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珠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2-08-29 浏览次数:3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鲁迅在写于世纪初的《文化偏至论》里,所要讨论的是新世纪的中国文化的战略选择问题,同时提出的是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新文明”,也就是如何赶上世界新潮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的问题。针对当时流行的关于中国的“现代文明”的种种设想,他明确提出,无论是“以富有为文明”“以路旷(即科技——引者注)为文明”,还是“以众治(即以议会民主为代表的现代民主)为文明”,都是片面的,只抓住了“现象之末”,而放弃了“本原”;他因此提出“根底在人”,中国在新世纪里,要“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也即人的彻底解放,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

    他又进一步回答了“怎样立人”的问题,指出:“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他的结论是:“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这就是说,鲁迅在思考中国所要建立的“现代文明”、所要实现的“现代化”目标时,他并非不重视民族国家的独立、富强与民主,但他更重视与强调“人的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他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本末之分”,因此他赋予后者以哲学上绝对的终极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在现实层面的现代化(“现代文明”)目标与道路上,强调“立人”是“立国”的前提与基础,逻辑与历史的起点与终点(最终要建立的现代国家是“人国”)。

    鲁迅的“立人”思想首先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的自觉反省与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的基础上的。鲁迅的日本友人增田涉曾经注意到“鲁迅的著作和他的日常谈话里,常常出现‘奴隶’这个词”,他认为,对于鲁迅,这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直接触到内心”的体验。由此形成了鲁迅基本思路:“把人当做人”,还是“使人成为奴隶(无论什么形式与旗号)”,是区分“传统社会(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历史,文化)”的基本标准与尺度;“自觉为人”,还是“甘当奴隶(无论什么形式与旗帜)”,是区分“传统人(知识分子)”与“现代人(知识分子)”的基本标准。他的几乎是无所不至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文明)批判正是以此为价值尺度的。

    鲁迅的“立人”思想也是他对西方现代化道路反思的结果。鲁迅在本世纪初,当人们陷于西方物质文明与科学、民主的盲目崇拜时,他对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提出了质疑与保留。而在30年代,当他对完全按照西方模式建立的上海都市文明进行批判性的审视时,他在现代教育、现代传播(新闻,出版,等等)、现代家庭关系……诸多方面,都发现了新的奴役的再生产与再建构。这正是意味着,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也不能将人引出“奴隶时代”。

    于是,鲁迅和他同时代许多杰出的知识分子一起,把希望转向“第三样的时代”与“第三种文化”。而当鲁迅对苏联的现实作了更深入的研究,特别是他在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宗派主义与官僚主义的实际斗争中,亲自有了“在革命的大人物”,“手执皮鞭,乱打苦工的背脊”的实际体验,又立刻作出了新的概括:他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发现了“革命工头”与“奴隶总管”,发现了“目标”(争取人的彻底解放)与“后果”(人的新的奴隶化)的巨大反差。他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一再表示,要将他的这一发现,留给后代,则中国的前途“庶几有救”。这表明,尽管鲁迅终生也没有找到使中国人与人类彻底走出“奴隶时代”之路,但他最后仍然坚持(或者说又回到了世纪初的起点)“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目标,这本身即是有着重大的意义的。

    (摘编自钱理群《绝对不能让步》)

    材料二

    人有三性:奴性、悟性、理性。

    所谓奴性,并不是“奴在身者”,真的给人做奴仆,而是“奴在心者”,精神上处于奴隶状态.依赖于外在的某种力量或者自身虚构的某种东西,受其精神奴役,缺乏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属于盲目的本能的人。

    悟性,是悟己为奴,开始感悟到自己的奴性,争取精神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然而尚没有达到理性的境界,对自身与外界尚没有深刻的系统的理解。

    理性,是达到了这种境界,对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及其相互关系有了理性的认识,成为了自觉的理性的人。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要经过奴性、悟性、理性这三个阶段,一个民族直至整个人类同样也要经过这三个阶段。而民族和人类的精神自觉就需要本民族和全人类的思想家、文学家,对本民族的精神以至全人类的人性进行内审与反省,并以文学为途径把自己反思的结晶传达给人民,以改变本民族的精神和人类的人性。

    鲁迅毕生所致力的,就是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自己的国民性,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而这种反思的目的,就是中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摘编自张梦阳《鲁迅在今天的意义》)

    【注】①《文化偏至论》,鲁迅于1908年8月在留学生命志《河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鲁迅觉得流行的“以富有为文明”“以路旷为文明”等设想并非根本,“立人”才是中国现代化的出发点。 B . 鲁迅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无所不至,他用“自觉为人”还是“甘当奴隶”来区分“传统人”和“现代人”。 C . 在对中国国情和西方现代化道路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鲁迅提出“人”是根本,“立人”是首要之务。 D . 鲁迅一生都致力于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引导国人改造国民性,摆脱精神的奴性状态,成为自觉的理性的人。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结合《文化偏至论》一文的写作时代背景和刊载的杂志性质,可以推测鲁迅“立人”思想的对象是新青年。 B . 30年代上海都市文明中发现了诸多方面的新的奴役的再生产与再建构,说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是错误的。 C . 鲁迅没有找到使中国人彻底走出“奴隶时代”之路,因此中学语文教材中逐渐“淡化”对鲁迅作品的学习。 D . “奴性”不在身而在心,指的是缺乏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的人,俗语里的“哈巴狗”指的就是这类人。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能支撑鲁迅启悟国人“悟己之为奴”观点的一项是(   )
      A . 鲁迅在《论照相之类》中提到S城就有利用照片的合成而制作的“求己图”:“一个自己傲然地坐着,一个自己卑劣可怜地,向了坐着的那一个自己跪着。” B . 《孔乙己》里的孔乙己,面对他人指控自己偷书,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并强调“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C . 在鲁迅的小说《祝福》里,祥林嫂为了寻求宽慰,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花了十二元鹰洋的大价钱,回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D . 《阿Q正传》里的阿Q,在被强者揪住的时候,两只手捏住了自己的辫根,自嘲为虫:“我是虫豸——还不放么?”挨了打也只是落荒而逃,并不还手。
    4. (4) 材料一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试举出两种并简要分析。
    5. (5) 阅读《论语·雍也》中孔子和子贡的对话,请简述孔子的“立人”与鲁迅的“立人”在概念内涵和提出目的方面有何不同。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2. 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茶馆(节选)

    老舍

    松二爷   好像又有事儿?

    常四爷   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

    二德子   (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   (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   (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二德子   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常四爷   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二德子   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要动手)

    [别的茶客依旧进行他们自己的事。王利发急忙跑过来。]

    王利发   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

    [二德子不听王利发的话,一下子把一个盖碗搂下桌去,摔碎。翻手要抓常四爷的脖领。]

    常四爷   (闪过)你要怎么着?

    二德子   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

    马五爷   (并未立起)二德子,你威风啊!

    二德子   (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

    马五爷   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地就讲打?

    二德子   嗻!您说得对!我到后头坐坐去。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往后面走去)

    常四爷   (凑过来,要对马五爷发牢骚)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

    马五爷   (立起来)我还有事,再见!(走出去)

    常四爷   (对王利发)邪!这倒是个怪人!

    王利发   您不知道这是马五爷呀?怪不得您也得罪了他!

    常四爷   我也得罪了他?我今天出门没挑好日子!

    王利发   (低声地)刚才您说洋人怎样,他就是吃洋饭的。信洋教,说洋话,有事情可以一直地找宛平县的县太爷去,要不怎么连官面上都不惹他呢!

    常四爷   (往原处走)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

    ……

    [秦仲义,穿得很讲究,满面春风,走进来。]

    王利发   哎哟!秦二爷,您怎么这样清闲,会想起下茶馆来了?也没带个底下人?

    秦仲义   来看看,看看你这年轻小伙子会做生意不会!

    王利发   唉,一边做一边学吧,指着这个吃饭嘛。谁叫我爸爸死的早,我不干不行啊!好在照顾主儿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我有不周到的地方,都肯包涵,闭闭眼就过去了。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您坐下,我给您沏碗小叶茶去!

    秦仲义   我不喝!也不坐着!

    王利发   坐一坐!有您在我这儿坐坐,我脸上有光!

    秦仲义   也好吧!(坐)可是,用不着奉承我!

    王利发   李三,沏一碗高的来!二爷,府上都好?您的事情都顺心吧?

    秦仲义   不怎么太好!

    王利发   您怕什么呢?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

    秦仲义   小王,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当年你爸爸给我的那点租钱,还不够我喝茶用的呢!

    王利发   二爷,您说的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

    秦仲义   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

    王利发   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秦仲义   小王,说真的,我真想收回这里的房子!你等着瞧吧!

    王利发   您别那么办哪,二爷!

    秦仲义   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

    王利发   那为什么呢?

    秦仲义   把本钱拢到一块儿,开工厂!

    王利发   开工厂?

    秦仲义   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唉,我跟你说这些干什么,你不懂!

    王利发   您就专为别人,把财产都出手,不顾自己了吗?

    秦仲义   你不懂!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好啦,我该走啦。我亲眼看见了,你的生意不错,你甭再耍无赖,不长房钱!

    王利发   您等等,我给您叫车去!

    秦仲义   用不着,我愿意溜达溜达!

    [秦仲义往外走,王利发送。]

    (有删改)

    文本二

    谈幽默(节选)

    老舍

    幽默在字典上有十来个不同的定义。据我看,它首要的是一种心态。幽默的人既不呼号叫骂,也不顾影自怜。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不但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处一想,人寿百年,而企图无限,根本矛盾可笑。于是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所以萨克莱说:幽默的写家是要唤醒与指导你的爱心、怜悯、善意。

    反语、讽刺、机智、滑稽剧、奇趣这几个字都和幽默有相当的关系。

    反语是似是而非,借此说彼:幽默有时候也有弦外之音,但不必老这个样子。讽刺是文艺的一格,诗,戏剧,小说,都可以整篇地被呼为讽刺;幽默在态度上没有讽刺这样厉害,在文体上也不这样严整。机智是将世事人心放在X光线下照透,幽默则不带这种超越的态度。而似乎把人都看成兄弟,大家都有短处。闹戏是幽默的一种,但不甚高明。

    所谓幽默的心态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有这种心态的人虽不必是个艺术家,他还是能在行为上言语上思想上表现出这个幽默态度。这种态度是人生里很可宝贵的,因为它表现着心怀宽大。一个会笑,而且能笑自己的人,决不会为件小事而急躁怅怀。往小了说,他决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挨了邻儿一拳,而去打邻儿的爸爸。往大了说,他决不会因为战胜政敌而去请清兵。

    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一个幽默写家对于世事,如入异国观光,事事有趣。他指出世人的愚笨可怜,也指出那可爱的小古怪地点。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二德子态度转变,王利发向常四爷介绍马五爷的身份,说“连官面上都不惹他”,侧面反映了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的猖獗。 B . 对信洋教的马五爷毕恭毕敬,对精明干练的常四爷大打出手,以欺负中国人而得意自豪,这勾勒出二德子欺软怕硬的洋奴嘴脸。 C . 文本一的语言呈现含蓄隽永的特点,耐人寻味,同时贴近人物身份,展示鲜明个性,使得出场的人物活灵活现、生动形象。 D . 文本一围绕王利发的经历展开激烈的矛盾冲突,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故事上演,形成了《茶馆》特有的卷轴式平面结构。
    2. (2)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舍曾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他的作品有独特的幽默风格。 B . 《茶馆》选取裕泰茶馆这个极具老北京特色的场所以它的兴衰作为全文的线索,茶馆里各色人物依次登场,演绎着时代的风云变幻。 C . 老舍先生塑造人物常使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展示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状态,进而反映社会变迁,表现出深沉的历史意识。 D . 文本二表达老舍对幽默本质的思考,强调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文章采用比喻、类比等手法说明与幽默相关的几个概念的异同。
    3. (3) 舞台说明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请结合文本一举例说明舞台说明的不同作用。
    4. (4) 文本一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上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两处不同手法例子,并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一)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狠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节选自《陈情表》)

    (二)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乃停召。后刘终,服阕 , 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B . 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C . 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D . 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制中用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通过察举推选孝子廉吏。 B . 征,古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中央官署或地方政府的官吏选用属吏,再向廷推荐。 C . 服阙,古代丧礼一般至亲死后需为之守丧三年,守丧期满除服。一般服阙后官复原职。 D . 迁,古代官员调动的一种形式,一般指提升。而左迁,则指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3. (3)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正确的一项是(   )
      A . 忠孝难全,进退两难。李密《陈情表》情真意切地表达自己的难处,婉拒皇帝的征召。 B . 年少为官,颇有辩才。李密年少即在蜀汉做郎官,常出使吴国,口才很好,被人称赞。 C . 士之有名,知识广博。李密细致解说历史人物和文献知识,妥帖合理,深得皇帝肯定。 D . 怀才不遇,牢骚失官。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能回朝内做官而不能,因怨言被罢官免职。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②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5. (5) 根据两个文本,分析和概括李密的“孝”体现在哪些方面。
  • 4. 古代诗歌阅读

    杭州春望

    【唐】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 , 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 , 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①伍员:伍子胥,春秋楚人。②苏小:苏小小,南齐钱塘歌女。③柿蒂:绫的花纹。④湖寺西南路指西湖白堤。

    1. (1) 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望”字开头,呼应标题,有笼住全篇之势,引出对杭州春日景色全面的描写。 B . 本诗摄自然之景兼记风物人情,如首联曙色、霞光“照”于望海楼,游人足踏长堤白沙。 C . “梨花”语意双关,兼指春花与春酒,“趁梨花”言正好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 D . 此诗在写法上,由城外之江堤,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由近及远,错落有致。
    2. (2) 诗歌的尾联是如何描写春天的杭州西湖美景的?请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锦瑟》用鲛人泣珠、良玉生烟的典故营造了一种朦胧高洁的美学境界的句子“”。
    2. (2) 李白《蜀道难》中“”两句通过夸饰连绵的山峰之高和绝壁之险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揭示蜀道之难。
    3. (3) 王羲之《兰享集序》中对“混同长寿与夭折”的“虚诞之谈”提出否定观点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锤炼语言,要推敲词语。推敲词语要力争用词准确,生动鲜明,富于变化。如鲁迅《阿Q正传》写阿Q赢的钱被庄家趁乱抢走,反复强调他“忽忽不乐”,令读者感受到阿Q的___________。

    锤炼语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句式。不同的句式,表达效果各不相同。要善于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需要恰当选用不同的句式,以变化节奏 , 使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交错运用,或整句、散句适当搭配,或长句、短句灵活变换。如《秦腔》中描写戏开场之前的情景,长句短句既写出了场面的热闹非凡,更让读者由此感受到“八百里秦川”___________着的生命活力。

    锤炼语言,要巧用修辞。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能够增强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沈从文《边城》写翠翠和祖父见到别家迎亲队伍后各怀心事,“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这句话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爽然自失       抑扬顿挫       波澜起伏       律动 B . 怅然若失       抑扬有致       波澜起伏       躁动 C . 爽然自失       抑扬有致       波澜壮阔       律动 D . 怅然若失       抑扬顿挫       波澜壮阔       躁动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要善于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需要,选用恰当、不同的句式,以变换节奏 B . 要善于根据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需要,选用恰当、不同的句式,以变化节奏 C . 要善于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需要,恰当选用不同的句式,以变化节奏 D . 要善于根据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需要,恰当选用不同的句式,以变换节奏
    3. (3) 请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1. (1) 阅读下面在文段,在横线上补写出合适的语句,每句不超过20字。

      对宇宙结构的认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自己对宇宙形状的认识,一开始,,认为天是圆形平盖,在人的头顶上方悬置,地是方的,静止不动。但这种认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因为它本身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漏洞。曾子。但他认为那说的不是天地具体,而是天地所遵循的规律。他引述孔子之语,把“天圆地方”说成是“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即天所遵循的规律在性质上属于“圆”,转动不休;,安谧静止。

    2. (2) “戊戌变法”失败后,“戊戌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被处斩,行刑现场老百姓有的向他们丢菜叶,骂他们是反贼;有的甚至发出笑声;更多的是以看热闹的心态来评头论足。请结合以上背景,观察下面的漫画并回答:

      ①为这幅漫画拟一个标题。

      ②说说你对漫画中现象的思考。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如恭谨谦敬之心,小则小矣,却能怀苍生,观大势;自矜骄纵之心,大则大矣,却只会小肚鸡肠,斤斤计较。然而心忧天下固难,做好琐碎之事亦难。有人不屑做小事,又不能做大事。做人做事,有时需要“大心”,有时又要“小心”。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学校正举行“用心书写新时代”征文活动,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心”的“大”和“小”关系的思考与权衡。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