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

更新时间:2022-11-05 浏览次数:4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经济全球化使地域文化不再相互隔离,促进了文化领域的交流互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促使人们开始寻找某些共同的文化价值和评判标准,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可以相互交织,但并非完全重合。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文化的交融也将成为一种趋势。但是,这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文化的多元性现实。

    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但更多地包含着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它不可能是文化的彻底“西方化”,而是多种文化通过冲突和对话而形成新的文化格局。文化交流的过程,有人称之为文化的“濡化”,即任何两个不同文化的群体甲、乙发生接触时,甲可能从乙那里撷取文化要件,乙也可能从甲那里撷取文化要件,当这两个文化不断发生接触而扩散时,便是“濡化”。

    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文化全球化遇到不少问题。一些人认为,文化的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部分发达的西方国家强行推销自己的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以便在文化和思想上影.响甚至同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但在具有强大内聚力的地城文化那里,西方文化并不容易占主导地位,地域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特质,决定了地域文化的非屈服性。文化全球化不可能、也无法淹没地域文化,反而更加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而且对地域文化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中国现代哲学家张岱年曾指出:新型世界文明的主要潮流,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对话、综合创新,从而创造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文明。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开始趋向全球化,但全球化并不代表着地域文化的消融,文化多元成为一种必然,当然,地域文化要想健康发展,不仅要坚守自我,也要积极吸收全球文化先进、科学的内容。

    (摘编自方浩范《对文化全球化与边缘文化的思考》,文章出自学术期刊《长白学刊》)

    材料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且推动趋同。

    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一些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消费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

    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一些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摘编自刘焕明《“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文章出自《人民日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的“文化全球化"并非指一种文化对另种文化的消融,而是指通过冲突和对话形成新的文化格局。 B . 材料一认为,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文化。 C . 材料二认为,各民族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是多元文化形成的因素。 D . 材料二认为,“文化全球化”不过是某些西方国家为了使自身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最大化而设计的骗局。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材料一中关于“文化殖民化”的论述,可以作为材料二中“文化全球化是个伪命题"的有力证据。 B . 地域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特质,有利于其自身的创新和发展,也决定了地域文化不可能被文化全球化淹没。 C . 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年轻人乐于消费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食品,说明他们已经认可快餐文化,这冲击了本土的饮食文化。 D . 两则材料均认可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认为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应积极进行对话与交流。
    3. (3) 下列不属于“文化濡化”现象的一项是 ( )
      A . 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期,活跃于上海地区的“海派绘画”借鉴唐宋传统技艺与西洋绘画艺术,对传统中国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 B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梅兰芳在美国各大城市巡演,向西方人展示了精妙的中国京剧艺术,得到《纽约时报》首席乐曲评论家托马西尼的高度评价。 C . 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花木兰》,虽然对所有素材都采取了迪士尼特有的艺术加工方法,但配乐采用了中国多种音乐元素,且画面具有中国水墨画风格。 D . 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音乐、舞蹈、雕塑等也传至中国。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围绕“文化全球化”这一论题,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冬     季

    杨晓敏

    你围在牛粪火旁,百无聊赖的样子。分配到西藏最偏远、海拔最高的哨卡,你难免怨天尤人,愁肠百结。白天兵看兵,夜晚数星星,这个叫“雪域孤岛”的地方,毫无生气可言,一簇簇疏落的草茎枯黄粗硬,紫外线辐射强烈的太阳朝升暮落,点缀着难捱的岁月。

    你的思绪只是一条倒流的小河,两个月前的军校生活,总让你濯足在倒映着鸟语花香的碧波里流连忘返。你不愿想象未来,面对现实生活你无法排遣心理上的屏障,编织出彩色的梦幻。就像被哨卡周围皑皑林立的雪峰困住一样,使你无法拔着自己的头发超越过去。

    你懒洋洋地直起腰,被一阵阵吆喝声召唤出来。

    士兵们在雪野里奔跑着,一派散兵状。人群中间,跳跃着一头小兽,连续几天落雪,这只在哨卡周围时隐时现的红狐狸,终于耐不住饥寒,钻出来觅食了。哨兵一声呐喊,大伙出动了,偌大的雪野成为弱肉强食的场所……

    你看见狐狸在一位士兵的怀中剧烈喘息着,肚腹起伏得厉害。大伙头上笼罩一团哈气,喊叫着围拢上来,露出胜利者的骄矜。

    当时的直觉告诉你,它简直不是一头小兽,该是美的精灵呢!它的眼睛是幽怨的,蠕动的姿态是娇嗔的,红艳艳的毛皮多亮多柔软啊,仿佛一团火焰正在燃烧……

    士兵们击鼓传花般传递着狐狸。

    “郎个搞起的,一挨它,手上的冻疮就消肿了。”

    “我说川娃儿,别吹壳子啦,它可不是你整天装在衣袋里的那个细妹,有恁乖?”

    刚从哨塔.上跑来的是个新兵,脸上早冻得裂开了花,嘴唇的血渍使他不敢大声说话。他把狐狸贴在脸腮上,贪婪地抚摸一会儿,说:“都说狐狸臊,臊狐狸,我怎么会闻到甜丝丝的味道?”

    你平静地望着这一切,多少觉得有点无聊,面部的肌肉不时抽搐几下,从心里对他们说:这大概是自我心理平衡在发生作用,冬季太可怕了。

    不知何时士兵们不做声了,只把目光齐刷刷地盯向你。那意思再令人明白不过地表达出来一杀掉狐狸,做条围巾什么的,让站岗的哨兵轮流戴它,或许对漫长而凛冽的冬季是一种有效的抗御。

    四川兵从身上摸出一把刀,犹豫着递过来。

    你看看刀,看看狐狸,脑海变幻出和氏璧、维纳斯以及军校池塘里的那只受伤的白天鹅之类的东西。当你充分意识到这种思维的不和谐不现实甚至离题太远时,你在短暂的沉默中,唤起了自己姗姗来迟的恻隐之心。

    四川兵手中的刀捏不住了,落地时众人的目光倏地变得复杂。有人“哼”了一声,用脚把雪花踢得迷迷蒙蒙——对你这个哨卡最高长官的犹豫不决和不解人意,表示出极大的蔑视和不信任。

    你的腮帮子鼓胀几下,吞咽一口唾液,弯腰从雪窝里抠出那把刀。你再一次抬起头来,大家依然无动于衷。你只好试试刀锋,左手抓过狐狸,把它构造精美的头颅向上一扳,用嘴吹开它脖颈上飘逸的柔毛,右手缓慢而沉稳地举起.刀……

    狐狸本能地痉挛起来,恐惧中闭上那美丽绝伦的双眼,悠长地哀鸣一声,悲戚之至。

    士兵们似乎被当头浇下一盆冷水,瞬间清醒了,几乎同一时刻,全扑上来,七八双粗糙的大手伸出来:“别……”

    时间凝固了。脸上裂花的新兵,扑通一下跪在雪地上,抱住你的腿呜咽着说:“哨长,还是放走它吧,有它来这儿和我们做伴,哨卡不是少些寂寞、单调、枯燥,多些色彩吗?我……情愿每晚多站一班岗,也不要狐狸围……”

    你的思绪变得明晰,沉重地呼出一口浊气,爱怜地抚摸几下新兵的头,心里说,你也教育了我。尔后大吼:“起来!”手一甩,刀“嗖”地飞出老远。

    狐狸蜷曲雪地,试探着抖抖身子,小心翼翼地在士兵们中间逡巡起来,待大伙让开一条路,便腾跃着向雪野掠去,士兵们目送一团滚动的红色火焰,没入辽远。

    你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灵魂涅槃过后,和哨卡从此结下不解之缘了。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小说通过雪域高原上跑来的一只红狐狸所引发的官兵的心理波澜,表现了官兵的无限爱心,让人倍感温暖。 B . 红狐狸是大自然不屈的生命存在,红狐狸给冬季带来了温暖,官兵们放走红狐狸表现出他们有自觉地保护生态的意识。 C . 哨长拿起刀的时刻,脑海中变幻出和氏璧、维纳斯以及受伤的白天鹅之类的东西,可见他内心该是多么无奈和绝望! D . 火红的狐狸具有象征意义,如“士兵们目送一团滚动的红色火焰,没人辽远”,寄托了官兵们戍守边疆的坚定决心。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小说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更直接、更自然、更亲切,便于抒情,拉近了读者的距离,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B . 作者用细节描写来表现红狐狸的美丽和温暖,为下文士兵要杀掉红狐狸,哨长和士兵不忍心杀死狐狸埋下了伏笔。 C . 人物对话虽然很少,但是很成功,如写四川士兵和一个客家士兵的对话,展现了两人不同的性格,又表现出士兵的天真可爱。 D . 杀狐与放狐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对比,造成强烈的反差,展现出军人们勇于牺牲自己的需求、富有善良天性和精神追求的高尚品质。
    3. (3) 请分析题目“冬季”的含义。
    4. (4) 小说结尾说“你强烈感受到,自己的灵魂涅槃过后,和哨卡从此结下不解之缘了”。请说说“灵魂涅槃”的具体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徐有贞,字元玉,初名理,吴人。宣德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为人短小精悍,多智数,喜功名。凡天官、地理、兵法、水利、阴阳方术之书,无不谙究。时承平既久,边备偷情,而西南用兵不息,理忧之。正统七年疏陈兵政五事,帝善之而不能用。及土木难作 , 邮王召廷臣问计。理大言曰:“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胡淡、陈循咸执不可。兵部侍郎于谦曰:“言南迁者,可斩也。”理大沮,不敢复言。

    景帝即位,遣科道官十五人募兵于外,理行监察御史事往彰德寇退召还仍故官理急于进取自创南迁议为内廷讪笑久不得迁是时用人多决于少保于谦。理属谦门下士游说,求国子祭酒。谦为言于帝,帝曰:“此议南迁徐埕邪?为人倾危,将坏诸生心术。”埕不知谦之荐之也,以为沮己,深怨谦。因名有贞。

    景泰三年迁右谕德。河决沙湾七载,前后治者皆无功。廷臣共举有贞,乃擢左佥都御史,治之。至张秋,相度水势,条上三策。议既定,督漕都御史王兹以漕渠淤浅滞运艘,请急塞决口。帝敕有贞如兹议。有贞守便宜。言:“临清河浅,旧矣,非因决口未塞也。漕臣但知塞决口为急,不知秋冬虽塞,来春必复决,徒劳无益。臣不敢邀近功。”诏从其言。有贞于是大集民夫,躬亲督率,治渠建闸,起张秋以接河、沁。河流之旁出不顺者,为九堰障之。更筑大堰,楗以水门,阅五百五十五日而工成。名其渠曰“广济”,闸曰“通源”。方工之未成也,帝以转漕为急,工部尚书江渊等请遣中书偕文武大臣督京军五万人往助役,期三月.毕工。有贞言“京军一出,日费不赀,遇涨则束手坐视,无所施力。今泄口已合,决堤已坚,但用沿河民夫,自足集事。”议遂寝。事竣,召还,佐院事。帝厚劳之。复出巡视漕河。济宁十三州县河夫多负官马及他杂办,所司趣之亟,有贞为言免之。七年秋,山东大水,河堤多坏,惟有贞所筑如故。有贞乃修旧堤决口,自临清抵济宁,各置减水闸,水患悉平。还朝,帝召见,奖劳有加,进左副都御史。

    (节选自《明史·徐有贞传》,有删改)

    [注]①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9月1日)第四次明英宗北伐时,明朝在土木堡败于瓦剌的事变。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理行监察御史/事往彰德/寇退/召还/仍故官/理急于进取/自创南迁议为内廷讪笑/久不得迁/ B . 理行监察御史事/往彰德/寇退/召还/仍故官/理急于进取自/创南迁议为内廷讪笑/久不得迁/ C . 理行监察御史/事往彰德/寇退/召还/仍故官/理急于进取自/创南迁议为内廷讪笑/久不得迁/ D . 理行监察御史事/往彰德/寇退/召还/仍故官/理急于进取/自创南迁议为内廷讪笑/久不得迁/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进士,科举时代的科目,明清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为进士。 B . 星象,指星体的明、暗及位置等现象。古人据此占测人事的吉凶祸福。 C . 少保,职官名,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来只作为荣衔存在。 D . 景泰,明代代宗的年号;以年号纪年,是古代纪年的一种方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徐有贞博学多识。凡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阴阳方术之类的书,没有不熟悉深究的。 B . 徐有贞急于进取。曾嘱托于谦的门客为他游说,谋求国子祭酒,因于谦的推荐得以被任命。 C . 徐有贞体恤民情。济宁十三个州县的河夫大多要承担朝廷献马和其他杂税,有贞上告皇上予以免除。 D . 徐有贞治水有功。他坚持己见,谋虑长远,亲临一线,最终平息了全部水患,受到皇帝的慰劳和嘉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承平既久,边备偷情,而西南用兵不息,理忧之。

      ②此议南迁徐理邪?为人倾危,将坏诸生心术。

    5. (5) 简要概述徐有贞是如何治水的。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早春寻李校书

    元 稹

    款款春风淡淡云,柳枝低作翠笼裙。

    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

    带雾山莺啼尚小,穿沙芦笋叶才分。

    今朝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首句中“款款”二字写出了春风缓慢柔和的特点,“淡淡”描绘出云的疏淡的状态,既有视觉美,又具有音韵美。 B . 二、三、四句,以“翠笼裙"喻柳枝,以“鸡舌”喻梅花,以“琼花”比江水,比喻精妙,生动形象,让人遐思。 C . 前三联写景,动静结合,交错出现,如梅是静景,江流是动景;山莺是动景,芦笋却是静景,使春景别具生机。 D . 整首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既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景物的热爱之情,又表现出因寻友不得的失意和怅惘。
    2. (2) 白居易在《酬微之》中评价元稹诗歌:“声声丽曲敲寒玉,句句妍辞缀色丝。”请分析这首诗中“缀色丝"的体现。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里仁》中的“”两句,表现了孔子对“道"的执着追求。
    2. (2) 《老子》中以高台为喻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
    3. (3)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把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     , 无数人披坚执锐、逆行而战。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

    面对    的新冠肺炎疫情,党员在前,群众紧随,体现了国人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价值得到彰显;“人心齐,泰山移”,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面对疫情有担当,文艺工作者在行动!文艺向来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封城”期间湖北同胞的生活,抗疫一线逆行者的故事,病毒横行之际科学家的工作,怎能不令文艺工作者动容?在抗疫时期,我们发现:电视上、手机里,喜气洋洋的节目少了:加油鼓劲的歌曲多了;令人捧腹的节目少了,歌颂英雄的诗篇多了。无论一线见闻,还是诗词朗诵、歌曲MV,抑或是莲花落、京韵大鼓、快板等民间文艺作品,都将目光    到抗击疫情上,文艺工作者正和全国人民一道,同声相应、_____ ,全力 声援一线,潜心创作新篇。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如约而至    肆虐    聚焦    同舟共济 B . 突如其来    暴虐    聚集    同舟共济 C . 如约而至    暴虐    聚集    同气相求 D . 突如其来    肆虐    聚焦    同气相求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证明了“人心齐,泰山移”,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体现了国人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彰显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价值。 B . 体现了国人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彰显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价值;证明了“人心齐,泰山移”,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C . 体现了国人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彰显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价值;证明了“人心齐,泰山移”,社会主义制度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D . 证明了“人心齐,泰山移”,社会主义制度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体现了国人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彰显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价值。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虽然社交焦虑的体验在成年人中不少见,但却并不是成年人的“专利”。儿童怕生,不敢跟生人说话,    , 当孩子出现焦虑情绪时,有的会哭闹,    。那些平时很活跃,但是到了陌生场合,由于紧张而一声不吭的孩子,就是因为焦虑而出现了选择性缄默症的症状。

    焦虑症状对多数孩子来说是一种生理性的反应,到了一定年龄,    , 不需要去特别处理,顺其自然就好。(   ),强迫孩子改变自己的表现,反而可能加重孩子的症状。同时,家长也不能过于紧张。警惕自己因为孩子有了焦虑症状而导致自己也出现焦虑问题。家长的焦虑不仅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且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如果此时家长对孩子的表现过分关注 B . 除非此时家长对孩子的表现过分关注 C . 只要此时家长对孩子的表现过分关注 D . 即使此时家长对孩子的表现过分关注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上对话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 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