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5月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2-11-03 浏览次数:3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怎么判断文明是否形成?判断社会进入文明的标准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判断中华大地各区域文明形成的时间以及中华文明历史究竟有多么悠久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当前西方学术界比较流行的判断文明是否形成的标志是“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这是根据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文明归纳出来的。但是,世界上不乏并非同时具备“三要素”的文明,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被公认是文明社会,其特点十分鲜明,但该文明就没有制造和使用金属器,没有冶金术;辉煌的印加文明是没有文字的文明。可见,这“三要素”并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在相当长时间里,既缺乏资料,也缺乏系统认识,中国学者少有发言权,其学术意见也往往被西方学术界忽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对中国各地早期文明的考古发现,经过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认为中华文明的形成有自己的特殊规律,提出了符合中华文明特质的判断社会是否进入文明的标准:生产力获得发展,出现社会分工;社会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出现王权;人口显著增加和集中,出现都邑性城市;出现区域性政体——国家。

    以上几个特征,并不包括以地中海和两河流域文明为基础所总结的、西方学术界常用的“三要素”中的两条文明判断标准,即文字和冶金术。这种差别,正是中华文明不同于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地方,恰恰说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历史的发展有其普遍性的一面,也有其特殊性的一面。

    良渚文明就是实证。几代考古学家经过不懈努力最终证实:良渚古城的年代为距今5100年到4300年,良渚先民们在5000多年前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良渚文化时期的长江下游地区,农业已经较为发达。良渚文化的手工业技术已比较发达且趋于专业化,玉石制作、制陶、丝麻纺织等都达到较高水平。良渚古城内城的城墙墙基宽达40米到60米,工程量非常巨大。在城址以北靠近丘陵的地带,修建了由多条水坝组成的规模庞大、结构完整的水利系统。这充分表明,位于良渚社会顶层的权贵阶层拥有高度的规划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除了良渚古城,在太湖东南岸的长江下游地区,分布着兴化蒋庄、昆山赵陵山、上海福泉山等良渚文化的大型遗址。这些地方与良渚古城具有相同的经济模式、宗教信仰和祭祀体系、社会结构和资源调配模式。当时,已经形成以都城(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心,多个次中心、中型聚落和小型聚落构成的四级金字塔式层级社会结构,在这样的社会中出现了掌握军事指挥权和宗教祭祀权力的王,及其统治下的较为稳定的行政控制区域。这实际上就是最初的国家。

    综上所述,距今5000年前后,以良渚社会为代表的长江下游地区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中华5000多年文明不是只有良渚文明这一个孤证。

    各地大量的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后,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中华大地各个地区都出现了严重的贵贱、贫富分化,相继出现了集军权、神权及社会管理权于一身的王,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区域文明在彼此竞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借鉴,呈现出一体化趋势。大体上在尧、舜、禹的时期,这种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地出现在中原地区。中原地区这个时期凭借天下居中的人文地理优势和多品种农作物的耕种,广泛吸收周围文明的先进因素,形成了以明尊卑为目的、以礼仪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开放包容为重要特点的礼制,成为一种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对促进周围地区文明的发展及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根和主源,也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摘编自王巍《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

    材料二: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大地的文明起源、形成和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历史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导致这一过程的环境背景、产业基础、发展动力与机制进行综合探讨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实证了中华5000余年文明。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的中心性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成果表明,从距今6000年开始,在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西辽河流域等地区,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精神生活日益丰富,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各地区相继开始出现社会分化和显贵家族。在距今5500年到5000年期间,社会分化加剧,形成了集军事权力与祭祀权力于一身的王,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区域文明社会。中华5000年文明绝非虚言,而是历史真实。

    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中国方案,为探索世界各地文明起源做出了中国贡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冲破了西方学术界文明“三要素”理论的桎梏,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准: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正是按照这一标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论证了中华5000余年文明。

    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再现各地文明演进的情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各地的中心性遗址为重点对象,开展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发掘出城址、宫殿、墓葬、手工业作坊等各类遗迹,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石器、陶器、铜器等,这些遗迹和器物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生活场景,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遗迹和器物都是实物遗存,看得见,摸得着,国内外公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各地区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场景,了解中华文明的辉煌和对世界的贡献。

    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脉络——早期中国的形成与发展。距今5000年前后中华大地上的各个区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区域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后来成为中华文明核心基因的共性因素,如以玉为贵的观点、龙的信仰、祖先崇拜、礼仪制度、天人合一思想等。距今4300年前后,由于环境变化和社会内部变化等,长江上中下游、黄河上游和下游以及辽河流域等曾经盛极一时的区域文明相继发生衰变,而中原地区的文明兼收并蓄,吸收周边地区各文明的先进因素,迅速发展,持续崛起,一跃成为最为兴盛的文明,开启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历史格局,形成了早期的中国。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多学科结合与科学论证,实证了中华5000余年文明,把中华文明的产生时间由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王朝提早到距今5000多年,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证明为可信的历史;追溯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过程,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展现了各地区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场景,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动力和源泉。

    (摘编自王巍《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怎么判断文明是否形成和社会进人文明的判断标准是什么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华文明历史长短等关键问题。 B . 中华文明与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有不同之处,可以说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历史的发展有特殊性的一面。 C . 考古发现证明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中华大地各个地区陆续进人了文明阶段,区域文明在交流中融合发展。 D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掘出城址等各类遗迹,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器物,公众才开始了对各地区文明起源的了解。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考古发现证实良渚先民们在5000多年前已经进入文明社会,当时已经形成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心的行政控制区域。 B . 历史上,中原地区曾经形成的文明形态更为成熟,使周围的区域文明迅速衰落,而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根和主源。 C . 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表明,从距今6000年开始,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上中下游等地区已进人区域文明社会。 D . 距今5000年前后,祖先崇拜、礼仪制度等中华文明核心基因的共性因素促进了中华大地上的区域文明的交流。
    3. (3) 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冶金术、文字和城市不是文明是否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观点的一项是(    )
      A . 中华文明 B . 玛雅文明 C . 埃及文明 D . 印加文明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5) 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华文明,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2. 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猎  人

    ——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而作

    景凤鸣

    一个年青猎人到白家堡子的舅家串门,这时鬼子进村了。

    舅家的房后是山坡,或者叫作后山。山坡依在后山上,而那后山,几乎是绵延的岭,那是南满抗联在河里地区的根据地。

    村头一阵哭嚎声,鬼子开始各家各户搜人了。搜到的人,一律撵出屋,撵到村路上。各家各户都窜进了鬼子。鸡飞狗跳声和零星的枪声,烟尘般溅起。路上的村民渐渐增多,聚成了人流。头顶上有乌鸦在飞,长白山区那种羽毛好看的大乌鸦。惊惶的情绪在人们头顶上笼罩,乌鸦感到了难抑的躁动。

    舅母抱着一个孩子跑进屋,对年青猎人说,怎么还不跑,快啊。

    年青猎人说,你们怎么办?

    舅母狠狠地说,快走。

    鬼子进院脖子了。年青猎人打开后窗,腾地跳出去。躲着树,绕着弯,往山坡深处跑。

    舅父是存在机会的,可舅父不跑。他有舅母,还有两个孩子。

    从打开的后窗,鬼子知道有人跑向后山,因此十分恼怒。拿枪托将舅父捣出屋门,一直捣到土路上。绳子拴成串了,男人们被接连绑成蚰蜒。脚步杂沓,尘土弥漫,火光早起来了,团团的黑烟往天上涌。

    人如羊群,杂乱无章,却方向大致地走着。

    年青猎人钻进老林子了。窜过老林子,年青猎人爬向峰岭。

    年青猎人看到,村民们被鬼子驱赶着,往村外走。未停在相对宽敞的村头,而是沿着土道,继续往前。

    所有的人,心里头都跟着惴惴不安。

    被驱赶来的村民越来越多,都集中在伪警察公署的院子里。舅父舅母都在里面,以及亲戚朋友玩伴。

    阳光奇怪地炙烤着,应是傍中午了。僵黄呆滞的人们,站在伪警察公署的院子里,看着一拨拨的受刑,一次次杀鸡给猴看。

    鬼子那次来,是调动一个连的兵力,并配上伪军。对于“通匪区”,他们要收集战果。他们先在人群里挑身体看上去结实的,阴沉着脸,将人撵进库房里。

    里面传出来抽打声、各类刑具声,还有瘆人的惨叫声。用了半天的时间,进去四五十个人。有的皮开肉绽,大部分抬都没抬出来。这样的用刑逼供,头一天已在进行了。此时大范围的聚拢,是之前搜杀的延续。

    后来就不往屋子里拉了。只因为纵然再拉,也没有效果。

    一阵窒息的沉默。

    鬼子的刺刀,扑哧刺向孩子。一声凄厉叫,发出凄惨声音的是舅母。

    舅母扑过去抱孩子,眼里流血。她疯了一样,冲上前去撕挠鬼子。

    亲人呐。

    鬼子劈手夺过怀里的孩子,甩在旁边的大树干上。白色的脑浆顷刻迸溅。一缕柔软的发丝,被脑浆推动着迸射,向上挂在粗糙的树干上。

    村民们静静等待可能发生的一切。白家堡子的村民不怕死。

    青色的衣服,木然的身形。凌乱的头发,凝固枯槁的面容。归拢成堆的四百多人,阵势仍排出去很远。一些中年男子,挺起平时不曾挺起的胸膛。半百的老太太,抿抿鬓发,抻抻衣襟,让孩子们的脸,紧紧埋进带着碱灰味道的大襟里。

    几只乌鸦觉出了深黑之气,嘎嘎叫着,在大平地的边缘盘飞。又姿态凝重地飞去了哪里。

    鬼子哇啦哇啦的一串话,冲着黑压压的人群。有翻译对着众人扯破喉咙喊,还说不说,再不说没有机会了。

    沉默。

    四百多人里,没有一个喊叫。

    一阵山风掠过,鬼子们动物似的耸起眉毛。

    有人听到,山脊的树林中,一声隐约的喊声。像一只山鹰在扇动翅膀。

    戴白手套的中山八郎大尉,一个手势落下,前边一排村民被刺倒。再一个手势落下,子弹呼啸而来,瞬间而至,在嗒嗒声中,接续不停。人群割草般成片倒下,横七竖八的尸首,从外层到里层。有割得潦草的,回头再遛上一遍。

    腥血流淌遇土,凝结而黑。

    全村的人呐,埋在九个大土坑里。几百人呐,没有一个吐露抗联行踪的。

    年青猎人的头埋进潮湿的地里。众人的身体凉透变硬以后,年青猎人住下来了。每一个白天与夜晚。不是陪伴与相依,而是跟着他们一起,接受从内到外的疼。

    黑色的山土中,掺拌着血的痕迹。孤寂的苍蝇,见不到人影的蚊虫,瘦小的蚂蚱,均在枯草间浅显地跳。这些坟土包,光秃秃的,看得出锹土的痕迹。它们是要长草的,还要开出一些碎花,不过需得一阵子。每个坟头上面,大坑底下翻上来的生土,它们需要熟。

    巨坟的头顶,林木与杂草总是长不旺盛。鸟类及小动物,很少在其上做窝。

    霜雪不久就要来了,然后就是厚厚的大雪压顶。年青猎人悄然守护他们,日夜相生相伴。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04月08日14版,有删改)

    文本二:

    关于文学的意义或者目的,普遍的定义是作家作品——多出作品,出好作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是从事业的维度来说的。是文学应担当的社会角色,是就新时代满足社会文化生活需求而言。因为文学这样的承载、目的、使命,它要求作家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要求在执起文学之笔的同时,用我们的作品,深刻地反映现实,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以文学的方式和特性,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激动人心地感染人、鼓舞人、影响人。通过这样的途径,在时代文学的洪流中,实现“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永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使其成为我们思想深处的一束星光,指导组织与开展文学创作的初心。

    (选自景凤鸣《谈文学生活》,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日本鬼子用各种刑具来拷问白家堡子的村民,但是这样做并不见效,于是,鬼子便将刺刀伸向了孩子,可见鬼子灭绝人性,残忍至极。 B . “青色的衣服,木然的身形。凌乱的头发,凝固枯槁的面容”,此处的外貌描写表现白家堡子村民的群像,展现了村民们在高压之下的木讷。 C . 小说中乌鸦的形象几次出现,作者借它烘托了气氛,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难言的压抑和悲痛;乌鸦叫着飞去,更增添了小说的沉重和悲凉。 D . 小说语言极富特色,结尾处作者运用沉重的笔触描绘了白家堡子村民的坟茔,表现了冷峻的格调,渗透着年青猎人当时的心境。
    2. (2) 下列与文本一、文本二内容相关的理解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年男子挺起胸膛,半百的老太太抿抿鬓发,白堡子村民在临死之前,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了一种毫不屈服和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 B . “一阵山风掠过,鬼子们动物似的耸起眉毛”,此句运用了比喻,表现了鬼子丑恶的嘴脸,“耸起眉毛”也暗示鬼子又想到了新花招。 C . 文学的使命等要求作家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深刻地反映现实,《猎人》就是景凤鸣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而写的一段亲身经历。 D . 景凤鸣认为文学是离不开生活的,文学要能感染人、鼓舞人、影响人,这样有利于在时代文学的洪流中实现“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3. (3) 小说中“舅母”的形象感人至深,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舅母的形象特点。
    4. (4) 文本二说“我们的作品……以文学的方式和特性,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激动人心地感染人、鼓舞人、影响人”,小说《猎人》就用丰富的情感做到了这一点,请概括本小说蕴含着哪些情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秋九月己未 , 突厥寇边,朝臣或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郭。上曰:“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郭塞乎!”代州都督张公瑾上言突厥可取之状。四年春正月,李靖帅骁骑三千自马邑进屯恶阳岭,夜袭定襄,破之。突厥颉利可汗不意靖猝至,大惊曰:“唐不倾国而来,靖何敢孤军至此!”其众一日数惊,乃徙牙于碛口。二月甲辰,李靖破突厥颉利可汗于阴山。先是,颉利既败,窜于铁山,余众尚数万,遣执失思力入见,谢罪,请举国内附,身自入朝。上遣鸿胪卿唐俭等慰抚之,又诏李靖将兵迎颉利。颉利外为卑辞,内实犹豫,欲俟草青马肥亡入漠北。靖引兵与李世勣会白道,相与谋曰:“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走度硕北保依九姓道阻具远追之难及令诏使至彼房必自宽若选精骑一万二士月粮往袭之不战可擒矣”逆勒兵夜发,世勣继之,军至阴山,遇突厥千余帐,俘以随军。利见使者,大喜,意自安。靖使武邑苏定方帅二百骑为前锋,乘雾而行,去牙帐七里,虏乃觉之。颉利乘千里马先走。靖军至、虏众遂溃。唐俭脱身得归。靖斩首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获杂畜数十万。颉利帅万余人欲度碛,李世勣动军于碛口,颉利至,不得度,其大首长皆帅众降。世勣动虏五万余口而还。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露布以闻。甲寅,以克突厥,天下。初,始毕可汗以启民母弟苏尼失为沙钵罗设。及颉利败走、往依之,将奔吐谷浑。颉利以数骑夜走,匿于荒谷。苏尼失惧,驰追获之。庚辰,行军副总管张宝相帅众奄至沙钵罗营,俘颉利送京师。苏尼失举众来降,漠南之地遂空。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突厥》)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走度碳北/保依九姓/道阻且远/追之难及/今诏使至彼/虏必自宽/若选精骑一万/资二十日粮往袭之/不战可擒矣 B . 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走度碳北/保依九姓/道阻且远/追之难及/今诏使至彼/虏必自宽/若选精骑一万/资二十日粮往袭之/不战可擒矣 C . 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走度碛北/保依九姓/道阻且远/追之难/及今诏使至彼/虏必自宽/若选精骑一万/资二十日粮往袭之/不战可擒矣 D . 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走度碛北/保依九姓/道阻且远/追之难/及今诏使至彼/虏必自宽/若选精骑一万/赍二十日粮往袭之/不战可擒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己未,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既可以纪年,也可以纪日。文中是纪日。 B . 鸿肿,秦朝及汉初时称典客,汉武帝时改称为大鸿胪,后渐为赞襄礼仪之官。 C . 露布,也作“露板”,可指不封口的文书,也可指檄文、捷报或其他紧急文书。 D . 赦,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由官员发布命令,赦免若干罪犯或予减刑的制度。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突厥屡次侵犯唐朝边境,唐朝于是派遗大军征讨突厥。李靖率领三千骁勇骑士夜袭定襄城,取得大胜,突厥兵一日之内几次受到惊吓。 B . 颉利可汗被唐军打败后,率领数万残军逃窜到铁山,同时派人向唐朝求和。实际上他并没有下决心归顺,想逃人大漠以北重整旗鼓。 C . 唐朝将领李靖和李世劼趁颉利可汗犹豫不决之际,连夜发兵突袭,突厥军队大溃败,颉利想率部度过碛口逃跑,却被李世勣军挡住。 D . 颉利可汗在遭到损失众多士卒和土地的重创之后,想要投奔吐谷浑,却被苏尼失抓获,并把他交给唐朝军队,苏尼失也投降了唐朝。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突厥颉利可汗不意靖猝至,大惊曰:“唐不倾国而来,靖何敢孤军至此!”

      ②靖使武邑苏定方帅二百骑为前锋,乘雾而行,去牙帐七里,虏乃觉之。

    5. (5) 突厥军队侵犯边境的时候,朝中大臣有人建议修复古长城和修筑堡垒屏障以抵御突厥,唐太宗是什么态度?他的依据是什么?
  • 4. 古代诗歌阅读

    洛中酬福建陈判官见赠

    刘禹锡

     潦倒声名拥肿材,一生多故苦遗回

    南宫旧籍遥相管,东洛闲门昼未开。

    静对道流论药石 , 偶逢词客与琼瑰

     怪君近日文锋利,新向延平⑤看剑来。

    [注]①遗回、困顿,不顺利、②东洛,指洛阳,刘禹锡的籍贯。③药石,方药与砭石。皆为治病养生的药物。④琼瑰,泛指珠玉。比喻处好的诗文。⑤延平,语出《晋书·张华传》,相传晋代张华、雷焕得双剑,二人死后,剑化为双龙飞入延平津中。这里把文采与“延平剑”同赞喻。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题中点明了赠诗的对象、又以“见赠”二字表明陈判官曾经写过诗或书信给自己。 B . 首联从诗人的人生际遇写起,一个“苦”字直接点明人生状态,寓无限伤感于其中。 C . 颈联写诗人与道学者相谈时似遇词客,看到了好诗文、在结构上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D . 尾联诗人用延平宝剑对陈判官的文采加以高度称赞,但劝说其文锋不要太过犀利。
    2. (2) 你从本诗中可以读出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出了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2. (2) 杜甫《蜀相》中,“”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了凭吊情怀。
    3. (3) 李密《陈情表》中,“”两句作对比,表达了自己先尽孝后尽忠的想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从______到翻天覆地,中华大地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稳上升。80多年前,三五九旅的战士挺进南泥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把______的莽原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也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写进了历史的丰碑。凭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南泥湾的令天,水稻飘香,牛羊成群、林下经济实现了“绿了山顶子,高了钱袋子”。红色精神的发扬,红色力量的释放,让这片“红土地”再次______在陕西这片土地上,英雄的故事遍地传。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历时一年零两天,行军二万五千余里,于1935年10月19日进入陕北苏区的大门——吴起镇,(    )无论何时何地,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勇毅前行;对革命历史最好的致敬,就是让红色精神______。在2021年这样一个特殊年份,我们不妨随着媒体的镜头,也去这些红色村庄走一走、看一看,共同见证“红色村庄”的美丽“蝶变”。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惊天动地        荒无人烟        光辉灿烂        薪火相传 B . 开天辟地        荒无人烟        光芒万丈        薪火相传 C . 开天辟地        寸草不生        光辉灿烂        一脉相承 D . 惊天动地        寸草不生        光芒万丈        一脉相承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胜利地结束了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吴起重要的一笔。 B . 长征胜利地结束了,中国革命开创了新的局面,吴起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C . 长征胜利地结束了,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吴起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D . 胜利地结束了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吴起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今天的南泥湾,水稻飘香,牛羊成群,林下经济实现了“绿了山顶子,富了钱袋子”的目标。 B . 凭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今天的南泥湾,水稻飘香,牛羊成群,林下经济实现了“绿了山顶子,富了钱袋子”的目标。 C . 凭借党的坚强领导,今天的南泥湾,水稻飘香,牛羊成群,林下经济实现了“绿了山顶子,富了钱袋子”。 D . 凭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今天的南泥湾,水稻飘香,牛羊成群,林下经济实现了“绿了山顶子,富了钱袋子”。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比如,有人酷爱烧烤、油炸、烟熏和腌制的食物,顿顿都要有,一日不能少……这些饮食习惯很容易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染”,成为全家人的共同嗜好,而这些都有可能增加胃肠道肿瘤的发生。再比如,吸烟有害健康,香烟燃烧时可以释放多种有毒化学物质,对口腔、咽喉、气管、肺均有损害。

    诱发癌症的病原微生物会传染。在我国,大部分肝癌患者是感染乙肝病毒后,逐渐发展为慢性乙肝、肝硬化,最终罹患肝癌。幽门螺杆菌与胃癌也直接相关。幽门螺杆菌是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之一,可寄生在我们的胃黏膜组织中。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      采取分餐制、餐具专用、使用公筷等是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有效措施。

    情绪也可以“传染”,尤其是对癌症的恐慌情绪。在癌症面前,有些患者被瞬间击溃,进而产生绝望和厌世的情绪,万念俱灰,认为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由于完全丧失与疾病斗争的勇气,患者会自暴自弃,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事实上,这种负面的情绪,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请用否定句分别概括上述三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表达简洁流畅,每句不超过2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浙江省杭州市税务局稽查局查明,网络主播黄薇(网名:薇娅)在2019年至2020年期间,通过隐匿个人收入、虚构业务转换收入性质进行虚假申报等方式偷逃税款6.43亿元,其他少缴税款0.6亿元,相关部门依法对黄薇做出税务行政处理处罚决定,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13.41亿元。

    材料二:

    2021年翻车的艺人,各个触犯底线,郑爽(伦理底线)、吴亦凡(法律底线)、王力宏(道德底线)……最终所作所为都被锤实,有的最终被行业抵制,有的被法律制裁,有的主动退圈,有的遭受全民谴责。

    古语有云: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这句话在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文艺行业是如此,各行各业也都适用。你读了以上材料有何感想?请你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写一篇面向全校师生的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