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丰城市东煌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2-10-25 浏览次数:32 类型:月考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之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檁、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们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们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建筑“词汇”的丰富性和“文法”极大的灵活性,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创造了条件。 B . 因为中国匠师们遵守了中国建筑的“文法”,并得到人民认可,所以中国建筑能自成体系。 C . 不同民族的建筑体系各有自己不同的法式,而一些建筑的形式原先是从木结构开始的。 D . 国外一些建筑体系早就以砖石为主要材料,而中国建筑体系中木框架仍是主要结构方法之一。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语言文字中的“文法”和“词汇”为喻,来阐明中国建筑的形式。 B . 文章解释了建筑的“文法”和“词汇”的含意,分析了二者对中国建筑的重要作用。 C . 文章让读者结合对“大文章”“小品”的感受体会建筑规模的大小,恰切明了。 D . 文章通过比较中西方建筑中“文法”和“词汇”的不同,阐明中国建筑的优势。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建筑上的影壁、牌楼等多是出于装饰性的考虑,但它们具有中国建筑的特征,因为它们都是中国建筑的“词汇”。 B . 尽管建筑“文法”是惯例法式,但有大如宫殿、庙宇,小如山亭、水榭等不同的建筑“文章”,可见建筑并不用遵循“文法”。 C . 建筑的“文法”“词汇”是从实践经验中提炼而来的,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可以超越建筑材料的限制。 D . 中国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法曾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梁架木材依然是中国建筑发展的新材料。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

    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

    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

    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

    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

    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

    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

    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

    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

    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

    (摘编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文汇报》2020年5月13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 B . 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 C . 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 D . 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写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 B . 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过论。 C . 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D . 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者,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
    3. (3) 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3. (2022高二上·广东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异乡①

    (美)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在院子里举行。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赛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都佩着同样的勋章,除了脸上包着黑丝绢的小伙子——他在前线待的时间不长,所以没有得到勋章。

    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ABNEGAZIONE” , 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

    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剑术家,他可不相信人是勇敢的。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有一天,我对他说,“意大利语一学就通,说起来挺容易,我不太有兴趣了。” “嗯,不错,”少校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语法呢?”于是他就教我语法。不久,我感到意大利语完全变了样,以致当我脑子里语法概念模糊时,都不敢同他交谈了。

    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把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

    “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注释】①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②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③“RATELLANZA”“ABNEGAZIONE”:意大利语,意为“友爱”“克己”。

    1.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故事真实可信,同时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 B . 很多伤兵都得了勋章,意大利为了表示友谊,授予了“我”这个美国兵勋章,其他人因此改变了对“我”的态度,“我”感到很伤心。 C . 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少校怒气冲冲地告诫“我”,表情可怕,少校这种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表达了他的无限悲愤。 D . 作者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洗练传神的语言、简单白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反战思想和对和平的向往。
    2. (2)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段作者精心对死狐、死鹿和一串串的死鸟进行逼真描绘,意在与四肢残疾的伤病形象形成对照,具有生动的象征意义。 B . 少校因遭受悲痛的丧妻之苦,所以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才流露出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显得非常恼怒。 C . 小说结尾写少校对墙上的那些照片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这一细节表现了他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 D . 小说以《在异乡》为题,揭示了战争的创伤导致那些九死一生的军人疏离社会,与正常的生活“隔绝”,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主题
    3. (3) 小说开头所描写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 (4) 小说的标题“在异乡”含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四、文言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1. (1)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 .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B .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C .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 .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之以严刑 董:监督 B . 谦冲而自 牧:调养 C . 慎始而终 敬:敬重 D . 能而任之 简:选拔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唐太宗逐渐滋长的贪图享乐、喜好骄奢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 B . 本疏先譬喻论证“积德义”之重要;后数“竭诚”之善,明“傲物”之恶,彰“载舟覆舟”之力,强调“积德义”之必要;再分条列出“十思”之内容。 C . 本疏以义为轴,以劝谏太宗“十思”为主;内容如高山流水,势贯始终,论证环环相连,无懈可击;通篇骈俪工整,华美流畅。 D . 魏征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在文中称自己“下愚”,尊称皇帝为“明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意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

    5. (5) 本文主要采取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五、古代诗歌阅读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 , 出山犹带骨毛清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 . 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 . 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 . 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2. (2)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六、选择题组
  • 6. 按要求选择。
    1. (1) 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以下诗句中最能有力支持这个观点的一句是(    )
      A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 .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C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D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 (2) 下面的选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

      ②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

      ③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④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

      ⑤这一点,依我们上面所说的,还是不太能自圆其说

      A . ①⑤④②③ B . ⑤①②③④ C . ①②④⑤③ D . ②④⑤③①
七、选择 简答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四大家族”是指《红楼梦》中以贾家( )二府为代表,由“( )”四家为主组成的一个封建利益集团。他们按照门当户对的观念,通过长期联姻等方式,形成家族式垄断,     经济利益和政治资源,最终达到“联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共生模式。

    金陵“四大家族”内部包括姻亲关系、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金陵“四大家族”外部存在荣辱与共,     的密切关系。“四大家族”的姻亲关系,使得( )爱情注定沦为悲剧,而“( )良缘”则成为利益权衡的必然;“四大家族”的经济关系,使得他们为维持腐朽生活而加剧对底层劳动者的剥削;“四大家族”的政治关系,激化了他们和无产者之间的阶级矛盾。“四大家族”作为明暗线贯穿《红楼梦》始终,有三:一是通过介绍人物之间     的复杂关系,为刻画人物性格及昭示其命运起伏增添了现实合理性;二是通过对“四大家族”的铺陈和渲染,     故事发生的大背景,推动情节的起承转合;三是明写贾府从“钟鸣鼎食”到“树倒猢狲散”,                                                

    1. (1) 结合你对《红楼梦》的阅读理解,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内容。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攫取  唇亡齿寒  盘根错节  营造 B . 攫取  唇腐齿落  根结盘据  营造 C . 获取  唇亡齿寒  根结盘据  建造 D . 获取  唇腐齿落  盘根错节  建造
    3. (3) 下列在文中波浪线上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暗述“四大家族”整体的由盛转衰,以点带面地描绘出封建社会末期贵族的没落衰亡。 B . 暗述整体由盛转衰的“四大家族”,点面结合地描绘出封建社会末期贵族的没落衰亡。 C . 暗述“四大家族”整体的由盛转衰,点面结合地描绘出没落衰亡的封建社会末期贵族。 D . 暗述整体由盛转衰的“四大家族”,以点带面地描绘出没落衰亡的封建社会末期贵族。
八、材料作文
  • 8. (2021高一下·垫江月考)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诗人流沙河生前有一次回母校,写过一副对联:正当花朵年龄,君须有志;又见课堂灯火,我已无缘。

    材料二:现在,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睡前抖音熬半宿,早上头条看世界,全家微信学养生,好友全刷拼多多。小视频用户调查显示,抖音上的用户90%都是24岁以下,这个年龄或许在读书,或许刚刚进入社会、进入职场。

    读了以上的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