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2-11-30 浏览次数:49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整体思维方式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构成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且每一个事物又是一个小的整体,除了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之外,其内部多种因素、多个部件也是普遍联系的。西方人所说的“关联思维”“关联宇宙论”“有机宇宙哲学”和“有机主义宇宙观”,今人所说的“系统思维”,实际上都是“整体思维”。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董仲舒对天、人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至宋代之时,张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张载提出了宝贵的“民胞物与”思想,为合乎德行的实践行为提供了一种观念阐释,将儒家的天人观、物我观、知行观提升至新的境界和层次。

    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传统医学,亦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观念为立论的理论依据,并且将这一整体思维观念具体化、实践化。中华传统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割裂的,又是互相制约的、互相作用的;并且,“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因此人之保健养生等都应合乎天地之道、日月之行。在临床治疗中,中华传统医学反对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强调整体而观、全面诊断、辨证论治,亦即《素问》所说的“治病必求于本”。进而言之,中华传统医学不仅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亦即人—自然—社会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一种宇宙观或世界观,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观(生态伦理),代表着一种人生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为根本特点的整体思维观念和思维方法,对于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彭华《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整体思维是看待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B . “天人合一”思想注重天、地、人、我的和谐统一,最早是宋代学者张教提出的。 C . “民胞物与”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它提升了整体思维的境界和层次。 D . 中华传统医学以儒家思想为理论依据,在临床上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首段论述整体思维的重要概念,为论证中国传统思维的特征做准备。 B . 第四段引述儒道两家的代表性观点,论证了他们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 C . 文章不仅论证了中国传统整体思维与西方的渊源关系,也论述了其现代价值。 D . 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整体思维的表现与发展。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周易》到儒道两家诸子,虽然在“天人合一”之理的表述上有差异,但在思维观念上是一以贯之的。 B . 我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特征中整体思维的理念。 C . 根据中华传统医学理论,人体与天地相互影响,因而医生可以选择从自然或社会的角度诊断并治疗疾病。 D . 继承并发展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整体思维,有助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也可使社会发展更加协调稳定。
  • 2. (2022高三上·上饶开学考)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通过的《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规定,水下文化遗产是指“周期性地或连续地、部分或全部位于水下至少100年的、具有文化、历史或考古价值的所有人类生存的遗迹”。该公约列举的例子包括遗址、建筑、房屋、人工制品、人类遗骸,船舶、飞行器、其他交通工具或其任何部分、所载货物或其他内容物,以及具有考古价值的环境和自然环境及具有史前意义的物品。

    一般说来,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性、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的特点,其作用是永续的。水下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上述特点。由于常年沉没在水下,受到人为干预的可能性较小,它们可以为考古学家提供大量可靠的考古、文化、科技等信息,可以由此推断出当时社会的军事、商业和贸易情况、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既可以补充从陆上遗址遗迹中获取的信息,又可以验证、佐证这些信息。简言之,水下文化遗产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需要人们善加保护和管理,原则上应该将其视为一种公共资源,由国家妥善保管在开放性的公共场所中,供后世欣赏、研究和借鉴。

    相对于陆上文化遗产而言,水下文化遗产具有特殊之处。其一,陆上文化遗产处于一国享有主权的领土之内,国家可以依据领土主权予以管辖。水下文化遗产则既可能位于一国享有主权的内水、群岛水域和领海内,也可能位于一国依照国际法仅对特定事项享有管辖权或主权权利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内或大陆架上,还可能位于各国管辖范围之外的国际海底区域内。换言之,国家对领海之外海域内的水下文化遗产提出保护和管辖主张时应当具有国际法依据。其二,所处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对水下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保护和发掘工作十分困难,费用高昂且风险巨大,海洋中的遗产更是如此。

    (摘编自赵亚娟《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建议》)

    材料二:

    中国网:张馆长您好,水下考古和田野考古相比,它的难度或特殊之处在什么地方?

    张威:水下考古可以说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兴起的一个新兴的学科,它是田野考古在海洋、江河湖泊水域的一个延伸。它和田野考古最大的区别在于工作环境截然不同,因为需要考古学家到海洋或水域里进行水下文化遗产的发掘、调查工作,所以必须要借助特殊的工具、特殊的技术和特殊的方法。人不是鱼类,不可能在海洋里自由地呼吸,这就是说考古队员要完全依靠一套机械的设备来维持生命,这样才能进行工作。所以它的困难之处、它的危险和挑战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田野考古产生以后一开始还没有水下考古,那时候人类还不具备这种水下生存的技术,直到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了轻潜水的装置,这才给考古学家提供这种手段,这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水下考古。

    当然水下文物的打捞活动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到现在起码有100多年了。原来的潜水工具比较简陋,可以下去捞一些东西,这样也可以进行初始的潜水捞宝。但是带有保护和研究目的的考古活动是很晚才发生的,是有了潜水设备以后才有的。水下考古到了中国的时间就更晚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对世界了解比较少,一些先进的技术也没有引进。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们才开始做这项工作。

    中国网:水下考古的关键是海洋勘探技术、潜水工程技术还是说考古本身?

    张威:做水下考古首先是作为考古工作者,潜水只是你的工具,当然这个工具直接关系着生命,因此绝不能忽视。但是你工作的指导思想,你去做这件事的目的,你的指导理念必须是考古工作者的理念才可以,不然的话就变成了水下打捞。做水下捞宝的人现在也很多,有些商业性的公司非常活跃,不光在中国沿海、整个南中国海,在世界范围内还在一些古代航线、近现代的航线上进行商业打捞活动的大公司非常多。他们的技术肯定非常高超,甚至比我们水下考古工作者要厉害,但是他不能成为科学家。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公约都公认,对这种行为是予以谴责的和反对的。这种商业打捞如果从法律来讲,可能有的国家是合法的,有的国家是非法的。总的来讲,最根本的差别在于水下考古是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的。

    中国网:出水文物的保护和维修工作是怎样的?

    张威:出水文物的保护现在还比较薄弱,这还需要向国外学习,我们没有专门的大规模实验室。20世纪80年代我去国外,像荷兰、美国都有大规模水下实验室,我们在这方面有欠缺。我们国家博物馆也有科技部实验室,但是它的主要工作是青铜器,很多文物保护任务非常繁重,水下工作鞭长莫及。现在整个沉船也出来了,大批的水下文物遗址出来了,保护问题就非常尖锐。现在国家文物局也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办一个出水文物的培训班,将来工作重心在全国各地,像宁波、海南、广东,这些水下考古工作做得多的地方势必会建立实验室,把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向前推进。

    中国网:也就是说,这些出水文物的保护和田野发掘出土文物的保护方式是不一样的。

    张威:它们需要脱水、脱盐,这是最起码的,特别是瓷器。所以现在水下文物保护,我们不要求他们和我潜水,但是一般都是化学、化工专业毕业,另外有一定的文物保护经验才能胜任这项工作。包括木材的保护也是难题,小木材大家都做过,例如竹简;但大的船体,大的木质结构部件谁都没做过,还有铁器的保护,这些工作困难极了。我们目前的水下考古等于是整个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最基础的工作我们做了,后续的保护工作还要靠整个文博专家们的共同的努力才能把这个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摘编自《中国水下考古探秘水下文化遗产》)

    1. (1) 下列关于水下文化遗产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水下文化遗产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它们沉没水下至少100年,对从陆上遗址遗迹中获取的信息具有补充作用。 B . 与其他文化遗产相比,水下文化遗产不会受到人为干预,因此能为考古学家提供更可靠的考古、文化、科技等信息。 C . 水下文化遗产所处的环境给水下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保护和发掘工作带来困难,尤其是海洋水下遗产。 D . 水下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性、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的特点,各国只能对领海内的水下文化遗产予以管辖。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水下文化遗产位于一国享有主权的内水、群岛水域或领海内,那么该国就有权对水下遗产进行调查、研究,保护和发掘。 B . 真正意义上的水下考古是20世纪40年代轻潜水装置出现后才有的,可见水下考古对潜水工具的依赖性很强。 C . 在记者采访之时,我国宁波、海南、广东还没有建立大型实验室,可见,当时我国出水文物的保护还是比较薄弱。 D . 如果仅仅秉持商业性的工作指导思想,那么即使技术再高超,也只能算是水下打捞,而不是水下考古,而且这种行为是违法的。
    3. (3) 记者提问应注意逻辑性、指向性、引导性,材料二中国网记者的提问是如何做到这些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红玛瑙

    刘白羽

    汽车轻快的奔驶着,驶过甘泉,驶过劳山,驶近延安。忽然,车窗外,墙壁上闪现一行朱红大字:地球是颗红玛瑙,我爱怎雕就怎雕。

    这诗句像通明的火光,一下照亮了我的眼睛。急忙往下看时,墙壁却一阵风一样闪过。车子又轻快地歌唱着向前飞驶了。“杜甫川!"七里铺!"就像当年每一次从前方回来,走到这里,闻到扑鼻的炊烟一样,这是一些多么响亮而又亲切的名字呀!我们已经到了延安了。

    我还记得当我还是20岁刚出头的青年时,带着两肩尘土、一颗真心,踏破黄河两岸的冰雪,在这崎岖的小路上,第一眼看到延安,那一刹那间,我的眼睛充满了泪水。那是从黑暗中,第一次看到黎明的幸福的眼泪呀!是的,我们的庄严的、战斗的道路从这儿开始了。眼前,一片明光闪烁,仔细看时,原来是电灯熠熠放明。我从汽车里面跳出来,是多么急于想看一眼延安的新面貌呀!

    但,这深秋之夜,却像一道幕布一样把延安遮住。我想它是想找寻另一时机,在突然之间,给我一个崭新的印象吧!

    早晨,我爬上山顶。这时,朝阳有如万道霞光,把眼前的一切染上一层淡淡的红色。看,延河!那亮晶晶的蜿蜒的延河。看,那不是清凉山!而高耸空中的宝塔,依然像一个守卫者,欣然看着这一个明朗的早晨。这时,各种嘹亮的声音,从我记忆深处升起,千千万万人的脚步,从全国各地聚集,从这古城中的石板路上响过去,从城门外那尘土飞扬的道路上响过去。我记得,一个黄昏,北门外路边上,一圈人影,一盏马灯,毛主席在跟青年人讲话呢。我记得,当时青年人的验,都像早霞一样明亮,在读着关于革命真理的新书。我记得,人们高唱,那歌声从这儿冲破滚滚尘砂,飞过黄河,飞过长江。现在,阳光把一个新延安照得如此光明温暖,让我带着这记忆之最最优美的歌声,进入这瞻仰革命圣地的旅程。

    深秋季节,早晨地面上已敷了一层薄霜,晌午太阳却又那样热烘烘的,当我在凤凰山、杨家岭、王家坪和枣园走着、看着、想着的时候,那一个庄严而壮丽的大时代便又回到我的眼前来了。是的,我们在这儿过过最美好的生活。在这些纪念馆里,我看到了陕北工农红军战斗的长矛和南泥湾开荒用的锄头,有纺车,有镰刀,有扁担,有白色原木钉制的办公桌椅,有马兰纸印的报刊文件,我像看到了最亲的亲人,这一切都在散发着当年生活的芬芳。

    今天,当我在延安——这温暖的土地上走着时,眼泪又第二次溢满我的眼眶。这一草一木,哪怕是一朵金黄的野花,都萦回着多少革命的、战斗的情怀呀!那是1942年大生产运动的春天。我记得,延河里还漂着冰凌,可是你站在延河岸上向四处望一望吧!各处山巅上都在放荒火,白天青烟弥漫,夜晚红影憧憧,到处一片紧张、忙碌。丈量了荒地,运来了工具,选好了籽种。到深夜,窑洞前的山径上,人们还提着马灯,走来走去。像我这样生长在城市的知识分子,手掌磨粗茧,汗水透衣衫,但我第一次尝受到劳动的光荣、劳动的喜悦。而后,碧绿的田野代替了荒山,多美丽呀,那是我们亲手织出的大地的花毯呀!我走着,沉思着:今天我们社会主义的每一点光明,不是从那时开辟出来的吗?

    这是一个响晴天,我们从山昴上看了托儿所下来,转过小河那边。生产队的牲口棚里静悄悄的,牲口都放出去吃草了。前面那大场院上,却一片马嘶人叫,队员们正赶着打场呢!坪场里面这堆金黄的小山,是谷子;那堆焦黑的丘岭,是荞麦,红的高粱,白马牙玉茭。扬着风,一阵阵烟雾腾腾,马蹄答答响,石碾子咕噜噜转着跑,人脸晒红了,汗珠在眉峰上闪光,灰尘披满衣衫,声音却分外欢畅、洪亮。给暖洋洋的日光一蒸发,空气中弥漫着新粮食的香味。正在这时,我转过身,真使我惊喜万分,就在场院一边的土墙上,我又看见那火热的诗句,而且这一回,我看到了整首诗:

    地球是颗红玛瑙,

    我爱怎雕就怎雕,

    按着毛主席的好图样,

    驯服山河建天堂。

    这时,就像电炬一下照明了面前的大道,突然,像浮雕一样把我重来延安的全部思想、感情都刻画出来了。

    就在这天夜晚,我正对秋高气爽的夜空凝视,忽然,宝塔山上的宝塔,像一串珍珠、一簇缨络一样亮了起来,这简直是梦幻世界啊。当年,我看夕照,看曙色,看月光映出这宝塔,现在电灯却把它装扮得如此美丽。

    就在这个黎明之前,延安山城还沉在宁静的安眠之中,我又坐在汽车上登程了。又一次向延安敬礼告别。我心中自言自语的勉励着自己:“让延安这个灯塔永远在我记忆中闪光吧!要创造一个红玛瑙一样鲜红、通明的新世界,那就先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永远鲜红、通明的在玛瑙一样的人吧!"这时严霜在地,晨寒袭人。高原、山弱、河川、树林都还朦朦胧胧。这时我两眼注视着前方,前方无限辽远的地平线上,突然出现了小小一点光亮,开始像一枚红色小片,但随即扩大了,展开了,像火一样燃烧起来。新的一天就这样诞生、开始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写由于车速过关我未看清诗歌后面的诗句,这与后文整首诗的出现巧妙地形成了前后照应。 B . 对1942年大生产运动的描写,再现了大家齐心协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渡难关的火热生活。 C . 看着纪念馆里的长矛、锄头、纺车等物品,作者睹物思人,表达了对过去艰苦生活的深深眷恋。 D . 文章以“红玛瑙”为题,意味深长,富有象征意义,凝聚了作者对新生活、新世界的赞美之情.
    2. (2) 文章将延安的昨天和今天穿插交织,这种结构安排方式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3) 本文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请从选材、艺术手法、主题三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41分)
  • 4. 文言文阅读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纵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 , 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 , 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①比: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④穿窬(yú):穿墙(偷盗)。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纵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 .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纵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 .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纵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 .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纵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通“横”。 B .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 . 四海: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统称“四海”;另一种说法,“四海”指全国各地、天下,常与“五湖”连用。 D . 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主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因此他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B . 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 . 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败绩。 D . 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更简洁明了,易懂易行。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②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5. (5) 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 5. 古代诗歌阅读

    秋日偶成

    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注】①程颢,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前句为因,后句为果。诗人心情闲静,红日已上东窗,还在安然入睡。 B . 颔联写作者静观春夏秋冬万物的自得之态,与首联“无事不从容”相呼应。 C . 颈联将“道”“形”“思”“态”同论,进一步解释了颔联中的“自得”之境。 D . 这首哲理诗多角度表现了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别开生面,颇有理趣。
    2. (2) 这首诗给了我们哪些生活启示?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春江花月夜》中,描绘了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使人仿佛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
    2. (2) 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阐释“恕”这种儒家思想时所说的两句:“。”
    3. (3)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4. (4) 《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汗衫的句子是:“。”
    5. (5)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Ⅰ

    近几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往扁平化、低互动的展览形式已经不足以激发大众兴趣,因而“新媒体艺术”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形成一种______的时尚风潮。沉浸式展览、沉浸式演出等活动______,给生活增添了丰富的情趣。沉浸就是让人专注到当前的目标情境中并感到愉悦和满足,甚至忘记真实世界;而沉浸式体验,______,就是通过集成大量技术、智慧和创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高价值经历。它一方面集成了大量前沿科技成果,如3D全息投影、虚拟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搭建了沉浸式体验的结构和形态;另一方面围绕主题性的空间造境为关键,通过交互式空间和叙事性空间,人们沉浸在特定情境、氛围与主题之中。沉浸式体验所提供的,既有以视觉、听觉等为主的感官体验,也有叙事性和故事性的情感体验,还有追求价值认同的精神体验,是一次集多种媒介和各种视听效果于一体、全方位作用于身心的难忘经历。事实证明,(    )。这种令人倾情投入的心流状态,恰恰是沉浸式体验正在努力追求科技与人文______的完美效果。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别具一格               因势利导                     顺理成章                     怀瑾握瑜 B . 独树一帜               应运而生                     顺理成章                     珠联璧合 C . 独树一帜               因势利导                     顾名思义                     怀瑾握瑜 D . 别具一格               应运而生                     顾名思义                     珠联璧合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另一方面围绕主题性的空间造境的关键,通过交互式空间和叙事性空间,人们沉浸在特定情境、氛围与主题之中。 B . 另一方面以主题性的空间造境为关键,通过交互式空间和叙事性空间,让人们沉浸在特定情境、氛围与主题之中。 C . 另一方面以主题性的空间造境为关键,通过交互式空间和叙事性空间的营造,让人们沉浸在特定情境、氛围与主题之中。 D . 另一方面围绕主题性的空间造境为关键,通过交互式空间和叙事性空间的营造,人们沉浸在特定情境、氛围与主题之中。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既融入感官体验又融入情感、精神体验的活动,能够创造令人倾情投入的心流 B . 今人倾情投入的心流,如果仅仅依靠感官体验或者情感、精神体验,就无法创造 C . 感官体验与情感、精神体验即使能融为一体,也不能创造令人倾情投入的心流 D . 令人倾情投入的心流,离不开感官体验与情感、精神体验三者融为一体的活动
  • 8. 某校利用宣传橱窗举办关于“蛟龙”号的专题展览,展览包括四个板块。请根据下面的材料,为展览拟写总标题和各板块标题。要求:简明生动,每个标题不超过8个字。

    “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设计,除少数非核心零部件之外,绝大部分零部件都是“中国制造”,总装也由我国独立完成。“蛟龙”号技术上拥有三个优势,即先进的近底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功能、高速水声通信功能、强大的续航供电功能;与国际上现有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相比,其综合性能稳居前列。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顺利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7062米的深处,全世界为之瞩目。此次深海作业的成功,证明这条“中国龙”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域潜航的能力,标志着海底资源宝库向中国人敞开了大门。

    总标题:

    板块标题:

四、作文(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庄子·至乐》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一只海鸟停留在鲁国国都郊外的林子里,自在快活,鲁侯派人用车把海鸟接到太庙里供养。给它奉上酒,演奏《九韶》想使它高兴,准备牛羊猪的肉作为它的食物。海鸟却眼花缭乱,忧心伤悲,不敢吃一块肉,不敢喝一杯酒,三天后就死了;这是因为(鲁侯)用供养自己的办法养鸟,不是用养鸟的方法养鸟啊。

    上述故事蕴含着怎样的道理?请结合日常生活和时代发展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字数不得少于800个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