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太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2-12-30 浏览次数:59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 1. (2022高一上·河北期中) 《宋朝事实类苑》记载,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其母以“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为由,对陈尧咨加以责打。该记载反映出当时(   )
    A . 商业发展影响文学创作 B . 重文轻武逐渐被读书人所接受 C . 传统本末思想影响巨大 D . 忠君报国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 2. 北宋初期,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士大夫积极探讨国事,并且“尚风节”,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庆历四年(公元1046年),天子“开章阁”与大臣讲天下事,诏令州县“皆立学”,一时间书院兴起,讲学之风盛行,这些现象(    )
    A . 有助于迅速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B . 体现出知识分子群体积极变革的意愿 C . 推动了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 D . 表明当时皇权受到士大夫阶层的限制
  • 3. 有学者区分晋法家与齐法家:晋法家反对儒家的礼治,而齐法家则吸纳了儒家的礼义思想;齐法家于重农之外,也照顾工、商业的生产。晋法家对于农业以外的生产,则加以限制,甚至排斥。管仲称士、农、工、商为“四民”,承认工商业者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知(    )
    A . 齐法家照顾了贵族地主的利益 B . 齐晋法家思想有本质的分歧 C . 齐晋法家思想具有浓厚的本土色彩 D . 齐法家思想比晋法家更具实用性
  • 4. (2022高一上·唐山期中) 历史学家钱穆曾评价某项制度:“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层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向上…….”据此推断,该制度应为(   )
    A . 郡国并行制 B . 三省六部制 C . 科举制 D . 九品中正制
  • 5. 下表是先秦、秦汉思想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据此可知(    )

    观点

    出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庄子·达生》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A . 天人合一思想的大致形成过程 B . 儒道两派的思想主张基本一致 C . 古人已经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 D . 思想家都有维护君主专制愿望
  • 6.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以道家文化为盛,近年来楚地大量简牍帛书被发现,如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简等,其中含有大量儒家类的书籍。儒家类简牍的出土(    )
    A . 证实儒家与道家思想的激烈交锋 B . 体现楚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气度 C . 表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D . 纠正了对当时学术发展史的认识
  • 7. (2022高一上·南京期中) 《多宝塔碑》是唐代的书法家颜真卿在天宝十一年写的,反映的是他早期的书法风貌,它“字形方正,规矩严整”,表达书者“心正则笔正”的书法意念,体现郁郁盛唐气象。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下面符合这一特点的字体是(   )
    A . B . C . D .
  • 8. “汉族官员由于仕途渺茫,他们的文学修养无用武之地,于是他们将精力转移到文学创作上来……杂剧和小说在元代的兴起,不仅说明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是何等强大,同时也反映了在蒙古人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没落。”由此可知,元代(    )
    A . 政治环境变化促进了文学发展 B . 杂剧和小说是新创文学形式 C . 传统儒家文化受到统治者打击 D . 士大夫阶层的社会地位低下
  • 9.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一些带有“青年”“少年”“青春”等词的杂志、学会,如陈独秀创立的《青年杂志》以及李大钊创立的少年中国学会。1917年2月,李大钊撰文号召“新中华民族之少年”致力于“促进少年中华之投胎复活”。这表明进步知识分子(    )
    A . 认为青少年是革命主力军 B . 重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 C . 积极探寻民族振兴新力量 D . 力图激发各阶层民族意识
  • 10. 严复在《天演论》的第八篇导言中写道:“且既欲其民和其智力以与其外争矣,则其民必不可互争以自弱也……取一国之公是公非,以制其刑与礼,使民各识其封疆畛畔,毋相侵夺,而太平之治以基。”据此可知,严复编译《天演论》意在(    )
    A . 探索西书翻译的方法 B . 促进中华文化的西传 C . 推动进化理论的普及 D . 唤醒人们的救亡意识
  • 11. 1839年7月,一名英国水手酗酒后打死香港村民林维喜,英国商务代表义律设法庭自行处理。林则徐根据《滑达尔各国律例》严正地指出“犯罪若在伊国地方,自听伊国办理,而在天朝地方,岂得不交官宪审办?”要求义律交凶伏法。林则徐此举(    )
    A .   否定了英国在华领事裁判权 B . 使清朝认识到国际法的价值 C . 颠覆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 D . 是近代主权国家意识的萌芽
  • 12. 康有为把孔子说成改革家,怀疑古文献的真实性,在儒家道德的捍卫者眼里不啻是亵渎和异端。叶德辉斥责康有为利用圣人谋私利,讥笑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即使同情改制的人都难以接受康有为的学说。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 戊戌变法的失败在所难免 B . 维新变法运动缺乏阶级基础 C . 维新思想动摇了儒学地位 D . 康有为的主张违背历史趋势
  • 13. 1939年,毛泽东认为的民众是由工人阶级和农民组成。1942年5月毛泽东进一步阐释:“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民众概念范围的变化(    )
    A .   彰显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 B . 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 . 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D . 适应了党进行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
  • 14. (2022高三上·绥化期中) 毛泽东在1931年3月指出:“农村里头,小市镇里头,小城市里头,都是没有报纸看的。斗争的群众,革命以前和革命以后,在消息不灵通、见闻狭隘这一点上讲,是差不得很远的。”该论述强调了(   )
    A . 农村工作的重要性 B . 群众斗争热情的重要性 C . 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D . 群众文化水平的重要性
  • 15. (2022高二上·陕西期中) 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固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变革的一大特色,这是毋容置疑的事实,但此民族主义决非排他性的、狭隘的,而是建立在中国人希望加入国际社会作为平等一员的强烈愿望的基石之上,是中国重新定位自己及世界之思考的结晶。这段话的主旨是( )
    A . 赞扬中国民族主义的独特性 B . 中国力争取得平等国际地位 C . 批判大国强权政治的危害性 D . 谴责国际政治旧秩序的不公
  • 16. (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祖国和人民”:江泽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材料体现的共同本质思想是(    )
    A . 提高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 B . 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C . 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D .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17. 邓小平从1979年到1987年花了八年时间思考与探索,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逐步调整,由“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修改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并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由“本世纪末”推到了“下个世纪中叶”。这些调整反映出邓小平(    )
    A . 有意减缓中国社会发展速度 B .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 . 认清中国与西方的社会差距 D . 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 18.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这一决定(    )
    A .   旨在建立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 B . 迎合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C . 解决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D . 落实了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
  • 19. 199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1998年为9.8%,2002年为15%,2005年达到21%。1998——2005年,高等教育毛人学率增长11.2%。这说明,我国(    )
    A .   高等教育体制得到完善 B .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 C . 国民整体素质大幅提升 D . 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扩大
  • 20. (2022高二上·陕西期中) 2022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该法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目的定位、明晰了职业教育定义范畴、凸显了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层次等。由此可见,该修订的主要目的是( )
    A . 进一步地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B . 更好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劳动者 C . 适应新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D . 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21. (2022高二上·陕西期中) 诗句“两袖清风遗世立,一心科学为苍生”表达了人们对已故科学家袁隆平的敬仰和缅怀,这种崇敬之情源于先生在农业科学方面的巨大贡献。下列属于袁隆平成就的是( )
    A . 成功研制原子弹 B . 培育,优化杂交水稻 C . 改进巨型计算机 D . 把宇航员送人外太空
  • 22. 中国“神舟五号”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9时整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及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送入太空。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称赞道:“太空之旅没有国界,‘神舟五号’飞船的升空是全人类迈向太空的一步。”这一言论(    )
    A . 暗示对美苏争夺太空的不满 B . 肯定了中国太空探索的领先 C . 规划了人类航天飞行的蓝图 D . 表达了和平利用太空的愿望
  • 23. 新中国初期的教科书插图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工人头戴工作帽,身穿工作服,在工厂劳动;农民头包白毛巾,身穿圆领对襟单衣,在农田、果园劳作;妇女一改此前的纤弱形象,呈现出劳动妇女的健康美。此举意在(    )
    A .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B . 塑造社会的新风尚 C . 贯彻“双百”方针 D . 响应科教兴国战略
  • 24. 《后汉书·蔡伦传》记载:“缣(细绢)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据材料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①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②东汉时作为书写材料的纸完全取代了竹木简牍

    ③社会需要推动了科技进步   
    ④“蔡侯纸”的出现推动了纸的普及

    A . ①③ B . ①② C . ②④ D . 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2小题,共计40分)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从而使“士”阶层从宗法制度的羁绊下解放出来,进而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解放》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人们总称为诸子百家。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即相互影响,又互相批判,在思想战线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百家争鸣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促进作用。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材料三:朱熹认为,“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榖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明代顾亭林也说:“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尊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在这种战争硝烟味极浓的政治环境中,孟子向统治者推行以德化人的“王道”理论势必行不通。

    ——摘编自肖观梅《浅析孟子政治思想在战国不被重视的原因》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家争鸣兴起的主要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子政治思想在战国时期不被重视的社会原因。
  • 26. 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传统下层文化的大力提倡和对封建正统文化的严厉批判。新文化人之所以把矛头对准孔教,主要在于它作为上层文化的主体,二千年来“吃人的礼教”和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也因为“孔子云者,遂非个人之名称而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也”。改变儒家独尊一统的旧格局,在于恢复先秦“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新文化人对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予以阐释,并充分肯定。

    ——欧阳哲生《试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

    材料三:五四运动前兴起的西化思潮,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旧有意识形态卷土重来的反思与批判,承继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运动的功绩,封建思想的禁锢被冲决了,西方各种新思潮也如闸门开洪一般相继涌入中华大地。如果说初期的西方思想是以整体的形式传入中国并产生洪波巨澜,那么在五四运动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则日益呈现出理论与学派的多元化倾向。

    ——摘编自《五四时期西化思潮研究》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思想潮流发生重大转变的推动因素。有学者认为晚清思潮有其时代特色,试结合19世纪中后期出现的洋务派和维新派分别加以说明。
    2. (2) 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为何要对儒家思想“严厉批判”。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文化人在提倡传统下层文化即新文学方面的表现。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思潮兴起的背景。归纳其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
    4. (4) 根据材料四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5. (5)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们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中得到的启示。
三、论述题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中为四组与民主观念和道路相关的历史人物与概念。

    风向标人物

    同道者

    核心概念

    支撑性词汇

    王韬

    郑观应、薛福成、马建忠等

    君民关系

    君主之国、民主之国、君民共主之国、议会

    梁启超

    康有为、严复、黄遵宪等

    民权

    民权与民智、民族国家、自由、权利与义务、宪政

    孙中山

    邹容、宋教仁、胡汉民、陈天华、朱执信等

    民权共和

    革命、民主、共和、五权宪法、国民大会、直接民主

    李大钊

    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等

    庶民主义

    大众民主、劳工神圣、翻身解放

    ——摘编自闾小波《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有关知识,运用表中两组及以上信息,围绕“民主观念和道路”拟定论题,并进行阐释(论题明确,论据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