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省重点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入学摸...

更新时间:2022-09-18 浏览次数:75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美好生活”,一个通俗而又影响巨大的话语,正成为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新理念,也成为我国新时代发展的新战略。

    虽然“美好生活”作为日常话语人们都在讲,但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却歧义重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种是从心理体验的角度所作的理解,认为生活美好不美好,没有固定的标准,纯粹是一种心理感受。面对同一种生活,不同的人心理感受不一样,同样的人在不同时段的感受也不一样。另一种是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所作的理解。与心理体验不同,这种理解把功利放在首位,生活美好不美好,主要看功利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在各种功利需求中,物质利益的需求又居于首位,只有物质利益需求得到满足才是美好的。

    这两种理解均不可取。就前一种理解来看,美好不美好确实与心理体验相关,它是个体对所处生活状态的心理反映和情感表达。但是,美好与否又不能完全陷于心理的体验中,倘若如此,必然会陷入相对主义,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体验,这会导致讨论“美好”没有任何确定性;而且,美好不美好不能只停留于心理感觉上,还需要实打实的效果。没有这样的效果,心理感受不会真正好起来;即使有时好起来,也绝对不会持久。就后一种理解来看,生活的美好确实与功利的满足有着密切联系。但是,如果“美好”仅仅意味着物欲的满足,这又是一种极端的扭曲。美好生活无疑是功利的,但又不能完全陷入功利,因此应当在肯定功利的前提下并在追求功利的基础上提升超功利的境界,实现精神境界的升华,

    所以,“美好生活”不仅包括物质生活,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生活。只有这些生活都得到充实和提高,才能称得上“美好”。马克思所讲的人的现实生活,就是这样的全面生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讨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时,提到了现实的个人和现实的生活,认为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接下来讲,“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一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在这里,生活和生产是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人和社会存在方式的生产不仅包括物质生产,而且包括需要的生产、人口生产、社会关系生产、精神生产。与全面的生产相适应,生活也必然是全面的。因此,马克思的生产、生活理论是全面的,准确理解了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也就自然会准确把握其全面生活的理论。

    在马克思看来,生活的美好又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连在一起的,这是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美好生活作为未来社会的一种理想状态,其设定就是以人的自由个性的确立和才能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克服现实生活的异化状态。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生活变成了“非人”的生活,人的机能变成了动物的机能,只有彻底改变这种异化状况,才能使美好生活成为可能。美好生活的建立,最终要落实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通过“自由、全面”来体现“美好”。所以,实现人民生活的美好和实现人类自由解放是同一个历史过程。这是马克思主义者以及中国共产党人最崇高的美好生活观。

    (摘编自丰子义《人学视域中的“美好生活需要"》)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于“美好生活”,不管是从心理体验的角度还是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进行理解都失之偏颇。 B . 每个人对同一种生活状态会有不同的心理体验,这会导致讨论“美好”"时没有统一的标准。 C . 只有物质的满足而无精神的充盈不是美好生活,在进行美好生活建设时更应重视精神建设。 D . 人们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异化状态,失去了人的机能,那么就会和美好生活背道而驰。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批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错误理解为重点,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正确观点,有破有立。 B . 文章通过因果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为读者透彻分析了心理体验观和功利观的错误原因。 C . 文章阐释了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为阐释“美好生活”的正确内涵提供理论支撑,有权威性。 D . 文章论及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非人”生活,是为了论证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没有美好生活。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人认为生活是否美好只是个人心理感受,《庄子》中惠施所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与此有相通之处。 B .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美好生活的更高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者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努力追求的社会目标。 C . 实现共同富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是我国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进行的具体实践。 D . 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有志于道,“不改其乐”,颜可之乐符合当今美好生活的内涵。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进入大规模应用现代科技的新阶段,现代科技使文化的魅力更加动人。

    科技能把种种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让美好的寓意格外彰显。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其简约大气、未来感十足的表演令全世界惊艳,600多名小演员在雪地上奔跑时,由光影虚拟的雪花伴随着孩子们奔跑,营造出温馨浪漫的氛围;奥运五环冰雕破冰而出的那一幕更是把“破冰”二字的内涵彰显无遗,打破坚冰才能打破隔阂、相互靠近、彼此温暖……深刻的内涵表现得真切而自然,这有赖于最新的裸眼3D技术。据统计,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应用的数字科技创新手段多达数十种,这些现代技术手段共同助力导演组将艺术创意变成现实。

    科技帮助揭开历史的面纱,让我们读懂古人留下的信息。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体现在考古热、文物热、文博热持续升温,相关影视节目大受欢迎。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考古学家是怎么知道数千年前乃至上万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生活的?的确,在现代科技诞生之前,即便偶然发现了远古的遗存,人们也难以提取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而现代科技大大减少了这样的遗感。通过分析骨骼中的微量元素,考古学家能得知这些古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移民,还能知道其食物来源、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通过分析土壤中遗存的花粉就能知道当时的气温、湿度等气候信息;通过分析遗存中的植物种子就能知道它们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培育的……所有这些信息加起来就勾画出一幅比较清晰的古人社会生活图像。这是单纯依靠文字记载所不能获取的宝贵信息,对于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深化历史认知具有重大意义科学技术应用于文化领域当然远远不止上述两个方面。在21世纪,文化创造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丰富了文化创造的手段,文化彰显了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二者相互融合,交相辉映。

    (摘编自张贺《为文化插上科技之翼》)

    材料二:近年来,武汉革命博物馆以科技赋能馆藏资源管理,启动藏品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武汉革命博物馆馆长说,在革命文物保护方面,武汉革命博物馆创新博物馆藏品管理模式,对馆藏文物资料分批次做好文物信息化、数字化工作,建立文物数字账本。

    打开“武汉革命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点击进入“语音导览”栏目,观众可以在线获取语音导览,获取“私人定制”的讲解员。点击“全景展馆”,观众可以从空中到地面720度观赏场馆全景,还可以进入到展厅内部,细细参观陈列展览,足不出户享受高清游览体验。

    在传播方面,武汉革命博物馆积极建设微信公众号、智慧博物馆综合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可视化等信息技术手段,武汉革命博物馆将微信公众号打造成服务于展前、展中及展后全流程,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博物馆游览平台。另一方面,智慧博物馆综合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找出最受观众喜爱的游览区域、文物,支撑博物馆游览服务、文化推广决策。

    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将积极运用5G、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通过虚拟展示、“云”直播讲解、智慧博物馆等新方式,实现展览内容和展览形式相得益彰,促进革命文化的广泛深入传播。

    (摘编自王珏《武汉革命博物馆实现馆藏革命文物智慧管理》)

    材料三:近年来,VR(虚拟现实)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文博场馆中,让观众可以在线参观。但从模型和容量来看,VR的模型较小,能容纳的内容有限;从参观视角来看,VR只能做360度展示,没有连贯性……

    为突破技术瓶颈,让在线博物馆游览更接近线下体验,2021年以来,佛山市开展公共文化设施“效能革命”专项行动,着力解决设施使用率不高、公众参与度不足等突出问题。佛山市有关官员表示,佛山探索文博事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建设佛山市AR(增强现实)数字博物馆新互联网平台,对VR进行升级,带来沉浸式的博物馆参观体验,有效拓展了博物馆服务空间。

    “VR参观的时候,展陈的内容清晰度不高,即使是放大到最大倍数,仍然比较模糊。而AR可以容纳几千张高清图片和多个时长不超过一小时的高清视频,能够对博物馆的藏品进行更为清晰且完整的展示。AR展厅就像真实的博物馆,观众不再局限于博物馆设定的参观内容,而可以看到展厅的每一个角落。”佛山市博物馆馆长介绍。

    在AR展厅,观众可以自由参观,还能对藏品进行任意缩放,甚至比在线下场馆看得更清晰。数据显示,去年5月至今,佛山市AR数字博物馆新互联网平台的参观人次已超过240万。

    (摘编自郑海鸥《佛山文博事业博物馆在线上“活灵活现”》)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近年来在运动会开幕式、考古、博物馆等众多文化领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新手段,取得了显著成绩,体现了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B . 文字记载提供给考古学家有关古人的信息有限,而现代科技却给考古学家提供了许多新的考古手段,使他们能了解古人的所有信息。 C . 武汉革命博物馆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建立文物数字账本,加强了馆藏文物资料的保护,使革命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深入。 D . 佛山积极探索文博事业数字化转型路径,有效拓展博物馆服务空间,吸引了众多线上观众,线上参观人次已经超过了线下参观人次。
    3. (3) 武汉革命博物馆和佛山博物馆在为观众提供优质服务方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做法?请简要概括。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又见天香第一枝

    艾雯

    今年春早,除夕也是立春。一年的最后一天,竟又是春季开始的第一天。多么奇妙的巧合!尽管生活在尖锐化的科技时代,尽管以公历计算着时光的脚步,但对古老悠久的中国传统,我依然有许多偏爱和尊崇。就像我国的历法,配合四时节气,岁序不乱,真是宇宙大学问中的奇迹!尤其是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不仅时令准确,含义更是蕴藉无限。像“立春”“立秋”,以“立”字表示开始和来临,多么坚定有力:像“惊蛰”,春雷初震,地气上升,惊醒冬眠的昆虫,万物复苏,又多么生动而具震撼性。

    ——噢,挚友,看我只顾在这里歌颂节令,让你好笑。而原来是趁着开春,要告诉你一个小小喜讯:终于我得到了梅花的消息。

    我不仅得到了梅花的消息,也寻着了梅花的踪迹。不在诗里,不在画上,不在梦中,而是真真实实,生长在泥土里,绽放在枝千上。

    我不仅寻到了梅花的踪迹,更欣赏了梅花的高洁标格、傲岸丰神。不在梅山,不在梨山,不在苏州邓尉,却在一幢庄严巍峨、轩敞宏伟的殿堂内。

    那天,闻讯而去国父纪念馆访梅的人汇成一股潮流。我们是三滴小水珠,溶入大潮中,我那两位随从转瞬不见了,原来他们留在门外,正一字一句研读那一大张有关梅花的介绍。说也是,不知多少像他们一样生长在亚热带宝岛的年轻人,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真正的梅花哩!

    人挤,光线暗。只能随着潮流缓缓移动,点数着小盆小盆的红梅。高不盈尺,却也根株蟠虬,点缀着点点纤柔的深红花朵。人潮涌到大厅中间忽然分流四溢,这才豁然露出一片璀璨的白,绵绵不尽围绕在国父座前。全是一人高的白梅。花光莹洁耀眼,幽香暗暗浮动。庄严的殿堂洋溢着早春的氤氲,玉蝶梅清癯疏瘦,娇小的花朵白里泛着浅浅的粉,仿佛羞晕轻染。时梅丰腴雍容,晶莹圆润的花朵繁密地攒集在秀挺的枝梢,俯偃生姿,翘扬独秀。虽然是年轻的新生代,已颇具坚忍卓绝的精神、高洁超凡的标格。最难得的是习惯于严寒酷冷、凌霜傲雪之姿,竟也能在潮湿的亚热带深植成长。真是,有土地就有我们的国花!

    徘徊在梅丛间,我忍不住三番两次凑近最高枝的花朵,深深地吸着气,那清清幽幽、淡淡约约、若有若无的芳馨,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唤醒了我最早的记忆,也唤回了往日情怀……

    若有若无的幽香中,我是那个短发覆额的小女孩,老棉鞋踏过皑皑白雪,仰头望着那林老梅桩,光秃秃的枝丫上,开着碧光盈盈的绿梅,比母亲发髻上的碧玉簪还晶莹。父亲双手笼在狐皮袍子的袖口里痴痴地欣赏。雪悄悄地飘下来,沾在他帽檐上。

    淡淡约约,清清幽幽,也是梅展,在天寒地冻的日子,在水榭亭阁的林国,展示一盆盆淡雅俊逸的绿萼梅、古雅名贵的檀香梅、色泽如杏的杏梅、结实成双的鸳鸯梅……有的苍劲古朴,有的奇倔突兀,有的狂放豪迈,有的仙风道骨。那些爱梅成癖的梅痴围着梅花仔细品题,柱上壁际挂着些咏梅的对联诗词,有一幅松青篆刻的竹屏似乎最具代表性,诗题:“江南素垂一枝春,艳好国花自有真。万紫千红齐仰止,冰肌铁骨见精神。”那是苏州人一年一次的盛会,我跟父亲去过好几次,留下好深好深的印象。

    还有一株闻名的梅花,你一定比我更熟悉 , 那就是你们苏州艺专对面图书馆里的那株铁板红梅。历史悠久,树龄古稀,枝干朴拙道劲。耸峭之气凛然。真是铁骨嶙峋!花开时,枝丫间、树梢上,却繁花密蕊,盛开着胭脂般的红梅。树是如此古朴苍劲,花是如此妩媚温润。正是“千年老干屈如铁,一夜东风都作花”自然,看梅花最好的去处还是邓尉,“邓尉山上梅花林,玉雪为骨冰为魂”。方圆二十里的梅林,千万株一齐怒放,蔚成一片香雪海!远远望去,仿佛天际垂云,山巅积雪,待走进梅林,就像投身在白云掩映间,陶醉在“飞来香雾都成雪,寻人梅花不见人”的美妙境界。

    ——“嘀嗒”一响,镁光闪闪,将我拉回现实。孩子们让我和梅花留下了依偎的情景。从前虽然没有人替我和梅花摄下可贵的镜头,但在我们内心,却保留着最隽永的一份。不是吗?那孤傲幽雅的仙姿,高洁坚贞的丰神,深深镌刻在我们心版上,稍一敛神凝注,便又清晰地呈现在脑中,永不磨灭,永不褪色!

    挚友!可还记得许多年前,我也曾给你看过一篇怀念梅花的小文,开头摘录了四句引子——年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龚生华;又是天寒时节,何处可看梅花?很高兴如今再也不必为“无处可看梅花”而惆怅。羁居宝岛数十载,从未上阳明山专门为看樱花。不是对花有所歧视,却是耿耿于它所代表的不祥事物。期盼着来年,我们可以相偕去阳明山赏梅,也可以结伴返家园重访故居梅花。

    最后且让我抄下我最喜欢的梅花颂,作为明日梅花之约的见证,效法梅花精神的期许!

    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唯渠不变霜节操,千古风标只自知。

    (有删改)

    【注】①艾雯,原名熊昆珍,著名作家。1923年出生于苏州,1949年移居台湾。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语言含蓄,富有深意,如“真是,有土地就有我们的国花”一句,表面是写梅花,实际上是对坚韧顽强的民族精神的赞美。 B . 文章对图书馆里的铁板红梅的描写侧重于其独特的外形气质,而对邓尉梅花的描写则侧重于其数量之多,千万株同时绽放就像雪海。 C . 文章以和“挚友”交谈的方式来写,如“要告诉你一个小小喜讯”“你一定比我更熟悉”等,使文章显得亲切活泼,有感染力。 D . 标题“又见天香第一枝”中,“又”写出了作者再次见到梅花的惊喜,“天香第一枝”则运用比喻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赞美。
    2. (2) 文章围绕“访梅”的思路而展开,请简要梳理。
    3. (3) 艾雯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其散文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这从文章中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

    缪公心时,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与良宰焉。戎王大喜,以其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扜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未禽则不可知,已禽则又不知。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玉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日国危基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文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齐王曰:“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齐王自以贤于尧舜,彼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亡国者鲜矣。

    齐宣王好射,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 , 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直论》)

    【注】①缪公:即秦穆公。②关:同“弯”,指拉满弓。中关,指弓只拉了一半的弧度。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二/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日/国危甚矣/若将安适/ B . 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日/国危甚矣/若将安适 C . 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日/国危甚矣/若将安适/ D . 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与“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亡”字含义相同。 B . “以其故数饮食”与“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故”字含义不同。 C . “说人之谓已能用强弓也”与“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 D . “宣王之情”与“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情”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秦穆公不怀好意地将女乐和良厨赠送给戎王,戎王不加明辨,日夜酣饮不休,反而射杀提醒秦寇将至的身边侍臣,最终导致自己被活捉。 B . 宋王受到身边大臣阿谀之辞的蒙蔽,冤杀了以真实情报上报的使者,奖赏了以虚假情报上报的使者,真假不分,最后却使自己狼狈而逃。 C . 齐王没有识人之能,想任用没有才能的淳于髡担任太子的老师,用人不当;齐王又狂妄自大,认为自己的才能、德行与生俱来,先天就有。 D . 齐宣王所拉开的弓不过三石,但身边大臣迎合齐宣王,都纷纷表示不低于九石;齐宣王信以为真,一辈子都认为自己所用的是九石之弓。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又私患,乡之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

      ②齐王自以贤于尧舜,彼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亡国者鲜矣。

  • 5. 古代诗歌阅读

    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

    白居易

    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

    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

    暮年逋客恨,浮世谪仙悲。

    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

    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辞。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读了李白、杜甫的诗歌集,有所感悟和思考,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歌。 B . 杜甫有“恨”,李白含“悲”,是因为他们自以为没有精彩的诗文扬名立世。 C . 诗歌对李白、杜甫的创作成就进行了高度褒扬,也对他们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 D . 诗歌的语言通俗易懂,不假雕饰,如“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犹如口语。
    2. (2) 我国古代文学创作有“穷而后工”的说法,李白、杜甫的创作也体现了这一说法,请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荀子《劝学》中论证要善于凭借外物时说,顺着风呼喊,“”,但会被听得更清楚;“”,不是因为能够游泳,而横渡江河。
    2. (2) 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和“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构成对比,描写了阿房宫一天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同的现象。
    3. (3) 曹操《观沧海》中“”两句描写了银河倒映海中、随着海浪翻滚腾跃的壮观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Ⅰ

    走到当年红军战士阻击敌军的哨口,战壕遗址还在,见证战斗胜利的参天古木还在,沐浴辉煌的那尊迫击炮还在。侧耳倾听,那载入史册的隆隆炮声,仿佛还        。这场创造奇迹的战斗,如今已经成为一段经典的历史。

    哨口下,一条崎岖的山路向山谷里延伸。当年,为了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军将士从宁冈运粮到井冈山上,以防被敌人长期围困。他们正是行走在这条崎岖的小道上,每天都要翻越海拔一千三百多米的黄洋界高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民生活异常艰苦,但红军将士依然豪迈乐观。他们一次次挑粮上井冈,一次次击碎了敌人的围困,在这陡峭的羊肠小路上创造了历史的奇迹。

    眼下,黄洋界        的杜鹃花开得正艳,一片片,一层层,一簇簇,或远或近,或高或低,缀饰在翠绿的大山中。它们怀着向往蓝天的坚定信念,积攒着自己的力量,不屈不挠地绽放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放眼望去,云雾浓时,山间花海        ;云雾散去,便是壮观的杜鹃花海,一眼望不到边际,那么耀眼,那么烂漫。

    凝视小路,似乎看到了当年红军在路上行走的身影。先辈们用草鞋踏平了险峻和坎坷,踏出了今天的幸福之路。

    站立哨口,松涛四起。一尊炮依旧稳稳地守着哨口。一座纪念碑,高高地矗立着,肃穆、巍峨……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 8. 语言文字运用Ⅱ

    历史悠久的端午节,        , 如浴兰节、端阳节、诗人节、龙舟节……从端午节的众多别名不难看出,经过时间之河的沉淀,这一古老节日已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包制形状不一、口味各异的粽子,参与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节庆活动,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过节方式。端午节就像一根纽带,        , 体现了中华民族从过去到当下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

    传统节俗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关联,虽然岁月流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但依旧能给人带来心灵的润泽。今年端午节,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形势,一些地方        , 这些线上民俗活动丰富多彩,让祛病防疫的节日内涵进一步彰显。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家国情怀,端午节俗中蕴藏的这些传统精神在同心抗疫的当下得到了进一步诠释。

    传统节俗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近年来,不论是《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热播的纪录片,还是各大博物馆热卖的文创产品,抑或是诙谐幽默的文物说唱,都在不断满足人民日趋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也让更多的传统文化被人们所熟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中华文化滚滚向前的强大内驱力。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让文脉传承历久弥新,滋养我们的文化自信。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请根据不同的要求,用“是”字句改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①强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家国情怀”。

      改写:

      ②强调“端午节俗”。

      改写: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许多人给钱学森写信,表示向他学习。一天,钱学森收到一封来信,信中指出他新近发表的论文中的一处错误,写信人是个名叫郝天护的小青年。钱学森连忙翻看自己的论文,发现的确有一处误差,他马上给郝天护回信,说:“很感激您指出我的错误。科学文章中的错误必须及时阐明,以免后来的工作者用了不正确的东西耽误事。我认为,您应该把您的意见写成文章发表,帮助大家。您认为怎样?”于是,郝天护将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发表在报刊上。也正是由于这封信,郝天护受到极大鼓励,后来投身力学事业,成为著名教授。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作为其中的一员,你从钱学森身上或者郝天护身上学到了什么品质?这对你有什么启发?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