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赣州市教育发展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2-10-30 浏览次数:4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化是一个国家凝聚力、生命力和影响力的集中体现,并且用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方式深刻影响着这个世界。一直以来,中国始终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勘力同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然而,我们也不能回避一些地区的贫富分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更不能无视一些国家奉行的强权政治、丛林法则、贸易壁垒。这些不和谐因素不仅加剧了全球局势的动荡不安,更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的重大障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意味着中国文化必将以一种更加强健且丰满的姿态,参与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澎湃力量。

    以文化之魂,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价值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依托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生成的一种价值理念。“尚和”“天下”“大同”等思想的具象表达描绘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特征。这样一种文化基底,凝聚了中华各族儿女,助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它能否在世界意义上更具说服力?能否在人类未来的道路选择上创造新的可能?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对这些问题的最好回应。在此,文化之“强”并不意味着文化霸权,而是说明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足够自信,以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形成世界多元文化的合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只有坚守这一原则,我们才能在诸多冲突与挑战面前,会同天下,共克时艰。

    以文化之声,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叙事中的中国故事。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愿景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世界历史的总体期待,凝聚了悠远厚重的中国智慧。在此过程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打造中国形象,如何唱响中国声音,是我们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研究的课题。在此,文化之“强”,主要体现在让文化真正走进生活,让文化触手可及。一方面,中国文化应深度融入世界文化主流,贴近各国人民的现实生活,创造出一批广泛传播的文化产品,把这种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魅力的文化精神与“中国”两字深度捆绑;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应致力于打造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完善文化交往的机制,推动微观层面的文化互动。文化的传播从来不是单向度的传播工程,而是真实、生动的人文交融。

    以文化之眼,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的冲突与争端。文化是历史的折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经历、不同的现实国情,必然造就不同的文化形态,也必然造成各种冲突与争端。因而,用文化的视角审视并化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的各种矛盾,将是我们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重要表现。在此,文化之“强”,重在用文化的批判力和解释力来回答世界之问。回顾历史,当今世界格局的莫基可以追溯到欧洲启蒙运动,其带来了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又在经济与政治生活中具体化为“个体主义”。伴随着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崛起,这种以权力和资本为最高目的的价值体系席卷世界。以此观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从文化的高度,反省了制约着人类社会几个世纪的现代性观念。

    以文化之力,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架构下的新型国际秩序。“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追求和传承,也奠定了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的总基调。中国共产党善于用文化的力量来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也是我们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在此,文化之“强”,强在能将抽象的软实力转变成实在的硬实力。一方面,这意味着文化将深度参与到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等领域,从而推动各行业发展提速,实现国家总体实力全面提升,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重;另一方面,身处高度利益捆绑的全球化格局中,世界各国也深刻意识到传统冷战思维必将被淘汰,预示了以先进文化维护新型国际秩序的路径必将成为未来的主流,以此才能筑牢全球安全的“精神堤坝”。可见,以文化之力引领全球治理的中国,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正能量。

    (摘编自王纵横《中国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澎湃力量》)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致力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一些不和谐因素加剧了全球局势的动荡不安,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 B . 面对世界局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 C . 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的产生依托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也同样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量。 D . 文化强国之“强”,意味着我国对于自己的文化有足够的自信,并愿意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推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列举了一些地区和国家出现的问题,意在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B . 文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原话,有力论证了中国文化凝聚了人类命运的价值共识。 C . 文章论证思路清晰,结尾对能将软实力转变为硬实力的文化之力进行了着重论述。 D . 文章整体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并在论证的主体部分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文化只要融入世界文化主流,创造出贴近各国人民现实生活的文化产品,就可以真正走进生活。 B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能够从文化的高度解决其建构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各种冲突与争端。 C . 中国文化正以自身力量引领全球治理,它可以参与并推动各行业的发展,同时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D .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世界各国意识到传统冷战思维已被淘汰,用先进文化维护的新型国际秩序已成为主流。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元宇宙”是2021年科技领域最火爆的概念之一,半年来,热度集中在游戏与VR领域。VR作为终端设备接口,可以实现“元宇宙”要素中的“沉浸感”。IDC中国终端系统研究部分析师赵思泉表示,“元宇宙”对VR上下游硬件、软件生态圈起到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腾讯、字节跳动、Meta、微软、HTC等科技大厂纷纷入局,已经形成应用内容提供者、硬件参与者、基础技术提供者三足鼎立的局面。数字生是虚拟现实应用的深化发展,其先行应用有航空航天、制造、医疗和智慧城市等。例如感知MR/VR数字李生协同平台,为工业4.0、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数字李生构建了高效率、低成本的远程三维可视化协同工作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指出,“我国已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列入‘十四五’规划数字经济重点产业,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及延伸的数字李生技术和产业,将迎来下一个快速发展爆发期。”

    (摘编自卢梦琪《虚拟现实:元宇宙点燃新一轮发展热情》,《中国电子报》2021年12月21日)

    材料二:

    伦理道德方面,“元宇宙”深度释放了人类创造力与能动性,集中体现了人类对于突破物理限制,拓展生命体验的内在向往。“元宁宙”中构建的数字虚拟世界,既是现实物理世界的数字化复制物和创造物,也是科技改变生活与科技向善的结合。但它并非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更不是逃离现实的“乌托邦”。进一步讲,“元宇宙”营造的沉浸式体验不是“沉沦式”生活,不能成为使人无形中丧失求真意识、热衷于成瘾式游戏生活的借口“元宁宙”的去中心化尝试无法去平台化,难以阻断商业组织的天然垄断倾向;“元宇宙”的数字创造无法摆脱关键生产要素需求,依然得遵循劳动价值规律;“元宇宙”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度虚拟化,必须依托社交网络演化发展,难以切断与现实物理世界的必然联系。因此,“元宇宙”中构建的虚拟身份、虚拟产品、虚拟市场、虚拟交易、虚拟生活、虚拟经济、虚拟人生等,不能脱离伦理道德的约束。

    (摘编自王保魁、刘海陆《“元宇宙”来了,勿忘风险与挑战》,《解放军报》2021年12月17日)

    材料三:

    元宇宙概念已经火了一段时间,现在有愈演愈烈之势,尽管监管部门通过各种方式追问上市公司概念的含金量,但投资者依然追捧,资金围猎之下眼中已没有利空。元宁宙还没有一个框架,可是已经有人在宇宙空间里卖地皮,把熟悉的一套在另一个空间发扬光大,不久之后,就有可能在上面大兴土木,卖起虚拟房地产。可怜当代人在城市里买房子不容易,到了一个虚拟空间,还要继续给自己安置一个窝儿。不可否认,元宇宙是个大概念,近年来很少有这样级别的概念出现。有些投资者会想,应该抓住一些机会,不管最终是否能成,重要的是在股市变化中赚到钱。这种情况下,相信不少已经赚到钱的投资者,也不关心元宇宙后面会怎么走。这个阶段的炒作,不过是一部分跟风者将钱财交送给了聪明人,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上市公司当作股东退出筹码。不过在炒作彻底熄火之前,没人愿意承认自己是弱者。满腔热忧,多是要错付。

    (摘编自余胜良《元宇宙炒作何时休?》,《证券时报》2021年12月15日)

    [注]元宇宙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的,与现实世界映射和交互的虚拟世界,是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VR是“元宇宙”热度集中的领域之一,因此,可以用VR作为终端设备接口实现“沉浸感”。 B . 感知MR/VR数字孪生协同平台,是数字孪生在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先行应用的一个实例。 C . 与2020年相比,2021年中国VR头显出货量预计将呈大幅增加趋势,“元宇宙”对此有一定推动作用。 D . “十四五”期间,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及延伸的数字孪生技术和产业将获得快速发展。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宇宙”需要伦理道德的约束,一旦脱离约束,就会使人无形中丧失求真意识、热衷于成瘾式游戏生活。 B . 如果“元宇宙”的去中心化尝试能够去平台化,则可以阻断商业组织的天然垄断倾向,从而切断与物理世界的联系。 C . “元宇宙”风险与挑战并存,现阶段对“元宇宙”概念的炒作,会使一部分跟风者陷入经风险,遭受损失。 D . 虽然元宇宙还没有一个框架,可是已经有人在宇宙空间里卖地皮了,以后也必会在上面大兴土木,卖虚拟房地产。
    3. (3) 在“元宇宙”概念火爆的当下,如何才能使“元宇宙”有利无害地融入我们的生活?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生太长了(节选)

    张洁

    他显然受了重伤,孤零零地躺在雪地上,血在他的身下漫开,就像春天漫山遍野的映山红。他就那么无声无息、仰面朝天地躺着。

    他在等什么,在等死亡吗?

    难道还有一个生命比我更渴望离开这个世界?距他不远的地方,还撂着一支猎枪。是械斗?逃犯?被人暗算,还是自杀?……

    他看见了我。那本就疼痛异常的眼睛里,立马添上了绝望。

    我只是慢慢走近他,围着他转了一圈又一圈,近看看又远看看。

    即便生命垂危,他仍然没有放弃对我们与生俱来的恶意,还有嫌恶、拒绝、恐惧——千真万确的、毫无道理的恐惧。

    我有些失望,即便是恐惧,如果,那是一种对我们有着深刻了解后的恐惧,该是多么合情合理。可是他的恐惧,不过由成见而来。无所不知的人类,怎么会是这样?除此,他的眼睛里还有一种无由的仇恨。

    是的,眼下我轻而易举地就可以结果他的生命,只要张开我的嘴,一嘴就可以咬断他的脖子。

    可是我没有那样做。

    尽管或许他扼杀过我的兄弟、姐妹、亲人和朋友。而面对一道送上门的佳肴,很多狼都会这样做,但那不一定是我的习惯,这可能正是我和其他狼的区别。

    我贴近他的面颊,仔细辨嗅他的气息,人的气息。那气息与我从前在远处嗅到的是十分不同。似乎已经失去生命的原汁原味和纯粹,而是充满了不明的欲望。这仅仅是他个人的气息,还是人类共有的气息?

    正在我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我的善意时,我的嘴巴突然咧了一咧。向上咧开的嘴巴,肯定将我那上斜的眼梢推得更加上斜,于是我那张脸,使像是有了笑意。

    天下有谁能看到一只狼的微笑!

    而后他看上去果然放松了许多。他一定也从来没有与一只狼,这样近距离地对视过。这使他能清楚地看到我的眼睛,还有我眼睛里饱含着的对他的悲悯、友善和毫无戒备。

    有那么一会儿,他似乎也想接近我,甚至心存幻想,幻想着我的营救——不管我是不是一只狼,只要是一个生命,可能就会有对另一个生命的惺惺相惜。

    可我知道,即便我救得了他,他也活不成了。从他的身体里,已散发出如此糜败、驳杂的气味。这岂止是人体走向死亡、走向腐烂的气味,更是灵魂走向死亡、走向腐烂的气味……我敢肯定,他的历史是一个失败的历史,不然,他决不会因为他人的一枪,抑或自己的一枪,躺倒在这里。

    可就那么一会儿,他的心绪还是被戒备、怀疑所代替。或许因为我一直在凝视他的眼睛。既然我能探知河流的深底,那么我想我也能从他这里了解到,为什么人总要杀死我们,总要置我们于死地?即便在我们无碍于他们的时候。

    于是,他又在重新估量我的来意,却永远不会理解,我的到来与他所想的那些鸡零狗碎毫无关系。我看到他的眼睛往那支猎枪上很快地一扫。

    我也即刻明白了此时那支枪对他的非凡意义。它既能帮他克服对我的恐惧,又是他唯一的依赖……于是我用我的前爪和嘴,将那支距他不远的猎枪,一点点地推向他伸手可及的地方。

    我不在意他拿到这支枪以后会对我怎样。我不过是想让这个或许把“活”看得那么重的人,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得到一份安宁,一份有所依靠的感觉。而人是需要“依靠”这种情状的动物,尤其他们的精神,从来是难以独立的。

    但他根本不理解我把那支枪推向他的含意和动机,惊恐地躲避着,就像我能拿起那支枪,对他扣一扳机似的。不,不是他的身体在躲避,那身体已无法移动。而是他的精神、他的意志,那些我曾以为我们狼所不具备的优良品质,在我的眼前瞬间垮塌。却掩藏不住对得到那支枪的渴望,也就是杀死我的渴望。

    他一定想不到,一只狼为什么会这样做,也会认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背后,肯定隐藏着什么杀机!在他的精神、意志垮塌的这个瞬间,我还看见了“人”,并诊断出他的疾病,诊断出不论是他杀或是自杀的根由。

    也明白了他们总以杀死我们为乐子,从来是没有缘由的。如果非要说到缘由,那就是他们的信条使然:“只有你死,才是我活。”

    他们不像我们,在我们的天地里,每时每刻,我们和多少兽类缓缓地擦肩而过。有时甚至同时、同饮一江水,如果我们能够像人类那样,可以种植粮食,可以烹调食物,我们肯定不会为了饥饿去攻击掠杀其他生物以维持自己的生命。

    在我们狼的生命里,有残酷、有厮杀、有血、有弱肉强食,就是没有卑琐、卑鄙、阴暗、贪婪、下流……我终于明白,人类并没有什么值得我深究之处,我们狼和他们的生命态度是如此的悬殊。

    这时,我听到了来自远处的狼群的嗥叫,便索然无味地从这个人的身边站了起来,向远处的狼群跑去。我径直向雪原深处跑去,那广漠得让人恐怖的雪原。我嗅到了熟悉的、活生生的有滋有味的气息。

    可是枪声又响了。

    我的身体也随之强烈一震。我知道,那一枪是给我的。这个毫无生还可能的男人,终于向我射出了他此生最后的一枪。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用“他”集中表现了人性,而“我”这一形象则更饱满丰富,既有狼的共性,也有和群狼迥异的特质。 B . “我”把枪推向“他”,目的是让“他”杀了自己,既消除“他”的恐惧,也成全“我”离开世界的愿望。 C . 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比如前后两次写到猎枪,第一次暗含了事件的因果,第二次揭示了人物的心理,又都巧妙地为后边的开枪埋下了伏笔。 D . 对“我”的形象塑造兼顾了人和动物的双重属性,对濒死者的悲悯和对人性的剖析,是仁者之心、哲人之思:张嘴咬脖、眼梢上斜等是狼的特点。
    2. (2) 小说以狼的视角,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故事,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 (3) “我们狼和他们的生命态度是如此的悬殊”,小说通过狼与人的对比,倡导了一种怎样的生命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上(太宗)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毋惜尽言!”或上言秦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讟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已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己具鉴秦而止王公以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朴,衣无锦绣,公私富给。上谓黄门侍郎王珪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已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炀帝之世,内外庶官,务相顺从,当是之时,皆自谓有智,祸不及身。及天下大乱,家国两亡,虽其间万一有得免者,亦为时论所贬,终古不磨。卿曹各当徇公忘私,勿雷同也!”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己/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 B . 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己/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己具/鉴秦而止/ C . 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己/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己具/鉴秦而止/ D . 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己/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己具/鉴秦而止/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炀帝,指隋朝的第二位皇帝杨广,唐高祖李渊推翻隋朝统治后将杨广的庙号改为“炀”。 B . 侍郎,我国古代官职名,本为宫廷近侍,唐代为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的副长官。 C . 门下,指门下省,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唐朝曾改名为黄门省,故亦称“黄门”。 D . 敕,本义为告诫、命令,后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救命”“诏敕”“敕令”皆为此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宗英武刚毅,大臣们朝见他时都慌张失措。得知此事后,他每次上朝见臣子奏事时,都对他们和颜悦色,希望能听到规谏之言。 B . 太宗认为臣子一味阿谀奉承君主以求富贵的做法可能会致使自己难以善终,并因此告诫公卿大臣们应明辨得失、直言敢谏。 C . 太宗认为人的见解各有不同,如果往来辩驳争论,一定要追求恰当的方式,也要学会听从他人的意见,不能因此而造成仇怨隔阂。 D . 太宗责备黄门侍郎王珪为了顾及一些人的颜面,避开私人恩怨,明知犯下错误也不加驳正的做法,认为这是万民的灾祸和政治的隐患。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②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

  • 5. 古代诗歌阅读

    鹧鸪天·鹅湖

    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 , 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①鹅湖:山名,在今江西铅山县东北。东晋人龚氏曾于此地养鹅,故名。辛弃疾被朝廷闲置,曾几度居于铅山鹅湖。②书咄咄:《晋书·殷浩传》,殷浩被放黜后,口虽不言,却日日用手指在空中写”咄咄怪事”四个字。咄咄,表示失意后的不满。③休休:指辞官隐居。唐时司空图曾隐于中条山,作休休亭,度作《休休亭记》以明志。④一丘一壑:班固《汉书·叙传》载:“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枕簟”一句写出了气候变化,已入深秋,枕簟凉,溪堂冷,这种清冷的感觉,既是自然环境的反映,也是词人心绪的外现。 B . “断云依水晚来收”一句写水上风光,漂浮在水面的片段云彩在落日余晖中渐渐消散,构成了一幅水远天长的广阔画面。 C . “红莲”“白鸟”二句写近前景物,运用拟人手法,红莲白鸟相映衬,境界虽美,但却流露出词人内心的苦闷。 D . “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运用典故,写词人何妨像司空图一样纵情山水,欣赏大自然一丘一壑的美丽风光。
    2. (2) 结句“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语言浅淡,明白如话,却又含蕴无穷,请结合整首词简要分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2. (2) 在《离骚》中,屈原面对昏聩的国君,十分失望,庆幸自己迷途未远,从而表达了不愿与昏君奸佞同道共游的决心的句子是:“。”
    3. (3) “酒”作为意象在古诗中有多重意义,成为人们可歌可乐、可悲可叹的寄托。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面对“”,竟然停杯不饮;而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与之相反,“”一句,表现出自己逆境中的坦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Ⅰ

    2022年初,改编自作家梁晓声的小说的电视剧《人世间》“火”了,好评不断,          。在春节期间作者梁晓声做客“学习强国”,与读者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对于《人世间》的创作初衷,他想让“八零后”至“零零后”的年轻一代知道爷爷辈们是怎样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          。他认为“改革开放不是嘉年华”,工人阶级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时代重压,改革开放的车轮从他们缓缓弯下的脊背上驶过,所以说工人阶级是无上光荣的,也是经历过时代阵痛的。

    《人世间》通过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时代成长中体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梁晓声认为时代变迁不是断层,(    )正如原著封面所题“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遵循着“光字片”周姓人家的命运轨迹,在五十年          的时代进程中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人民史诗,作品展现了一代代中国人对“时代”“好人”“奋斗”的价值追求,呈现了“中国故事”中的          , 以及“最中国”的情感表达和广泛的文化认同、集体共识。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高潮迭起        筚路蓝缕        新旧嬗变        市井气息 B . 跌宕起伏        砥砺前行        沧海桑田        家长里短 C . 高潮迭起        砥砺前行        沧海桑田        家长里短 D . 跌宕起伏        筚路蓝缕        新旧嬗变        市井气息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新的一代也是父母的孩子,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 B . 而是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新的一代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他们也是父母的孩子。 C . 新的一代也是父母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 D . 而是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新的一代也是父母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
    3. (3)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世间》通过对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成长、时代变迁中展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B . 《人世间》通过对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成长、时代变迁中体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C . 《人世间》通过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时代成长中展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D . 《人世间》通过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时代变迁中体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 8. 语言文字运用Ⅱ

    每个人平时都需要一定量的锻炼。在诸多运动中,健步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健步走既能强身健体,又不会对关节产生较大的损伤,但为什么有的人越走越长寿,有的人却可能走出一身病?原来,很多人都没有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

    一般来说,很多坚持晨练的人都会选择在太阳出来前去健步走,认为这个时间段既不会被太阳晒伤,也能呼吸到清新且多氧的空气。其实,      。大量数据表明,在上午这一时间段,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比一天中的其他时间段更高。而晚上光线变差,容易出现跌倒等意外情况,因此,     

    根据提议,每个人最好每天健步走6000步,步数过多不但没必要,      。例如,走路步数过多,频率过高时,关节、肌肉都无法及时恢复常态,容易造成关节炎、韧带损伤等多种疾病。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简述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四、作文(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刚过去的两届奥运会,造就了两位“苏神”。

    苏翊鸣是一战封神的17岁“传奇少年”,初登冬奥赛场就收获一金一银。面对媒体的采访,他说:“我热爱单板滑雪,不管是在哪场比赛中,我都是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对待未来,他说:“我是一个喜欢不断去挑战、去尝试新鲜事物的人,所以不管接下来有什么样的目标,我都会一如既往像现在这样付出自己的全部去努力完成。”

    苏炳添是三战奥运的32岁田径老将,多年前,年龄就已经成为他的弱点,他也曾遭遇低迷、伤病,一次次考虑退役。但他又一次次选择相信,选择留下,选择坚持。他制定严密科学的训练计划,打破自己原有的起跑习惯,最终跑出了突破黄种人极限的9秒83。

    上面的材料,对正在追求理想的你有什么启发?请抓住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