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龙岩市名校2023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2-09-16 浏览次数:2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文化热词,“圈层”指人们信息的接受、文娱产品的选择以及社交,在某一相对固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大众文化圈层化,是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副产品。根据人生经历、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大数据,互联网使用者被划定为若干个群组。不同种类的信息和文娱产品,依此“精准”推送。在此过程中,个体构建起具有独特自我标识的信息世界,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从我认识或认可的人那里获取”。

    “圈层”的出现有其必然性。面对海量内容,人们需要高效率地筛选出有效信息,因此形成对特定信息源的偏好和依赖。另外,当前文艺类型和文化产品极大丰富,文化市场不断细分,无论个人爱好多么小众,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都能找到同好。特定文化圈层一经形成,创造和沟通的模式随之诞生,同好之人可以一起探讨,共同深耕这一领域。年轻人对“独特性”的追求也加固了圈层,各种应用通过精准推送进一步强化这一趋势。这个过程容易造成“信息茧房”效应,即圈层内部与文化整体相隔膜,缺乏对社会整体的理解和认知。

    有鉴于此,一方面,我们要清楚认知大众文化“圈层化”的形成过程,认识到是技术的迭代和青年文化寻求个性标识的诉求彼此呼应,形成了今天的圈层化。另一方面,则要从大众文化圈层化现象中,获取推动社会文化生产的有益启示。对身处文化圈层中的个体来说,可推动圈层文化中的部分文化要素为时代和社会共享,积极促进圈层文化与文化整体的互动互通,实现圈层文化的“破壁”“出圈”。

    数字化时代,人们看似可以掌握无穷信息和海量知识,但要达到这一点,首先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小天地,这是互联网时代带给每个人的挑战,也是我们必须培养的媒介素养。

    大众文化的圈层化,是社会发展必然现象,我们要正视它、研究它、善用它,激发其内在文化创造力,使其成为推动社会文化蓬勃发展的力量。

    (摘选自罗小茗《“圈层”文化:既要特色,也要共识》,有删改)

    材料二:

    圈层文化具有专业性,圈层文化之间有壁垒,但并不是说圈层之间不可发生传播交流。而且,打破圈层间的障碍,建构共同体意识是很必要的,在减少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培养时代精神、助推实现民族梦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要加强制度建设与管理。技术的进步让社会进入新媒体时代,也让圈层文化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而资本具有逐利性,这警示我们不能放任其对技术的滥用,必须以外力干预加强对其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关注平台运营的机制和底层逻辑,防范化解隐性风险。

    要准确把握圈层文化核心点。圈层文化的核心点与外在表现形式是根与本的关系,圈层文化凝聚力和生命力均来自其文化内核。想要打破圈层文化间的壁垒,必须抓住和理解其本质性,仅效仿外在形式而盲目“讨好”往往不得效果甚至踩雷。例如2020年2月17日共青团中央发布团属虚拟偶像“江山娇与红旗漫”,号召大家给这两位“团属爱豆”打call,试图以推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动漫的方式拉进与年轻群体的距离,更好地传播主流文化引导价值观。但这一举措不仅没有达到理想效果,甚至收获大批差评。从跨圈层传播的角度来看,原因便在于没有精准把握和正确解读年轻群体“二次元文化”“偶像粉丝文化”的文化内核,采取了不符合身份立场的传播行为,引发误读与差评。

    要灵活转换传播形式。在把握圈层文化内核、避免踩雷的基础上,要结合所在圈层群体的不同特点,注意传播形式的包装变换。不同圈层之间的文化虽然有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相通之处。只要把握相通点,在一个圈层的用语习惯流通到另一个圈层中可以被消化、重塑,以全新的便于被接受的形象展现在新圈层中,有效减少隔阂感,同样能够达到传播效果。比如“点赞”一词,本是各网络平台中的一个功能设置,用来表达人们的欣赏、认可、支持等正面态度,这样的网络语言被用在传统媒体的表达中,能够增加亲切感,更好地达到传播效果。

    要积极调动感性因子。总有一些经典能跨越时空和语言,给人们带来感动与震撼,这是因为人性中有对真善美的本能判断与向往,挖掘与发挥感性因子的力量,能使传播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2019年12月23日由支付宝蚂蚁森林发起的“送你一吨西兰花”活动中,河南大学与郑州大学深度参与,延伸出“郑河下西洋”事件。在两所高校中,从老师到学生,从商店到食堂,甚至发动亲朋好友、往届毕业生等多方力量,浩浩荡荡的实现了全民狂欢。这一活动本身的目标受众应该是“长期使用蚂蚁森林的高校群体”,通过运动、节能等方式积攒下能量,换算成浇水的克数,累计至一定程度后会由支付宝在荒漠化等地种植树木。这本身是仅属于“小圈层”的文娱公益活动,却因调动了两高校“竞争意识”“团结意识”这一感性因素,延发成数十万人“一滴不剩”疯狂参与的盛况,实现了跨圈层传播,建构了共同意识。

    (摘选自田圣楠《新媒体时代圈层文化现象研究》,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圈层”是指人们在相对固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信息的接受、文娱产品的选择以及社交。这也促使数字化时代大众文化圈层化的形成。 B . 打破圈层之间的障碍,促进不同圈层的传播交流,对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等具有重要意义。 C . 彼此呼应的技术迭代和青年文化寻求个性标识的诉求促使大众文化“圈层化”的形成。但圈层的加固也容易造成“信息茧房”效应。 D . 借助网络和社交媒体,每个人都能在个人爱好上找到同好,一起创造和沟通,通过彼此的探讨和共同深耕才能形成特定文化圈。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精准把握和正确解读年轻群体的文化内核,就必须采取符合身份立场的传播行为,这是圈层文化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B . 大众文化圈层化是社会发展必然现象,它使得个体构建起具有独特自我标识的信息世界,追求独特性,随之产生“信息茧房”效应。 C . 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关注平台运营的机制和底层逻辑,以外力干预加强对资本的监督与管理,以此防范化解隐性风险。 D . 只要把握不同圈层文化的相通点,转换传播形式,同样能够有效减少隔阂感,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3.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 “比特币” B . “打call” C . “锦鲤” D . “硬核”
    4. (4) 请简要概括大众文化圈层化的形成原因。
    5. (5) 面对传统文化的圈层化问题,河南卫视的“国潮”节目成功“破圈”,获得如潮好评:

      ①2022年河南春晚围绕回家、焕新、太平、祝福、守护幸福5个关键词,厚植传统文化,打破传统舞台表演形式,以“网剧+网综”模式,通过AI、实景交互等科技,打造“年”宇宙概念。

      ②从春晚运用了5G+AR技术融合创新的《唐宫夜宴》,到元宵夜的《芙蓉池》,从清明的《纸扇书生》,到端午的《洛神水赋》,再到最近的《有凤来仪》,河南卫视凭借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理解,对其进行创新编排,在传统节目中融入更多的新兴技术,用当代人的审美讲述华夏历史文明传承故事。瞬间激活了青年人的文化自信与向往。

      请结合材料分析河南卫视的“国潮”节目成功“破圈”的原因。

  • 2. 现代文阅读II

    飞翔的故事(三)

    李浩[注]

           她没有父亲,她的父亲早早地在战争中死去。在她四岁那年她的母亲也殒命于狼群。这个年幼的孩子,竟然提着一根折断的树枝追打一只受伤的老狼,“打死它!打死它!”当她满身血污、气息奄奄地被炎帝从地上抱起的时候,手还在努力地伸着,眼睛里满是愤怒。她成为了部族之王炎的女儿,住进王庭,同时获得了一个新名字,精卫。

    多年以后的一天早晨,用过餐后,精卫决定去海边。喝鱼羹汤的时候她记起梦里的情景:巨浪和波涛翻滚着向她压下来,雪白的浪花骤然地变成了狼牙。“我倒要看看,海浪里面是不是真的藏着可恨的狼!”女仆试图阻拦,毕竟,到海边要走三天,而且炎帝曾反复嘱咐过他们一定要看护好精卫,别让她磕着碰着……精卫拉下脸:“我又不是笼子里的鸟!你们谁也不用告诉!我们现在上路,马上!”

    精卫的脾气不好,想想吧,从那么小就经历那么多的变故……没有谁敢忤逆她,她要是发起火来……

    ……一阵叮叮当当的忙乱之后,他们出发了。

    他们来到了海上。海风吹拂,海浪汹涌,白色的海鸥在海面上翻涌,如同被打成了碎片的布。“走,我们靠近些!”女仆阻拦:小公主啊,可不能啊,你看这么大的风,这么大的浪......

    “让开!”精卫脱下靴子,径直朝海边走去,海风忽然变小,海浪也安静了许多。精卫踩在沙子上。翻滚的乌云在她头上聚集。精卫朝着远处的一大团海浪跑过去。“小公主,别,不要!”女仆在岸边呼喊。“你们不用管!”

    奇怪的是,不安的海浪再次变小变得平静,只有海鸥和海燕的叫声尖锐,它们跳着奇怪的舞蹈。“小公主,不要再往里面走啦!太危险啦!”侍卫长冲着精卫的背影大喊。“不用你们管!”

    海浪又一次退后,远处,它们汹涌翻滚,几乎要和压低的乌云粘在一起了。海鸥们、海燕们像离弦的箭,它们插入到云层然后急速地坠落,即使离得那么远,女仆和侍卫们也能听得见这些水鸟骨头碎裂的声音。“求求你啦,小公主,千万不要向里面再走啦!海龙王已经退了三次,他绝不可能再退啦!”

    “我偏要他退,我偏要他再退!看他能把我怎样!他一定知道,我是炎帝最娇惯最纵容的女儿!哼,在梦里,我看到在海浪的里面竟然藏着狼牙!你们说,他是不是觉得我软弱可欺?难道,他不知道我最最痛恨的就是狼吗?”

    精卫昂着头,一步一步,朝着迎面的巨浪走过去。

    ……得到消息的炎帝急忙赶往海边。他见到的是女儿精卫的靴子、漂浮在水面上的尸体,以及冲至沙滩上的狼牙项链。傍晚时分。炎帝命人向龙王献祭。深夜,炎帝的营帐里多了一个赤发赤须的人,那个人自称是龙王,此处的海神。

    他告诉炎帝,他可以归还炎帝这个女儿。他说,当海水淹没了精卫,他赶在死神到来之前取了她的魂魄留在了水中,保护了她。“但我怕把她还给你之后她依然不依不饶,那样我的龙宫就会永无宁日。”炎帝向龙王致歉,说自己平日里实在繁忙而很少关心和关注这个孩子,让她有些娇惯任性,不合群。无论她做了什么做错了多少,他这个名义上的父亲都应当有更多的承担。“您放心,我来劝她不许与您为敌。”“好吧,”龙王点头,“如果你能劝得住她,我会在明天把她完整地还给你。如果你劝不住,我只能……”龙王没有再说下去,而是朝着炎帝挥了挥手。

    “父亲!”红着眼珠的精卫出现在炎帝面前,“马上去调您的兵马!龙王实在欺人,我们必须给他点颜色看看!”

    “孩子,你不能这样......”

    “父亲,难道连你也不肯帮我吗?就任凭他这样欺侮你的女儿?”“孩子,不是,你先听我说……”

    “父亲!如果你不肯帮我,我为什么要听?难道,你宁可相信他也不肯体谅我?我知道,我不是你的亲生女儿……”

    炎帝和精卫不断地争执,越争执,炎帝就越感到愧疚。“孩子啊,这些年,我收养了你却没把你带在身边,没能好好地教你,我……”“父亲,我感激你,一直都是。如果你真的想多为我做点什么的话,那就发兵,我一定要报仇,要掀掉他的龙鳞!你知道,这些天他把我关在了什么地方!”

    “孩子,他这样做其实是为了保护你……”

    “我不需要这样的保护!”精卫的眼睛变得赤红,“我不会放过水里面的任何一种活着的生物!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放弃复仇,哪怕,哪怕……”精卫忽然扭过头去,“哪怕我重新成为孤儿!”

    ——你都看见了吧。赤发赤须的那个人重新出现在营帐里。我想,我们都没有办法让她改变秉性,她的固执远比石头更为坚硬。

    第二日早晨,炎帝从悠长悲伤的梦中醒来,他发现,营帐的烛台上多了一颗亮晶晶的、樱桃大小的珠子。它有些软,拿在手上不得不小心翼翼。炎帝叫来侍卫,把他带到存放精卫尸体的营帐中。精卫的脸上依然是那副怒容,只是比平日里苍白得多。炎帝按照昨夜梦见的那样,掰开精卫紧紧闭着的嘴、生硬咬着的牙,将那枚珠子放进她口中。

    只见,刚才还在的精卫不见了。在她的衣服里面,钻出一只鲜血一样颜色的鸟。它一从里面钻出来,就尖叫着从营帐的门帘处急速地飞了出去……

    (选自李浩《飞翔的故事集》,有删改)

    [注]李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在传统故事和技法之外常以想象力赋予生命的更大空间,在奇诡的转折中,诠释了超越固有印象的写作可能性。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精卫从小无父无母,特别是四岁时母亲葬身狼群,这一悲剧使她对狼充满仇恨,从而引发了这个复仇的故事。 B . 炎帝十分爱护精卫这个养女,平时极尽呵护,即便精卫不听劝阻,他也自责内疚,认为自己对女儿照顾不周。 C . 文中多用对比,如精卫的弱小与对老狼的愤怒、精卫的进逼和海浪的退让、精卫的坚持己见和炎帝的耐心劝说。 D . “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放弃复仇,哪怕,哪怕……”“哪怕我重新成为孤儿!”从这里可见精卫的义无反顾。
    2. (2) 关于文中精卫逼退海浪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虽然海浪一再后退,乌云、海鸥与海燕的反复出现暗示潜在危险在不断地积聚增大。 B . 面对女仆、侍卫们的呼喊,精卫说“我不是笼中的鸟”,张扬了本文追求自由的主题。 C . 精卫三次逼退海浪,实际是海龙王在一再退让,这为后文海龙王保护精卫埋下了伏笔。 D . “海浪里的狼牙”这个意象在文中一再出现,既串联了文章,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3. (3) 小说以精卫化鸟作为结尾,删除了《山海经》中精卫鸟衔石填海部分。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4. (4) 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强大的虚构产生真实”。本文是如何处理虚构和真实的关系的?试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 , 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糸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乃夜发书,陈篋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 , 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B .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C .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D .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限,文中指屏障、险阻;与“严限追比”“越长城之限”中的“限”均不相同。 B . 文章,文中指国家的法令、礼乐制度;今通称独立成篇、有组织的文字为文章。 C . 溢,通“镒”,与“锱”“铢”“寻”等均为古代重量单位,只是所指重量不等。 D . 《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全书计三十三卷,十二国“策”论。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秦不仅面见,而且连续十次上书秦王,最终失意而归,潜心研读,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刻苦好学的精神值得赞扬。 B . 苏秦远赴秦国游说秦王连横而受挫,最主要的原因是苏秦此时还没有掌握《太公阴符》,使秦王觉得他只会夸夸其谈。 C . 苏秦精研《太公阴符》一整年,得其精要,这大大增强了他游说诸侯的信心;他成功游说赵王而为赵相,合纵而抗秦。 D . 苏秦游说秦王高谈阔论,颇显辩士口若悬河之才;游说赵王,则隐其辞锋,简言“抵掌而谈”:纵横家形象跃然纸上。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②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5. (5) 本文评说苏秦“约从散横”的效果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蔽月山房

    【明】王守仁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首诗前两句认为,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B . 第二首诗前两句认为,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就觉得月亮很小,就有人说山比月亮大。 C . 第一首诗五六句认为,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运势,其他人得到了一切也比不上我的才能。 D . 第二首诗三四句认为,如果有人眼光开阔长远,便会发现不仅山高,而且月亮更为广阔。
    2. (2) 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理。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是写身处直上云霄的山路看到的景象。
    2. (2) “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的《虞美人》中用了这两个意象的句子是“”。
    3. (3) “雪”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但有时真假难分,如姚鼐《登泰山记》中“”句描绘了雪光照亮了天空的景色,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句则以雪写浪花。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麓流出的涓涓细流,一路融合百川,汇成了宛如一条巨龙的黄河,在中国大地上盘旋。有人见过她的娴静温柔,有人见过她的凶猛暴戾;有人见过她的清澈见底,有人见过她的浑黄如浆……真可谓,说不完的黄河,看不尽的黄河。在黄河博物馆的大厅内,“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是毛泽东同志潇洒飘逸的红色草书大字。毛泽东同志这句话,既朴实无华,又____,道出了黄河与中华民族天然的血脉联系。黄河博物馆里,图片、化石、出土文物等____,形象简洁地勾画出了中华民族的孕育脉络。场景复原和声光电技术的运用,让我们迅即产生了强烈的“沉浸感”。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在这片土地上____。“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被视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渊源。奔腾不息的黄河以她柔韧博大的胸怀哺育了勤劳的先民,促成了黄炎部族和其他部族文明的大融合。她是中华民族____的母亲河。但是,千百年来,囿于社会制度的制约,加之战火连绵、时局动荡,黄河泛滥成灾,只能常常是人们的美好梦想。当今,黄河解决了断流问题,实现了连续20年不断流,维持了河流的健康生命。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C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掷地有声    包罗万象    前赴后继    实至名归 B . 字字珠玑    一应俱全    前赴后继    实至名归 C . 掷地有声    一应俱全    薪火相传    当之无愧 D . 字字珠玑    包罗万象    薪火相传    当之无愧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千百年来,因为社会制度落后,加之战火连绵、时局动荡,黄河安稳平静,只能常常是人们的美好梦想。 B . 千百年来,囿于社会制度,加之战火连绵、时局动荡,黄河泛滥成灾,常常只能是人们的美好梦想。 C . 千百年来,囿于社会制度的制约,加之战火连绵、时局动荡,黄河安稳平的,常常只能是人们的美好梦想。 D . 千百年来,囿于社会制度,加之战火连绵、时局动荡,黄河安稳平静,常常只能是人们的美好梦想。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过去100多年里,全球温室气体逐渐增加,使地球系统“困住”了更多热量,直接驱动了全球变暖,这些能量的90%以上都存储在海洋中,海洋变暖实际上就等于全球变暖。当考虑全球能量或热量变化时,甚至可以忽略大气和陆地表面温度的变化,____,就可较为准确地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状况。____;推升全球海平面、降低海洋二氧化碳吸收效率、增加海洋热浪发生概率、造成更多强台风和极端降雨等事件。温度影响氧在水中的溶解度,海水温度越高,____。全球变暖使海水表层增温更快,而深水的增温更慢,这不利于表层和深水区的物质交换,氧气向下输送会更加困难,这会让海洋缺氧“雪上加霜”。

    1. (1) 下列各项中的引号和文中“困住”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B . 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 C . 当代青年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为行动理念,在各行业各领域,练就过硬本领,放飞青春梦想。 D . 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 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该图是某高中校长抓拍的照片。他将照片发到朋友圈并附上文字:“看你站在路中间,久久地仰头赏花,根本没有注意到有车子过来,那么专注,我不忍心按喇叭惊扰你,我就拿出手机拍下这美丽的瞬间。在今天的教育环境里,学生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根本无心关注身边的美好,所以你的凝神赏樱的姿态瞬间打动了我,这不就是一个少年在春天应有的样子吗?”

    这幅图片和文字引发了你哪些感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