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

更新时间:2022-09-15 浏览次数:106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 16. 某火力发电站附近农作物产量急剧下降。经科技人员检测发现:附近雨水pH约为5.0,土壤pH约为5.4。已知一些主要农作物适宜生长的土壤pH如下:

    农作物

    玉米

    小麦

    马铃薯

    pH

    6~7

    6.3~7.5

    4.8~5.5

    1. (1) 根据数据,该土壤最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是
    2. (2) 要改良酸性土壤应选择一种适合的碱,这种碱是(填化学式)。
  • 17. 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 (1) 铁制锅铲要套上木质手柄,原因是铁具有良好的性。
    2. (2) 与纯金属相比,合金具有更多优良性能,例如钢比纯铁的硬度(选填“大”或“小”)。
  • 18. 2020年5月5日,我国自主研发的长征5号B型运载火箭圆满完成发射任务。右图为起飞阶段加速上升的火箭,该过程中,内部的新型返回舱的动能(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在返回舱返回地面的过程中会与大气摩擦,返回舱的部分机械能转化为能。

  • 19. 室温下,将氢氧化钠溶液慢慢滴入装有稀盐酸的烧杯中,利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而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 (1) 由图可知,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是(填“吸热”或“放热”或“无热量变化”)反应。
    2. (2) B到C的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填“增大”或“减小”或“无变化”)。
  • 20. 对知识的及时整理与归纳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在学习了硫酸的化学性质后,初步归纳出稀硫酸与其他物质相互反应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五个圈中的物质属于不同的类别)。

    1. (1) 已知X是金属单质,则X可以是 (填一种即可)。
    2. (2) 请写出稀硫酸与Y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21. 某同学设计了利用废旧电池中的锌皮制取干燥、纯净的氢气,并验证该气体中杂质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若实验中看到现象,可证明产生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2. (2) 除此之外还可能含有其他气体杂质,如果用E装置检验该杂质,则E应连接在上述装置中(填字母)之间。
  • 22. 如图所示是“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让小球A从斜面上某点滚下,撞击在水平面上的木块B,木块B移动一段距离。

    1. (1) 实验表明,让小球A分别从斜槽不同高度由静止滚下,高度越大,速度越大,木块B被撞得越远。可得结论:质量相同时,小球的速度越大,越大。
    2. (2) 若要研究物体动能与质量的关系,应让不同质量的小球A从斜面高度由静止滚下,观察比较木块B被撞移动的距离。
  • 23. 向一定质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并振荡。如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Na2CO3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图线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在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 24.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老师在课堂上为大家做了一个“燃烧成铁”的趣味实验。将一张滤纸(组成元素为C、H、O)用FeCl3浓溶液湿润,在酒精灯上烘干后点燃。滤纸变黑、红热,最终生成黑褐色物质。老师告诉大家,黑褐色物质中含有单质铁。小阳同学对此进行了分析验证。
    1. (1) 从反应物的组成分析,因为有元素,反应后可能生成单质铁。
    2. (2) 将黑褐色物质放入稀盐酸中,发现有连续微小气泡产生,也可初步证明该黑褐色物质中含有单质铁。请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证明黑褐色物质中有单质铁有多种方法,比如可以用磁铁吸引等。
  • 25. 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BaCl2、NaCl、NaOH、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实验过程中所加试剂均足量,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

    1. (1) 白色沉淀A的化学式为
    2. (2) 这包白色固体中肯定有的物质是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有5小题,26题7分,28、29题每小题6分,27、30题每小题8分,共35分)
  • 26. 某同学为了探究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生成的气体产物的成分,提出了如下猜想:

    a.可能是二氧化碳;

    b.可能是一氧化碳。

    并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预期的实验现象及结论如下:

    Ⅰ.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气体为二氧化碳;

    Ⅱ.若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则气体为一氧化碳。请你分析并回答:

    1. (1) 该同学的猜想不够严谨,可以补充猜想c:
    2. (2) 该实验装置存在的缺陷是:
    3. (3) 反应结束时,停止实验的操作步骤是:
    4. (4) 实验后发现试管①内壁上附着不易用试管刷洗净的固体生成物,适合清洗试管①的试剂是:
  • 27. 铜跟浓硫酸的反应原理是Cu+2H2SO4CuSO4+SO2↑+2H2O。某小组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硫酸铜。请回答以下问题:

    1. (1) 图中乙装置用来收集SO2(已知SO2的密度大于CO2的密度),但未将导管画全,下列导管补画完整的图中,符合要求的是

    2. (2) 图中丙装置的作用是防止氢氧化钠溶液倒吸入乙瓶中。装置丁的作用是
    3. (3) 充分反应后,烧瓶中的铜片仍有剩余,那么硫酸是否也有剩余呢?该小组同学进一步研究:待烧瓶冷却后,将烧瓶中的混合物稀释、过滤、用滤液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1:用pH试纸测试滤液pH,其中pH约为1。

      实验2: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现象。

      能说明硫酸有剩余的是。(选填“实验1”或“实验2”)

    4. (4) 以铜片与浓硫酸为原料用上述方法制取硫酸铜,存在的缺陷有
  • 28. 同学们所用的笔,有些在靠近笔端的地方装有一个轻质弹簧(如图所示)。小文和小军各自拿自己装有弹簧的笔玩弹笔游戏。结果发现小军的笔弹得高一些,小文分析:笔弹起的高度与笔内弹簧的弹性势能的大小有关,那么弹簧弹性势能的大小又跟什么因素有关呢?小文猜想:

    ①弹簧弹性势能的大小可能跟它的材料有关;

    ②弹簧弹性势能的大小可能跟它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

    1. (1) 小文利用两个外形完全相同但材料不同的弹簧A和B、一个小钢球、一个轻木块,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此实验是为了验证猜想,实验中弹性势能的大小是通过来体现的。

    2. (2) 小文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另一个猜想:

      步骤:

      a.将小球置于弹簧A右端,使弹簧压缩2cm,放手后小球弹出,与木块相碰,木块推动的距离为s1

      b.将同一个弹簧压缩的程度稍大一些,把小球置于弹簧A右端,观察小球撞击木块后木块移动的距离s2。比较s1、s2得出结论:

      若s1s2(选填:>或<)说明弹簧弹性形变的程度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 29. 一次实验中,小明不小心把硫酸铜溶液滴加到了盛有5%过氧化氢的溶液中,发现立即有大量气泡产生(如图①)。硫酸铜溶液中有三种不同的粒子(H2O,SO42 , Cu2+),小明想知道硫酸铜溶液中的哪种粒子能使双氧水分解的速率加快。请你和小明一起通过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完成这次探究活动,并回答有关问题。(查阅资料:Cl不能使双氧水分解的速率加快)

    1. (1) 你认为最不可能的一种粒子是:
    2. (2) 要证明另外两种粒子能否加快双氧水分解的速率,还需要进行实验②和③;在实验②中加入稀硫酸后,无明显变化,说明不起催化作用;
    3. (3) 在实验③中加入溶液后,会观察到大量气泡,证明起催化作用的是Cu2
      小明如果要确定硫酸铜是催化剂,还需通过实验确认它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都没有改变。
  • 30. 已知NaHCO3在270℃时完全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2NaHCO3Na2CO3+H2O+CO2↑);而Na2CO3受热不分解。现有某工厂生产出的一批NaHCO3产品中混有少量的Na2CO3 , 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测定该产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设计了下列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样品 测定生成CO2的质量。

    1. (1) 本实验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C中盛放的物质是
    2. (2) 若把分液漏斗中的稀硫酸改为稀盐酸,在其他操作正确的情况下,(填“能”或“不能”)准确测定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方案二:样品测定剩余固体质量。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取一只洁净的坩埚,质量为21.2克。向其中加入样品,称得总质量为41.2克;

      ②加热盛有样品的坩埚;

      ③将坩埚充分冷却,称量坩埚和剩余固体的质量;

      ④多次重复步骤②和③至恒重,称得坩埚和剩余固体的总质量为35.0克。

    3. (3) 实验时需要重复“加热、冷却、称量”操作多次,其目的是
    4. (4) 根据题意,可计算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有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 31. 氯气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l2═NaClO+NaCl+H2O,其中生成的次氯酸钠(NaClO)易溶于水,为“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现向某100g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氯气,使之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的溶液质量为107.1g。请计算:
    1. (1) 参加反应的氯气质量为g。
    2. (2) 反应生成次氯酸钠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
  • 32. 如图所示,质量为50kg的同学在做仰卧起坐运动。若该同学上半身的质量约为全身质量的35%,她在一分钟内做了40个仰卧起坐,每次上半身重心上升的距离均为0.3m。求:

    1. (1) 每做一个仰卧起坐,克服重力做的功是多大。
    2. (2) 她在这段时间内做功的功率的大小。
  • 33. 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锌粉(仅含不溶于酸的杂质),所加锌粉的质量与产生气体的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求:

    1. (1) 此过程中产生氢气的最大质量是克。
    2. (2) 锌粉中锌的质量分数为多少。(请写出计算过程)
  • 34. 一瓶氢氧化钠固体,因不慎敞口放置了一段时间,已经部分变质。科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决定测定该瓶试剂变质的程度,他们在知识回顾的基础上,依次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知识回顾: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Na2CO3和H2O;CaCO3不溶于水。

    第一步:取该瓶中的试剂20g加水配置成溶液;

    第二步:向上述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第三步:过滤、干燥、称量,生成沉淀为5g。

    1. (1) 若该瓶试剂中的Na2CO3质量分数为A,则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A),原因是
    2. (2) 计算该20g试剂中含有杂质Na2CO3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 35. 查阅资料已知:

    氨气的水溶液称为氨水,呈碱性,易挥发,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氨气和氯化氢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铵为白色固体,氯化铵溶液呈酸性;

    相对分子质量越小的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将一支约35厘米长的玻璃管水平放置,将一小块浸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滤纸置于玻璃管的中间。在玻璃管两端同时分别滴加2滴浓氨水和浓盐酸后,迅速塞上橡皮塞(如图)。

    请你推断该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并说明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