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株洲市五雅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

更新时间:2022-11-22 浏览次数:5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 12 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一株小草造福世界, 中国之蒿举世瞩目。在屠呦呦手中, 青蒿素这一抗疟药物, 成 功治愈了无数疟疾患者。但青蒿素的发现,并不意味人类对付疟疾可以一劳永逸。在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新闻发布会上,屠呦呦不无担忧地说, 疟原虫一 旦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就需要再花十年时间研究新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8 年世界疟疾报告》也指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疟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 病因之一。

    2019 年 4 月 25 日, 国际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屠呦呦团队的研究 成果。短时间内,很难研制出药效、安全性、抗药风险及药品价格等方面优于青蒿素的 下一代抗疟药。目前青蒿素抗药性仅表现为寄生虫清除延迟,而没有完全抗药的证据。 所以屠呦呦团队提出了新的用药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 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

    (摘编自王君平《与病毒赛跑, 科研不能减速》,  《人民日报》)

    材料二:

    迄今为止, 青蒿素类药物在临床上大量的抗疟治疗中未见明显的严重不良反应, 具 有非常高的安全性。常见的一般不良反应包括头疼、恶心、呕吐和腹泻等。如有报道称, 当采用直肠给予青蒿琥酯栓剂的时候,有约 6%的患者出现里急后重,但粒细胞减少等 中等或严重的不良反应罕见。但是,对免疫炎性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患 者长时间的服用药物,因此对药物长期使用的安全性需要更加的关注。

    在现有的大部分研究中, 青蒿素类药物在治疗期间的患者肝肾功能、血液常规中均 未观察到明显的影响。尽管既往有研究指出青蒿素类药物可能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表 现为听力损伤、共济失调和震颤,但后来 Ramos 等总结了的大量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 是: 现在缺乏青蒿素类药物具有神经安全性风险的高质量的证据。这意味着青蒿素类药 物具有神经毒性的结论尚不能确认。而血液毒性方面, 部分报道显示青蒿素类药物可以

    导致患者网织红细胞减少,但这是可逆的过程:在一个开放的一期研究中发现, 在青蒿 琥酯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身上看到尽管在较长时间治疗时患者网织红细胞的减少,在 停药 2 周后网织红细胞数量又恢复了正常。此外,对于青蒿素类药物的妊娠毒性,通过 总结大量研究发现仍然不能得出结论。

    (摘编自蒋为薇、钱妍《青蒿素类药物的抗炎免疫作用机制及其安全性研究进展》, 免疫学杂志)

    材料三:

    研究显示, 疟疾可能早在 50 万年前就存在于早期人类当中。法国科学家在非洲的 研究确切表明,至少 2 万年前,现代智人在撒哈拉以南的祖先就已经产生疟疾抗体。考 虑到智人的历史也不过两三万年,可以说,从一开始,疟疾就与人类文明如影随形。

    古希腊将疟疾称为“沼泽热”,因为多在沼泽水源密集之处发病; 罗马帝国时期疟 疾也曾多次流行,特别是公元前 1 世纪的疟疾大流行对罗马帝国国力造成沉重打击。 2011 年, 西方考古学家从一处古罗马坟墓发掘出来的婴儿骸骨中, 发现了曾遭疟疾感 染的基因证据, 这显示罗马帝国可能因疟疾猖獗而衰败。

    同一时期的中国,在殷商时代也已出现对疟疾的记载, 甲骨文中已有“疟”字的存 在。东汉时期成书的中国现存首部字典《说文解字》中,对“疟”是这样解释的:瘧, 热寒休作。可见“疟”这个字是专门为疟疾所发明的。中国古代气候较为炎热, 长江以 南地区丛林和水网密集,疟疾多发,特别是岭南和云贵地区尤为严重。当时的医疗条件 不足,疟疾长期无法得到有效遏制,致使对长江以南地区的开发也迟迟无法起步。直到 东晋时期,由于南北朝的对立,军事和经济压力的存在,南方各王朝才不得不顶着疟疾 的威胁,对长江以南进行大规模开发。饶是如此, 岭南地区的开发也要迟到宋代了,而 云贵地区直到明清才得到有效的开发,疟疾可谓“功不可没”。

    (摘编自宋海博《疟疾, 人类 50 万年的敌人》,  《环球时报》)

    1. (1) 下列表述不属于青蒿素类药物使用高安全性表现的一项是( )
      A . 即便有不良反应,也多是头疼、恶心、呕吐和腹泻等一般性反应。 B . 采用直肠给药, 只有约 6%的患者出现里急后重的轻度的不良反应。 C . 采用直肠给药者有粒细胞减少等中等或严重的不良反应出现的可能。 D . 青蒿素类药物可以导致患者网织红细胞减少,但这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用青蒿素对付疟疾, 不可能一劳永逸, 因为疟原虫对青蒿素可能产生抗药性,而且 已经有表现。 B . 青蒿素安全性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目前在其是否有神经安全性风险方面尚 无明确结论。 C . 药物学方面所说的“可逆”, 是指服用某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在患者停止用药后逐 渐自动消失。 D . 从某种意义上说,疟疾伴随整个人类文明, 但是其对文明进程的影响有时是毁灭, 有时是保护。
    3. (3) 屠呦呦是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她获奖的 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共 9 分)
  • 2. (2018高一上·黄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丽的坏蛋更坏蛋

        美丽的坏蛋比丑陋的坏蛋更坏蛋,这在人类和动物中都有生动而可怕的故事。北方的海尽管没有南方热带海洋的五彩斑斓,然而在清冷而清澈的海底却撒满了五颜六色的海星,你可能不会想到,这些海星却是用心险恶的家伙,号称美丽的杀手。

        海星全身布满了“现代化武器”,在显微镜下,你才能看到它身体表面簇拥着成千上万的聚光性小晶体,而每一个晶体都能发挥眼睛的功能,四面八方的环境可以同时“视察和掌控”。另外,海星还有成千上万条比牙签还细的管状腿,具有强力的吸附功能,在海星大脑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下,这成千上万条腿有节奏地迈动,可以爬过所有的坎坷,即使在光滑直立的礁石壁上,也照样稳步前行。更可怕的是海星能分泌高能量的消化酶,不亚于人类化工厂生产出来的硝酸,坚硬的贝壳在这种高能量的消化酶作用下,很快就被腐蚀溶解。正因为有这些“现代化的化学武器”,海星稳打稳扎,所向无敌。在波涛轰鸣的大海下面,它们成群结队地排列,悄无声息地匍匐,全然一支偷袭的军团,有目标有计划地向牡蛎、蛤蜊及所有贝类的藏身处前进和包抄,然后来个密集型进攻。

        海洋中现存的海星大约近两千种,我们中国已知的就有一百多种,从海边浅水区的潮间带直到水深6000米的地方均匀分布。看到这么美丽的东西竟是残酷的杀手,人们用渔刀渔叉奋力地砍杀,将海星碎块抛进大海里。可是,人们没有想到,海星还具有一种更特殊的能力,每一个碎片都可以再生一个海星。世界上竟会有越消灭越兴旺的动物。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海星只有在卵化状态,会被一些鱼类捕食,可一旦长成海星,几乎就没有天敌。

        海星给人类造成了可怕的灾难。近些年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海域,因海星灾害导致鲍鱼、扇贝和蛤蜊的养殖损失达数万亿元;山东胶州湾一家养殖公司16万亩滩涂的蛤蜊,遭到海星的大举进攻,百分之八十的蛤蜊被吞噬;辽宁庄河市黄海沿岸成千上万吨的鲍鱼、海参、蛤蜊被海星吃掉。据调查,一个海星一天能吃掉十几只扇贝,食量惊人,再加上养殖的贝类无法自由逃走,所以沿海的一些养殖区里的贝类全部被海星吃光,几乎是养殖业的灭顶之灾。

        可恨的是海星这个贪婪的肉食动物却光吃不长肉,也就是说对人类几乎没有食用价值。那么造物主为什么要造出海星这么个物种呢?其实大自然有着严格而奇妙的秩序,海星是海洋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的捕食起着保持海洋生物群平衡的作用。倘若人类真能彻底消灭海星,那么会有更可怕的灾难出现。没有海星的“调解”作用,海洋里的贝类会长得铺天盖地,我们将看到一个被贝类排泄物污染得更加污浊不堪的海洋。

    (2011年11月《广州日报》,有删改)

    1. (1) 下列各项中,对海星的“现代化武器”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海星身体表面五颜六色,对其他生物有吸引迷惑的作用,容易让其他生物放松警惕。 B . 海星身体表面簇拥着的聚光性小晶体,能发挥眼睛的功能,可以同时“视察和掌控”四面八方的环境。 C . 海星的管状腿,具有强力的吸附功能,可以爬过所有的坎坷,稳步前行在光滑直立的礁石壁上。 D . 海星能分泌高能量的消化酶,坚硬的贝壳在这种高能量的消化酶作用下,很快就被腐蚀溶解。
    2. (2)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海星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一项是(  )
      A . 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海域,因海星灾害导致鲍鱼、扇贝和蛤蜊的养殖损失达数万亿元。 B . 辽宁庄河市黄海沿岸成千上万吨的鲍鱼、海参、蛤蜊被海星吃掉。 C . 沿海的一些养殖区里的贝类无法自由逃离,全部被海星吃光,几乎是养殖业的灭顶之灾。 D . 海洋中现存的海星种类众多,在海边浅水区的潮间带直到六千米的深水区,都有均匀分布。
    3. (3) 下列各项中,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方海水清冷而清澈,更适合海星生长,所以北方半岛养殖业损失惨重。 B . 近年来,人们大肆捕鱼,破坏了海洋的生态平衡,很多物种濒临灭绝。而因为海星对人类几乎没有食用价值,所以绝对没有人类去吃海星,海星也得以在海洋中保存下来并剧烈繁殖。 C . 人们可以通过养殖和保护专门捕食尚处于卵化状态的海星的鱼类,来遏制海星的繁殖。因为一旦海星成年,就没有天敌。 D . 人类如果彻底消除海星,将会出现更为可怕的灾难,因为海星起着保持海洋生物群平衡的作用。
三、文学类阅读(共 15 分)
  • 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等待失主

    司玉笙

    老头儿已经连续三天在这儿等人了。

    其实,他所要等的人他并不认识,只是两幅照片的失主。这照片是他在这条名为合 欢路上的一个移动垃圾箱里扒拉出来的,均镶有精致的玻璃镜框,约一尺见方。从垃圾 箱里提溜出来时,镜框是在一个塑料袋里,与废纸、旧笔记本等混杂在一起……

    自退休后,老头儿不知怎么迷上了废品。每天走合欢路晨练时,都会到这垃圾箱瞅 瞅。晨练回来, 手中提的不是文具书籍, 就是废纸,还有八九成新的衣物等,俨然是一 个打劫回来的浪人。老妻见了, 嗔道,  “你捡这些破烂干吗, 咱家有些东西还得往外扔 哩。”

    “你不懂, 多好的东西都当垃圾扔了……”

    老妻说不动他, 又撺掇女儿劝。

    “爸, 咱家不缺钱, 你不嫌丢人我们还觉得脸发臊哩。”

    “发啥的臊?浪费东西看似不丢人, 实际上是等于犯罪。”

    “就算不丢人, 天天拾来那些东西你往哪儿放?”

    “有地方, 有地方。”

    他家住一楼,带个小院, 还有一间放三轮车的小房子。拾来的物品,老头儿都会细 心地分类整理, 衣物鞋袜打捆打包送到一里外的“爱心捐衣箱”内,其他的积攒到一定 的数量便拉到废品收购点换取现金。文具和书籍是他最钟爱的,清理干净放到小房子里。

    遇到喜爱的书籍,将边边角角抚平。掉了封面的,用漂亮的硬纸再封一个,并写上书名,

    注明哪年哪月哪日拾于何处。包装好了,坐在院子里, 仔细地阅读,还在本子上记着什 么。老妻有时对回家的女儿说,  “你爸啥也不热, 就热那些垃圾,连瞧都不瞧我一眼, 有病了哩。”

    女儿笑道,  “那不是病, 是癖好——总比打麻将强。”

    “是的,老了老了多了这一癖。”

    听到妻女的对话,他冷不丁地插了一句,  “世人都有这一癖就好了!”

    玻璃镜框被带回后,他仔细地将它们擦拭干净,一对老人的合影便清晰地显现出来。 另一幅是“全家福”,老老少少五个,是四十年前拍的, 黑白照。从中依稀可以辨认出 坐在前排的就是这对老人中年时的容貌, 且个个都面带自然的微笑。再看看那老年时的 合影, 尽管是彩照, 可那微笑竟没了。

    怎么能将老人的照片丢进垃圾箱?是粗心大意,还是发生了什么变故……

    翻那笔记本,有字的都被撕掉了,也没线索。他的眉头皱起几道浅的弯沟,心想, 一定要归还失主,一定!

    次日天刚亮,他便骑着三轮车出去, 到那垃圾箱附近等待。

    这条路不是主干道,很僻静, 过往的车辆行人不多,只有一个年纪偏大的女环卫工 在合欢树下忙碌。他将照片挂在车把上, 而后不由得向垃圾箱骑去,忽又停下, 转身回 到车前,守着照片在原地转圈儿跑动。

    太阳升高了,路上的行人渐多, 他们急急忙忙而过,没有一个人注意到镜框。等到 上班时间, 一个骑自行车的年轻人瞥了照片一眼, 下了车倒回来, 问,  “老先生, 您在 寻亲? ”“不是我, 是他们在寻亲。”他指指照片,“你认识不? ”

    年轻人眯了眼凑近了看, 摇摇头,走了。

    这一整天, 除了那个年轻人问, 再一个就是那环卫工。

    第二天有三个人问, 其中一个与女环卫工年龄相仿,近七十了,戴副宽边眼镜。她 本走过去了,忽像发现了什么, 摘下眼镜过来瞅照片。瞅着瞅着, 一滴亮晶晶的老泪便 溢出眼角。

    “这位大姐,照片上的人你认识?”

    女人摇摇头,伸出一根手指抹去泪珠。看看他,说,“真像我二姐……”

    “是二姐的就拿走呗。”

    “我二姐陪护我父母一辈子,从未嫁过人……”

    说着, 低泣离开。走了几步,悲声大放, 看得他也禁不住泪下。

    第三天,他将三轮车停在距垃圾箱较远的一个单位家属院大门旁, 以防众人误将他 当作拾荒者。可等到傍黑,也没有人往那照片上多看一眼。而他的三轮车上,不知啥时

    候堆了不少纸箱子等。他也记不得是谁往这车上丢的, 他也不敢翻看,怕再发现被丢弃 的照片。

    此时, 身边多了一个人, 是女儿。

    “爸, 回家吧, 我妈做好饭在家等你哩。”

    唉,三天了,还是等不到失主……

    “爸, 这世上有很多失主,你可能永远找不到他们……明天你还来吗? ” “来! ”

    下雨了,是清明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2020 年第 6 期,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按时间顺序逐一写来。这样处理, 使文章结构清晰,脉络分明, 便于阅读。 B . 询问照片的过路人, 写法上详略得当。第一天写得简略;第二天写得最为详细; 第 三天, 一带而过,只突出了三轮车上堆的不少纸箱子。 C . 小说中的老头儿自退休后,迷上了废品并且往家捡废品,他的妻子和女儿对他的行 为不太理解但还能包容。 D .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文字虽然不多,但都能很好地为塑造主人公老头儿这一形象服 务,尤其是结尾的景物描写,含义隽永, 耐人寻味,深化了主题。
    2. (2) 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老头儿的形象特征。
    3. (3) 小说以“等待失主”为标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共 19 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 事鲁君。齐人攻鲁, 将而攻齐, 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 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 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 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 曰:  “往年吴公吮其父, 其父 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候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 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 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 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 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  “昔殷国, 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 德不在险。”武侯曰: “善。”吴起为西河守, 甚有声名。魏置相, 相田文。吴起不悦, 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 ”文曰: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 百姓不信, 方是之 时, 属之于子乎? 属之于我乎? ”起默然良久, 曰:“属之子矣。”文曰:  “此乃吾所 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 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 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 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 宗室大臣作乱而 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 太子立, 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 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 .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 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 .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 /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 .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 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 好酒淫乐, 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 .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 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 建立周王朝。 C . 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 . 令尹,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 辅佐楚国国君, 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吴起怜恤士卒, 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 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 攻陷秦国五城; 这些战力都与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 . 吴起劝告魏侯, 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 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 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 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 . 吴起声名渐起, 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 心情; 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 . 吴起为楚建功, 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 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 加害于他, 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 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②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 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5. (5) 吴起亲自为士卒治好了他的病疽, 士卒的母亲为什么不喜反哭?
五、古代诗歌阅读(共 7 分)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衡阳隐士山居

    杜荀鹤

    闲居不问世如何,云起山门日已斜。

    放鹤去寻三岛客①, 任人来看四时花。

    松醪腊酝安神酒,布水宵煎觅句茶。

    毕竟金多也头白,算来争得②似君家。

    [注]①三岛客: 传说东海的仙人居住在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上。②争得:怎 得。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闲居”点题, 交代了主人公隐士的身份;  “山门”则点明隐居之地。 B . 颔联以传说入诗,显示出主人公不问世事、与世隔绝、寄情自然的生活方式。 C . 喝酒、煎茶、觅句都是主人公日常生活的内容, 表现出主人公的雅兴和意趣。 D . 全诗语言率真朴素, 平易质朴,给人亲切之感, 与诗中人物形象相得益彰。
    2. (2)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情景默写(共 8 分)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作用,  《沁园春 ·长沙》中,词人 巧妙地借用“ ”两句表现了这样的图景。
    2. (2) 《短歌行》中以明月可望而不可取, 比喻求贤才而不得, 点明忧愁不断的原因的 句子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3. (3) 《归园田居》中,“ ”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 很多空闲时间。
    4. (4)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 ”两句,正是词人超越了表层的“对 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诗意地触及了关于宇宙与人生、永恒与短暂 的哲学命题的体现。
七、选择题组(共 9 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旅游业的复苏, 朋友圈打卡的各地山寨版“白宫”作为又一国产“土味现代建 筑”引发网友热议。事实上, 类似的现象早已        。“土味文化”为何如此盛行? 究其原因, 这是种审美的缺失, 正如木心先生所说: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 知识也解救 不了。当一个民族的美学教育, 跟不上物质充盈的步伐, 不仅各种喜剧、闹剧频出,悲 剧也会_______。”美育作为一种         的教育,并非是          的,而是贯穿在 个人成长的始终,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一显著特点与智 育、德育、体育存在着本质区别。然而, “土味文化”的盛行还深刻地提示着当代的美 育体系光有“美”的引领是远远不够的, ( ) 。正如雨果所说: “丑就 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由于没有“丑”的衬托和对照,使“美”是堆砌的,无趣的,也是令人疲惫的。 “土味 文化”一定是错误的吗? 当然不是。美学家朱光潜曾指出: “‘丑’不完全是消极的, 应该有一种积极的意义。”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 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屡见不鲜    接踵而至    潜移默化    一蹴而就 B . 层出不穷    纷至沓来    潜移默化    一蹴而就 C . 层出不穷    接踵而至    耳濡目染    一蹴而就 D . 屡见不鲜    纷至沓来    耳濡目染    一蹴而就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必须关照现实, 回归现实,强化对当下社会中“丑”的辩证认识 B . 必须回归现实, 关照现实,强化对当下社会中“丑”的辩证认识 C . 必须强化对当下社会中“丑”的辩证认识, 回归现实, 关照现实 D . 必须强化对当下社会中“丑”的辩证认识, 关照现实, 回归现实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由于“丑”的衬托和对照,使“美”不是堆砌的,无趣的, 也不是令人疲惫的 B . 由于“丑”的衬托和对照,“美”不是堆砌的, 无趣的,也不是令人疲惫的 C . 没有“丑”的衬托和对照,使“美”是堆砌的, 无趣的,也是令人疲惫的。 D . 没有“丑”的衬托和对照,“美”是堆砌的,无趣的, 也是令人疲惫的。
八、语言表达(共 11 分)
  • 8. (2018高一上·黄平月考) 莫言代表中国作家首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国内出现了莫言热,作品被抢一空,地方政府修建故居,莫言的家乡成为旅游热区,品牌开发……对此,请你写一段评论,表达你的观点。(不超过50字)
  • 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 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 。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 食是件风雅事, 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苏轼偏不在乎, ,还极爱下厨房, 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 豆腐”等, 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 要属“东坡肉”。

九、材料作文(共 60 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1919 年 5 月 4 日,在北京爆发了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爱国运动, 史称 “五四运动”, 又称“五四风雷”。

    材料二:1939 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说:“什么是模范青年? 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

    材料三:1979 年初,邓小平同志强调:“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 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

    材料四:2018 年 5 月 2 日,习近平同志同北大师生座谈时说:  “广大青年既是追 梦者, 也是圆梦人。”

    作为身处前所未有的时代、正值芳华的青年学子,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立足自身,联系现实, 完成一篇以“青年学子该做什么样的奋斗者”为主题的习作。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