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创新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9月第一次...

更新时间:2022-10-09 浏览次数:4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庄子曾用“解衣般礴”来描述一位画师的精神气质。一位国君召集画师们前来作画,大部分画师都神色庄重地润笔调墨,生怕怠慢了国君。唯有一位画师接到作画任务后,不慌不忙地返回住处,脱掉上衣盘腿而坐,国君要求作画的事情仿佛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国君却认为这位“解衣般礴”的才是真正的画家。

    在这个故事中,庄子用国君的口吻,道出了中国绘画乃至中国艺术的内在气质。在庄子看来,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创作,应该是精神力量的抒发,画家和艺术家的使命并不是按照他人的要求命题作画,而是通过笔墨丹青的形式,使自己对生命与自然的理解跃然纸上。中国绘画艺术对生命与自然的诠释,往往意味着画家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中国绘画兼顾“形似”与“神似”,但更偏向“神似”。

    神似”之神,便是主观精神的豁达贯通,也是画家主观意念的抒发,这使得写意成为中国艺术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写意讲究超越现象之后对道的体悟。就人生哲学而言,写意意味着对生命个体有限性的超越;而就绘画艺术而言,写意则要求通过悟道的过程,达成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

    面对生命等哲学问题,中国文化喜欢用“悟道”一词进行诠释。“道"是对万物存在具体形式的超越,而“悟”则不同于机械理解与生硬复刻,它是对自然万物发自心灵深处的理解与体悟。“悟道”的精神,也表现在庄子哲学与中国绘画艺术的创作之中。画家的精神境界是其内在涵养与人格魅力的表现,而画家的作品则是在此基础上的灵感聚集。

    无论是张彦远论画以自然为妙,还是郑板桥论画以造化为师,他们都是以庄子哲学中自然之道作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和艺术评论的基本标准。对庄子来说,人生境界的顶点仿佛就是庄周梦蝶时的物化境界。这是一个充满审美意味的哲学命题,因为这种境界意味着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合而为一。对中国绘画而言,无论绘画题材和创作技法有何种变化,其内在都有着万变不离其宗的追求。这种追求和庄子对自由境界的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高明玄妙,浸染着中国绘画的每一件传世佳作。所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也是中国写意绘画的高明之处。它时刻提醒着画家要挣脱客观条件的束缚,要让内心有着“解衣般礴”式的轻松自如,让笔端描绘出精神境界的高雅恢宏。

    《庄子》中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便是生命精神应有的境界,也是写意绘画的气质要求。

    对庄子而言,写意便是对整个世界动态而审美化的把握,是将个体生命与整个宇宙联通为一体,也就是庄子所说的“道通为一”。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也追求着此种通达为一的气度。它要求画家做到“意在笔先”,在落笔成画之前已然胸有成竹,将整个世界了然于胸,从而使每一次运墨落笔都能够抵达生命本真之意,直抵具象世界背后的意境深处。

    (摘编自高艳慧《解衣般礴:庄子的写意精神》)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压子用“解衣般礴”的故事道出了中国绘画乃至中国艺术抒发精神力量的内在气质。 B . 写意讲究对道的体悟,就绘画艺术而言,写意意味着对生命个体有限性的超越。 C . 中国每一件绘画作品都体现了庄子所追求的那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高明玄妙。 D . 因为每一次运墨落笔直抵具象世界背后的意境深处,所以画家能做到“意在笔先”。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庄子所讲的故事开头,巧妙地引出文章的论题——中国艺术、文化中的写意。 B . 文章列举张彦远和郑板桥论画的事例,论证了庄子哲学中自然之道在艺术中的运用。 C . 文章引用《庄子》,是为了论证“心斋”是生命精神应有的境界和写意绘画的气质要求。 D . 文章整体上采用并列式结构,对庄子的写意精神给予中国绘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画家对生命与自然的诠释往往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绘画不顾及“形似”。 B . 绘画艺术中的写意有一个悟道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达成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 C . 庄周梦蝶时的物化境界充满审美意味,意味着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合而为一。 D . 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深受庄子影响,追求把个体生命与整个宇宙联通为一体的气度。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工匠精神的塑造需要宣传教育和市场引导,它更加需要一整套有效的制度来做保障。就当下中国而言,重要的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使企业家回归初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提供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必须通过计划、产业政策、发展战略以及各种经济手段引导市场机制的运行方向,做到“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的良好结合。政府应创造一个保障公平、自由、竞争的制度环境,营造一种使企业和员工各司其职、各安其分的社会环境,规苗市场运行的监督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产品和服务供应的问责机制,防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机制。此外,还需要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工匠群体的社会地位,建立人理的人才评价机制,为人才自由流动创造条件,等等。

    从根本上讲,工匠精神的塑造依赖国民素质的提高与国民教育状况的改善,最终目标则指向势动者生存权利的保障和尊严的维护。而国民的高素质与教育的高水平密切关联。在教育理念上,要着力改变重知识传输、轻技能培养,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在教育机制上,要建立起高效的、市场化的精英型工程师和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体系;在学科专业培养上,要改变财经等文科专业过热、“逃离工科”现象愈演愈烈和实用型人才匮乏的现状;等等。

    (摘编自彭新武《工匠精神的中国语境》)

    材料二:

    工匠精神具有发展性、时代性和本土性。首先,它体现的是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工匠文化自古有之,古代匠人强调道技合一,注重工匠文化传承,追求技术细节和品牌价值。其次,它体现的是职业精神。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敬业专注,一丝不苟,是匠人对职业的尊重,做一件产品就要把技艺做到极致,把产品和声誉做到完美。再次,工匠精神的本质是创新。尤其是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工匠精神需要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产品性能,提高产品质量,追求性能卓越、质量极限。最后,工匠精神的价值核心是爱国奉献。立足本职岗位,研发国家亟须的技术、工艺,不畏艰难,追求卓越,破解难题。

    (摘编自陈套《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材料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科技实力的竞争。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制造业面临由大到强的发展考验。我们要深刻理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投身创新创造热潮,展现主力军风采,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

    广大职工要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内化为激励自身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以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为榜样,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在追求卓越中不断超越自己,人人争当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要继续发挥勇于创新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国工匠要以创新为导向,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作风带动更多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造,共同唱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旋律。

    (摘编自《大力弘扬“三个精神”立足岗位创新创造》)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能让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使企业家回归初心。 B . 政府可通过计划、产业政策、发展战略和各种经济手段引导市场机制运行方向,做到“有为”。 C . 工匠精神的塑造依赖国民素质的提高与国民教育状况的改善,以保障劳动者生存权利等为最终目标。 D . 目前在教育理念上,要着力改变重知识传输、轻技能培养,重学历、轻能力的不良现象。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工匠群体的社会地位,有助于在全社会塑造工匠精神。 B . 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敬业专注,一丝不苟。这些是匠人劳动精神的体现。 C . 工匠精神具有发展性、时代性和本土性,它的本质是创新,价值核心是爱国奉献。 D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愈发明显地体现为科技实力的竞争。
    3. (3) 如何塑造工匠精神?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鹊起

    津子围

    天气好的时候,老庞总是出现在街心公园,坐在斜角那条磨出本色的木椅上。从青草发芽到花瓣缤纷,从树叶遍地到雪地暖阳,时间长了,不仅很多人认识老庞,连梧桐树枝上的喜鹊,见到老庞都不停地欢叫。

    椅子另一端坐的是苏颖奶奶,她和老庞谁都不瞅谁,眼睛望着前方,仿佛前方有无尽的景色和岁月。他们眼前是一片老街区,是整个城市最早生长的地方,难得地保留了下来。从空中俯瞰,那里成了四面围着高楼的“天井”。老建筑的年龄很大,外墙已经上了包浆,却有着温暖祥和的气场。

    “喂喜鹊了吗?”苏颖奶奶问了一句

    老庞好一会儿才说话:“早晨喝的牛奶有点儿凉,烧心!”

    “小不点儿去幼儿园了吗?”

    “这个月的退休金昨天到账的!”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前言不搭后语

    “生二女儿时你不在身边……”苏颖奶奶说

    “昨天下雨了吗?前天,前天好不好?”

    “我说二女儿,你扯什么雨。”

    “你老糊涂了?老二不是儿子嘛!”

    “你才老糊涂了呢……那时候你一出海就三四个月……”

    “我从没出过海……那是支援三线建设……”

    “海上三线?”

    “说你糊涂了还不服气,海上哪有三线?是西北,大西北!”

    “编,老了老了,怎么还会编了呢?”

    “我虽然不算铁骨铮铮,但也是一条硬汉,好几次要见到死神了,咬咬牙,还是回来了。”你是条硬汉,家里可苦了我了,一家老小,省吃俭用,那些日子都不知道是怎么挨过来的。

    “你是不容易,付出太多了,你劳苦功高,是这个家的大功臣总行了吧?”

    “我可不图你表扬……要说苦累,你也苦累,我记恨你的是,你从不把我放在心上……一两个月也不写个信,好不容易盼到一封信吧,写得跟电报似的,就说生老二的时候吧……”苏颖奶奶开始唠叨了,一曰进入唠叨节奏就不容易停歇,还不免掺杂着抱怨。说到一半儿,一只喜鹊落在苏颖奶奶脚下,她连忙去照顾喜鹊,喜鹊飞走了,苏颖奶奶问:“我刚才说到哪儿了?”

    老庞瞅了瞅她,沉着脸说:“说完了!”

    夕阳暖融融地昭在“口袋公园”的树上、草坪上,椅子和两位老人留下拉长的影子。苏颖奶奶过来搀扶老庞,她贴着老庞的耳边说:“我真是倒了八辈子霉,怎么偏偏嫁了你,受了一辈子罪!"老庞侧过脸偷笑着,如孩子般顽皮地伸了一下舌头。

    一连几天,老庞没见到苏颖奶奶,他似乎找不到谁去问问,身边显得空空荡荡。“老东西,跑哪儿去了呢?”

    不知什么时候,苏颖出现了,她有些迟疑地走到老庞身边。苏颖问老庞:“您是庞大爷吧?”老庞愣愣地看着苏颖,他一时又记不起自己是谁了。

    “我是苏颖,我奶奶让我来找您的。”

    “你奶奶?”

    苏颖似乎明白了,她蹲在老庞跟前,问:“大爷,您是不是总坐拐角这条椅子?”老庞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

    “经常跟您坐在这条椅子上的老太太,是我奶奶。”

    老庞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我奶奶周五进医院了,昨天晚上才醒过来,她让我给您捎个信儿。”

    “你奶奶住院了?要紧吗?”

    “现在没事儿了,已经过了危险期……”

    “你刚才说你奶奶……也坐在这条椅子上?”

    “是啊。”

    “经常坐在这条椅子上?”

    “是,

    “你确定?”

    “以前,我从远处看见过您,见您和奶奶聊天,只是没这么近距离……”

    “走!”老庞用力站起来:“……哪家医院?”

    “我奶奶没想让您去探视,她只是让我给您传个话儿。”

    “走,你带我去!”老庞拉住苏颖的胳膊。

    苏颖不好违拗,只好拉着老庞的手。这时,他们身后传来清脆的铃声,驻足间,自行车锻炼者从他们身边快速闪过。铃声使得老庞的意识,水洗过一般清晰起来——老婆自行车把上挂着尼龙绸菜袋子,站在街口对他微笑,那是她最后一个微笑,是的,他老婆在二十年前就离世了。

    老庞步履蹒跚,跟着苏颖向外马路走去。两只喜鹊倏地从草地上鹊起,跟随在老庞和苏颖身后。仿佛起舞。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用“从青草发芽到花瓣缤纷,从树叶遍地到雪地暖阳”突出老庞独坐公园之久,引出下文他与苏颖奶奶的交流。 B . 小说写老庞与苏颖奶奶的对话,生活气息浓郁,两人在回忆和现实之间穿梭闪回,体现出他们的平凡而又伟大。 C . 小说前半部分设有多个伏笔,且以一种若隐若现的提示存在于文本之中,在后半部分自然而然地一一做出照应。 D . 小说中苏颖的出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她很关心和支持她奶奶与老庞的关系。所以苏颖虽然是一个次要人物,但很重要。
    2. (2) 通过老庞与苏颖奶奶的对话,可以梳理出老庞的妻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3. (3) 小说主体部分的构思很有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张说,字道济。永昌中,授太子校书郎,迁左补阙。景云二年,帝谓侍臣曰:“术家言五日内有急兵入宫,为我备之。”左右莫对。说进曰此谗人谋动东宫耳陛下若以太子监国则名分定奸胆破蜚祸塞矣帝悟下制如说言始,武后末年,为泼寒胡戏 , 中宗尝乘楼从观。至是,因四夷来朝,复为之。说上疏曰:“韩宣适鲁,见周礼而叹,孔子会齐,数倡优之罪。列国如此,况天朝乎?今四夷请和,使者入谒,当接以礼乐,示以兵威,虽曰戎夷,不可轻也。焉知无驹支之辩,由余之贤哉?且乞寒泼胡,未闻典故,裸体跳足,汨泥挥水,盛德何观焉?恐非干羽柔远,樽俎折冲之道。”纳之,自是遂绝。朔方军大使王暧诛河曲降虏阿布思也,九姓同罗、拔野固等皆疑惧。说持节从轻骑二十,直诣其部,宿帐下,召见酋豪慰安之。副使李宪以虏难信,不宜涉不测。说报曰:“吾肉非黄羊,不畏其食;血非野马,不畏其刺。士当见危致命,亦吾效死秋也。”由是九姓遂安。暧后讨兰池叛胡康待宾,诏说相闻经略。时党项羌亦连兵攻银城,说将步骑万人出合河关掩击,破之,追北骆驼堰。羌、胡自相猜,夜斗,待宾遁入铁建山,余众奔溃。说招纳党项,使复故处。副使史献请尽诛之,说不从,奏置麟州以安羌众。故时,边镇兵嬴六十万,说以时平无所事,请罢二十万还农。天子以为疑,说曰:“边兵虽广,诸将自卫、营私尔,所以制敌,不在众也。以陛下之明,四夷畏威,不虑减兵而招寇,臣请以阖门百口为保。"帝乃可。时卫兵贫弱,番休者亡命略尽,说建请一切募勇强士,优其科条,简色役。不旬日,得胜兵十三万,分补诸卫,以强京师,后所谓“广骑”者也。十八年卒,年六十四,为停正会 , 赠太师,谥曰文贞。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说进曰/此谗人谋/动东宫耳/陛下若以太子监国/则名分定/奸胆破/蜚祸塞矣/帝悟/下制如说言 B . 说进曰/此谗人谋动东宫耳/陛下若以太子监国则名/分定奸胆/破蜚祸塞矣/帝悟/下制/如说言/ C . 说进曰/此谗人谋动东宫耳/陛下若以太子监国/则名分定/奸胆破/蜚祸塞矣/帝悟/下制如说言/ D . 说进曰/此谗人谋/动东宫耳/陛下若以太子监国则名/分定奸胆/破蜚祸塞矣/帝悟/下制如说言/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术家,此处特指古代操占验、阴阳等方术的人。 B . 泼寒胡戏,唐代传入的一种西域风俗性歌舞游乐活动 C . 樽俎,樽以盛肉,俎以盛酒,后来常用作宴席的代称。 D . 正会,此处指皇帝在元旦朝会群臣、接受朝贺的礼仪。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说抓住关键,善于解决问题。皇帝担心皇宫会突发意外事件,让近臣做好防卫,而张说则指出这件事的本质原因,皇帝得以醒悟。 B . 张说效力朝廷,不惜自身性命。为了解除九姓同罗、拔野固等人的疑虑,张说不顾李宪的劝阻,亲自前往不测之地,最终使九姓安定了下来。 C . 张说宽待俘虏,拥有仁人之心。打败党项和羌人的联军后,张说并没有杀掉党项人,而是让他们回到先前住处,并请求设置麟州安抚羌人。 D . 张说善于治军,军事才能出众。针对边镇的军力情况,他精减冗员,招募勇猛强壮的士兵,不到一个月就组建了“广骑”来加强京师守卫。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说持节从轻骑二十,直诣其部,宿帐下,召见酋豪慰安之。

      ②边兵虽广,诸将自卫、营私尔,所以制敌,不在众也。

  • 5. 古代诗歌阅读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②。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上元,即元宵节。此时词人刚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词中“山城”即密州。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欧词描写元宵节花市灯光明亮如白昼,写灯会是为了设置背景,渲染氛围,因而一笔带过,着力不多。 B . 欧词下片,词人委婉含蓄地抒发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情绪,与上片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 C . 苏词上片描写杭州元宵景致,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D . 苏词为“有境界”之作,写出了词人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
    2. (2) 这两首词抒发的思想感情不同,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论语>十二章》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两句是“”。
    2. (2) 《论语》中的“”两句常用来表达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
    3.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表明艰苦磨炼对人才成长的作用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I

    太阳还高悬在天上,大片大片的云朵也在肆意游走,大雨却突然而至,这在草原上是常有的事。在天空的一个角落,在厚重的乌云下面,形成奇特的二个雨柱,仿佛天空无意中戳了一个大洞,汪洋大海倾泻而下,砸向在草原上。牛羊马匹顺遂地接纳着      的草原,不去逃避,也无处逃避,在空旷的大地上,低头承受着这一场夏日的突袭。俯首是它们在大地上永恒的姿态。草原上的风雨如同良机一样,总是      。不过半个时辰,一切倏然停止。雨后的草原,

    仿若从大地母亲的子宫里刚刚诞生的婴儿,散发着迷人的芳香。每一寸土地,每一株野草,每一条河流,每一处纹理,每一丝褶皱,都闪烁着恒久的生命之光。所有的喧哗忽然      , 不知去向,只剩这片温柔起伏的草原,用      的美瞬间击中途经此地的人们。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婴儿”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C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8. 语言文字运用Ⅱ

    种珊瑚也被喻为在海底“植树造林”。不论在陆地,      , “造林”对调节气候变化、维系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都具有重要意义。珊瑚种植技术主要包括无性繁育、有性繁殖、人工礁技术等,与在陆地上植树造林类似,在海洋里“造林”      , 再移植到种植区,但在海洋里“造林”难度更大。一方面,海洋环境复杂;另一方面,不同海区受环境影响的因素、人为干扰程度以及现有生态系统健康程度不尽相同。

    在海底“植树造林”难度大,      , 需要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海南海域有大片珊瑚礁分布,科研团队在反复实践中不断完善技术方案。例如,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团队通过船舶“边走边种”的珊瑚苗种"飞播法”、将不锈钢珊瑚苗床运用在珊瑚苗的种植上等方式,提高了种植效率。一系列新方法、新技术,推动我国在海底“植树造林”的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也为世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了智慧和方案。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下列选项中,引号用法与文中“植树造林”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B . 霍金是被科学界公认的用手指“说话”的天才巨人,他的人生经历非常传奇。 C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 .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在写作中,要允许模仿,只有通过反复模仿,掌握了坚实的写作技巧,才能产生一些微小却又非比寻常的差异——使你能区别于他人。但有人说,在创作领域里,受到强调和赞扬的往往是原创性,模仿则被视为罪大恶极。

    上述材料,也能在更广阔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干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