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百校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化学试题

更新时间:2022-12-13 浏览次数:38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近年我国取得让世界瞩目的科技成果,化学功不可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中国天眼FAST用到的高性能碳化硅是一种新型的有机材料 B . 中国空间站和核心舱砷化镓( GaAs)太阳电池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C . “嫦娥五号”运载火箭用液氧液氢推进剂,产物对环境无污染 D . 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全合成技术,让化解粮食危机成为可能
  • 2. 关于下列仪器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滴定时用①盛放溶液 B . ②、③均可以直接加热 C . ②、④可用于物质分离 D . ③、⑤可用作反应容器
  • 3. 完成下列实验所需选择的装置或仪器都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

    除去氯化钠晶体中混有的碘

    分离

    分离植物油和氯化钠溶液

    除去气体中的HCl气体

    装置或仪器

    A . A B . B C . C D . D
  • 4. 实验室用浓氨水和生石灰反应生成 , 按照生成、净化、收集、尾气处理的顺序进行实验。下列装置(“→”表示气流方向)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 B . C . D .
  • 5. 在含有的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溶液中所剩的固体可被磁铁吸引,此时溶液中的阳离子是(   )
    A . B . C . D .
  • 6. 下列物质(括号内为杂质)除杂选择的试剂合理的是(   )
    A . ()——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B . (CO)——灼热CuO C .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D .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 7. 对下列粒子组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的判断和分析均正确的是(   )

    A

    不能共存,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

    B

    能够大量共存

    C

    不能共存,能催化分解

    D

    能够大量共存

    A . A B . B C . C D . D
  • 8. 某白色固体混合物由中的三种物质组成,进行如下实验:①混合物溶于水产生气泡,并得到白色悬浊液;②进行焰色试验,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紫色。根据实验现象可判断其组成为( )
    A . B . C . D .
  • 9. 能符合题意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A . 氯水滴入过量的溶液中: B . 溶液中加入过量溶液: C . 溶液中加入稀 D . 向水中加入一小块钠:
  • 10. 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11.2L和22.4LNO(均为标准状况)充分反应后的分子数为 B . 1mol完全水解可生成氢氧化铝胶体粒子的数目小于 C . 溶液中含有的数为0.1 D . 含2mol的浓硫酸与足量Zn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
  • 11. 为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下列实验。反应一段时间后,兴趣小组将硬质玻璃管中的固体用过量盐酸溶解,分成4份,继续如下实验:

    实验

    操作与现象

    加入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褪去

    加入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加入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

    加入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依据实验现象,结论不合理的是(   )

    A . 实验①说明溶液中含有 B . 实验③无法说明该固体中不含+3价铁元素 C . 实验②③说明反应后的固体中有铁粉剩余 D . 实验④的沉淀最终会变为红褐色
  • 12. 由实验操作和现象,可得出相应正确结论的是(   )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稀NaOH溶液中,将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试纸未变蓝

    溶液中不含

    B

    和KSCN混合溶液中加入少量新制氯水再加入溶液混合振荡、静置

    下层无色,上层红色

    还原性强于

    C

    向NaBr溶液中滴加过量氯水,再加入淀粉-KI溶液

    先变橙色,后变蓝色

    氧化性:

    D

    将炽热的木炭加入浓硝酸中

    产生红棕色气体

    浓硝酸与木炭反应产生

    A . A B . B C . C D . D
  • 13. 下图为碳与浓硫酸反应产物的探究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碳与浓硫酸的反应体现了浓硫酸的酸性、强氧化性、脱水性 B . Ⅰ、Ⅱ中溶液褪色体现了的还原性 C . Ⅲ中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 D . 浓硫酸氧化性强,不可干燥还原性气体
  • 14. 实验室用进行相关实验,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上述反应中,都做氧化剂 B . X、G和Z均为氧化产物 C . X、G和Z之和可能等于0.6mol    D . 上述反应中氯元素只被氧化
  • 15. 工业氢溴酸常带有淡淡的黄色,可能的原因是:①含 , ②含 , ③含 , 只用下列一种试剂就能分析产生淡黄色的原因,该试剂是(   )
    A . 淀粉KI溶液 B . NaOH溶液 C . KSCN溶液 D .
  • 16. 是一种白色晶体粉末,不溶于水,用于陶瓷上釉等。W、X、Y、Z为元素周期表前20号元素,已知W、X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3倍,人体血液中缺乏Z离子易造成肌肉抽搐,热分解可制备ZY,该化合物的热重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150℃~200℃阶段热分解失去 B . 400℃~600℃热分解后生成固体化合物 C . W、Y可形成具有杀菌消毒作用的化合物 D . 化合物具有还原性和强酸性
二、综合题
  • 17. A、B、C、D都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物质,其中A、B、C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关系如图(部分反应中的水已略去)。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 (1) 若A、B、C所含相同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①B的化学式:

      ②反应Ⅲ的离子方程式是

    2. (2) 若A为强碱溶液,其焰色反应显黄色,C常用作食品添加剂

      ①D的化学式是

      ②写出B与石英砂高温的反应方程式

    3. (3) 若A、D均为单质,A可用于自来水消毒,D是目前产量最大的金属单质

      ①反应Ⅱ的离子方程式是

      ②取少许C溶液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并振荡,产生沉淀,且沉淀一段时间后变色,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综合题
  • 18. 我国自主开发的“钛战甲”是一种钛合金材料,为深潜万米的“奋斗者”号建造了世界最大、搭载人数最多的潜水器载人舱球壳。是制备钛及其化合物的重要中间体。可利用下列装置在实验空制备(夹持装置略去):

    已知:①

    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熔点为-30℃,沸点为136.4℃,极易与水反应

    的盐酸溶液可吸收CO而生成黑色颗粒Pd

    回答下列问题:

    1. (1) 盛放浓盐酸的仪器名称为,圆底烧瓶内所装试剂可为

         ②   ③   ④浓

    2. (2) 装置的连接顺序为(D装置可重复使用)
    3. (3) 对于实验过程的控制,开始操作为(填①或②),实验结束的操作为(填③或④)

      ①先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一段时间后,再陶瓷管通电加热

      ②先陶瓷管通电加热,一段时间后,再打开分液漏斗活塞

      ③先陶瓷管断电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再关闭分液漏斗活塞

      ④先关闭分液漏斗活塞,一段时间后,再陶瓷管断电停止加热

    4. (4) 装置C左边进气的细长导管作用为
    5. (5) 吸收尾气中CO的化学方程式
    6. (6) 所得的可用Mg制Ti,该过程可在气氛围保护下进行。

      ①氯气   ②氧气   ③水蒸气   ④氩气

  • 19. 铅蓄电池的拆解、回收和利用可以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具有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利川废铅蓄电池的铅膏(主要成分为和Pb等)制备PbO的流程如图:

    已知:①常温下:

    为白色沉淀,微溶于水,易溶于强碱溶液

    回答下列问题:

    1. (1) 将废铅膏研磨过筛的目的是
    2. (2) 步骤①过程中的为还原剂,则对应的氧化产物为。步骤②中的作用是
    3. (3) 酸浸时,其中的铅与硝酸生成及NO的离子方程式为
    4. (4) 盐析过程中加入浓硝酸的目的是(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
    5. (5) “转化过滤”中的溶液X最好选用

      A.NaOH   B.氨水   C.澄清石灰水

      滤液Ⅰ可以继续返回“盐析”中,目的是

    6. (6) 烘干灼烧后可得PbO固体,检验灼烧已完全的操作实验为,但灼烧所得PbO固体中仍含有少量固体杂质W,设计提纯PbO的实验方案:。(提纯实验中必须要用的试剂是35%的NaOH溶液。已知:W不溶于碱,PbO在35%的NaOH溶液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 20. 工业废水中的氨氮(以形式存在),可通过微生物法或氧化法处理为 , 使水中氨氮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1. (1) 微生物法:酸性废水中的部分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被氧气氧化为再与作用生成

      转化为的离子方程式为

      ②1mol至多可处理的物质的量为

    2. (2) 次氯酸钠氧化法:向氨氮废水中加入NaClO,氨氮转化为而除去。

      ①NaClO氧化的离子方程式为

      ②一定pH下,NaClO的投加量对污水中氨氮去除率的影响如图所示。当时,总氮的去除率随的增大不升反降的可能原因是

    3. (3) 活性炭-臭氧氧化法:碱性环境下活性炭-臭氧氧化氨氮的机理如图所示。*表示吸附在活性炭表面的物种,·OH为羟基自由基,其氧化性比更强。

      ①活性炭-臭氧氧化氨氮的机理可描述为

      ②其它条件不变调节废水的pH,废水中氨氮去除率随pH的变化如图所示。随pH增大氨氮去除率先明显增大,后变化较小,可能的原因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