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扬州市2023届高三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2-09-27 浏览次数:36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梦阳的边塞诗记录了西北乃至整个北方的边政、生活和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他在西北生活多年,多次参与处理边务,他的边塞诗作表达了他对边务的观点和对边民的深切同情,具有较为鲜明的“诗史”特征。

    明中期边患日重,而自明初以来建立的军事制度日益败坏,将官贪腐横行、军纪涣散,这又使得边疆形势进一步恶化。有感于此,李梦阳在诗作中对边政的积弊多有揭露。《诸将八首》就集中对将官的问题一一指摘。《其一》指出明军将领指挥呆板,“胶柱谈兵”,徒有武勇,终至丧师辱国。《其五》指出军爵世袭之病。诗人认为世袭制度下,将领虽众,但多是靠祖荫得官的纨绔之辈。《其七》讥刺了伪造军功致使奸佞之人升官晋爵的现象。

    李梦阳对边务弊政的揭露,归根结底是为了安定边疆。除扫除积弊外,安边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派遣良将守边,因此,李梦阳在边塞诗中也借名将之典,积极建言,如《秋怀·其二》先对故乡庆阳的悠久历史和壮美山川表达了赞美,尾联却笔锋一转,指出西北边患严重,期盼有郭子仪一般的良将来守边。李梦阳希望明廷能知人善任,对才华出众的将领,能够效法前朝,不循常规,大胆起用。《其六》借东汉末年白马将军公孙瓒之典,盼望有良将早日破敌,扫灭寇氛。另外,他在《秋望》《李广》等诗作中也反复表达了这一愿望。

    同时,李梦阳也深知单靠武力难以彻底平定边患,因此,他还提出要师法前人,善用和议之策。如《诸将八首·其八》云:“安得即时寻魏绛,务农休甲报皇天。”李梦阳借用典故,希望明廷能借鉴历史,并期盼出现有能力主持和戎政策的将领,使边民脱离征战之苦。与此相对,他对边将错误执行和戎政策带来严重后果的行为也给予了批评,《秋怀·其五》诗云:“胡奴本意慕华风,将校和戎反剧戎。”

    因为具备史家的品格,李梦阳在一些边疆事务上也表现出高于一般士大夫的眼光。如对明武宗亲征一事,大臣多视之为鲁莽举动并反复劝止,而李梦阳通过《圣节闻驾出塞(二首)》,在一定程度上对明武宗的亲征表达了支持。《其一》描写了满朝文武和外国使臣在京城翘首期盼武宗回朝的情形。诗中借周穆王西征犬戎之典而反其义,表达了对武宗早日奏捷归来的期盼之情。《其二》诗云:“万乘时巡万寿临,銮舆漠漠碛沙深。非忘殿阙呼嵩日,应系单于款塞心。”既表达了对皇舆亲履险地的担忧,也对武宗的亲征表示理解。“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明史·鞑靼传》),也用事实证明武宗亲征的重要意义。

    可以说,在戍边生活的描写方面,李梦阳的一些诗作不让盛唐名家。这固然是由于他出众的诗才,但更重要的是诗笔中所饱含的深情。多年在西北的生活经历,使李梦阳对边地人民悲苦的生活状况非常了解,而他在用诗歌记录、反映这些生活时,除了真实地描述之外,还在字里行间渗入了深切的同情,从而让他的边塞诗具有了动人的力量。这也说明李梦阳的边塞诗不仅是从诗歌的题材、手法上向杜诗及其他盛唐诗作学习,更是在内蕴上继承了杜诗悲悯、忧民的精神。

    (摘编自李锋《李梦阳边塞诗的“诗史”特征》)

    材料二

    唐代边塞诗在中国诗歌史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峰。边塞诗内容丰富,边疆雄奇壮阔的景色、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慷慨从军的英雄气概、传奇色彩的军旅生活、立志保卫边疆的历史变化等,构成了唐代边塞诗的雄奇壮美。唐代边塞诗以丰富的思想内容、多样的艺术手法,展现出唐代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和边地风情,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睦友好的民族关系,雄浑奇异的风物民情,将边塞诗的创作推向了高峰,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唐王朝建立之初,北方的突厥、西方的吐蕃经常侵入、骚扰边疆。杨炯的《从军行》体现的以挽救国家危难为己任的报国理想和不惜牺牲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代表初唐边塞诗的最高境界。王维的《少年行》四首,刻画了一位甘赴国难、武艺高强、舍生忘死,充满爱国情与英雄气的游侠少年的形象。卢照邻在《上之回》中主张立足于民族和睦,停止边境上的民族战争,化干戈为玉帛,让边塞上的各族人民能分享和平欢乐的太平盛世。在李益的《过五原胡饮马泉》诗中,边疆奇风异物,壮伟奇丽的风光景色,多民族聚居的风俗民情都给诗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总之,爱国主义豪情是唐代的边塞诗的基调,围绕这一基本主题,又有多方面的开拓,赞美边疆雄奇瑰丽的风光,描写边塞多民族聚居地的民俗风情,讴歌各民族间和睦友好的生活,以高昂乐观的时代精神,积极进取的豪迈气概,谱写出唐代诗坛最辉煌壮丽的诗篇。这些震撼古今、吟诵不绝的沙场名篇,闪烁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着极大的鞭策力和凝聚力。

    (摘编自王晶晶《唐代边塞诗的雄奇壮美》)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梦阳的边塞诗对将官贪腐横行、军纪涣散等边政积弊的无情揭露,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安定边疆。 B . 李梦阳的一些边塞诗不仅描写了戍边的生活,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如起用良将、善用和议之策等。 C . 李梦阳对边地人民的悲苦生活非常了解,其边塞诗之所以具有动人的力量,从根本上说正源于此。 D . 唐代边塞诗总的基调是抒发爱国主义的豪情,这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着极大的鞭策力与凝聚力。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梦阳作为明代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史学家,他的边塞诗具有较为鲜明的“史诗”特征。 B . 李梦阳边塞诗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典,这在《秋怀》《诸将八首》等作品中可见一斑。 C . 李梦阳通过诗歌对明武宗的亲征表达了支持,也用事实证明武宗亲征的重要意义。 D . 唐代的边塞诗,反映现实的同时充满豪情,而李梦阳的边塞诗主要倾向是现实主义。
    3. (3) 下列李梦阳的诗句中,不能体现他继承杜甫诗悲悯、忧民精神的一项是(    )
      A . 昨当统管来,宰剥充盘飧。 B . 分散倏老丑,孤游江湘阿。 C . 贺兰山下战,昨日几人归。 D . 壮丁战尽死,次选中男行。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5) 材料一说:“在戍边生活的描写方面,李梦阳的一些诗作不让盛唐名家。”材料二却说:“唐代边塞诗在中国诗歌史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峰。”这两种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异禀

    汪曾祺

    王二是这条街的人看着他发达起来的。

    他家在后街濒河的高坡上。这家总是那么安静,从外面听不到什么声音。后街的人家总是吵吵闹闹的。男人揪着头发打老婆,女人拿火叉打孩子,老太婆用菜刀剁着砧板诅咒偷了她的下蛋鸡的贼。王家从来没有这些声音。他们家起得很早。天不亮王二就起来备料,然后就烧煮。他媳妇梳好头就推磨磨豆腐,帮王二烧火,火光照得她的圆盘脸红红的。

    每天下午,在上学的孩子放学,人家淘晚饭米的时候,他就来摆他的摊子。他摆摊的地点是在保全堂。这地点好,东街西街和附近几条巷子到这里都不远。到了上灯以后,王二的生意就到了高潮。只见他拿了刀不停地切,一面还忙着收钱,包油炸的、盐炒的豌豆、瓜子,很少有歇一歇的时候。一直忙到九点多钟,在他的两盏高罩的煤油灯里煤油已经点去了一多半,装熏烧的盘子和装豌豆的匣子都已经见了底的时候,他媳妇给他送饭来了,他才用热水擦一把脸,吃晚饭。吃完晚饭,总还有一些零零星星的生意,他不忙收摊子,就端了一杯热茶,坐到保全堂店堂里的椅子上,听人聊天,一面拿眼睛瞟着他的摊子,见有人走来,就起身切一盘,包两包。他的主顾都是熟人,谁什么时候来,买什么,他心里都是有数的。

    这一条街上的店铺、摆摊的,近几年,景况都不大好。只有王二的生意却越做越兴旺。每天晚上到了买卖高潮的时候,摊子外面有时会拥着好些人。遇上下雨下雪,叫主顾在当街打伞站着,实在很不过意。于是经人说合,出了租钱,他就把他的摊子搬到隔壁源昌烟店的店堂里去了。源昌烟店是个老名号,专卖旱烟。王二来了,就占了半边店堂。他的摊子原来在保全堂廊檐是东西向横放着的,迁到源昌,就改成南北向,直放了。所以,已经不能算是一个摊子,而是半个店铺了。他所卖的东西的品种也增加了。最显眼的变化是他把长罩煤油灯撤掉,挂起一盏呼呼作响的汽灯。这白亮白亮的汽灯,越显得源昌柜台里的一盏煤油灯十分的暗淡了。

    王二的发达,是从他的生活也看得出来的。他可以自由地去听书了。王二最爱听书。以前去听书都要经过考虑。一是花钱,二是费时间,更主要的是考虑这与他的身份不大相称:一个卖熏烧的,常常听书,怕人议论。近年来,他觉得可以了,想听就去。

    王二把他的买卖乔迁到隔壁源昌去了,但是每天九点以后他一定还是端了一杯茶到保全堂店堂里来坐个点把钟。

    且说保全堂。这是一家门面不大的药店。药店的“同仁”,一律称为“先生”。先生里分为几等,最低等的叫“同事”。“同事”每年都有被辞退的可能。像保全堂的陶先生,就有三次差点被辞退。他咳嗽痰喘,人也不精明。没有辞退,是因为店伙纷纷说情,加上他也越来越勤勉谨慎了。“先生”以下,是学生意的,叫做“相公”。保全堂现有的“相公”姓陈。陈相公嘴唇厚厚的,说话呜噜呜噜地说不清楚。他老是挨打。挨打的原因大都是因为做错了事:纸裁歪了,灯罩擦破了。这孩子也好像不大聪明,记性不好,做事迟钝。有时,他会想一会家,想想他的守寡的母亲,想想他家房门背后的一张贴了多年的麒麟送子的年画。

    王二每天到保全堂来,是因为这里热闹。别的店铺到九点多钟,就没有什么人,往往只有一个管事在算账,一个学徒在打盹。保全堂正是高朋满座的时候。这些先生都是无家可归的光棍,这时都聚集到店堂里来。还有几个常客,其中有一个叫张汉的。这张汉有七十岁了,年轻时走过很多地方,见多识广。

    有一天,张汉谈起人生有命。说凡是成大事业,有大作为,兴旺发达的,都有异相,或有特殊的秉赋。汉高祖刘邦,股有七十二黑子——就是屁股上有七十二颗黑痣,谁有过?燕人张翼德,睡着了也睁着眼睛。就是市井之人,凡有走了一步好运的,也莫不有与众不同之处。必有非常之人,乃成非常之事。大家听了,不禁暗暗点头。

    张汉猛吸了几口旱烟,忽然话锋一转,向王二道:“即以王二而论,他这些年飞黄腾达,财源茂盛,也必有其异秉。”

    王二不解何为“异秉”。

    “就是与众不同,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你说说,你说说!”

    大家也都怂恿王二:“说说!说说!”

    王二虽然发了一点财,却随时不忘自己的身份,从不僭越自大,在大家敦促之下,只有很诚恳地欠一欠身说:“我呀,有那么一点:大小解分清。”他怕大家不懂,又解释道:“我解手时,总是先解小手,后解大手。”

    张汉一听,拍了一下手,说:“就是说,不是屎尿一起来,难得!”

    说着,已经过了十点半了,大家起身道别。该上门了。掌柜向柜台里一看,经常挨打的学生意的小伙计陈相公不见了,就大声喊:“陈相公!”喊了几声,没人应声。

    原来陈相公在厕所里。这是陶先生发现的。他一头走进厕所,发现陈相公已经蹲在那里。本来,这时候都不是他们俩解大手的时候。

    一九四八年旧稿

    一九八〇年五月二十日重写

    (有删减)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多处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比如开头“后街的人家总是吵吵闹闹的”与王二家的安静形成对比,突出王二家庭和睦,妻子贤惠。 B . 王二早起备料烧煮,下午摆摊做生意,他清楚“谁什么时候来,买什么”,到后来搬摊子,增加品种,可见其用心经营,灵活变通。 C . 文中写王二“去听书”的情节,展现了他忙中偷闲、张弛有度的生活状态,而他能“想听就去”,原因在于他“发达后”,心生骄纵。 D . “异秉”的意思是“与众不同,异于常人之处,通常能带来好运富贵”。本文中王二的“异秉”本质上是他的勤劳能干,自守自持。
    2. (2)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篇小说语言平和冲淡,通过简洁恬静的笔调,描绘了小镇上的风土人情,世事云烟。 B . 本篇小说故事情节平缓,呈现的多是平淡的生活画面,体现了汪曾祺作品的独特魅力。 C . 本篇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了人生百态和世事冷暖,流露出作者对弱势群体的悲悯之情。 D . 本篇小说中陶先生、陈相公和王二对比鲜明,与王二相比他们缺少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3. (3) 有人说“《异秉》中处处体现温情,又隐藏着太多的无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4. (4) 王安忆曾说:“汪曾祺笔下几乎没有特殊事件,都是一般状况,特殊事件总是在一般状况的某一个时节上被不显山不露水地带出。而事实上,汪曾祺的故事里都有着特殊事件,堪为真正的故事。”这篇小说中的“特殊事件”是什么?其背后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魏文帝黄初四年春三月,汉主病笃,命丞相亮辅太子,以尚书令李严为副。汉主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汉主又为诏敕太子曰:“人五十不称夭,吾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但以卿兄弟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汝父德薄,不足效也。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夏四月癸巳,汉主殂于永安,谥曰昭烈。五月,太子禅即位,大赦,改元建兴。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初,益州郡耆帅雍闿杀太守正昂,因士燮以求附于吴,又执太守成都张裔以与吴,吴以闿为永昌太守。永昌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率吏士闭境拒守,闿不能进,使郡人孟获诱扇诸夷,诸夷皆从之。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皆叛应闿。诸葛亮以新遭大丧,皆抚而不讨,务农殖谷,闭关息民,民安食足,而后用之。

    六年秋七月,汉诸葛亮至南中,所在战捷。亮由越嶲入,斩雍闿及高定。使庲降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门下督巴西马忠由牂柯入,击破诸县,复与亮合。孟获收闿余众以拒亮。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蜀军,且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亮遂至滇池。益州、永昌、牂柯、越嶲四郡皆平,亮即其渠率而用之,悉收其俊杰孟获等以为官属,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给军国之用。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

    (《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 B . 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 C . 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 D . 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嗣子,指帝王或诸侯的承嗣子(多为嫡长子),后也泛指嫡长子。在文中是指蜀汉政权继承人刘禅。 B . 大赦,是赦令的一种,对若干已判罪犯赦免或者减刑;但犯“十恶”之罪的人通常不在赦免之列。 C . 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后来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文中“夷”是指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 D . 渠率,同“渠帅”,旧时统治阶级称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也泛指魁首。文中指雍闿等叛乱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主刘备病重,一方面诏令诸葛亮辅佐太子,另一方面诏令太子要与丞相一起谋事,对待丞相要像对待父亲一样。 B . 黄初四年四月癸巳,汉王病逝,谥号为昭烈皇帝。五月,太子刘禅即位,大赦天下。政事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决定。 C . 诸葛亮到达南中,所到之处捷报频传。他让李恢与马忠从益州、牂柯两路进军讨伐,击破各县叛军之后,与自己会合。 D . 孟获被诸葛亮生擒,在观蜀军后佩服不已,竟不愿意离开,因为他觉得诸葛亮是具有天威之人,他保证终其一生不会再造反。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5. (5) 文中表现的诸葛亮的“审势”与“攻心”,分别体现在哪些事情上,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自称“痴儿”,颇具谐趣,“了却公家事”含义丰富,有不愿粘滞于公事上的自醒,也有了却公事而登快阁的自快。 B . 颔联“落木”意象,与杜甫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相比,有着一样的雄浑壮阔,但少了悲凉,多了洒脱。 C . 颈联运用两个典故,表现出诗人因知音不在,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清樽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 D . 尾联意蕴深远,其中“笛”这一意象与刘禹锡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笛”所蕴含的情感相同。
    2. (2) 翁方纲评黄庭坚诗云:“东坡之外又出此一种绝高之风骨,绝大之境界。”细吟此诗,当之无愧。全诗是怎样表现“绝高之风骨,绝大之境界”的,请加以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离骚》中,屈原认为时光飞逝,需要抓紧时间、修养自己,所以说“”。
    2. (2) 《滕王阁序》中,化用自庾信“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句子是“”。
    3. (3) 《黄冈竹楼记》中,竹楼外可见之景甚美,既有山光,又有江景,此外“”。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下列各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逸兴遄飞     遄:迅速     平挹江濑    挹:舀 B . 盈虚有数     数:运数    嗣而葺之    嗣:继续 C . 家君作宰     宰:宰相    得二十稔    稔:年 D . 舸舰弥津     津:渡口    比屋皆然    比:紧靠
  • 7. 下列各组加点字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 . 龙光射牛斗之         梓泽丘 B . 躬逢饯               地不常 C . 且益坚               睇眄于中天 D . 棨戟遥               帝子之长洲
  • 8. 《滕王阁序》多用典,表意精练含蓄,下列各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一处用龙泉宝剑的典故,一处用徐孺子的典故,赞美了滕王阁所在地的物华人杰。 B .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暗示自己的胸怀抱负,用宗悫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英雄气概。 C .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用两个典故来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也因此找不到像孟母寻找的好邻居。 D .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用孔子和孔鲤父子对话的典故是说自己过些时候要到父亲那里陪侍和聆听教诲。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新学期到来,我校推出一门全新的通识课“家常菜”,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过去,虽然学校也开设烹饪劳动课程,但往往是走过场,可以说是____________,很难真正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家常菜”这门课难度不大,门槛不高,却能让学生____________。

    通过真正动手实践,学生不仅会烧家常菜,而且真正体会到食物的宝贵,增加对食物的敬畏,从而减少食物浪费,进一步养成__________的生活作风。

    烧菜做饭作为一项生活技能,能让学生受益一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B . 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C . 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D . 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使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得以增强,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①       , 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就是正确的,失败了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②       , 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③        , 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一个正确的认识,       , 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到认识这样多次的重复 B . 往往需要经过由精神到物质,由物质到精神,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重复 C . 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即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这样多次的重复 D . 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重复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光潜先生在其《无言之美》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所居的这个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就“缺陷与完美”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