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地理 /湘教版(2019) /必修 第一册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5.2 土壤的形成 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2-09-30 浏览次数:3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1高一上·建平期末) 读土壤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影响土壤质地的主要因素是(   )
      A . 人类活动 B . 成土母质 C . 气候 D . 生物
    2. (2) 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
      A . 有机质积累多 B . 自然植被茂密 C . 矿物养分流失快 D . 生物残体分解快
  • 2. (2021高一上·齐齐哈尔期末) 土壤有机碳浓度是指单位质量土壤中有机质所含碳元素的质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土壤温度和水分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分解。下图示意祁连山中段森林草原带(海拔3000米附近)南坡和北坡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浓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下列关于祁连山南坡、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随土壤深度增加,南北坡有机碳浓度差值增大 B . 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 C . 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变化幅度小于南坡 D . 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低于南坡
    2. (2) 同一土层深度,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比北坡小的原因是南坡(   )
      A . 热量条件好,植被茂盛 B . 蒸发强,土壤水分少,植被少 C . 降水丰富,有机碳流失多 D . 气温高,有机质积累多
  • 3. (2021高一上·辽宁期末) 我国一些地区由于常年使用拖拉机进行浅翻作业,形成了一层犁底层。犁底层是位于耕作层以下十分紧实的土层,它是在犁的长期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作用下形成的。深耕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能破坏犁底层结构。东北平原的黑土表层疏松,底层黏重,腐殖质层较厚,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1) 东北某地农民采用免耕方式,将秸秆碾碎还田,覆盖地表,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免耕有利于土壤(   )

      ①增加土壤水分②提高土壤透气性③增加土壤有机质④增加土壤矿物质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2. (2) 西北绿洲灌溉农业耕作区不进行深耕的主要原因是(   )
      A . 风力强劲,风沙易侵蚀表土 B . 人力耕作,不易产生犁底层 C . 劳动力短缺,深耕成本过高 D . 降水较少,难以形成犁底层
  • 4. (2021高一上·云南期末) 天坑指的是一种周壁峻峭、深度与口径可达数百米的负地形,具有巨大的容积,形成时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下图为天坑景观图及塌陷型天坑的形成过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形成天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 冰川侵蚀 B . 风力侵蚀 C . 流水溶蚀 D . 海浪侵蚀
    2. (2) 图示天坑所在地区(   )
      A . 土层较薄 B . 地表水资源丰富 C . 大型工程遍布 D . 多位于我国西北地区
    3. (3) 下列关于天坑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 B . 形成地区土质干燥松散,支撑性差 C . 地势低平,排水条件好 D . 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到后期的产物
  • 5. (2021高一上·辽宁期末) 红壤是在长期高温和干湿季交替条件下形成的土壤,酸性强,黏度大。湖北省巴东县(如图)的农业科技人员尝试对红壤进行改良,改良后的土壤具有多层结构,改善了水肥条件。当地农民在土壤改良的基础上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巴东县自然土壤的特点是(   )
      A . 通气透水性能差 B . 表层沉积物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 C . 主要生长深根系植被 D . 蓄肥、保水能力差
    2. (2) 巴东县土壤改良措施及其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 . 上层铺沙土——保持土温 B . 开挖沟渠——排水 C . 掺入草木灰——中和酸性 D . 施用化肥——提高土壤肥力
    3. (3) 巴东县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对土壤的影响有(   )

      ①稳定土壤温度②调节土壤酸碱度③减轻土壤肥力流失④增强土壤透气性能

      A . ①④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②③
  • 6. (2021高一上·辉南月考)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如图是某地成熟自然土壤剖面示意困,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土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图中序号代表的土层对应正确的是(   )
      A . ①成土母质层 B . ②腐殖质层 C . ③淀积层 D . ④淋溶层
    2. (2) ④层主要为土壤提供(   )
      A . 水分 B . 有机质 C . 矿物质 D . 热量
    3. (3) 土壤盐碱化是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大问题,治理盐碱地的主要措施是(   )
      A . 选择覆盖物加大蒸发量 B . 大量增施有机肥 C . 大水漫灌,冲淡盐分 D . 排灌结合,引淡淋盐
  • 7. (2021高一上·海南期末) 下图为塔克拉玛干沙漠2010年9月-2011年8月流沙前缘近地面0.5m和2.0m高度之间逆温逆湿特征(注:逆湿就是下湿上干的现象。温度差为2.0m高处的温度与0.5m高处的温度的差值,湿度差为2.0m高处的相对湿度与0.5m高处的相对湿度的差值)。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在流沙前缘,逆温逆湿现象最严重的季节为(   )
      A . 春季 B . 夏季 C . 秋季 D . 冬季
    2. (2) 流沙前缘的逆温逆湿现象会(   )
      A . 改善土壤墒情 B . 加剧流沙扩展 C . 增加区域降水 D . 加剧风力侵蚀
    3. (3) 下列关于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地貌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素 B . 森林地表枯枝落叶多,其土壤的有机含量一般高于草原 C . 我国南方气候湿热,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碱性 D . 自然土壤的形成主导因素是生物
二、图文分析题
  • 8. (2021高一上·绍兴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寒假期间,浙江某中学在全国各地开展“植被与土壤”为主题的研学活动,活动分甲、乙、丙、丁四个小组进行,各小组拍摄了其研学地的典型景观照片,还观察了研学地的典型土壤剖面。返校后,各小组整理好研学中获取的素材,并进行成果研讨交流活动。

    材料二:图1是研学地位置分布简图,图2是各小组拍摄的研学地典型景观照片。

    1. (1) 写出各小组在研学地拍摄的对应景观图。甲——乙——丙——丁——
    2. (2) 制作、观察土壤剖面并采集土壤标本时,需要用到多种工具,在标签、铁锹、锤子、罗盘、相机、标本盒、自行车、望远镜、剖面刀、袖珍秤、手电筒等工具中选择三种可能用到的工具:
    3. (3) 返校后,同学们对各研学地拍摄的典型植被进行了探讨,得出影响①、②两地植被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影响③、④两地森林疏密状况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是。说出森林对大气环境的主要生态价值
    4. (4) 土壤的发育与其所处环境关系密切,并进一步表现出一定的剖面特征,描述甲地典型土壤的剖面特征并结合气候与植被说明其发育环境。
  • 9. (2021高一上·杭州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高一期末复习期间,小慧同学对地理必修一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梳理,手绘了水循环的示意图,并结合绘图把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进行了适当总结。地理老师大明发现小慧的知识梳理和归纳有待完善和修订,请你帮助小慧同学一起来完善和修订。

    1. (1) 水循环示意图中,缺失的两个环节是。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图示水循环类型属于
    2. (2) 关于植被的总结中,对(填“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的描述有错误,应改为
    3. (3) 对乙地土壤深厚原因的叙述有误,应改为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填“较快”或“较慢”),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4. (4)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共同构成的。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水可以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与人类社会关系最密切。
  • 10. (2021高一上·抚顺期末)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减少、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图示意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

    1. (1) 简析P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大的主要原因。
    2. (2) 若在甘肃和广东两地选一处建大型太阳能电站,你选哪一地?说明其理由。
    3. (3) 阐述A处土壤肥沃的原因,目前存在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请提出解决措施?
  • 11. (2021高一上·百色期末)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8年8月,北京某中学非洲研学小组从赤道附近出发,沿20°E向北行进,途中发现该区域的自然景观呈现出明显变化。图中甲、丙为研学小组成员拍摄的照片。

    1. (1) 甲地照片所反应的植被类型是,丙地照片反映的植被类型是,造成甲、丙两地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2. (2) 与甲地相比,乙地的植被(填“有”或“无”)季相变化,乙地的乔木往往长有粗大树干,是为了
    3. (3) 丁地乔木多蜡质、革质,硬叶叶片,其作用是,原因是该地
    4. (4) 与我国东北黑土地相比,甲地自然土壤形成速度比较(快、慢),土壤的淋溶作用(强、弱),土壤黏粒比重(高、低)。
  • 12. (2021高一上·长沙期末)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其形成与地理环境紧密相连。热带(季)雨林多发育砖红壤,干热区往往发育燥红土。下列两幅图分别为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图(左图)和海南岛地形及降水量分布图(右图)。

    1. (1) 读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图,砖红壤分布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部和东部;黄壤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填低山丘陵或中部山地);燥红壤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西南(填沿海或内陆)地区。
    2. (2) 从纬度和气候的角度分析燥红土主要分布在海南岛西南部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