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9月...

更新时间:2022-10-29 浏览次数:2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庄子曾用“解衣般礴”来描述一位画师的精神气质。一位国君召集画师们前来作画,大部分画师都神色庄重地润笔调墨.生怕怠慢了国君。唯有一位画师接到作画任务后,不慌不忙地返回住处,脱掉上衣盘腿而坐,国君要求作画的事情仿佛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国君却认为这位“解衣般礴”的才是真正的画家。

    在这个故事中,庄子用国君的口吻道出了中国绘画乃至中国艺术的内在气质。在庄子看来,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创作,应该是精神力量的抒发,画家和艺术家的使命并不是按照他人的要求命题作画,而是通过笔墨丹青的形式,使自己对生命与自然的理解跃然纸上。中国绘画艺术对生命与自然的诠释,往往意味着画家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中国绘画兼顾“形似”与“神似”,但更偏向“神似”。

    “神似”之神,便是主观精神的豁达贯通,也是画家主观意念的抒发,这使得写意成为中国艺术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写意讲究超越现象之后对道的体悟。就人生皙学而言,写意意味着对生命个体有限性的超越;而就绘画艺术而言,写意则要求通过悟道的过程,达成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

    面对生命等哲学问题,中国文化喜欢用“悟道”一词进行诛释。“道"是对万物存在具体形式的超越,而“悟”则不同于机械理解与生硬复刻,它是对自然万物发自心灵深处的理解与体悟。“悟道”的精神,也表现在庄子哲学与中国绘画艺术的创作之中。画家的精神境界是其内在涵养与人格魅力的表现,而画家的作品则是在此基础上的灵感聚集。

    无论是张彦远论画以自然为妙,还是郑板桥论画以造化为师,他们都是以庄子哲学中自然之道作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和艺术评论的基本标准.对庄子来说,人生境界的顶点仿佛就是庄周梦蝶时的物化境界。这是一个充满审美意味的哲学命题,因为这种境界意味着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合而为一。对中国绘画而言,无论绘画题材和创作技法有何种变化, 其内在都有着万变不离其宗的追求。这种追求和庄子对自由境界的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那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高明玄妙,浸染着中国绘画的每一件传世佳作。所谓“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也是中国写意绘画的高明之处。它时刻提醒着画家要挣脱客观条件的束缚, 要让内心有着“解衣般礴”式的轻松自如,让笔端描绘出精神境界的高雅恢宏。

    《庄子》中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便是生命精神应有的境界,也是写意绘画的气质要求。

    对庄子而言,写意便是对整个世界动态而审美化的把握,是将个体生命与整个宇宙联通为一体,也就是庄子所说的“道通为一”。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也追求着此种通达为一的气度。它要求画家做到“意在笔先”,在落笔成画之前已然胸有成竹,将整个世界了然于由, 从而使每一次运墨落笔都能够抵达生命本真之意,直抵具象世界背后的意境深处。

    (摘编自 高艳碧《解衣般礴:庄子的写意精神》)

    1. (1) 下列关子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子用“解衣般礴”的故事道出了中国绘画乃至中国艺术抒发精神力量的内在气质。 B . 写意讲究对道的体悟,就绘画艺术而言,写意意味着对命个体有限性的超越。 C . 中国每一件绘画作品都体现了庄子所追求的那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高明玄妙。 D . 因为每一次运墨落笔直抵具象世界背后的意境深处,所以画家能做到“意在笔先”。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庄子所讲的故事开头,巧妙地引出文章的论题----中国艺术、文化中的写意。 B . 文章列举张彦远和郑板桥论画的事例,论证了庄子哲学中自然之道在艺术中的运用。 C . 文章引用《庄子》,是为了论证“心斋”是生命精神应有的境界和写意绘画的气质要求。 D . 文章整体上采用并列式结构,对庄子的写意精神给予中国绘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疋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画家对生命与自然的诠释往往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绘画不顾及“形似”。 B . 绘画艺术中的写意有一个悟道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达成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 C . 庄周梦蝶时的物化、境界充满审美意味,意味着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合而为一。 D . 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深受庄子影响,追求把个体生命与整个宇宙联通为一体的气度。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工匠精神的塑造需要宣传教育和市场引导,它更加需要一整套有效的制度来做保障。就当下中国而言,重要的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使企业家回归初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提供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必须通过计划、产业政策、发展战略以及各种经济手段引导市场机制的运行方向,做到“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的良好结合。政府应创造一个保障公平、自由、竞争的制度环境,营造一种使企业和员工各司其职、各安其分的社会环境,规范市场运行的监督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产品和服务供应的问责机制,防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机制。此外,还需要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工匠群体的社会地位,建立人理的人才评价机制,为人才自由流动创造条件,等等。

    从根本上讲,工匠精神的塑造依赖国民素质的提高与国民教育状况的改善,最终目标则指向劳动者生存权利的保障和尊严的维护。而国民的高素鹿与教育的高水平密切关联。在教育理念上,要着力改变重知识传输、轻技能培养,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在教育机制上,要建立起高效的、市场化的精英型工程师和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体系;在学科专业培养上, 要改变财经等文科专业过热、“逃离工科”现象愈演愈烈和实用型人才匮乏的现状;等等.

    (摘编自彭新武《工匠精神的中国语境》)

    材料二

    工匠精神具有发展性、时代性和本土性。首先,它体现的是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工匠文化自古有之,古代匠人强调道技合一,注重工匠文化传承, 追求扶术细节和品牌价值。其次,它体现的是职业精神。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敬业专注,一丝不苟,是匠人对职业的尊重,做一件产品就要把技艺做到极致,把产品和声誉做到完美。再次,工匠精神的本质是创新。尤其是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工匠精神需要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产品性能,提高产品质量,追求性能卓越、质量极限。最后,工匠精神的价值 核心是爱国奉献。立足本职岗位,研发国家亟须的技术、工艺,不畏艰难,追求卓越,破解难题。

    (摘编自陈套《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材料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科技实力的竞争。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制造业面临由大到强的发展考验。我们要深刻理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投身创新创造热潮,展现主力军风采,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  

    广大职工要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内化为激励自身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以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为榜样,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在追求卓越中不断超越自己,人人争当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要继续发挥勇于创新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国工匠要以创新为导向,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作风带动更多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造,共同唱响劳动光荣、技匠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旋律。

    (摘编自《大力弘扬“三个精神”立足岗位创新创造》)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能让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使企业家回归初心。 B . 政府可通过计划、产业政策、发展战略和各种经济手段引导市场机制运行方向,做到有为。 C . 工匠搞神的塑造依赖国民素质的提高与国民教育状况的改善,以保障劳动者生存权利等为最终自标。 D . 目前在教育理念上,要着力改变重知识传输、轻技能择养,重学历、轻能力的不良现象
    2. (2)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 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提商工匠群体的社会地位,有助于在全社会塑造工匠精神。 B . 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敬业专注,一丝不苟.这些是匠人劳动精神的体现。 C . 工匠精神具有发雇性、时代性和本土性,它的本质是创新,价值核心是爱国奉献。 D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愈发明显地体现为科技实力的竞争。
    3. (3) 如何塑造工匠精神?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_

    文本一:

    秋天的梨花

    赵淑萍

    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

    那一年,一个秋日的黄昏,难得度假的父母在老家的田野里散步。突然,母亲看到梨树上有几朵梨花开着,洁白无瑕的小花在绿叶间,如此清新,如此明媚。怎么秋天也会有梨花开呢?打小在城里长大的母亲觉得很新奇。父亲说,十月小阳春,天气和暖,所以有梨花开。 就是那个假期后,母亲怀上了她。此时母亲己年近五十,亲友们都建议她不要这个孩子。

    可是,母亲想起了三十年前的春天。那时,日寇入侵,精通医术的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去了。父亲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母亲则腆着个大肚子,在父亲的老家一个小山村待产。母亲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孩。可是,孩子出生本久就身体泛紫,嘴唇发乌,面色苍白。母亲首次生产,毫无经验。旁边人也不懂,不知道这是新生儿室息,应该采取急救措施,还在一旁摇晃、安抚,就这样,孩子夭亡了。当时,母亲记得,春天下了一场雨,屋外的梨花, 一朵朵都含着泪。母亲的泪,也像雨一样,不住地流.

    后来,战争结束了,父亲和母亲团聚了。再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父亲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创建了市中医院。在她之前,父母已有了五个孩子。想起盛开在秋日黄昏的梨花和那个多难的春天,母亲有种预感:是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孩子又回来了?于是,不顾劝阻, 母亲执意要生下这个孩子.也许是出于对第一个孩子的负疚,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接生,他亲自把这个小女儿迎接到了这个世界上。

    她来到这世上,享尽了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的宠爱,哥哥姐姐们个个都跟着父亲学医,很小的时候就背《疡头歌》,抄方子,而她不喜欢,她喜欢背唐诗宋词。破天荒的,父亲允许这个最小的女儿不学医,由着她的兴趣。最后,她成了一名出色的图书编辑。“这样也好, 我们负责给患者诊治,你就负责给一本本书把脉。”父亲说。

    三十多岁时,她一次外出采风回来,突发恶性疟疾,剧烈头痛、呕吐,有性命之虞。平时对她视若珍宝的父亲,这次狠心开了足够剂量的砒霜,这砒霜的量,令从医的哥哥姐姐们都咋舌。结果,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让父亲在中医界的声誉达到了顶峰。所谓“毒药猛剂善起沉疴,虫类搜剔能疗痼疾。”父亲的用方让同行叹服。    ’

    退休后父亲仍然被聘为中医院的顾问,每星期还去坐诊。为了中医院迁址重建,父亲多方呼吁,四处奔走.而新的中医院大楼落成的那天,父亲病倒了。    ,

    连日来,他高热不退,嘈里又说着“黄芪” “白术”“当归”等。每次,父亲发高热, 不说胡话,只喊药名。他们多希望,95岁的夂亲,能够再次杠过去。可是这次,却扛不去了。

    那天,父亲清醒后,把他们都叫到床前,吩咐后事。最后,把她单独留下。

    “孩子你知道吗,爸爸一生行医,救活人无数,但是,难免有疏漏误诊的时候。还记得那次我给你看病吗?在你之前,也有一个姑娘,我太谨慎,用的砒霜剂最不够,最后,没能挽回她的生命。到了你这里,我纠正了,所以,把你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爸爸这些年,把自己误诊的病例都写了下来,结集成册,希望你给我编辑出版,父亲让母亲从抽屉里捧出一沓稿纸。

    她沉默了,她明白,以父亲的声望和地位,出版这本书,会给他带来什么,但是,出版这本书,对中医界来说,却是一种福泽。父亲看着她,父亲的眼神,如此明亮,如此坚定,容不得她犹豫,她点点头。

    《误诊记》出版了,她和哥哥姐姐们校了又校。封面上,夕阳中一枝梨花,洁白无瑕。

    文本二:   

    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自由自在地走在路上,那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那就成了小说。那么,我想:他怎么会被推到水里的呢?掉到水里面后,他的反应如何呢?别人又对他做了些什么呢?然后这个故事就可以展开,你如果把这些写得细致传神,那你就成功了。

    接下去我要讲一讲人物。小说就是要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觉得小说还有一点就是它偏爱小人物和边缘人物,还有一点呢,我要说这个文学当中的人物,你一定要把刻画得非常生动。至于他到底是好人坏人,你不要去纠结这个。我觉得作家的使命就在于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极鲜活,这就可以了。至于读者怎么去看,那是读者的事情,作家给读者留下的空间越大,说明他的小说越是成功。如果说他写的这个人,符合以上特点并且能够引发一场争议的话,说明他这个小说人物塑造是最到位的。

    (摘编自尹燕忠《作家赵淑萍老师谈小小说的创作》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这篇小说故事情节层层铺垫,结构严谨。如借父亲之口解说秋天梨花盛开的原因,为后文小女儿的出生做铺垫;父亲对小女儿的嘱托,为《误诊记》的编辑出版做铺垫。 B . 父亲形象感人至深。他救死扶伤,鞠躬尽瘁。文中提及“一个姑娘”被他误诊“没能挽回她的生命”的故事情节,有损于父亲的声望和地位。 C . “林冲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挺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这里的林冲符合赵淑萍关于塑造人物“最到位” 理论。 D . 这篇小说将平常人、寻常事当作描述的主体,从看似不经意之处探求人生真谛,挖掘寻常之中隐匿的价值。
    2. (2) 仔细研读全文,探究小说标题“秋天的梨花”的丰富的内涵。
    3. (3) 文本二强调了小说创作的两个要素,请指出要素内容并结合文本一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闽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己而去 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鲁。扎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 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 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 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於景公曰: “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 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旖旄羽祓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进曰: “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 “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

    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讲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坟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 (1)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   B . 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 C . 有司进对曰/君了有过/勉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 D . 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记录他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论语》是“四书”之一。 B . 世家,纪传体史书《史记》为历史人物作传时采用的一种体例,一般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事迹。 C .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其代表作为《道德经》,又名《老子》。 D . 侏儒,一般指身材异常矮小的人,文中待指表演杂技或以滑稽动作引人笑乐的艺人。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曾经做过管理仓库和管理畜牧的小官,都做得很不错,因此得以升任司空:后来他离开鲁国,但在齐、宋、卫等国并没有得到善待。 B . 鲁君接受南宫敬叔的建议,与孔子同乘一辆车,带着马匹和童仆去周王室请教礼仪,又拜会了老子,并在离别时得到了老子的赠言。 C . 齐景公害怕鲁国任用孔子,将来危及齐国,便遨请兽定公在夹谷会盟,鲁定公毫无戒备,孔子却认为应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军事准备。 D . 在孔子驳斥了四方之乐和宫中之乐后,齐景公受到触动知道自己在道义上不如鲁国,最终主动归还了郓、汶阳等以前侵夺的土地。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

      ②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卡面小题。

    秋日别薛华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遣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被废职后,入蜀客居于剑南之际。薛华:诗人的同乡密友。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切题,通过写送别友人来感慨世途艰难,感伤友人独去,暗含对现实的不满。 B . 颔联从“千里道”的空间之远和“百年身”的时间之长直接抒发人生凄凉悲苦的愁绪。 C . 尾联写离别后都会是对方梦中出现的人,表明两人友情之深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D . 这首诗用语精炼,首联叠词使用,突出了不忍离别的伤感和友人内心不安的愁苦。
    2. (2) 这首诗的颈联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相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在《〈论语〉十二章》中,“”吿诉我们做君子要志向选大,意志坚强;在《将进酒》中,“    ,    ”告诉我们作为君子虽人生失意依然要潇洒自信。总之,要想成为谦谦君子,正如《大学之道》中“    ”所言,人人都要以修身为根本。
    2. (2)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作者以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寥寥数字,勾勒出亡妻在自己心目留存的温柔美好的却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太阳还离悬在天上,大片大片的云朵也在肆意游走,大雨却突然而至,这在草原上是常有的事。在天空的—个角落,在厚重的乌云下面,形成奇特的一个雨柱,仿佛天空无意中戳了一个大洞,汪洋大海倾泻而下砸向在草原上。牛羊马匹顺遂地接纳着________ 的草原, 不去逃避,也无处逃避,在空旷的大地上,低头承受着这一场夏日的突袭。俯首是它们在大地上永恒的姿态。

    草原上的风雨如同良机一样,总是________。不过半个时辰,一切倏然停止。雨后的草原,仿若从大地母亲的子宫里刚刚诞生的嬰儿,散发着迷人的芳香。每一寸土地,每一株野草, 每一条河流,每一处纹理,每一丝褶皱,都闪烁着恒久的生命之光。所有的喧哗忽然________,不知去向,只剩这片温柔起伏的草原,用________的美瞬间击中途经此地的人们。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杨。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婴儿”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C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的养生保健谚语。

    春捂,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耍过早脱掉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病菌乘机偷袭人体 , 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由于人体下半部血液循环比上半部差, 易受风寒侵袭,所以寒气多自下而生,因此春季穿衣应注意“下厚上薄”。

    秋冻,指立秋后天气转凉,不要急于增添过多的衣服。此时加强防寒锻炼,提高人体抵抗疾病,从而增强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避免不生病。特别对儿童而言,秋冻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御寒能力和抗病能力,还能提高其肌肉和关节活动的能力促进血液循环,流向四肢骨骼的血液也随之增加,对儿童生长发育有益。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地脱掉棉衣,由冬季转入初春。 B . 过早地脱掉棉衣,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 C . 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地脱掉棉衣。   D . 由冬季转入初春,气温变化大,过早地脱掉棉衣,乍暖每寒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此时加强防寒锻炼,使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得以增强,从而使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避免不生病。 B . 此时加强防寒锻炼,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使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避免生病。 C . 此时加强防寒锻炼,提高人体抵抗疾病,从而使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产生。 D . 此时加强防寒锻炼,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增强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产生。
    3. (3) 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乎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以上五句话都出自本学期我们学习的《论语》《礼记》《道德经》等先秦诸子散文。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领会到了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认识到其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民众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也明白了很多立身处世的道理。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贵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校将组织以“学习传统文化,让经典照亮人生”为主题的学习讨论会,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