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第...

更新时间:2022-11-05 浏览次数:3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下颇受钟爱的形象。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木”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林先生认为要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木”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了树干。

    林先生还谈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木”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树”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由“木”想到“木头”“木料”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门闩、棍子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显得同样牵强。

    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用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

    可见“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树”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的。如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此诗

     “树”“木”对举,和林先生的说法恰恰相反:行将枯萎的树不用“木”而用“树”,生机勃勃的树不用“树”却用“木”。

    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树”,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不必想那么深奥,“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再次,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有删改)

    材料二: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这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

    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认为人们见到“木”一般想到的是树,由“木”想到“木头”,是现代人的联想,古代诗人写诗时不是如此。 B . 材料一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立后破,破立结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证结构条理清楚。 C . 材料二认为“高树”和“高木”的形象不同,“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的不同之处。 D . 材料二多处使用了如“似乎”“十分”“全然”等可能性或肯定性的修饰语,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体现了作者议论的严谨。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但是二者的作用却并不相同。 B . 虽然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但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却能把语言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组合起来,成就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 C . 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是阐述“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在艺术形象上却有一字千金的差别。 D .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木叶”时,观点不同这启发我们鉴赏诗歌可从相同意象的不同角度思考。
    3.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B .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C .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D .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无名氏《庭中有奇树》)
    4. (4) 材料一认为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5. (5)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 2. 现代文阅读II

    白日焰火

    邢庆杰

    一大早,梅正山就开始收拾这座木楼,楼上楼下,桌椅橱柜,门窗屏风,都擦得干干净净,连楼梯都拖得一尘不染。

    今天是个重要的日子。中共临城区委每月一次的例会要在这里召开。几天前,区委书记老魏来通知梅正山时,顺便告诉他,他加入组织的事,要在这次会议上研究表决。梅正山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得一夜没睡。为了这次会议不受干扰,他昨天就让妻子带着孩子回了娘家。

    梅正山曾就读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9年5月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西方列强对中国人民的欺凌,激起了梅正山的义愤,也激活了他对国家民族的担当意识。正当他重新定义人生意义的时候,父亲病危。作为梅家唯一的男丁,梅正山不得不回到这个千年古镇,从父亲手里接过镇上最大的粮行,还有祖宅上这座已有百年历史的木楼。父亲去世后,梅正山过了近十年悠闲的日子,粮行有掌柜和伙计,根本不用他操太多的心,他每天就待在家里这座木楼上,喝茶,读进步书籍,累了,也喝几杯当地产的烈酒。但他心中的热血,一直在默默地沸腾着。他终于等到了那一天,他在北京读书时的一个同学找上门来,为他的人生打开了另一扇窗子。这个人,就是中共地下交通员老魏,现在的临城区委书记。

    一切收拾利索后,梅正山又到地窖里搬上来一坛酒。这是当地产的“小米香”,65度,一坛足有20斤,他想开完会后,留同志们好好吃顿饭,痛痛快快地喝几杯。

    楼梯上忽然传来“咚咚”的脚步声,老魏飞步跨了上来,脸色有些阴沉。

    老魏从内线得到消息,昨天,区委交通员小于被捕了,敌人以他妻子和孩子的生命相威胁……小于已经交代出今天区委会议的时间地点,形势已十分危急。今天来开会的除了老魏,还有九位同志,老魏只和其中的四位同志有联系,他启用紧急联系方式连夜通知了他们。其余五位,都是梅正山联系的人。

    梅正山看了看怀表,已经快八点了,会议的集合时间是上午十点,逐一通知他们肯定是来不及了,他急得围着屋子直转圈。老魏说,目前办法只有一个,去镇外面的桥头上拦截,那是出入镇子的唯一通道。

    梅正山带上驳壳枪,和老魏下了楼就往外走。刚出大门,两人同时退了回来。大门两边的胡同里,各站着四五个黑衣人,腰里都别着家伙。两人心知不妙,互相对望了一眼,又来到后门,发现后门的小巷子,也被黑衣人封锁了。

    老魏重重地跺了一下脚,说,坏了,敌人早就盯上这里了,他们故意把我放进来的,现在出都出不去了!

    梅正山压低声音,说,无妨,我们先不动,等到九点半时,我们就不断开枪,向同志们报警。

    老魏点了点头,说,目前也只有这一个办法了。

    两人上了二楼,沏上茶,刚喝了一杯,前院就传来了杂乱的脚步声。梅正山探头往楼下一看,七八个特务已经冲进了院子。老魏跑到后窗往外瞄了一眼,从后腰里拔出手枪,说,事情不妙,敌人从两面夹击,他们是想在集合时间之前解决我们。

    梅正山问,那怎么办?

    老魏说,打!要节约子弹,尽量拖延时间。

    就听前院一个细嗓门喊,楼上的共党听着,你们被包围了,只要交出武器投降,保你们性命无忧,负隅反抗,只有死路一条!

    梅正山隔窗打出一枪,喊话的特务应声栽倒!

    刹那间,前院和后院枪声大作,子弹把墙板都击穿了,墙壁上呈现出一个个明亮的弹孔。老魏和梅正山各自躲在子弹打不到的死角,耐心地等待着。

    过了一会儿,枪声渐渐停了,楼梯处传来轻轻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老魏冲梅正山使了个眼色,两人同时冲向楼梯口,两把短枪同时打响,特务们惨叫着滚下了楼梯。

    过了一杯茶的工夫,敌人找来了梯子,从前窗、后窗和楼梯三个方向同时进攻,两人只得不断开枪阻击……

    他们阻击了一个多小时,子弹全打光了。梅正山看了看怀表,才九点,离集合时间还有一个小时。

    梅正山把那坛烈酒打开,倾洒在桌椅上,屏风上,茶几上,墙壁上,窗棂和地板上……

    敌人知道他们没有子弹了,大叫着“抓活的”,从楼梯上慢慢逼上来。

    梅正山将坛子朝楼梯口砸了过去!在敌人的惊叫声中,他从容地取出火柴,划着一根,扔在地上。一股蓝色的火焰腾起,随即四处蔓延,一股火苗顺着地板上的酒迹,飞快地飘向楼梯,敌人惨叫着连滚带爬地逃了出去。不一会儿,大火冲天而起!

    这场大火越烧越旺,干透的木楼在大火中噼啪作响,烟火直冲云霄,在镇子外都看得清清楚楚。

    直到傍晚,大火才渐渐熄灭。

    (节选自《安徽文学》2021年第8期)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写梅正山一大早就把木楼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一方面写出了其内心的兴奋不已,另一方面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 . 小说第二段说“今天是个重要的日子”,是因为“今天”在木楼召开的例会上,将要研究表决梅正山加入组织的事,体现梅正山此时内心的激动、期待。 C . 小说中的老魏是一个对敌斗争经验丰富、敢于牺牲自己的老革命者的形象;梅正山是一个虽没正式入党但一心向党、饱受磨难的新人形象。 D . 小说行文张弛有度,情节引人入胜,运用回忆穿插等手法,通过“准备会议”“老魏来访”“开枪报警”和“点燃烈酒”等情节完成故事叙述。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前后照应,梅正山爱喝几杯当地产的烈酒,为了会后留同志们痛快地喝几杯,准备了足足20斤的情节,为下文泼酒燃烧木楼埋下了伏笔。 B . 小说运用插叙,在叙述主体事件“白日焰火”中插叙了梅正山十年前的经历和小于被捕叛变之事,使得情节的发展合情合理,人物形象亦真实可感。 C . 小说采用双线结构,明线是梅正山在家等候开会,发现敌人,开枪示警,焚烧木楼;暗线是老魏发现小于叛变,通知同志,来到木楼,在战火中牺牲。 D . “梅正山把那坛烈酒打开……”“取出火柴”等描写,语言干净利落;小说叙事善于把控叙事节奏和情绪,极具现场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3. (3) 小说以“白日焰火”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小说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塑造梅正山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贞观元年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 , 岂文德之足比。”上曰:“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谢。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御史大夫杜淹奏:“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司检校。”上以问封德弊,对曰:“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淹默然。上问淹:“何故不复论执?”对曰:“天下之务,当尽至公,善则从之。德彝所言,真得大体,臣诚心服,不敢遂非。”上悦,曰:“公等各能如是,朕复何忧。”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九·贞观君臣论治》)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B .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C .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D .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所用年号,计23年。年号由汉文帝首创。 B . 海内,泛指全国;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C . 郎中,官名,唐时各部都设郎中,分掌各司事务,为侍郎之下的官员。 D . 流,流放,即将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远离乡土的地方,对其惩治。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太宗大宴群臣,让人演奏《秦王破阵乐》,当封德彝夸赞他以神武平定天下岂是文德能比时,能清醒地意识到文才武功应各随其时。 B . 唐太宗因候选官假冒资历和门荫,就发布敕令让其自首,否则处死;戴胄犯颜劝谏,他先是发怒,后听了戴胄的解说,唐太宗对此表示认可。 C .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贤德之才,封德彝很久没有举荐一人,后来回复说没有奇才,太宗告诉他,用人如用器物,要各取所长。 D . 御史大夫杜淹认为,部门公文滞留丢失的情况,御史有责任检举揭发;而封德彝却认为,各部门应该主动请求,让御史到各部门检查核定。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②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

    5. (5) 面对大理少卿胡演的困惑,唐太宗是如何回答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南阳送客

    李白

    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

    坐惜故人去,偏令游子伤。

    离颜怨芳草,春思结垂杨。

    挥手再三别,临歧空断肠。

    【注】①此诗为开元28年春诗人游南阳(今河南南阳)所作。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斗酒”本薄,偏说“勿为薄”,可见其意不在饮酒而重在送别故人。 B . “寸心”,指微小的心意。此句意为微小的心意贵在不忘,表达友谊之珍贵。 C . 颔联“坐惜”一词表达了诗人身在客,而故人又即将离去的不舍和哀伤。 D . “挥手”句运用动作描写言分别时难舍难分,“临歧”句写友人已抵达目的地。
    2. (2) 有人赞“颈联最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千乘之国”,虽然夹在几个大国中间,又面临“”的状况,但是他依然可以治理这个国家。
    2. (2)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的走廊和屋檐的句子是“”。
    3. (3) 苏洵的《六国论》中,指出燕赵的君主刚开始还有长远的谋略,他们“”。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语言癌”这一新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闹,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乃因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

    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达,已然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积弊已久。当手机点赞大面积代替词语表达,当音频和视频大范围代替文字表达,当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吞噬语言规范中文,当“西语”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语言癌”就在这一片雾霾中渐渐生成。

    (        ),笔者并不以为然,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对此,著名作家余光中认为,“语言癌”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加上电视、网络           ,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台湾作家张晓风还分析说,电视记者常在现场连线时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          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观众,“癌细胞”就一点点扩散了。这些分析无疑是            。咱们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病态中文”在现实生活中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的了”的例子               。比如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语言癌”这一新概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闹,乃因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 B . “语言癌”这一新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乃因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 C . “语言癌”这一新概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 D . “语言癌”这一新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也许有人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台湾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 B . 有人也许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大陆较为明显,台湾地区症状略轻 C . 有人也许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大陆较为明显,在台湾地区略轻 D . 也许有人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台湾地区较为明显,在大陆略轻
    3.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推波助澜 人云亦云 针砭时弊 比比皆是 B . 推波助澜 不知所云 切中肯綮 俯拾皆是 C . 兴风作浪 人云亦云 切中肯綮 比比皆是 D . 兴风作浪 不知所云 针砭时弊 俯拾皆是
  • 7. 语言文字运用II

    在原始时期,物质生活极度贫乏,人们往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常常要和野兽争夺食物和生存的空间。人们虽然可以通过武器和集体的力量慢慢解决与野兽的抗争但是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一望无际、神秘莫测的大海。“海”字“从水从晦”。晦,便是晦暗。又有人记载“海之言,晦昏无所睹。”“无所睹”表明不可知,这样可以想象当时人对海洋的敬畏程度了。人类始终怀着一种矛盾的心情看待海洋,海洋的浩瀚无垠使人类感到自身的渺小,      

    科学家们从河姆渡古人类遗址厚达2米的海生贝壳层中发现了一把小型木桨,证实了船的历史至少有7000年之久,在夏代也曾出现过“东狩于海,获大鱼”的文字记载。渐渐地,人们的视线扩展到了海的那一边,发现新的大陆,感受不同的文化。再然后,      。相传在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就曾经亲自在玻璃罐中潜入海中。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潜水技术应当从17世纪末世界上第一个潜水钟开始算起,真正的深潜是从深潜器发明开始的。近年来,我国快速发展深潜设备,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如今的“奋斗者号”,它们就像不断走向深海的战士,为我们探寻着大洋深处的奥秘。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新媒体的崛起,许多人怀有强烈的忧患感一担忧对微博、微信的过度热衷,造成个人与传统文化的远离;担忧碎片化阅读的流行,造成传统经典阅读的缺失。

    在位于老城区的孟津剪纸艺术工作室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畅杨杨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剪纸直播,这种“非遗十新媒体”的新模式受到众多网友的认可和点赞。

    得益于与互联网的连接和流行的表达方式,故宫传统文化与互联网文化跨界混搭,文创产品老少通吃,故宫日历、胤禛十二美人图成为很多人的手机桌面。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