 山势的蜿蜒起伏,常常使人领略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C . 山势的蜿蜒起伏,常常使人领略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D . 山路的迂回曲折,常常使人领略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因地制宜    平分秋色    目无全牛    别具匠心 B . 因势利导    平分秋色    胸有成竹    别出心裁 C . 因势利导    各有千秋    目无全牛    别出心裁 D . 因地制宜    各有千秋    胸有成竹    别具匠心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无论有没有下雨,荷叶表面永远纤尘不染。有人做过实验:在莲叶上滴几滴黏度很强的胶水,,而是滚落下去并且不留痕迹。能够拥有如此“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只因为,荷叶能够“自洁”!

    是荷叶表面太光滑了?光得让灰尘都“站不住脚了”?,荷叶自洁的原因,是它的表面太粗糙了。荷叶的表面上有一个个隆起的“小山包”,上面布满了绒毛状的小小“碉堡”。“小山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了空气,空气和为数众多的“碉堡”,共同组建了荷叶表面的疏水层。雨点由于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形成了球形水珠,水珠在滚动的过程中会顺道吸附灰尘。因此,,水珠就会附带尘埃滚开,这就是著名的“荷叶效应”。

    荷叶的自洁效应,给了人类无限的启发。基于此,科学家把透明、疏油、疏水的纳米材料运用到汽车烤漆、建筑物外墙或是玻璃上,不但随时可以保持物体表面的清洁,也减少了洗涤剂对环境的污染,安全又省力。

  • 8. 阅读下面一段话,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在2022年10月16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召开。学校团委计划于9月20日举办“喜迎二十大,青年正当时”主题宣讲会,向同学们宣讲在二十大即将召开,新征途开启之时,我们青年人以怎样的认识面对蓬勃发展的未来。你班A班班委经过讨论决定,选你作为本班代表发言,现在要求你16日前结合主题,根据发言的要求撰写一篇发言稿交班委审阅,你一看时间,还有一天要交稿,于是你马上开始发言稿的写作……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发言稿,字数不少于800字,符合文体要求,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