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

更新时间:2022-12-19 浏览次数:51 类型:期中考试
一、基础知识(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且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生活如椅子,删繁就简,撇(piě)掉多余的部分,你的生活就简朴、简洁、简练而且丰富、深隧了。 B . 今天,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网络生态是否天朗气清,网络空间是否安全可信,事关8亿多中国网民的福祉(zhǐ)。 C . 形成个人的趣味与养成读书(pǐ)好是不可分的,正因为找到了和预感了书中知己,才会(qì)而不舍,欲罢不能。 D . 沉重是生活的畴码,痛苦是成熟的代价。正如诗人食指所说,我们曾乞丐般地光着(jǐ)背走过大地,深知感情风霜雪雨的寒冷和骄阳如火的毒烈,但这将使我们百倍地珍惜过去和未来的每一份温情。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本是好心邀他去家里坐坐,没想到他却推脱天色太晚拒绝了。 B . 2019年11月,中国男足在世界杯预选赛中负于叙利亚队。赛后,中国足协向球迷致歉:“中国男足表现差强人意 , 令广大球迷倍感失望,中国足协对此深表歉意!” C . 事故责任认定书下发后,肇事者多次以走不开为由拒绝与伤者方面沟通,对保证金一事更是只字不提,常顾左右而言他,看来是在磨洋工啊。 D . 正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 , 当一个人该知足而不知足的时候,就会成为贪欲的奴隶。
  • 3. 对下列两组对话中标点符号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 妻子:“你这两天怎么这么晚回来?”

    丈夫:“我工作忙,净开会。”

    【乙】 妻子:“你……这两天怎么……这么晚回来……”

    丈夫:“我?工作忙,净开会!”

    A . 【甲】组标点的使用,让我们感到妻子问得自然,丈夫答得从容。 B . 【乙】组省略号的使用,表示妻子有意将声音延长,显示她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 C . 【乙】组问号和叹号的使用,表明丈夫情绪烦躁,心有不满。 D . 【甲】组标点的使用,表明妻子对话节奏平缓,情感平和;【乙】组标点的使用,说明夫妻对话节奏变化大,感情强烈。
  • 4. 樊锦诗,201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北大毕业,她把大半辈子的光阴都奉献给了大漠上的敦煌莫高窟,被人们称为“敦煌的女儿”。下列对樊锦诗的颁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舍半生,给茫茫大漠。②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③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④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A . 第①句子运用了夸张手法,高度概括了樊锦诗把大半辈子的光阴都奉献给了敦煌莫高窟研究的不凡经历。 B . 第②句“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运用了对偶的修辞,写出了樊锦诗对敦煌莫高窟研究的传承与开拓。 C . 第③句“风沙”一词,一语双关,既指大漠中的风沙,又指研究中遇到的挫折。 D . 第④句运用了排比手法,整句话一气呵成,表达了樊锦诗投身敦煌莫高窟研究的崇敬之情。
  • 5. 下列语段中标号的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①“十三五”以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接连执行重大任务,不断刷新中国载人航天新高峰。②“神舟”完美牵手“天宫”,完成了太空中惊心动魄的一“吻”。③天舟一号完成首次“太空加油”,填补了我国航天领域技术。④航天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标志着我国正从航天强国向航天大国快速迈进。

    A . B . C . D .
  • 6. 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从此岸抵达彼岸,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不要因了      而误入歧途,不要在思想的山脚下留恋低回,而失去峰巅     的好景色。路曼曼其修远兮,我们的目标永远是下一个。

    ①我们是永远的长跑者       ②长跑者永远是我们

    ③苍翠欲滴的美景           ④五光十色的诱惑

    ⑤目尽千里                 ⑥一览无余

    A . ②③⑥ B . ①④⑥ C . ①④⑤ D . ②③⑤ 
  • 7. 对王之涣的《凉州词》、杜牧的《清明》改动后的体裁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体裁:词) B . 黄河白云间,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不度玉门关。(体裁:律诗) C . 清明,雨纷纷,路上行人。

    魂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体裁:小说)

    D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体裁:戏剧)
  • 8. 根据以下文段,最符合主人公特质的一项是(    )

    郝老受聘为北京市戏校校长。就职的那天,对学生讲话。他拿着秘书替他写好的稿子,讲了一气。讲到要知道旧社会的苦,才知道新社会的甜。旧社会的梨园行,不养小,不养老。多少艺人,唱了一辈子戏,临了是倒卧街头,冻饿而死。说到这里,郝校长非常激动,一手高举讲稿,一手指着讲稿,说:“同学们,他写得真对呀!”

    A . 窝头白菜,寡欲步行,问心无愧,人间寿星。  B . 拿死开逗,滑稽之雄。搞笑谐星,无此优容。     C . 温柔敦厚,有何不好? 后辈小生,愧对此老。 D . 人为立言,己不居功。老老实实,古道可风。
  • 9.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輮以为轮 B . 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C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 . 或不焉     
  • 10. 下列成语中的加点词,与“于其身也,则师焉”中“耻”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鹤子 B . 离群 C . 死肉骨 D . 炉火纯青
  • 11.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青取之蓝                  不拘 B . 君子博学日参乎已          蟹六跪二螯 C . 积土成山,风雨兴          积水成渊,蛟龙生            D . 句读不知                  蚓无爪牙利 
  • 12. 与下面这段文字意旨最接近的一项是(  )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A .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B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C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D . 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 13.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本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305首诗歌。《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B . 杨万里自号诚斋,其诗歌具有风趣诙谐、想象丰富、语言活泼等特点,后人将此类风格的诗歌称为“诚斋体”。 C . 人物通讯是一种真实、及时地报道特定人物的事迹并深刻提示其精神境界的新闻体裁,而新闻评论是一种议论文体,没有新闻作品的属性。 D . 浪漫主义按照希望的样子来反映生活,富有主观色彩,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形象。
  • 14. 对下面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邂 逅   
    文/席慕蓉

    你把忧伤画在眼角/我将流浪抹上额头

    你用思念添几缕白发/我让岁月雕刻我憔悴的手

    然后在街角我们擦身而过/漠然地不再相识

    啊/亲爱的朋友

    请别错怪那韶光改人容颜/我们自己才是那个化妆师

    A . 第一节中,诗人用“画”“抹”“添”“雕刻”等词语,既显示了岁月流逝的轨迹,也揭示了人们“自寻烦恼”的反常心理。 B . 诗人在第一节将“你”“我”类同的“雕琢”展现出来,在第二节中把“化妆”得严严整整的“你”“我”推向街角,展现擦身而过却不相识的场面。 C . 第二节中“请别错怪”一句仿佛是一种规劝,又仿佛是一种提醒,娓娓而谈中解释了“漠然地不再相识”的本质。 D . 诗人在诗中把抽象的人生“世态”阐述得既含蓄深沉又细致入微,他含蓄地告诉人们,经常化妆打扮自己,并不能带来美丽,而只会使人更苍老。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 15.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 (1) 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其为也,终不解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 . 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 . 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 . 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 . 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2. (2) 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
      A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 不拘于时,学于余 D . 圣人无常师
    3. (3) 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 . 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 . 第一段主要是正面阐述,作者从年龄大小、闻道先后、地位贵贱等方面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D . 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4. (4)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16. 根据提供的句子,在横线上补写出正确的句子。(任选两句)
    1. (1) 《劝学》中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2. (2) ,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3. (3) 小楼昨夜又东风,。(李煜《虞美人》)
  • 17. 语言运用题

    为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更好地保护校内环境,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潮城职高在校内开展“保护环境,垃圾分类”的主题活动。校学生会决定招聘一批“垃圾分类志愿者”,有意愿的同学4月1日前到105室李老师处报名。请你代写一份招聘启事,要求:写清报名条件等信息,语言简明、得体,格式正确,150字左右。

三、媒体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
  • 18.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

    ①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写定的。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②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的。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准确地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③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稽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在很大程度被揭露了: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构的产物。《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④《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滨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行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节选自《西游记〈前言〉》)

    1. (1) 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神佛妖魔故事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也受到了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 B . 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C . 到了神魔小说《西游记》,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来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D . 《西游记》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赞美了人的战斗精神。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传统积累型小说的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留下了个人风格的印记。 B . 孙悟空的魅力在于他的改邪归正而不在于他的妖气,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 C . 《西游记》里的各种艺术形象既是艺术虚构的产物,也是意识虚构的产物,它们都来源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 D . 《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战胜自然的凯歌,这类作品在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
    3. (3)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游记》的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B . 《西游记》不认同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体现了吴承恩颠覆传统的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对神与魔一视同仁。 C . 《西游记》的艺术虚构以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宗教性观念、风习为基础,而又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嘲弄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 D . 中国小说之所以极少出现描绘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品,是因为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
四、文学作品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 19.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黑夜的火车

    李朝德

    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

    车窗外,落日失去了最后一抹余晖,远山只剩下黛色的模糊轮廓。

    火车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应该早黑透了吧,那么晚打电话告诉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

    列车在黑夜中呼啸着,载着心事重重的乘客飞驰向前。

    那天,我从昆明乘火车去一座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城际列车要穿过村里。我家离铁路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五六百米。

    火车黑夜穿过家乡,最熟悉的景致与最亲近的人就在窗外忽闪而过,兴奋与激动转眼间成为远离的失落,那种感觉难于描述。

    10多分钟前,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要去宣威。母亲知道我要路过村里,很是高兴:“去宣威做什么?大概几点钟到?”我一一回答,有些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这句,电话里一阵沉默。

    我理解这时的沉默。但这沉默让我内心紧缩。父亲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

    车过村里,母子相距不过几百米,却不能相见。

    母亲沉默,我也沉默。

    我打破沉默:“妈,要不火车快到村里时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向你摇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

    对这个突然的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些意外和为难,黑夜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算怎么一回事?但母亲很高兴。

    我们当然知道那个路口,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是连接村庄与田地的一个主要路口。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由单线变成复线后,铁路沿线早在10多年前就全线封闭。小米田路口虽然还在,但早被栅栏完全隔断,要过铁路只能翻越天桥,现在只剩下三四米宽的道口。我坐的这趟火车时速大概120公里。这样的速度通过那个道口要多长时间呢?可能半秒都不到吧!相互能看见?

    窗外一片模糊,无边的黑暗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也看不见熟悉的风景。

    焦躁中,看见远远的公路上有车流的灯光,流光溢彩。我正纳闷儿这是哪条路呢,放着白色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几个字就出现了。我一阵悲凉,“施家屯”是隔壁村庄,火车应该在1分钟前就已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和站在路口的母亲。

    我颓然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没有看见你,火车已经到了施家屯。”

    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是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

    我为自己的粗心愧疚不已,说不出话来。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能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空欢喜一场。

    松林村的一草一木,我再熟悉不过,怎么会看不出来呢?

    我不甘心地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小时就能到村里,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母亲连忙阻止,固执而又坚定,仿佛我这样做是她的错。我没有办法,自己赌气也是跟母亲赌气:“那就明晚还在这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招手,一定可以看见。”

    我又一次要求母亲去铁路口,固执得有些残忍。

    我坚定地认为,是我的疏忽,才会没看见站在车窗外的母亲,那么近的距离怎么能看不见?

    那晚返程时,我早早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飘移,伏在玻璃上,我尽量睁大眼睛,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景物。我想起顾城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我的光明在哪里呢?

    返程时,我又看见了“施家屯收费站”,心头撞鹿。

    内外温差大,车窗内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亮玻璃,双手罩住眼眶遮挡车内的亮光,让自己也陷入与外面一样的黑夜,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索一景一物。我终于看见被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看见了村庄里萤火般的昏黄灯光。

    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手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寻找并摇手呼喊,火车却过了!

    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啦!”

    母亲也说:“我也看见你了。”

    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我在黑夜中的火车里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小米田的道口,不过三四米宽,而站在道口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1. (1) 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文章开篇采用了倒叙手法,既写出了“我”意识到自己考虑不周而生发出的悔意,又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在去宣威和返回昆明的整个过程中,“我”经历了期盼、后悔、焦躁、愧疚、不甘心、紧张、激动等一系列情绪变化。 C . 文章中插入小米田路口的一段,意在表现家乡在时代浪潮下的变化。“我”欣喜于故乡的发展,却也担心与母亲错过。 D . 文章中三次写到“我”与母亲在电话中的交流,语言淳朴直白,情感表达克制,尤其是对话中的沉默,无声胜有声,打动人心。 E . 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为读者展现了母子约定在黑夜的火车经过时相见的过程,真实感人。
    2. (2) 结合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父亲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

    3. (3) 本文在选入《散文选刊》(2020年第2期)时,题目为《那一束光》,《那一束光》和《黑夜的火车》这两个题目,你喜欢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五、作文(40分)
  •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作文。

    老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我们也常常听见父母对孩子说:“要听话哦。”

    小时候,父母和老师一直教导我们,要做一个“听话的小朋友”,只有“听话的小朋友”才会被老师和父母喜欢。的确,“听话的小孩”是比较受人喜欢。

    这可以概括为“听话教育”。

    对此,你是赞成还是反对呢?请就此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