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淄博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2-09-08 浏览次数:5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北京冬奥会注定要被载入史册。如果说开幕当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是巧合,那么用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倒计时则是神来之笔。

    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与独创的结晶。先民们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总结变化规律,有序组织农事生产,合理安排日常生活。早在先秦时期,先民们已经先后确定“二至”(日影最长的冬至、日影最短的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初步形成四季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出“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确定了二十四节气主干“四时八节”。至秦汉时期,《淮南子》已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其名称与顺序沿用至今。

    我国当前通用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其中阳历(也叫太阳历)依据的是太阳运行规律,能够直观反映四季变化;阴历(也叫太阴历)则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制定,反映的是月亮的阴晴圆缺。阳历与阴历配合使用就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便是阳历算法,反映的是四季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与排序大有学问: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季节、气温、降水甚至物候等变化,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行动指南。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四季的不同阶段;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之变;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降水量的多少;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则反映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另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生动实践。比如,“二至”中的“至”意为极,反映的是太阳直射点运行至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达到极值开始转折的自然现象,实质上正是物极必反辩证思想的体现;而“二分”是昼夜平分线,之后昼短夜长变为昼长夜短,或昼长夜短变为昼短夜长,反映的是阴阳交替。

    在我国北方很多地方,至今流传着“冬至到,吃水饺”“不吃饺子冻耳朵”的说法;春分日,不少人沿袭“春分到,蛋儿俏”的习俗,挑战“竖鸡蛋”的游戏;清明节,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传承至今的两大礼俗主题。节气与节日、民俗等共存,保持着紧密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冬至等节气已经有了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苗族赶秋、壮族霜降节等已经成为重要节日。

    节气与节日的碰撞,不仅丰富了节气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利于二十四节气的传播传承、深入人心,这为二十四节气彰显时代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2018年,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正式设立,时间定在每年的秋分日。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在秋分日,突出了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属性,丰富了秋分日的文化内涵,同时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传统。

    (摘编自刘宁《每个节气日都是一堂自然和文化课》)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历史上,二十四节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华文明的早期,先民生产能力增长和人口繁衍,促进了天文气象、农业科技的进步。他们努力探索周围天气和环境变化的原因,用朴素的自然观解释世界,在观察天象、探知节气、形成诊语、识别自然等方面都有初步的发展。

    与二十四节气关系最紧密的,首推天文学。古代中国人很重视对天文气象的观测,在对天观测中自然就有了对气象的观测。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存在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遗存的古观象台。其夯土柱是用来构建观测缝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观日出、定节气,可能还有观测其他天体现象的功能。这说明,先民利用两根土柱之间的缝隙观察太阳变化,从而推测季节变化和节气。这在当时属于“高科技”内容,因为这样的观测需要考虑周围环境、空气能见度、经年的位置变化、节气记录可靠性与对比等,这需要天文、气象、地理、数学等方面的知识,也将反过来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

    节气本质上反映一种客观规律,《淮南子》中出现了中国最全、最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和名称,记载了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二十四节气产生以后,逐渐形成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在中国古代对于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它是中国传统气象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逐渐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西汉的《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其中编入了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农业及畜牧业生产与生活带来极大方便。

    节气对农业的影响更大,比如,对冬至时刻的细致推算,有利于安排来年的农业生产,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方的冬至具体时刻有所差异。例如,南宋朝廷南迁后,冬至的日影长度就与中原地区有区别。南宋《数书九章》中也有天文历法方面的问题,涉及二十四节气的推算,比如“欲求中间嘉泰甲子岁气骨、岁余、斗分各得几何?”其中的“气骨”就是指冬至时刻。

    (摘编自陈正洪《二十四节气中的科技与文化遗产》)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上古农耕时代,是在先民们不断观察天体运行、总结时令气候和物候的变化规律中形成的。 B . 阳历依据太阳运行规律,而阴历依据月相的变化周期,二十四节气就是根据阳历推算的,反映的是四季变化。 C . 节气本质上反映客观规律,二十四节气在《淮南子》中名称记载最早、最全,主要反映了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 D . 冬至时刻的差异主要是缘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域不同,对冬至时刻的研究能更好地利于农业生产。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二至”“二分”既体现了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又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的辩证思想。 B . 节气与节日既存在不同,又紧密联系,部分节气具有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 C . 中国古代天文学促进了节气的快速形成,早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就利用两根土柱观测日出、制定出完整的节气。 D . 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是《太初历》,它的主要内容是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与节气无关的一项是(    )
      A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B .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C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D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 (4) 请简述材料二的论证方法与行文思路。
    5. (5) 为何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设《立春》这一节目?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 2. 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叫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这熙凤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文本二:

    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奸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五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付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文本三:

    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袭人听见,知道穿不及中衣,便拿了一床袷纱被替宝玉盖了。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宝玉心中自思:“我不过捱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露出,令人可玩可观,可怜可敬。假若我一时竟遭殃横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

    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旧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来了!虽说太阳落下,那地上的余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半日,黛玉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一句话未了,只见院外人说:“二奶奶来了。”林黛玉便知是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说道:“我打后院子里去罢,回头再来。”宝玉一把拉住道:“这可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林黛玉急的躁脚,悄悄的说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拿着取笑开心了。”宝玉听说赶忙的放手。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贾王两府的两次联姻,交代了贾王两大家族的密切关系。 B . “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这一连串的问话,看似是说给别人听的,实际表达了王熙凤对黛玉的体贴关心。 C . “只管告诉我”“也只管告诉我”,一方面说明王熙凤能力强、管事多,另一方面突出了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 D . “心动神摇”“如醉如痴”“心痛神痴”,既是对林黛玉听曲时的心理和神态的刻画,也表现出她细心敏感的特点。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两句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王熙凤“眼”“眉”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B . “两句吹到耳内”“止住步侧耳细听”“不觉点头自叹”等细节,层层推进,细细描画,写出黛玉由“不留心”到“点头自叹”的听曲过程。 C .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水流花谢两无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展现了黛玉对青春易逝、寄人篱下、爱情无望的感伤之情。 D . “我不过捱了几下打……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这些心理描写表现了宝玉得遇这些红颜知己感慨与暗喜。
    3. (3) 作者是如何塑造王熙凤风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三简要回答。
    4. (4) 同样是前来看望挨打的宝玉,宝钗与黛玉两人的表现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文本三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上(刘邦)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 , 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韩信与张耳号称二十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广武君说成安君曰:“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成安君曰:“今韩信兵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疲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不听广武君策。韩信知其不用,乃敢引兵遂下。信鼓行出井径口,赵开壁击之,信佯弃鼓旗,赵果空壁争汉旗。信出奇兵二千骑,驰入赵壁,拔赵旗。卒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禽赵王歇。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麾下者,信乃解其缚,师事之。信问广武君曰:“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乃曰:“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北首燕路,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使喧言者东告齐,齐必从风而服。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韩信曰:“善。”从其策,发使使燕,燕从风而

    (节选自《史记·准阴侯列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B . 上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C . 上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D . 上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斋戒是指古人在祭祀或举行重要典礼前,整洁身心以示恭敬,包括沐浴、更衣、素食等。 B . 辎重是指外出所带的物资,也指军用器械、粮草、营帐、服装等,文中指后者。 C . “暴其所长于燕”的“暴”意思是暴露、显露,与《六国论》中“暴霜露”的“暴”含义不同。 D . “从风而靡”的“靡”意为倒下、失败,与《促织》中“试与他虫斗,虫尽靡”的“靡”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几十个将领逃跑时,萧何因对韩信很赏识,所以去追韩信;刘邦因此质疑他,认为萧何有诈,并两次怒骂了萧何。 B . 刘邦因萧何举荐任命韩信,本想召见韩信任命之,但萧何却直面指出韩信离开的原因,并提议用隆重的礼节任命他,刘邦答应了他。 C . 广武君明白远道运粮草之弊,他根据井陉之道的特点,建议成安君带兵抄小路截断韩信的粮道,但成安君盲目自信,不予采纳。 D . 韩信在井陉之战中引敌空城、出奇制胜,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战后韩信以师之礼对待败将广武君,并虚心问计。
    4. (4) 萧何怎么说服刘邦留下韩信的?请简要概括。
    5. (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齐桓晋文之事》)

      ②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 4. 古代诗歌阅读

    自述

    陆游

    古井无由浪,浮云一扫空。

    诗书修孔业,场圃嗣豳风

    惧在饥寒外,忧形寤寐中。

    吾年虽日逝,犹冀有新功。

    【注】①豳(bīn)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多描写潮地的农家生活。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借写古井无法涌起波浪,形象地写出作者内心平静、不受外界影响的状况。 B . 天上浮云飘忽不定,“一扫空”说明作者已把“浮云”般无意义的东西看淡了。 C . 第二联引用“豳风”典故,一是反映农事,二是诗作欲继承《诗经》国风传统。 D . 第三联中“惧”字,写出诗人当时生活窘迫,又饥又寒的物质状况让他时常担心。
    2. (2) 结合全诗,分析“有新功”的含意。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了曾皙的志向,就是弟子几人着春服、沂河沐浴后,“”,展现出春和景明、安乐社会的景象。
    2. (2) 《谏太宗十思疏》中善用对比,同心同德则不同民族和谐,反之就兄弟反目,这两句是“”。
    3. (3) 《阿房宫赋》与《念奴娇·过洞庭》中分别写到“玉”,这两句分别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阐述观点,首先要把观点想清楚,“想”是“写”的前提。写之前,把要表达的观点梳理一下,看主要针对什么,解决哪些问题……有时还要①___________想想读者对观点是否能接受,如何才能以理服人。闸述观点时,要把自己的意图表述清楚。意图清楚,观点明确,文章就容易有一个具体而鲜明的主旨。有些作文虽有观点却②___________,内容不丰富、不全面,无法印证观点。

    对同一问题,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观点。在阐述观点时,作者应通过适当转换看问题的视野,客观分析他人的观点,吸收并承认他人观点的合理之处。这样比一味阐述自己的观点更能令人信服。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将只能再存活几百年。”虽没有明确证据表明这段广为流传的话是爱因斯坦说的,但蜜蜂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世界上近90%的野生开花植物或多或少依赖于动物完成授粉,除蜜蜂外,一些种类的蝴蝶、蛾、甲虫、鸟类、蝙蝠等动物也参与授粉, ___________。蜜蜂承担了自然界动物传粉中一半以上的任务,是整个授粉网络中的核心。

    蜜蜂是最为高效的授粉者。___________,绝大多数情况下,单个蜜蜂仅对一种植物授粉,而大部分传粉者都不具备这种专一性。蜜蜂作为专业的授粉者,并不会对植物造成破坏;反观蝴蝶、蛾、甲虫等授粉动物,它们既是植物的授粉者也是消耗者、损害者。

    1. (1)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反问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 8. 《红楼梦》主观题

    判词

    枉自温柔和顺 , 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这是谁的判词?②“温柔和顺”概括的是人物的,③“似桂如兰”暗指人物,④⑤各指谁?“子无缘”则是指花袭人最后嫁给了优伶蒋玉函,而没有与贾宝玉成就姻缘。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常言说,长江后浪推前浪。意思是比喻人或事物不断发展更迭,新陈代谢;多指新人新事代替旧人旧事。现在,“前浪”与“后浪”等词语经常见诸报章。前浪,特指历史进程中的前人与前辈;后浪,多指在时代大潮中的年轻一辈。有人说,要把前浪打在沙滩上;还有人说,世界就是要靠我们后浪。还有人说,前浪也曾经是后浪,现在的后浪也会是下一辈的前浪;后浪只有继承前浪的经验、吸取教训,不负自己的使命与担当,才能代代相传。

    请以“前浪与后浪”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