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重点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统一调...

更新时间:2023-01-22 浏览次数:5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当下小说创作难见精彩的风景描写有着复杂原因,主要包括小说家的人生阅历、观看之道和艺术技巧等方面。

    人生阅历是文学风景描写的基础。一般看来,叙事和抒情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传统,但写景又何尝不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传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充溢着大量精彩的风景描写,从《楚辞》到《红楼梦》都是如此,这与作家的人生阅历密切相关。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年少优游”“蜀中漂泊”也为他们诗歌中的风景描写奠定了坚实基础。人生阅历不仅为文学作品中的风景描写奠定基础,也孕育了作家对山河大地的情感,并由此升华为对家国的深厚感情。中国古代文学中,虽然风景所蕴含的情感各有不同,但是家国情感是最常见也是最深沉的情感,屈原、李白、杜甫、辛弃疾等诗歌中的山川风物无不寄托了他们对家国的热爱。当代文学中,柳青、曲波、周立波等一代作家的人生经历也是波澜壮阔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代作家有着极为浓厚的家国情怀,因此他们的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精彩的风景描写。当下中青年小说家的人生阅历与老一辈作家相比确实望尘莫及,这对他们在小说中描写风景有着极大影响。

    观看之道是文学风景描写的重要前提。自然是一切风景的源泉,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决定了艺术作品风景描摹的特征与意义。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周易》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开创了中国传统的观看之道。《周易》提出了“物感说”,“物”包蕴自然万物,“感”是人对自然万物的感应。“物感说”对中国文学写景产生了深刻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物感”作为文学写景的基础,他强调“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也就是说情感源于物感,物感源于自然。“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诗句都体现了“物感说”的深刻影响。“物感说”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影响深远,与古人生活节奏缓慢、和自然的接触较多等原因密切相关。然而,当代社会生活节奏过快,很多小说家不仅很少接触自然,而且很难有充裕的时间感悟自然。毫无疑问,小说家长期待在高楼大厦里很难描写出有力量、有格调的风景。

    艺术技巧是文学风景描写的重要条件。刘勰认为文学创作应该“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主张观察细致,写景真实。司空图认为文学写景要“真力弥满”,强调写景只有真实生动、活力饱满,才能驾驭万象、妙造自然。虽然刘勰和司空图概括的写景方法源于诗词,但对当代小说创作不无借鉴价值。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描写的庄稼地风景显得“真力弥满”,这是小说家在庄稼地“窥情”和“钻貌”的杰作。小说家写景不仅需要细致观察,也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比如周克芹描写庄稼地时大量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使风景描写显得贴切而又生动。当下小说家大多追求写作速度和创作数量,忽视了艺术技巧的锤炼,这也影响了小说家的风景描写。

    小说中描写风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小说家在思想上认识到风景描写的重要性,并在创作中努力实践,那么小说中出现有力量、有格调的风景描写也将不再稀罕。“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是当代中国风景的重要内容,以深沉的情感描绘这一壮丽风景,是当代小说家的重要使命,也是当代小说家不断努力的方向。

    (摘编自颜水生《以深沉的情感描绘壮丽风景》)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楚辞》《红楼梦》等作品来看,写景和叙事、抒情一样,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传统。 B . 当下中青年小说家作品中的写景逊于柳青、曲波等一代作家,这和他们的人生阅历有关。 C . 《周易》提出的“物感说”强调人对自然万物的感应,对中国文学写景产生了深刻影响。 D . 刘勰和司空图的文学创作理论相同,如都主张注重写景,且要写得真实生动,富有活力。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分析了当今小说创作的优点和缺点,并号召当代小说家以深沉的情感描绘祖国的壮丽风景。 B . 文章分析当今小说作品缺乏精彩的风景描写的三个原因时,都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 C . 文章以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等为例,论证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精彩的景物描写。 D . 文章第三段先提出分论点,接着阐述“物感说”的含义,最后阐述“物感说”对中国古今文学的影响。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屈原在流放过程中遍览楚国山川风情,曹雪芹钟情山水风物并行万里路,这是他们作品中有大量精彩的风景描写的原因。 B . 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瞻万物而思纷”的观点,意即看见万物而产生众多思绪,这种观点和“物感说”相同。 C . 如果周克芹一味追求写作速度和创作数量,忽视艺术技巧的锤炼,那么他作品中可能就不会有“真力弥满”的景物描写。 D . 当代小说家应该丰富人生阅历,孕育对家国的深厚情感,也应该深入自然,真切感悟江山的壮丽,还应该提升艺术技巧。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正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上,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模型及人工增雨飞机展板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观看。40年前我国只能接收利用国外气象卫星资料,1988年成功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目前我国有8颗气象卫星在轨运行,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卫星资料和产品。人工增雨飞机则是“耕云播雨”、趋利避害的利器,我国通过人工影响天气,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2012年以来,累计增加降水约2860亿立方米。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及人工增雨飞机,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气象事业发生历史巨变的一个缩影。

    我国气象服务最基本的对象是政府和社会公众,此外气象部门还针对不同行业的具体需求,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定需求等提供气象服务。从服务对象来划分,气象服务可划分为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科技服务。

    2018年中国气象服务行业收入结构(单位:%)

    (摘编自刘毅《以优质气象服务满足人民需要》)

    材料二:“以往鼻子、眼睛过敏,到了无法控制的时候才用药,今年关注了‘气象北京’微信公众号,能在花粉浓度升高之前得到预警,可以提前用药,基本可以控制住过敏、不发作了。”一名网友在北京市气象局微信公众号留言感谢。

    北京市气象局与同仁医院开展合作,在全市各区设置了花粉观测点,预报结果通过“气象北京”微信公众号发布,受到广泛好评。

    如今,天气预报发布各类生活气象指数,为公众提供贴心服务。气象部门引进数学统计方法,对气压、温度、湿度等多种气象要素进行计算,最终形成气象预测生活指数。这些指数是对天气预报的进一步深化。目前,各地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指数覆盖领域越来越广,穿衣、紫外线、防晒、风寒、干燥、洗车、晨练等几十种指数帮助人们合理安排生活。公众号拾穗者的杂货铺x思维方糖研究所

    2021年12月,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中心发布全国风力、光伏发电气象条件预报产品,国家电网华北分部提出了服务需求。此后,国家电网华北分部每天都会收到“量身定制”的新能源电力气象预报产品。目前,这一预报产品已涵盖风力、光伏发电所需的气象要素,包括大气边界层不同高度的温度、湿度、风场,以及到达地表的短波辐射、地面气压、降水量等。时间分辨率精细到15分钟,空间分辨率为9公里,预报时效为126小时。

    我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正在大力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新能源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大关。今年风电、光伏发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将提高到12.2%左右。

    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对气象预报提出了新要求,例如,进行能源气象定制化预报推送,对复杂地形的发电场设计、设备选择及安装做出科学评估,对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加强预警,评价确定各地资源开发的优先顺序,等等。

    (摘编自李红梅《气象服务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材料三:河南素有“天下粮仓”之称,是全国农业第一大省,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河南又是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特别是旱、涝、风、雹等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尤为严重。

    2009年,河南省率先进行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试点建设,立足于现代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提升农业气象服务能力。河南省形成了以省级农业气象中心为龙头、市级农业气象中心为骨干、县级固定农业气象人员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气象三级业务组织体系,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服务组织体系,将农业气象服务、气象预警信息延伸到乡镇、村庄。一个重长效、广覆盖、直通式的农村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在河南全省初步建立。

    随着气象服务内容趋于精细、渠道日益拓展,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悄然改变为“看天管理”。今年5月下旬小麦灌浆期间,浚县等地的小麦遭遇连续干热风。由于气象预报提前预警,农业部门组织药物及时分发给农户喷施,有效避免了干热风的不利影响。小麦不但没有减产,每亩还增产100—200斤。

    (摘编自刘毅《“靠天吃饭”变“看天管理”》)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为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人工增雨飞机进行人工降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气象事业飞速发展的印证。 B . 从2018年我国气象服务行业收入来看,公众服务收入占比最高,而专业气象服务和决策气象服务收入占比较低,均不足10%。 C . 北京市气象局与同仁医院开展合作,在北京市各区设置花粉观测点,预报花粉浓度,其合作精神和办事效率受到人们好评。 D . 如果气象预报能够准确提前预警各种气象灾害,使人们能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那么就有可能避免气象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前我国只能利用国外的气象卫星资料,如今气象卫星资料全部来自自己的气象卫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变革。 B . 随着气象服务所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以及人们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预测阴晴冷暖的气象服务将淡化,甚至可能被取代。 C . 河南省重视气象服务,初步建立了重长效、广覆盖、直通式的农村气象信息服务体系,使河南成为享有盛誉的全国农业第一大省。 D . 随着我国气象服务事业的发展,如今气象服务已融入人们的生活、生产等多个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的服务。
    3. (3) 近年来,我国气象服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概括并说明。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巨像

    聂绀弩

    朝晖透过清晨的薄雾,斜射在我的头上、脸上和周身。我站在一个悬崖的边沿,面前的大地像被一刀削去了似的没有了。百尺以下,是咆哮着的流泉,从那峭壁上横斜地伸出野草、杂树和丛竹,它们带着晶莹的露珠在晨风里徜徉。从野草、杂树和丛竹的掩映中,流泉送来破碎的银色的水光,和朝晖的黄金的光,和草树的碧玉的光,错杂,交织,像狡黠的少女用诚言和谎语织成的情话扰乱你的心曲一样地炫耀着眼睛。

    三三五五的村落,隐蔽在葱茏的树荫里,低矮的屋顶冒出缕缕的炊烟。村路上,农夫们挑着箩筐或粪桶走着;牧童赶着牛犊;一条黄狗正在尾追一条白狗;女人们蹲伏在水边洗菜,捣衣服,几个还离不开妈妈的孩子在她们背后玩耍;近一点的村子里送来几声断续的鸡啼……

    这一切是多么平凡!广大的祖国,多少土地上都有如此美好的春光。三十几年时间的洪流里,登山涉水,更不知欣赏过多少日出的奇景。可是今天,这远山,这田野,这村落,这从村落走出的人和牲畜,都使我感到分外新鲜,也分外亲切。

    朋友哦,我也到过遥远的北荒,而且正是隆冬的时候。那里没有一根草,也几乎没有一棵有叶子的树,没有花,没有鸟,没有河水,没有碧绿的气味;一望无垠,是黄色的尘土,是尘土的烟雾;不然就是白得耀眼的雪的山,雪的海,雪的一切。就是这样的一个北荒,当我第一眼看见它的时候,我就爱上它了。我的血为它而沸腾,我的心为它而跳跃!为什么呢?它是我们祖国的土地呀!是真正的古老的祖国的土地呀!

    今天倭族的海盗踏进了祖国的田园。祖国的禾苗被他们的战马啮食了,车轮碾倒了,炮火烧焦了!祖国的大地整块整块地在铁蹄底下,喘息,呻吟,颤抖,挣扎,愤怒!强盗所到的地方,纵然也是春天吧,我不相信太阳仍旧是温暖的,夜晚仍旧有星星和月亮;也不相信地上有绿的草,红的花,树林里仍旧有黄莺、麻雀、蚱蜢或毛毛虫;更不相信屋顶能冒出炊烟,路上还有顽皮的孩子和孩子们的伙伴。

    然而那些地方是我们的呀!昨天还是和我见过的这地方一样的呀!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和这里的一样自由,一样无忧无虑,一样任意地发露自己的生的机能,赌赛着各各的美艳的呀!一想起那些受难的土地,自己的家乡,脚印到过和没有到过的地方,一面为它们担忧,为它们痛苦,后悔平常没有留心它们,没有和它们周旋缱绻,给与应该给与的热爱,一面也就对这自由的天地增加了无限的情感。虽然明知失去的土地终会回来!

    太阳渐渐升高了,长空显得更为明净,村路上的行人也更多了。农妇们从什么地方抬来几个担架——那上面是伤病的战士——向战地医院走去。她们一面走,一面唱着什么歌;歌声传到我的耳边,已经很微弱,但是还仿佛听见了这样的词句:“拾伤兵,作茶饭,我们有的是血和汗……”两个女兵从那村子里出来,手挽着手,脚步和着脚步,大踏步地从那桥上走过。她们和那些农妇们打招呼,询问担架上的病人,接着也唱着什么歌走开了。战士们也全副武装,整队地在路上走,不知是去上操还是去野外演习。

    三十几年,我都过一种个人生活,不知是什么东西把我和别人隔绝了。我不知道世界是什么,人类是什么,它们和我有什么关系:它们也从来不曾感觉到我的存在。虽然每天在人海里浮沉,虽然也学会了把“社会”“集体”这些字样挂在口边,其实只是荒岛上的鲁滨逊。

    可是今天,我多么高兴呵,从那些农妇们、女兵们、战士们那里,突然发现了我自己!我和他们一块儿工作,我是他们中间的一个。我是和这些为祖国争生存争自由的人们,抢救着祖国的每一块失去的土地的人们,创造新中国、新人类的人们在一起的!我多幸福哇,和他们一样,我也有肉、有血、有汗、有体力、有智慧;我把我献出来,而他们并不拒绝我,并不把我当作一个陌生人看待!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生活在世界上,生活在人们中间,虽然我是这么渺小,我的力量又这么微弱!

    我站在悬崖边上,昂着头,挺着胸,手插在腰里,眼望着远方:朝日从远天用黄金的光箭装潢着我,用母亲似的手掌抚摸着我的头,我的脸,我的周身;白云在我头上飘过,苍鹰在我头上盘旋,草、木、流泉和小鸟在我的脚下。晨风拂着崖边的小树的柔枝,却吹不动我的军装和披在身上的棉大衣。我一时觉得我是如此伟大、崇高,幻想我是一尊人类英雄的巨像,昂然地耸立云端,为万众所瞻仰。过去的我,却匍匐在我的面前,用口唇吻我的脚趾,感激的热泪滴在我的脚背上!

    1938年12月3日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像狡黠的少女用诚言和谎语织成的情话扰乱你的心曲一样地炫耀着眼睛”一句运用了比喻等手法;同时,“狡黠”贬词褒用,特别生动。 B . 从全文看,“我”对江南乡野日出的景色“感到分外新鲜,分外亲切”,是因为“我”尽管看过很多日出,但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壮美的景色。 C . 文章中感叹句的运用起到了强化情感的作用,如“虽然明知失去的土地终会回来!”一句就饱含“我”坚信抗日战争一定会胜利的乐观之情。 D . 文章在写“旧我”到“新我”的变化时运用了对比,以此突出“我”的变化,肯定了“新我”的生活方式;标题中的“巨像”即指“新我”。
    2. (2) 这篇文章看似“形散”,实则结构严谨。请分析文章是如何做到结构严谨的。
    3. (3) 文章写了作者从“旧我”到“新我”的转变,“旧我”和“新我”各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原因触发了作者的这种转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问:近古以来,君天下者,皆人之困而不知困之由,皆欲人之安而不得安之术。今欲转劳为逸,用富易贫;究困之由,矫其失于既往;求安之术,致其利于将来。审而行之,以康天下。

    臣闻:臣虽狂瞽,然粗知之。臣窃观前代人庶之贫困者,由官吏之纵欲也;官吏之纵欲者,由君上之不能节俭也。何则?天下之人亿兆也,君者一而已矣。以亿兆之人奉其一君,则君之居处虽极土木之功、殚金玉之饰,君之衣食虽穷海陆之味、尽文采之华,君之心体虽畋渔之乐、疲辙迹之游,犹未至扰于人,伤于物。何者?以至多奉至少故也。然则稍纵放,而弊及于人者,又何哉?盖以君之命行于左右,左右颁于方镇,方镇布于州牧,州牧达于县宰,县宰下于乡吏,乡吏转于村胥,然后至于人焉。自君至臣,等级若是,所求既众,所费滋多。则君取其一,而臣已取其百矣!所谓上开一源,下生百端者也。岂直若此而已哉?盖君好则臣为,上行则下。故上苟好奢,则天下贪冒之吏将肆心焉;上苟好利,则天下聚敛之臣将置力焉。上益其侈,下成其私。其费尽出于人,人实何堪其弊?此又为害十倍于前也。

    夫如是,则君之躁静,为人劳逸之本;君之奢俭,为人富贫之源。故君节其情,而下有以获其福;君肆其欲,而下有以离其殃。君出善言,则天下之心同其善;君违善道,则天下之心共其忧。盖百姓之殃,不在乎鬼神;百姓之福,不在乎天地;在乎君之躁静奢俭而已。是以圣王之修身化下也,宫室有制,服食有度,声色有节,畋游有时。不徇己情,不穷己欲,不殚人力,不耗人财。夫然,故诚发乎心德形乎身政加乎人化达乎天下以此禁吏则贪欲之吏不得不廉矣以此牧人则贫困之人不得不安矣困之由安之术以臣所见其在兹乎。

    (节选自白居易《人之困穷,由君之奢欲》)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故诚发乎心/德形乎身/政加乎人化/达乎天下/以此禁吏/则贪欲之吏不得不廉矣/以此牧人/则贫困之人不得不安矣/困之由/安之术/以臣所见/其在兹乎/ B . 故诚发乎心/德形乎身/政加乎人化/达乎天下/以此禁吏/则贪欲之吏不得不廉矣/以此牧人/则贫困之人不得不安矣/困之由安之术/以臣所见/其在兹乎/ C . 故诚发乎心/德形乎身/政加乎人/化达乎天下/以此禁吏/则贪欲之吏不得不廉矣/以此牧人/则贫困之人不得不安矣/困之由/安之术/以臣所见/其在兹乎/ D . 故诚发乎心/德形乎身/政加乎人/化达乎天下/以此禁吏/则贪欲之吏不得不廉矣/以此牧人/则贫困之人不得不安矣/困之由安之术/以臣所见/其在兹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皆患人之困而不知困之由”与“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 B . “臣窃观前代人庶之贫困者”中的“人庶”与“以愚黔首”(《过秦论》)中的“黔首”含义相同。 C . “君之心体虽厌畋渔之乐”与“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两句中的“厌”字含义不同。 D . “上行则下效”与“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两句中的“效”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来以众多的百姓供奉一个国君,国君即使穷奢极欲,对百姓的伤害也不大;但由于众多官吏的层层剥取,国君稍一放纵就会伤及百姓。 B . 如果国君爱好奢侈财利,那么贪官污吏就会肆行无忌,拼命搜刮,借机满足他们的个人私欲,这造成的危害十倍于国君给百姓带来的危害。. C . 国君身系百姓之祸福:躁动多欲就会给百姓带来劳苦,清净无欲就会给百姓带来安逸;生活奢侈就会使百姓贫困,生活节俭就会使百姓富裕。 D . 百姓贫困的原因是官吏放纵私欲,而官吏放纵私欲的原因是国君不能节俭。因此要使百姓安定,国君应该修身自好,做好榜样,教化臣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究困之由,矫其失于既往;求安之术,致其利于将来。

      ②故君节其情,而下有以获其福;君肆其欲,而下有以离其殃。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辛弃疾

    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

    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何处依刘客 , 寂寞赋登楼。

    【注】①这首词约作于南宋孝宗淳熙元年。当时友人辞别前往临安,辛弃疾作此词送别。②敝貂裘:据记载,“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③伊周:指伊尹、周公,分别是商、周的功臣。④刘客:指刘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王粲避难荆州,依附刘表,曾作《登楼赋》。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交代送别友人的时间、地点,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B . 词中的“长安”指代南宋都城临安,“长安路远”既实指路途遥远,也寓象征之义。 C . “和月载离愁”和李煜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都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D . 辛词善于用典,词中用苏秦、伊周、班超、王粲等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 (2) 对友人进京求仕这件事,作者充满了矛盾的心态。请简要分析作者的这种矛盾心态,并联系作者生平分析这种矛盾心态产生的原因。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孔子曾感叹“鸟兽不可与同群”,屈原在《离骚》中通过“”两句抒发了类似的感慨。
    2. (2) 《赤壁赋》中,“”两句,苏轼通过客之口以昆虫、谷粒为喻,感叹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3. (3) 李商隐《无题》中,“”一句描写群芳凋逝的景象,渲染凄凉的氛围;“”一句写女子对镜自伤,感慨青春易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近年来,全民阅读           , 从广袤乡村到繁华城市,大街小巷,书香渐浓。人们通过阅读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培养思维能力等……阅读的好处          

    广大青少年要养成阅读习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近年来,为使青少年养成阅读的习惯,人们采取了多种举措,如:向青少年推荐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的优秀出版物;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推出“你阅读我买单”“最美读书声”等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越来越多的家长陪伴孩子读书,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显性教育和          中,在文化浸润和熏陶感染中,青少年日益沉浸阅读,持续涵养精神世界。

    全社会要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为此要多举措并举。百姓书屋、自助图书馆等新型阅读空间陆续走进生活,构建阅读推广服务体系,举办《市民课堂》《名家讲堂》等文化活动。近年来,全民阅读的产品丰富性、资源共享度、设施便利化、服务多样性不断提升,让随时阅读、手不释卷成为可能,推动、引导人们养成深度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不管在城市和在乡村,时常能看见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专注阅读的动人场景,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随着全民阅读的深入推进,未来,相信这样动人的场景会越来越多。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句子出自文中,其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们通过阅读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培养思维能力等…… B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 C . 全社会要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为此要多举措并举。 D . 构建阅读推广服务体系,举办《市民课堂》《名家讲堂》等文化活动。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作为一类特殊的文物资源,石窟壁画有很高的历史、科学价值,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目前          , 比如游客在洞窟内呼出的二氧化碳会迅速潮解壁画中的盐碱,加速壁面的酥碱、起甲及颜料粉化剥落。又如,不少石窟壁画位于干旱的沙漠中,风蚀和沙尘危害严重。因此,做好石窟壁画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石窟壁画修复不仅是一件与时间赛跑的工作,          。各地石窟结构都有不同,石质差异较大,绘画手法以及材料的使用也各有差异,石窟壁画真正的附着层仅如蛋壳一样薄。这些因素都为石窟壁画修复增加了难度。当前,壁画修复越来越强调预防性保护 , 重视营造适合壁画存放的环境来提供保护,这个环境要求稳定、洁净。把壁画存放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尽可能阻止或延缓壁画劣化,从而达到长久保存壁画的目的。

    近年来,           , 石窟壁画保护工作迈上了新台阶,特别是一些前沿科技的运用让壁画修复更加精准科学。比如,利用显微手段可以获得壁画表面肉眼无法观察到的信息,利用红外光谱仪、离子色谱仪等设备可以分析出壁画颜料中的胶结物和可溶盐成分,等等。这些科学技术的运用,为文物修复提供了有力支持。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请筛选、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为“壁画预防性保护”下定义,要求:语言简明、连贯、准确,不超过60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⑴1978年,中国选派出国留学人员仅800余名;2019年,超过70万人出国深造,40多年来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超过650万人。1978年回国留学人员仅248人,2019年超过58万人学成回国,40多年来回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20万人。

    ⑵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跨越,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发展基础日益厚实,发展底气越来越足,面临的机遇越来越优越,实现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宽阔。

    以上材料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2年4月21日发表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一员,你对以上材料有什么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