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入...

更新时间:2022-09-18 浏览次数:34 类型:开学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地劳动”,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上述重要讲话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重大理论指导,是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系建设提出的重大任务。

    在2013年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历数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劳动者杰出代表,既包含体力劳动者,又包含脑力劳动者;既包含简单劳动者,又包含复杂劳动者;既包含物质生产劳动者,又包含精神生产劳动者。诚实劳动与创造性劳动一样,都是对劳动的性质规定,前者是强调劳动目的、方法和手段的正当性,后者则是强调劳动要素、方法和结果的发展性。

    (摘编自文新华《论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深入推进劳动教育》)

    材料二

    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劳动教育是成长成才的题中之义。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立德树人的理念,对推动劳动创新、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孟子》中就有“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的记载。勤劳创业、耕读传家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劳”与“学”在历史上从未分离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儿童劳动教育应谋求手脑相长。长期以来,劳动教育融入改造自然、创造历史、发展自我的过程中,发挥了兴国利民的重要作用。

    应该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在学校课程的实施中,存在“口头上重视、课程上忽视”等情况,劳动教育内容大多以活动的方式呈现;社会和家庭对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也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推动全社会重视劳动教育,就要使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常规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形成劳动树人、协同育人的格局。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意见》强调,“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劳动,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意见》同时提出,“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包括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统筹安排课内外劳动实践时间,有序安排学生集体劳动,等等。而从社会角度看,企业公司、工厂农场可以开放实践场所,工青妇、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等可以搭建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

    在推动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理念的基础上,更应倡导创造性劳动。当前,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注重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劳动实践的锤炼,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近年来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出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等,就是着眼于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就能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更能在劳动中拓宽个人成才、国家发展的广阔天地。

    马克思说:“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广大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推动他们从小接受劳动教育、感受劳动之美,养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习惯,从而以劳动教育树时代新人,用劳动之手创造幸福生活。

    (摘编自吕文利《以劳动教育树时代新人》)

    材料三

    人生活在具体的、现实的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要受到方方面面社会条件的制约,教育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条件。马克思说:“要改变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

    在教育中,如何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呢?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在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方面,让学生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主动分担家务,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在服务性劳动教育方面,强调让学生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参与社区治理。在生产劳动教育方面,强调让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丰富职业体验,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提升就业创业能力。这样对劳动教育的进一步细化,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独特育人价值。

    (摘编自陈云龙《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诚实劳动是就劳动性质而言的,它强调了劳动目的、方法和手段的正当性,党和国家对此比对创造性劳动更加重视。 B . 勤劳创业、耕读传家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是由春秋时期儒学的倡导而开始的。 C . 对大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学校要起主导作用,家庭要发挥基础作用,社会可以搭建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平台。 D . 劳动者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在劳动中拓宽个人成才的天地,就能树立肯学肯干肯钻研的精神。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劳动教育非常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并高度评价劳动者。 B .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就能改变人的本性,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 C . 尽管《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有的意见》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容不完全一致,但都强调了劳动。 D . 近年来,在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这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劳动教育不足有关。
    3. (3) 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劳动不仅是经济的范畴,而且是道德的范畴,因此不劳而获是可耻的。” B . “加强青少年学生劳动教育是一个关乎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课题。” C .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D . “当劳动是快乐时,生活是美的;当劳动是一种责任时,生活就是奴役。”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5) 为什么要在大中小学生中加强劳动教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阅读(本题16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小城况味,多是从悠长悠长的小巷里荡漾出的,这是九岁的我就已经能感受得到的。所以,当母亲牵着我的手慢慢走进不知名的巷道时,一种淡淡的情绪笼上我的心头。后来,我学会了描摹那种情绪:忧伤。

    ③事实上,九岁的我,和忧伤是不搭界的。三十八岁的母亲,似乎也看不出忧伤的样子。天生的好皮肤让她总是显得比同龄人年轻十岁,同样一件的确良白衬衣,穿在她身上,就穿出了时装的味道。母亲齐耳的短发,刚刚遮住耳朵,当她俯下身子给我整理衣服的时候,我看见清晨的阳光投在她的脖颈上,让她的耳朵有了透明的质感,粉嘟嘟的耳垂让我忍不住伸手去摸。母亲笑一笑,随手拂过脸频的发梢,一段白皙的脖颈上也落下一片阳光。

    ④这是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纵深的小巷是我们走往住地的必经之路。小巷里隔三五步就见一棵槐树,粗壮的树干一个人不能环抱,浓密深绿的树叶,漏着点点阳光。槐荫被拂处,是一个一个门庭,层层剥落的朱漆,锈迹斑斑的门环,半掩着的木门,褪了色的对联,簇拥着一条碎石铺地,仅容我和母亲并排行走的小径,重重叠叠的屋檐从爬满青苔的高墙上伸出来,把天空切割成一条窄窄的蓝色,随着我们的脚步晃啊晃。

    ⑤小巷尽头,豁然洞开,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院子里是一排一排白墙青瓦的平房,我随母亲走进一间,一开门,隐隐的霉味儿裹挟着热浪扑面而来。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⑥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⑦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的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⑧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大汗淋漓,感觉自己已经奄奄一息。顾不得旁人诧异的目光,我把头伸向陵园一角的水龙头。我把水开到最大,长发在水中倾泻。立起身,甩甩头,感觉可以喘气了,头顶,却是一颗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蓦然间,感觉十年前的那树回来了。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⑨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过长沙,长沙的合欢看见过一个十九岁的白衣少女仰面躺在火车站广场的草坪上,合欢就在她的头顶,默默看她。

    ⑩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是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⑪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频,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染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⑫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但文章却从悠长悠长的小巷写起,小巷的忧伤冲淡了快乐,暗示了后文的情节的走向。 B . 文章第④段画波浪线对“门庭“朱漆”“门环”“对联”的描写,与《我与地坛》中对地坛的描写相似,但并不同样,意在渲染伤感悲凉。 C . 作者与合欢树的相遇很早,但“合欢”树与名在意识中的统一事隔多年,这使得作者对于合欢既感亲切又一度保持距离。 D . 作者目睹了多个城市的合欢树,小城、广州、长沙……也从史铁生的文字里与之相遇,这些相遇都带给作者美好的感受。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标题醒目,“合欢,合欢”,以反复的手法赋予单纯的树名以浓厚的抒情色彩,意味深长。 B . 文章第三段对阳光的景物描写,既有助于塑造母亲美丽的形象,也烘托出母子相伴的温暖幸福的氛围。 C . 文章以“合欢”这一意象为线索,同时以时间为轴,写出作者母女生命的轨迹,及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D . 史铁生的《合欢树》穿插于母子故事之中,与作者母女之情相互映衬,一虚一实。
    3. (3) 文中画横线部分语句使用了多种修辞,试找出其中两种加以赏析。
    4. (4) 第⑥段和第⑪段用了相同的笔墨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有什么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2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 ,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 ,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金就则利        磨刀石 B . 驽马十          量词,辆 C . 教使之也        这样 D . 游必士          接近,亲近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B .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C .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D .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3. (3) 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另外在古代还可以指有地位的人。 B .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 C . 干越夷貉:泛指当时我国境内的各个少数民族。 D . 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为一仞。一说,八尺为一仞。
    4. (4) 下列对荀子《劝学》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论证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 . 课外选段第二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滫”等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 C . 荀子发展了儒家的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D . 荀子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
    5. (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9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晚秋登城北门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注释】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点明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不但紧扣诗题,而且写出了诗人当时闲散的生活和衰颓的状况。 B . 颔联“两行雁带杜陵秋”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恋之情,诗人也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 C . 颈联的“山河”代表国家,“身世”指代所处的时代,诗人登城“搔首”“倚楼”,从字面看是感慨自己身世的安危,实则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D . 尾联“横槊赋诗”借指诗人“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良机已失、大势已去的无限感慨。
    2. (2) 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本题6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曹操《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的诗句是“”。
    2. (2)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3. (3) 在杜甫的《登高》中,“”两句通过环境描写,以猿与鸟的活动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无限悲凉。
六、语言文字运用(本题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而我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女时代,还是进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________地美丽。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慈的心灵,是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就读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三部长篇巨著。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得那样________。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 , 他的才华实在太________了。所以 , 每逢我读完托尔斯泰写的一本书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观看。他的画像有时印在书的扉页上,有时印在杂志上,都是出自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列宾之手。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花白头发和胡须,天庭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大手,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一幅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我常常目不转睛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渐渐地学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________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英国人莫德与法国人罗曼·罗兰分别为他写的传记,慢慢地理解了托尔斯泰这位作家的特别伟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人称为“俄罗斯伟大的心魂”。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异乎寻常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 B . 无与伦比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 C . 无与伦比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 D . 异乎寻常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
    2. (2) 下列关于这段文字的表达,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段文字先作因果分析,然后推进一层。 B . 开头的三个“托尔斯泰”都可以换成“他”。 C . 文段加点的两个“等”字,用法相同。 D . 将最后一句移至加点的“所以”之前,文意更连贯。
    3. (3)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比喻的构成和相似点。
  • 7. (2020高一上·北流期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键盘侠是一个网络词语,指部分在现实生活中胆小怕事,而在网上发表“个人正义感”的人群。毫无疑问,“键盘侠”从出现开始,①,但也只有他们自己尚且不自知地沉浸在网络评论区里,一个个妙语连珠,口吐莲花,对各类网络事件评头品足,②。殊不知,真正的侠客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绝不会是评论区里义愤填膺,现实面前一言不发,默默无闻的路人甲。其实,真正的“盘侠”,还是注重一个“侠”字,③,键盘可以成为两种不同性格的分割线,但侠气却是不容分割的。

  • 8. (2020高二上·内江开学考)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20年5月8日,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12时21分,试验船完成返回制动,进入返回轨道。13时33分,服务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13时49分,试验船返回舱安全着陆。试验船于5月5日18时00分发射升空,在轨飞行2天19小时,完成了多项空间科学技术试验,验证了新一代载人飞船高速再入返回防热、控制、群伞回收及部分重复使用等关键技术。

七、写作(共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颗陨石穿过充满迷雾的大气层,陨落在布满珍宝的大山中,成为山路上一颗普通的石子。一场暴风雨过后,山上的钻石和翡翠都发出了绚丽的光芒。

    钻石看着身边的陨石,洋洋得意地说:“你这颗丑石,永远也发不出像我这样绚丽的光芒。”

    翡翠说:“是呀,它也不会像我这样拥有迷人的光泽,成为人们喜爱的饰品”。

    陨石沉默不语,继续为路人提供出行方便。

    若干年后,一位老人和他的儿子来到这里,发现了这颗陨石,儿子说:“它经历了许多痛苦却陨落在这里,真不值得。”

    老人感慨地说:“它划破天际的那一刻,已经在天空中留下了自己最美的身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