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十校联考2023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2-09-08 浏览次数:2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今的历史剧,一度被观众认为不再是熟悉的扮相,剧情拖垮、对白新潮、史感消失,打着历史的旗帜,却不知道风朝哪个方向吹。被现代风情过度填塞,是当下历史剧被诟病的主要原因。剧与史的尴尬割裂,是历史剧处在理性消费与感性消费两难处境的反映。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杨家将》《岳飞传》等历史剧演绎英雄传奇。话本故事虽与历史真实背离,却无损历史的崇高。戏剧化演绎的历史故事培植了几代人朴素的英雄情怀和梦想。与英雄同路使普通人期待历史的偶遇和命运反转,激发了普通人向历史而生的超越意识。戏剧的舞台、似是而非的英雄、降维的历史知识,普罗大众从中把握了自身所需的人生律动。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三国演义》《雍正王朝》等历史大剧兴起。亦步亦趋追随正史,剧情统摄于正史中,创作分寸得体。发乎情止乎礼的风格,温柔敦厚的人物设计,中规中矩的艺术渲染,维护了历史的道统和教化。岁月的沧桑与观众的历史期待吻合,这一时段历史剧被观众称为正剧。

    随着个体审美意识增强,2010年之后迎来了《甄嬛传》《琅琊榜》等宫斗剧、阴谋剧的浪潮。庭院深深的宫廷取代历史江河,权力游戏代替了历史大事记,女主的历史性成长近似“杜拉拉升职记”,现代职场经历与历史经验有了诡异的交点。历史被新生活的光芒照射,有了新的景观,历史的厚度能满足每个穿越时间窄门的探猎者。

    《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风起陇西》开启了历史剧另一个路径,悬疑、解惑开辟了历史剧的另一种方式。原著作者马伯庸认为,“历史呈现给我们的,永远只是一些不完全的片段与表象……我的工作,是从一句微不足道的史料记载或一个小小的假设出发,把散碎历史片段连缀成完整的链条。”

    知识的在场、事件的闭合、意义的救赎,是一部历史剧主要构成要素。历史知识不仅为事件制造发生的现场,还为杂乱的记忆廓清了源头。知识的细密精准考究,可以击穿现实限制,走入另一个体系完备,秩序井然的未知世界。故事的发生依靠“讲述一个故事,描述一个故事,思考一个故事”。而延伸历史故事是为意义的救赎,但只有获取完整的过去才能赎救。虽然《长安十二时辰》《风起陇西》等剧架空历史,但没有放弃历史之问:追问历史悲情之下的普通人的快乐内涵,衡量“不良人”的生命重量,探寻游荡漂浮的小人物冒险卫国的意义。尽管价值支点有些勉强,但对每个曾经存在的生命表达了致敬,不让那些默默无闻的生命遗弃在历史的荒原上。正史中往往有众多“恒星时刻”,人们记住的也只是那些创造千秋功业的恒星。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恒星”无法照亮的黑暗才是真正的生活空间。展示如蝼蚁般的普通人如何在“恒星”的背影中、在时间的碾压下倔强地活着,记录小人物沉重的呼吸和悲凉的声音,也应当是历史剧不能忽视的,因为这也是历史真相的一部分。

    (摘编自雷军《从〈风起陇西〉看历史剧的风向》)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在的历史剧剧情拖垮,对白新潮,用现代风情掩盖历史真实,这些弊病使历史剧在感性与理性消费中陷入两难。 B . 《岳飞传》这类历史剧演绎的故事培植了几代人朴素的英雄情怀和梦想,大众可从中把握自身所需的人生律动。 C . 随着个体审美意识的增强,2010年之后《甄嬛传》等剧集的热播,历史在新路径的阐释下有了新的景观。 D . 历史剧有多种创作路径和方式,比如《长安十二时辰》《风起陇西》的悬疑、解惑就是创作者开辟的另一个路径。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指出当下历史剧存在的问题,并具体分析了当下历史剧被指责嘲骂的主要原因。 B . 文章第二段使用“虽……却……”,一分为二地分析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历史剧的历史教训,论述严谨。 C . 文章对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创作的历史剧给予了充分肯定,所列举的历史大剧有助于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D .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来论述历史剧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情况,层次井然,其中宫斗剧、阴谋剧这部分论述最详细。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现在,历史剧经历了多重变化,在此过程中,人们对历史剧的评价褒贬不一。 B . 中规中矩的、维护历史道统和教化的历史正剧比历史知识降维、英雄人物似是而非的历史剧更好。 C . 历史知识是历史剧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它提供了事件的发生现场,也有助于廓清杂乱记忆的源头。 D . 历史剧既要塑造那些创造千秋功业的“恒星”,也要塑造那些蝼蚁般的小人物,因为小人物也是历史真相的一部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56年,而“人工智能”的概念在1950年就有了,阿兰·图灵在元数学的基础上发明了数字可编程计算机,提出了“计算”的概念,包括算法、编程、输入、输出等。原始版本人工智能的开发目标是教会电脑完成一系列的认知任务,包括下棋、解决数字问题、理解书面语和口语、辨认图片内容等,通过“智能计算机和计算机程序的编写,以某种方式模仿或者复制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可见,“人工智能”是和智能化、自主学习技术联系在一起的,它整合了传统的工业制造、现代的信息媒介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等,最早被应用于医学、工业生产、游戏等领域。例如最早的心脏起搏器在1958年就开始投入使用,由于病人的生物起搏器并不能使他的心脏按照应有的方式跳动,因而人造心脏起搏器就被植入项圈骨的下面,并连接到心脏,它有效延长了患者的生命。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人类处理炸弹,可以在汽车的装配线上工作,可以在机场协助制定航班的飞行班次……它早已广泛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领域,从智能手机、无人驾驶汽车到同声传译设备,从智能个人助理、家用机器人到AlphaGo。只是由于好莱坞电影、科幻小说和视频游戏的过度渲染,人工智能好像是某种远离日常生活的神秘“黑科技”。

    (摘编自刘建平《人工智能及其挑战》)

    材料二:

    一批服务机器人、消毒机器人,在快速、稳定的通信网络“加持”下,成为上海“数字战疫”的“特种兵”。

    其中一种曾投入方舱医院的5G消毒机器人搭载了紫外线灯、超干雾发生器和等离子空气净化等消毒模块,能在场馆内自由穿梭,可以24小时“不眠不休”。它的使用有助于降低患者交叉感染的风险,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

    除了疫情防控的应急保障,上海多家医院正联合通信运营商等,在远程诊疗、急诊救治等过程中引入5G、边缘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医疗资源在更多地区、更广泛的场景中共享。

    据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印发的《5G应用“海上扬帆”行动计划(2022—2023年)》,截至2023年年底,上海5G基站密度将提升到每平方公里10个,每万人拥有基站数提升至28个。在社会民生领域,上海将打造一批“5G+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文旅、智慧照明”样板项目,到2023年年底,教育、医疗和文旅行业5G应用渗透率超过30%。

    随着通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上海“5G+”智慧医疗有望惠及更多百姓,让人们获得更加丰富、便捷的医疗服务。

    (摘编自陈爱平《上海“5G+”智慧医疗 拓展更多场景》)

    材料三: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人类智能的弥补、延伸、增强,是人类智能在人工机器中的技术再现的智能……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智能的模仿,是以人类智能为原型的技术再现”。人工智能作为人类创造的“技术存在”发展至今,理论上几乎在全部领域都可以代替人类劳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在许多工作岗位上替代了人的劳动,不仅大量的体力劳动岗位,就连文学创作、新闻制作、音乐制作、司法审判、教育教学等原先只能由人来承担的工作也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狂飙发展的是人类对自身主体地位丧失的深度忧虑和恐惧。如何解析人工智能代替人类劳动的过程,阐明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当下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创造”的价值根本上是研发和使用它的人创造的。尽管随着技术迭代发展,人工智能“劳动”场景会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但是,人工智能的“劳动”终究离不开人类社会生产有机体。

    (摘编自王水兴《人工智能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审思》)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工智能”概念产生的时间比“人工智能”词语产生的时间早,最初发明数字可编程计算机的人是阿兰·图灵。 B . 最初开发人工智能的目标是让电脑完成一系列的认知任务,比如以某种方式模仿或者复制人的思想和行为过程。 C . 人工智能是与智能化、自主学习技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广泛的用途,如利用心脏起搏器延长患者的生命等等。 D . 人工智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好莱坞电影、科幻小说和视频游戏等拉近了人工智能与人们之间的距离。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种投入方舱医院的5G消毒机器人在快速、稳定的通信网络“加持”下,顺利地完成相关任务,成为抗疫的好帮手。 B . 方舱医院5G消毒机器人由紫外线灯、超干雾发生器和等离子空气净化模块组成,对医护人员的安全起着保障作用。 C . 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医疗资源在更广泛场景中共享,上海“5G+”智慧医疗让全国百姓获得了便捷的医疗服务。 D . 人工智能发展到现在,可以代替全部领域的人类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文学创作等脑力劳动,人的工作逐渐被取代。
    3. (3) 我们应当如何辩证看待人工智能?请结合材料三简要说明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武  师

    刘永飞

    在我小时候,乡里习武之风盛行。

    农闲时节,夜幕降临,某个村的某块空地上,已是“汽油灯”高悬,那些十六七岁的少年们,三三两两汇聚而来,他们扭腰压胯、冲拳踢腿做起热身动作。

    这时,你会发现总有一位长者穿梭其中,他一会儿纠正这个人的马步,一会儿纠正那个人的出拳,时不时还会做些示范。他就是少年们请来的武师。那时请武师,一般不花钱,待到逢年过节,孩子们带上礼品看望看望师父即可。

    我们村请的武师特别有名气,据说他是陈天佑的关门弟子,关于陈天佑的传说在民间有很多。说他曾在商丘打过擂,先后击败过俄国人和日本人,可谓名噪一时,村里人认为他的徒弟自然也差不了。

    武师姓甚名谁已不记得,但他白须及胸或腾挪跳跃或昂首挺立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那时的武师已有六十余岁,一套拳下来,气不粗喘,面不改色,引来众人一片叫好。但真正让人叫好的是他的师德,跟有些武师相比,他从来不“留一手”。两年工夫,他不仅教会了徒弟们大洪拳、小洪拳、六路、二虎登山等十多个套路,还教会了他们使用长、短、双、软等十多种器械。而据说有的武师都教三年了,五六个套路还没有教完。

    那时候,年轻人在场上练习,总会引来许多人观看,不少是像我这样的孩子。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们是后者,每当看到谁的姿势难看或出错了拳或不慎跌了一跤,我们的笑声总会轰然而起。

    准确地说,我和我的同龄人都是来看高展的。高展比他的同龄人至少高半头,他虽身壮如牛,但肢体僵硬,行动迟缓,同样的动作,经他练出来,怎么看怎么别扭。他就像舞台上的丑角,一出场人们就攒着笑声,待他出了洋相,笑声就会蓦地爆发。

    好在高展自己并不在意,别人笑他,他不仅不生气,甚至还朝人群做个鬼脸,好像他这么练是在故意逗我们。

    武师是个非常负责的人,经常给高展开小灶,可是无论武师如何用心,高展总是用众人的笑声来回报师父的付出。众人每次哄笑,武师的脸色都不好看,有着教不严、师之惰的愧疚感。

    那时候,电影《少林寺》热播,年轻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武侠梦。休息时,他们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让师父教些一招制敌的绝技。像电影里的大侠们那样,一伸手,一抬脚,足以让一个坏人灰飞烟灭。

    每当这时,武师也不拒绝,他让徒弟们配合做些动作。比如,别人进攻,如何闪躲,如何接招,或者如何反击。

    我时常看到徒弟们朝着武师一伸手,或者一出脚,看不清武师做了什么动作,他的徒弟们已经或跪或躺在地上了。有时候,武师也模仿进攻,只见他身体一个虚晃,徒弟们还没有作出反应,人已经被放倒在地。当然,这些都是点到为止。

    武师常责怪徒弟们出拳无力,鼓励他们速度快些,再快些;力道大些,再大些。还说,这样的力气和速度,怎么能制服对手。但徒弟们面对老师不敢全力以赴,免不了有些配合表演的意思。

    这一日,徒弟们又围着师父学绝招。武师一边讲解,一边问谁配合演示一下。平常都是老师指定人选,今天这么一问,大家有点不好意思,没一个主动应战。武师满面笑容地鼓励大家说:“不要紧的,我会很小心,来,哪个勇敢地站出来?”人群里还是一片寂然。

    直到老师问第三遍时,才有个人怯怯地站出来,众人一看就乐了,原来是高展。不知道为什么,平常师徒间的切磋,武师从来不找他,他心里应该有些失落。他今天自告奋勇地站出来,也许多少有点赌气和不甘的意味。

    武师的脸上依然含着笑,他说:“哦,是高展,挺好。来,朝我的胸口进攻。”

    只见高展犹豫片刻,攥起拳头扭腰送胯慢悠悠地朝师父打去,武师轻轻一挡,高展的胳膊斜到一边去了。武师说:“进攻的意图太明显了,你这样软绵绵出拳不像是一招制敌,像给人家挠痒痒。”

    武师语出,哄笑四起。武师并不理会高展的窘迫,而是对着众人说:“你们千万要记住,进攻一定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还要竭尽全力,确保一招制敌!”

    他说:“高展,来,再来一次。”

    武师说这番话时,仍看着众人,待他刚转过身,忽听咚的一闷声,外围的人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只见武师腾腾腾朝后退了五六步,扑通一声坐在地上。

    此时的武师一手撑地,一手捂胸,双眉紧蹙,脸色蜡黄。众人急忙上前搀扶,他摇摇手制止了大家。

    良久,他才从地上爬起来,直接朝自行车的方向走去。徒弟们要送他,只见他朝后挥了挥手,上车走了。

    此后,武师再也没来过。徒弟们几次盛情邀请,武师不给面见,让人传话,说年纪大了,教不动了。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高展有了“一招制敌”这个绰号。

    (选自《大观·东京文学》2022年3月)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武师授徒时,一会儿纠正马步,一会儿纠正出拳,时不时还会做些示范,这足见武师是一个十分敬业的武术教练。 B . 小说运用插叙交待了武师的来历,又省略了武师的姓名,让读者对这位师出名门的武师产生好奇,给读者留有想象空间。 C . 电影《少林寺》的热播,在当时许多的年轻人心中种下了一个武侠梦,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年轻人习武的热情。 D . 武师被打败让人们体悟到,貌似软弱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软弱,笨拙、滑稽的表象背后可能是心计,故防人之心不可无。
    2. (2) 小说刻画徒弟高展这一人物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小说的结尾说“武师再也没来过”,请结合文本探究武师的复杂心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七月,南单于上言请出兵共讨北匈奴,太后议欲从之。齐殇王子都乡侯畅来吊国忧,太后召见之,窦宪惧畅分宫省之权,遣客刺畅于屯卫之中,而归罪于畅弟利侯刚,乃使侍御史与青州刺史杂考刚等。尚书颍川韩棱以为“贼在京师,不宜舍近问远,恐为奸臣所笑”。太后怒,以切责棱,棱固执其议。何敞说宋由曰:“畅,宗室肺腑,茅土藩臣,来吊大忧,上书须报,亲在武卫,致此残酷。奉宪之吏,莫适讨捕,踪迹不显,主名不立。敞备数股肱,职典贼曹,欲亲至发所,以纠其所变。而二府执事以为三公不与盗贼,公纵奸慝,莫以为咎。敞请独奏案之。”由乃许焉。二府闻敞行,皆遣主者随之。于是推举,具得事实。太后怒,闭宪于内宫。宪惧诛,因自求击匈奴以赎死。冬十月,以宪为车骑将军,伐北匈奴。窦宪尝使门生赍书诣尚书仆射郅寿,有所请托,寿即送诏狱,前后上书,陈宪骄恣,引王莽以诫国家;又因朝会,刺讥宪等以伐匈奴。反噬,当诛。何敞上疏曰:“寿机密近臣匡救为职若怀默不言其罪当诛今寿违众正议以安宗庙岂其私邪臣所以触死瞽言非为寿也 忠臣尽节,以死为归;臣虽不知寿,度其甘心安之。诚不欲圣朝行诽谤之诛,以伤晏晏之化,杜塞忠直,垂讥无穷。臣敞谬与机密,言所不宜,罪名明白,当填劳狱,先寿僵仆,万死有余。”书奏,寿得减死论,徙合浦,未行,自杀。寿,恽之子也。夏六月,窦宪出朔方鸡鹿塞,分遣副校尉阎盘等,破北匈奴单于于稽落山。秋九月,以窦宪为大将军,中郎将刘尚为车骑将军,封窦武阳侯,食邑二万户。宪固封爵,诏许之。旧,大将军位在三公下,至是,诏宪位次太傅下、三公上;长吏、司马秩中二千石。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窦氏专恣》)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寿机密近臣/匡救为职/若怀默不言其罪/当诛/今寿违众正议以安宗庙/岂其私邪/臣所以触死瞽言/非为寿也/ B . 寿机密近臣/匡救为职/若怀默不言/其罪当诛/今寿违众正议以安宗庙/岂其私邪/臣所以触死瞽言/非为寿也/ C . 寿机密近臣/匡救为职/若怀默不言/其罪当诛/今寿违众正议/以安宗庙岂其私邪/臣所以触死/瞽言非为寿也/ D . 寿机密近臣/匡救为职/若怀默不言其罪/当诛/今寿违众正议/以安宗庙/岂其私邪/臣所以触死瞽言非/为寿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会齐殇王子都乡侯畅来吊国忧”与“会天大雨”(《陈涉世家》)两句中的“会”字含义相同。 B . “太后数召见之”与“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数”字含义不同。 C . “而二府执事以为三公不与盗贼”与“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执事”含义相同。 D . “宪固辞封爵”与“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两句中的“辞”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南单于请求东汉朝廷出兵共同讨伐北匈奴,太后先召集官员商议,后来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讨伐北匈奴,最终大败北匈奴。 B . 尚书韩棱并不认为杀死刘畅的凶手是刘刚,而是认为凶手就在京师,他在遭到太后严厉的责备后仍坚持自己的意见。 C . 何敞认为,因为自己的失职没能抓到真凶,便向宋由请求亲自督查此案,之后,得到了全部的案情事实,窦宪露出水面。 D . 郅寿屡次上书指出窦宪骄横傲慢,反遭窦宪诬陷入狱,被处以死刑,何敞为郅寿上书求情,郅寿被免去死刑改为流放。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后怒,闭宪于内宫。宪惧诛,因自求击匈奴以赎死。

      ②诚不欲圣朝行诽谛之诛,以伤晏晏之化,杜塞忠直,垂讥无穷。

  • 5.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绝句(其一)

    【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 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

    【清】汪中

    孤馆寒梅发,春风款款来。

    故园花落尽,江上一枝开。

    【注释】①常以梅花自比的陆游写此诗时已是78岁高龄。②化身千亿:化用柳宗元“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的诗意。③此诗是诗人离别故乡后,从扬州回到当涂,在春寒尚厉之时所作。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陆诗第二句把枝头的梅花比作雪堆,既写出梅花洁白的特点,也表现了梅花漫山遍野开放的盛况。 B . 陆诗前两句写梅,后两句写人,前两句写梅为后两句写人作铺垫,后两句虽是翻新,但诗意盎然。 C . 汪诗中,“江上一枝开”一句是回过头来描写客馆的梅花,与首句“孤馆寒梅发”相照应。 D . 客地梅花开放的时间与故园百花开放的时间有所不同,汪诗通过两地的对比来表情达意。
    2. (2)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梅花,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2. (2) 《阿房宫赋》中,“”两句把桥比喻为横卧在河面上的长龙,使静态的桥有了动态之美。
    3. (3) 李白《将进酒》中,“”两句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也是诗人抒发豪情和愤慨之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起“千里江山图”这个辉煌壮阔的名字,你会想到什么?是宋代画家王希孟创作的传世名画,还是惊艳的春晚节目——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在作家孙甘露新推出的小说《千里江山图》里,它是一次秘密转移行动的代号,是一段鲜为人知而又    的中共地下党斗争的真实故事。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李伟长是《千里江山图》的编辑。谈到主题性创作,李伟长说,作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孙甘露擅长驾驭充满诗性、实验性的叙事语言,在文坛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的叙事    , 常常多线并进,人物关系也是盘根错节。

    在小说中,地下党员与敌人斗智斗勇,有的为了迷惑敌人,义无反顾地充当“钓饵”;有的为了将关键人物转送苏区,以假口供转移敌人视线;有的为了建立秘密交通线,与敌人机智周旋。正是在这样的生死较量中,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了胜利。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一日三餐能量占比为3:4:3,说明晚餐和早餐、午餐一样重要。研究表明,长期不吃晚餐,体内的胆汁、胃酸同样会分泌,但胃里    , 长此以往,胆汁、胃酸会出现逆流,伤害胃黏膜;而且人体会根据进食情况进行自动调控,到了晚餐时间,身体长期处于空腹状态,会加强胃肠对早餐和中餐食物的吸收率,降低基础代谢率,使更多的能量转化为脂肪。    ?第一,晚餐吃少。《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三餐模式为:早餐营养足,午餐要吃好,晚餐要适量。晚餐长期吃得太好、太饱,会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加重人体胰岛负担,诱发糖尿病;还会迫使人体消化系统持续工作,让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容易造成失眠多梦,进而引发神经衰弱。第二,    。晚餐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晚上6~7点,尽量不超过8点。有研究显示,同等分量的晚餐,进食较晚的人,体内的血糖水平较高,但是燃烧的脂肪也较少,这种影响在糖尿病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不吃早餐”与“不吃晚餐”对身体的伤害有相似之处。请简述“不吃早餐”对身体的危害。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留白是绘画创作中常用的技法之一,创作者在巧妙构思的基础上恰当留白,会使方寸之地的画纸延伸出天宽地阔的美妙。其实,不仅绘画需要留白,学生的成长、老师或家长的教育方式、学校的教育管理、为人处世等,也需要适度留白。

    请结合材料,以“留白”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