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五校普通高中2022年新高三综合能力检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2-08-29 浏览次数:32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我们以前讲过,埃及、希腊的建筑、雕刻是一种团块的造型。米开朗琪罗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就是从山上滚下来也滚不坏的。中国就很不同。中国古代艺术家要打破这团块,使它有虚有实,使它疏通。《论语》中“绘事后素”①的话以及《韩非子》“客有为周君画荚者”②的故事,都说明中国的画特别注重线条,是一个线条的组织。中国雕刻也像画,不重视立体性,而注重流动的线条。中国的建筑,我们以前已讲过了。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就是打破团块,把一整套动作,化为无数线条,再重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最有表现力的美的形象。翁偶虹介绍郝寿臣所说的表演艺术中的“叠折儿”说:折儿是从线条中透露出形象姿态的意思。这个特点正可以借来表明中国画以至中国雕刻的特点。

    由于把形体化成飞动的线条,着重于线条的流动,因此使中国的绘画带有舞蹈的意味。这从汉代石刻画可以看得很清楚。有的线条不一定是客观实在所有的线条,而是画家的构思、画家的意境中要求一种有节奏的联系。例如东汉石画像上一幅画,有两根流动的线条就是画家凭空加上的。这使得整个形象显得更美,同时更深一层地表现内容的内部节奏。这种艺术用自然主义的眼光是不可能理解的。

    荷兰大画家伦勃朗是光的诗人。他用光和影组成他的画,画的形象就如同从光和影里凸出的一个雕刻。法国大雕刻家罗丹的韵律也是光的韵律,中国画却是线的韵律,光不要了,影也不要了。“客有为周君画英者”的故事中讲的那种漆画,要等待阳光从一定角度的照射,才能突出形象,在韩非子看来,价值就不高,甚至不能算作画了。

    我国现存的一幅时代古老的画是1949年长沙出土的晚周帛画。郭沫若对此画作了极有诗意的解释:

    “画中的凤与夔,毫无疑问是在斗争。夔的唯一的一只脚伸向凤颈抓拿,凤的前屈的一只脚也伸向夔腹抓拿。是死沓沓地绝望地拖垂着的,凤却矫健鹰扬地显现着战胜者的神态。这是善灵战胜了恶灵,生命战胜了死亡,和平战胜了灾难。这是生命胜利的歌颂,和平胜利的歌颂。画中的女子是分明站在凤鸟一边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画的意义是一位好心肠的女子在幻想中祝祷着:经过斗争的生命的胜利、和平的胜利。

    “画的构成很巧妙地把幻想与现实交织着,充分表现着战国时代的时代精神。虽然规模有大小的不同,和屈原的《离骚》的构成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比起《离骚》来,意义却还要积极一些:因为这里有斗争,而且有斗争必然胜利的信念。画家无疑是有意识地构成这个画面的,不仅布置匀称,而且意象轩昂。

    “这是中国现存的最古的一福画,透过两千年的岁月的铅幕,我们听出了古代画工的搏动着的心音。”

    现在我们要注意的是,这样一幅表现了战国时代的时代精神的含义丰富的画,它的形象正是由线条组成的。换句话说,它是凭借中国画的工具——笔墨而得到表现的。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注】:①绘事后素,语出《论语。八佾》。意为先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②客有为周君画荚者,三年而成,君观之,与髹荚者同状,周君大怒,画荚者曰:“权筑十版之墙,凿八尺之牖,而以日始出时加之其上而观。”周君为之,望见其状尽成龙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备具,周君大悦。此荚之功非不微难也,然其用与素髹筴同。

    材料二:

    绘画材料是绘画艺术的表现基础,是传递绘画全部内容和精神的唯一载体。中国传统绘画材料和工具的独特性,使历代画家在绘画实践中不断凝练出富有魅力的绘画表现技法,进而创造出丰富多样、具有时代特征的佳作。

    毛笔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具能动性的绘画工具。绘画中大多数关键技法都是由执笔、运笔产生的。执笔端正,行笔时锋尖处于墨线中心是中锋,线条圆浑、厚重、含蓄而具有弹性,多用于勾勒物体轮廓;如果执笔倾斜,锋尖在线条一侧运行是侧锋,线条粗壮而又毛辣,变化丰富,适于描绘鸟羽、花瓣和叶子等景物。而随着画家运笔速度和力量不同,以及提按轻重、笔锋转换、行笔疾徐等的变化,便能够描绘出粗细不等、浓淡不一、虚实各异的多种线条。

    中国传统绘画起源于线,中国绘画的魅力在于对线的驾驭,而墨的发明和运用更使得传统绘画具有了独特的风格。墨的巧妙运用“不但能够表现出客观物象丰富的外在形式,更能传达物象世界的精神本质和画家从客观事物中领悟到的独特的情感”。(张亮:《从中国传统绘画材质和技法的关系谈当代中国画的创新》)墨可用水调和而呈现出多层次的浓淡效果,即墨分焦、浓、重、淡、清等五色,而每一色又有干、湿的变化。毛笔柔软程度和含水量的大小及画家持笔、运笔的速度、力量和方式的不同,会使留在纸上的墨线变幻无穷。如墨线飞白为枯线,能引起树干似的苍老的视觉感受,给人一种惨淡凄清的景像;湿线为润线,能引起春天般滋润的视觉感受,给人一种层峦叠翠的生命气息等。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使得中国绘画的创造性和艺术性得以极大提高。

    (摘编自徐艳华《传统绘画材料的改进与绘画技法革新》)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传统绘画起源于线,中国绘画的魅力在于对线的驾驭,而毛笔和墨为其提供了独特的材料和有魅力的表现技法 B . 郭沫若认为长沙出土的晚周帛画内蕴着创作者搏动着的心音,用线条组成的凤与夔巧妙地展示了幻想与现实的交织。 C . 中国的绘画乃至雕刻都极为重视线条的流动,尤其是绘画中非客观性存在的线条,使形象更美,能表现内容的内部节奏。 D . 中国古代艺术家的作品虚实有致,在风格上与埃及、希腊的“团块”迥异,这种艺术上的创新堪称东方文化的典范。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戏曲用“叠折儿”的形式进行表演,能充分发挥线条的在表演进程以及艺术形象中的作用。 B . 团块的雕刻作品因其是非线条构成的实体,因而米开朗琪罗认为其即使从山上滚下来也不会坏。 C . 线条的粗细、浓淡、虚实由运笔速度和力量等决定,斜笔勾勒轮廓,正笔绘花叶是传统作画方式。 D . 自然主义否定凭空在绘画上添加任何线条的做法,因为他们认为这不符合艺术“团块”造型特征。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艺术品不能体现当时的“时代精神”的丰富含义的一项是(   )
      A . 橘子洲毛泽东雕像 B . 金缕玉衣 C . 司母戊大方鼎 D . 清明上河图
    4. (4) 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论证的主要内容。
    5. (5) 文中引用了《论语》“绘事后素”的话以及《韩非子》“客有为周君画荚者”的典故。请结合两则材料,就中国传统绘画过程,简要分析宗白华引用这句话和这个故事的目的。
  • 2. 现代文阅读Ⅱ

    雕刻师

    (墨中白)

    泗州城香花门外的闹市,常有白胡须老者在葫芦上雕像。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都称其葫芦先生。

    葫芦先生雕刻的人同真人似的,就是价格不便宜。舍得花银子让葫芦先生雕刻人像的多是城里的商贾。他们有钱,可给再多的钱,葫芦先生也不会去他们家里。想雕像,到香花门花鸟市场找他。要求在宣纸绸缎上画不行,就在葫芦上刻。

    普通市民是拿不出钱坐在那儿让葫芦先生雕像的。但,他们可以看。围观葫芦先生雕刻,是不需要掏钱的。

    泗州人说,葫芦先生的刻刀一转,热闹的香花门,突然就安静下来,连市场上比赛唱歌的画眉也挂在笼边,一动不动了……

    还有人说葫芦先生住在东城墙根的一棵葫芦树下,那棵树结满了葫芦。葫芦先生就睡在最大的一个葫芦里。树上的葫芦摘也摘不完,却无人敢偷,葫芦藤上缠着一条蟒蛇,日夜守着那些葫芦……

    葫芦先生原来是红遍京城的一个魔术师,最擅长演百变葫芦娃,那些葫芦和蟒蛇都是他变出来的……

    泗州人乐于讲,大家更喜欢听。

    不管别人如何说他,葫芦先生一个葫芦雕像收五两白银,这个价格不会变,在花鸟市场现场雕刻的规矩不改。就这样,看值就来。

    葫芦先生一周才来一次,日期也不固定。可能逢二,也可能是八或是十。即使这样,有钱人也愿意去坐着,候他。

    据米商米吨说,自从他把老娘的像雕刻在葫芦上,天天抱在怀里暖着,他家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有的商家生意不顺,听后,将信将疑,也将父母的像刻在葫芦上,供在家中。说来也奇,生活中,他们把父母当佛敬,生意真的慢慢好起来了。

    有天,看着许多人围着看,葫芦先生便摇摇头说,今夏飞雪,家里粮,省着吃。

    望着太阳,大伙笑了。地里的麦子再有不到一个月就能收了,还能饿肚子吗?

    当大家把镰刀磨得雪亮准备收麦时,起了狂风,天黑得像悬在头上的一盘磨,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先落下鸡蛋大的冰雹,随后,飘起鹅毛般大雪。

    夏日飞雪。

    泗州人这才想起葫芦先生说的话,后悔没有听他的。

    城里,许多人家都盼着新粮下来哩。一场雪,让他们感受到了无言的寒冷。

    大雪后,雨不停。

    断炊,一顿两顿可以,三顿不吃,肚子饿得慌。

    有人就盘算起东墙下那些葫芦,可一想到传说的蟒蛇,又吓得缩回了念头。

    大雨声中传来葫芦先生在香花门作画的声音,刻的是收获的麦子。葫芦上那胖乎乎的麦粒,诱得人直流口水。

    泗州人见了摇头说,画的粮食不能充饥。

    有人走近,试探着向葫芦先生讨要,真的就给了。

    捧着葫芦的人,回家就有麦子度日了。

    一传十,十传百,大家排着队要想一个刻有麦粒的葫芦。

    帮着发葫芦的人是米吨。

    抱着葫芦回家,明明葫芦上雕刻的是麦粒,倒入锅里的却是大米,稀稀拉拉不多,够续命的了。

    天晴了,大水退去。田里的麦子减产,但不至于绝收。晒着有点瘦长的麦粒,大家说,多亏了葫芦先生。有人抱着鸡上门感谢葫芦先生。

    葫芦先生说,要谢,去谢米吨吧。

    大家知道米吨是个善人。

    这次雨雪,钱多本以为会大赚一把的,没想到让葫芦先生刻的葫芦给搅和了。这两年,当铺生意一年不如一年。钱多想,大家不缺吃穿,这当铺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在他看来,灾季就是他的丰收年。葫芦先生是拿刻刀在划破他的钱罐子哩。

    地痞牛二不知好歹,乘着酒兴直奔香花门。到了葫芦先生面前,也不坐,像石碾般杵在哪儿。

    “刻,刻,刻!”牛二厉声道。

    “坐下来吧。”葫芦先生轻言细语。

    “你站着刻。”牛二喷着酒气,如耕地累倒的黄牛。

    “刻什么?”葫芦先生也不生气。

    “我属蛇,雕蟒。”牛二的声音,半条街都能听见,“必须在我衣服上刻。”

    “不刻在葫芦上,你不后悔?”葫芦先生笑着说。

    “俺就要破你的规矩。”牛二哈哈大笑,脸上的横肉把眼睛挤成了一条缝。

    “站直了。”葫芦先生并不起身,刻刀一挥,说,“好了。”

    牛二就感觉身上冰凉,低头一看,衣服上真有条大蛇。他能感觉到蛇越缠越紧,仿佛有人用手攥着他的心。他的脸色顿时煞白,兜里的银子也被挤到葫芦先生的手里。

    “找钱多,抱着。”葫芦先生将一个刻有蛇身牛头的葫芦递给牛二。

    牛二听话地将葫芦抱在怀里,果然舒服多了。吓得他头也不回,跑了。

    回家后,牛二酒也醒了,却放不下葫芦,放下就揪心地疼。想到葫芦先生的话,他找到钱多,一把将其搂在怀里,心疼好多了。

    牛二舒服了,钱多可受不了,似被条蛇缠着。

    无奈,两人相拥去找葫芦先生。

    葫芦先生递过两个葫芦说,回家敬着吧,转身走了。

    钱多手捧的葫芦上站着他的父亲,身后是泗州百姓。

    牛二手捧的葫芦上坐着他的母亲,身后立着一尊佛。

    钱多望了眼牛二,发现他的横脸舒展了许多。牛二悄悄告诉他,心疼好多了。

    (选文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大家磨亮镰刀,准备收麦子时的环境描写,着力描写了狂风、黑天、冰雹、大雪等景物,暗示了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烘托出人们后悔的心情。 B . 文中米吨将母亲的像雕刻在葫芦上,生意越来越红火与后文牛二手捧的葫芦上坐着他的母亲,身后立着一尊佛形成照应,表达了作者认为百善孝为先,做人要仁爱、善良的主旨。 C . 葫芦先生的刻刀一转,香花门和画眉都突然安静、不动,“一转”与“安静”“一动不动”形成动静对照,主要表现了市民和画眉的专注认真,葫芦先生雕刻技艺高超。 D . 小说开篇点题,用简洁的语言交代老者的身份——雕刻者,“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都称其葫芦先生”,表明大家对他的姓名不感兴趣,与后文形成对比。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语言朴素自然,没有丝亳雕饰和描摹。使用口语性和大众化的语言,增加了生活气息,通俗易懂,让人读来感到轻松愉快,亲切自然。 B . 小说采用喜剧式结尾,钱多、牛二最终都被葫芦先生治服,善良战胜邪恶,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给人欣慰愉悦之感,并寄托了人们的美好向往。 C . 米商米吨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他的善良仁爱与当铺老板钱多的自私自利形成鲜明对比,衬托了葫芦先生关心百姓生活,具有悲悯情怀的形象。 D . 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故事,采用全知视角,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自由灵活地叙写葫芦先生的雕刻技艺,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3. (3) 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简短,甚至一个句子形成一个段落。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4. (4) 有人评论墨中白创作的《雕刻师》充满了传奇色彩,请结合文本探究这篇小说的传奇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蜀观察推官。晋卒,愈丛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愈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为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延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文本二: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 (1) 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B . 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C . 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D . 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2. (2) 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 . 卒,古代对“死”的讳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 . 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D . 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还包括唐代的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陆游、王安石。
    3. (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愈不顾生死,宣抚叛乱。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皇帝也感到后悔,下诏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 B . 韩愈重视师道,愤世嫉俗。韩愈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深刻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 . 韩愈幼年丧父,勤奋好学。他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 D . 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韩愈很反感唐宪宗供奉佛骨,于是上表反对,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差点被皇帝处死,在众人的求情下,被贬为潮州刺史。
    4. (4) 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 (5) 韩愈是如何对王廷凑的士卒进行招抚的?请根据文本一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其一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其二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首颈联中的“难久”与“易讹”表达了人民对朝廷打胜仗、收付失地的真诚企盼。 B . 第一首的颔联采用了对仗和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C . 两首诗中的“旧京女”与“老身”,交代了诗歌叙述者的身份。 D . 刘克庄是辛派著名词人,作品多表达忧国忧民之思,这两首诗以慷慨激昂的笔调写出了对时局的忧虑。
    2. (2) 这两首诗在叙事抒情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领导人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领导人强调,庄子说过:“。”(《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让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2. (2) “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一致。
    3. (3)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两句,运用典故来表现诗人对故人不再,世事沧桑的感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故乡隐藏着作家的童年、成长与最初的感知。       作家激活与故乡有关的记忆,一个个精彩场景随机迸发,立即将故乡变为鲜活的文学现场。放眼中外文学史,不少       的作家,都创建了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文学共和国”。优秀的作家        能从故乡汲取养分,创造出大量原创性的文学景观。①根据鲁迅在绍兴的生活经验,虚构出一个愚昧落后的“鲁镇”.②莫言创建了一个“东北乡”,从高密的民间文化中获得大量素材,③他的作品充斥着乡土气息和象征意味.④很多作家虽然没有特意设定一个地理名称,⑤但在构建场景时依旧一如既往地把故乡当作原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论一个人走到哪里,故乡对他的影响始终         。如果作家割裂了与故乡的联系,其作品必定缺少血肉与灵魂。

    1. (1) 请你在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恰当的词语或成语
    2. (2) 第二自然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有语病的句子的序号并修改。
    3. (3) 请你指出画线句的修辞手法,并写出一句与其手法相同的诗句。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作为大豆起源国,虽然我国保存着世界上最丰富的大豆种质资源,但是现在我们却缺少_____,大豆平均单产不到美国的60%。

    大豆种质资源只有在鉴定后,_____,从而从不同特性的基因中提取好的基因进行育种。我国对大豆资源的鉴定和利用严重不足,育种亲本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基础狭窄,导致品种的产量、品质提升较慢,很难选育出具有突破性的优良品种。(___),目前还以杂交育种和与分子技术辅助选育相结合为主,而一些发达国家已进行了“生物技术+大数据信息技术”育种。我国在大豆育种效率和具体性状的精确改良上与发达国家_____。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大豆育种技术上,我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B . 我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在大豆育种技术上 C . 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的是我国,在大豆育种技术上 D . 在大豆育种技术上,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的是我国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名篇名作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然而这些名篇名作在不同视角出发也有不同的看法。好比曹雪芹的《红楼梦》既有中国封建百科全书之称,但也有读者从元妃省亲等细节指出这是一本鬼神恐怖之著;并且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也有类似的说法……

    作为新时代青少年,你对这种新视角有何看法。请你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体现与思考。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文体特征明显(符合书信体要求);语言流畅,书写清晰;字数不少于800字;不许透露真实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