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赣州市厚德外国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实...

更新时间:2022-12-11 浏览次数:3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家国天下”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 . 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 . “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至今还只是空想,不可践行。 D .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的观点。 B .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 . 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可以的。 D . 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 (3)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 “治大国若烹小鲜” B . “大河无水小河干” C .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 .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4. (4) 试简要说明材料二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5. (5) 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现代文阅读Ⅱ

    穷人树

    密林深处,阳光从树梢上筛落下来,投下一地斑驳。我已经脱离了同伴,进入一个无人之境。我希望在这与世隔绝的瞬间,听到他的声音,我甚至希望看到他穿着白色长衫的身影、飘着白色胡须的脸庞。

    土路一侧,杂乱无章的林间空地里出现了一排整齐的青草,大约有三四米长吧,高不过30公分。难道,他就在这里?

    我停住脚步,四下打量,没有墓碑,没有墓室,只有几束野花,那是刚刚和我擦肩而过的外国人从附近采来的。

    我只能相信,就是这里了。

    我走近那一排像哨兵一样列队的青草,弯下腰,我把我的手掌按在青草附近的泥土里。同行们陆续赶到。大家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鞠躬。青草下面,是19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作家、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东翼楼是托尔斯泰最后的住所。我们看到了追求“平民化”的托尔斯泰当年种地的农具,做鞋的工具,还有一些简朴的生活用品。

    东翼楼的门前,有一棵小树,单薄瘦弱。据说,当年来寻求托尔斯泰帮助的穷人常常在这棵树下聚集,托尔斯泰写作之暇便在树下的长椅上同农奴们交谈,帮助他们寻求自由之路。所以,这棵树被人命名为“穷人树”——当然,此树已非彼树,这棵树是那棵树的后代,不变的只是位置,它的名字仍然是“穷人树”。

    晚年的托尔斯泰为了摆脱荣誉和财富,曾经称自己为T·尼古拉耶夫——我不知道这个名字的含意,而此时,我突发奇想,也许,这个名字的含意就是“穷人树”。

    在东翼楼里,我们幸运地听到了托尔斯泰讲课。那是从一个半世纪以前留下的一台留声机里复制下来的。翻译告诉我们,内容都是托尔斯泰晚年勉励孩子的话:快乐生活,学习知识,做有用的人。

    1910年10月28日清晨,托尔斯泰庄园仍然沉浸在睡梦之中。托尔斯泰蹑手蹑脚下楼,拎上简单的行装,和他的私人医生一起,消失在夜空之中。在火车站,他潦草地给妻子写了一封信:“我做了我这个年龄的老人通常做的,我离开了这种世俗的生活,为了在孤独和平静中度过我的有生之日。”

    但世界不允许它的托尔斯泰属于自己。普通百姓也不能容忍托尔斯泰离开他们,抛弃他们。对于托尔斯泰行为的阻止,可以说是全民皆兵,声势浩大。

    茨威格说,是上帝及时地派来了增援部队——

    死神将托尔斯泰从人间的包围中解脱出来,让他回到他想达到的理想境地——

    但在逃亡途中他罹患感冒,在11月4日夜里,这棵苍老的“穷人树”又一次振作起来并呻吟道:“农民,农民究竟怎样生活?”

    11月7日,比所有人都更明白地看过这个世界的眼睛熄灭了。托尔斯泰最后说的话是,人类所有的哲学只有一句话——爱与和平。

    从东翼楼到墓地,直线距离应该有一公里以上。托尔斯泰下葬那天,他生前的同盟者、受惠者、崇拜者、反对者、政府的工作者……从四面八方赶来。以东翼楼门口的“穷人树”为起点,托尔斯泰的遗体由几千人用双手托着,接力传递,送到了墓地。今天我们已无从看到那种朝圣般的场景,但我们的内心依然能够感受到在那一段时空里凝聚的情感。

    茨威格在描绘托尔斯泰外貌时说:“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因为脸的平庸,就突显出眼睛,高尔基的描写最为经典:“托尔斯泰这双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凡是从这双眼睛面前经过的一切、哪怕极其微小的事物,还有假象,无不为其洞悉。它们像X光一样透视着社会和人间的奥秘,就是这双眼睛日积月累的观察,建筑了《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正因为拥有这双眼睛,所以托尔斯泰能够拥有常人不能拥有的东西,那就是对于人的意义、人的生活、人的尊严的理解,还有社会的诸多问题,关于等级的形成,亲情、爱情、伦理道德等等——正是因为他拥有深邃的思想,所以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他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站在托尔斯泰庄园门口不足百米的“小街”上,打量庄园内外,我突然想,俄罗斯人真是太缺乏商业头脑了,像托尔斯泰这样重量级大作家的故居,是几近天赐的旅游资源。如果——我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思维推论——可以把这里打造成为一个旅游重镇,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他们居然就让它荒废着,依然只是一个古老破旧的村庄。

    听了我的想法,翻译沉思了一会儿对我们说,俄罗斯人的理念是尽可能地保持名胜古迹的生态。如果不是政府严格控制,各国人,尤其是中国人,早就在这里投资了。

    哦,我说。我只说了一个字,就不再说话了。因为,我所想到的,正是托尔斯泰当年极力逃离的。我为我一刹那的念头感到惭愧。

    傍晚,我们离开了托尔斯泰庄园。夕阳西下,岗峦起伏,奥卡河碧波荡漾。我的心里涌动着那首淳朴的歌谣,那杂树丛生的墓地和那像哨兵一样列队的青草,在眼前挥之不去。

    (取材于徐贵祥《穷人树》,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部分中,先后用“难道,他就在这里”和“我只能相信,就是这里了”,表明自己由惊疑到不得不相信的心理过程。 B . 第三部分中,写托尔斯泰晚年的出走,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只想让自己属于自己,而不想总是纠缠在人世间的各种责任中。 C . 第四部分中引用茨威格和高尔基对托尔斯泰的描述,从不同侧面突显出托尔斯泰善于观察并能够看透事物本质的特点。 D . 全文通过对作者在托尔斯泰庄园所见、所思、所感的叙写,表达了对托尔斯泰的敬慕,其中蕴含着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2. (2) 有人说,伟大的作品往往是作家经历的结晶,例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作品都与托尔斯泰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此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路遥在少年时曾经有一段饥饿和屈辱的经历,这对他的人生和创作心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平凡的世界》折射了作者本人的苦难身影。 B . 曹雪芹早年曾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后来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他的生活陷入困顿。这段经历成为《红楼梦》的创作之源。 C .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他经常跟当地渔民一起出海捕鱼,其间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小说《老人与海》就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 D . 沈从文是湖南凤凰人,少年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湘西秀丽的风景、淳朴的风土人情深深印在他的心中,这些内容在他的《边城》中有所体现。
    3. (3) 文章第五部分中说:“我为我一刹那的念头感到惭愧。”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4. (4) 对托尔斯泰来说,“穷人树”具有特殊意义。作者认为“T·尼古拉耶夫”的含意也许就是“穷人树”。根据文意分条概括作者如此猜想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问群臣臧否②,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注〕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臧否:好坏,善恶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B .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C .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 .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2. (2) 请选出下面句子中与“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中的“故”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B . 故虽有名马 C . 帝问其故 D .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宋濂)成年以后,因为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所以要赶到数百里以外请教。 B . (宋濂)在外求学的过程中,先达从未尝降辞色,有时叱责,有时又高兴,说明他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 C . 朱元璋询问宋濂是否饮酒,宋濂如实回答这些事,体现了宋濂为人的一面,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朱元璋的驭人手段。 D . 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朱元璋很愤怒,宋濂认为主事茹太素只是对陛下尽忠,朱元璋听从了他的意见。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 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5. (5) 读完两篇选段,你认为宋濂身上有哪些品质可供你学习?
  • 4. 古代诗歌阅读

    题胡逸老致虚庵①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②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③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①致虚庵:书斋名。②籯yíng:竹笼。③明月:这里指珍珠。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藏书万卷”“遗金满籯”分别指诗礼传后世与积金遗子孙,这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B . 胡逸老为人仁爱,能拿出粮食与贫人共享,仁爱必能致祥,他的后代必得佳子弟。 C . 以闲逸之心观山观水,山水之妙能常得于心目之前,使此心澄清无滓,一尘不染。 D . 诗人借胡逸老书斋,批判了世道恶劣污浊表明自己希望回归田园的隐逸情怀。
    2. (2) 清代潘德舆称赞此诗颈联为“奇语”,请赏析该联的精妙之处。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描绘了一幅立体辽阔的江南秋景图。观“万山层林”之远景,看湘江“”之近景,不仅远近结合,而且色彩鲜明。
    2. (2) 传说隐士多骑白鹿,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提到“白鹿”这一意象的诗句是“”。
    3. (3)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写景过渡到下阙写英雄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2022年是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55周年,王淦昌便是在这场伟大事业的奋斗中隐姓埋名干惊天动地事的国内顶级科学家中的一位。

    1955年1月15日,党中央做出重要决策——发展中国核工业。但此时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国失去了几乎所有外界力量的帮助。从此,中国原子能事业开始走上了完全    的道路。

    一座碉堡,几排简易的营房,十几顶军用帐篷,这就是我国第一个爆轰物理的实验场,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燕山山脉长城脚下的一个工程兵靶场。王淦昌等人就在这里    , 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0来岁的年轻的攻关队伍,    地进行着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这里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冬天,经常是风雪交加、飞沙走石,有时候大风能把军用帐篷掀起来,试验队员们的被子上总蒙着一层厚厚的沙土,一个个成了“土行孙”;夏天,太阳像火盆,烤得人挥汗如雨。王淦昌和他的同事们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B . 一种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十分奇怪。 C . 他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一样,迫不及待地拿出用纸包着的东西。 D . 像你这样健壮的人应该去当运动员,窝在这里着实可惜了。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有的人更倾向于在早上活动,往往早饭、午饭和晚饭都吃得很早。他们的生物钟属于“早晨型”,此类人被称为“百灵鸟”。相反,        。他们的生物钟属于“夜晚型”,也被通俗地称为“猫头鹰”。

    在当今社会中,由于大多数工作活动和学校课程都是从早上开始的,所以现在很多人都过着“百灵鸟”一般的生活。因此,拥有“夜晚型”生物钟的人,       

    研究发现,“猫头鹰”们饮食习惯往往不如“百灵鸟”们健康。        , 生物钟属于“夜晚型”的人,一般吃饭较晚,更容易发胖,还可能增长发生炎症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由于这种生活习惯不利于减肥。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据北京医科大学儿童发展中心数据,近年来,我国每年约有上10万青少年发生过自杀、自残、自伤行为。据一项在上海展开的调查显示,有24.39%的青少年有过一闪而过自杀、自残、自伤念头,有超过1‰的青少年有过自杀计划。实施自杀和自杀未遂的事件时有发生。年轻的生命被如此轻视,令人痛心疾首。究其原因各式各样,但最终都指向一点:抗挫折能力缺失。

    材料二:

    2022年3月3日,“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祖国各行各业感人的故事跃然屏幕,其中“互为手足”挑战命运共建幸福家庭的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和从小“丧失听力”却艰难求学成为清华博士的江梦南,他们以自己最为平凡的生活,用顽强乐观、直面挫折、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行动战胜了一切困难,令人无比感动,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以上材料激发了你哪些思考?请你针对当前的家庭教育现状,以“为抗挫教育致家长书”为题,向家长写一封公开信。

    要求:自选角度,联系实际,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