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2-10-20 浏览次数:38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1七上·安阳月考) 爱美之心远古有之。山顶洞人懂得爱美,是因为我们看到他们(   )
    A . 掌握磨光技术 B . 会用装饰品装扮自己 C . 掌握钻孔技术 D . 会用骨针来缝制衣服
  • 2. 2019年5月18日,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承载历史展望未来”主题系列活动,纪念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90周年。北京人是世界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 . 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 . 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 . 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 3. 这是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如图),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A . 河姆渡人以猪肉为主要食物 B . 河姆渡人把猪作为神来崇拜 C . 河姆渡人可能已经会饲养猪 D . 猪只能生活在长江流域一带
  • 4. (2021七上·德惠期末)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到:“对食用植物尤其是谷类的自觉栽培和对动物的驯养,是人类历史上自掌握用火以后最伟大的经济革命。”下列属于远古时期半坡居民在“谷类的自觉栽培”方面的贡献的是(    )
    A . 培植水稻 B . 培植粟 C . 培植葡萄 D . 培植石榴
  • 5.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
    A . 中央集权制 B . 世袭制 C . 宗法制 D . 禅让制
  • 6.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歌曲《国家》的歌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A . 炎黄部落打败蚩尤 B . 制定历法,称“夏历” C . 禅让制的实行 D . 夏王朝的建立
  • 7.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反映了民心向背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下列历史人物的结局与“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观点相一致的是:(     )

    ①启  ②夏桀  ③商纣  ④盘庚  ⑤周厉王  ⑥周武王

    A . ①③⑤⑥ B . ①③④⑥ C . ②③④⑤⑥ D . ②③⑤
  • 8.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它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刻在(     )
    A . 竹简上 B . 羊皮上 C . 青铜器上 D . 龟甲和兽骨上
  • 9. (2020七上·郑州月考)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反映了商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    )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 10. (2020七上·台州月考) 如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 分封制已彻底瓦解                 B . 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C . 诸侯完全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D . 周王室衰微,统治力大大降低
  • 11. 下图是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段摘录,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

    A . 商朝、秦朝、三国 B . 春秋、战国、秦朝 C . 商朝、秦朝、春秋战国 D . 春秋、战国、商朝
  • 12. 史书记载“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把李王,络绎不绝。”材料中蜀人在播种季节供奉祭祀的“李王”功绩是(    )
    A . 制造出铁农具 B . 推广使用牛耕 C . 修建都江堰 D . 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 13.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 . 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 .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C . 都江堰的修建 D . 思想文化的发展
  • 14.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人类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代文明。下列各项属于儒家学派治国主张的是(   )
    A . “兼爱非攻” B . “法治” C .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D . “为政以德”,以德治国
  • 15. 假如有一位秦朝的政府官员,他每天工作特别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   )
    A . 丞相 B . 太尉 C . 御史大夫 D . 郡守
  • 16. 战国时期,各国“车途异轨”、“文字异形”。秦尽灭六国,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后,下列情况不存在的是(     )
    A . “车同轨”,车辆通行无阻 B . 商人交易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 C . 农民缴税用的“斗”容量不同 D . 各地官员均用小篆字体写告示
  • 17. (2017七上·武威月考) 清朝著名短篇小说家蒲松龄的书斋有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中和上联有关的历史人物(    )
    A . 刘邦 B . 秦始皇 C . 项羽 D . 汉武帝
  • 18. (2021七上·长垣期中)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被征发赴渔阳戍边的900士兵在途中遇大雨,道路不通,不能按时抵达指定地点。而秦法规定,失期要判处斩首之刑。在戍卒中担任屯长的陈胜和吴广号召大家举兵反秦。陈胜、吴广举兵反秦在历史上被称为( )
    A . 巨鹿之战 B . 官渡之战 C . 黄巾起义 D . 大泽乡起义
  • 19. (2019七上·乾县期末) 历史课上同学们正在讨论,内容涉及“汉高祖反秦之弊,与民休息”、“文帝、景帝多次减免田租赋役”、“文帝不修宫室苑囿”、“文景时期废除伤残肢体的肉刑”等。由此可以判断同学们正在讨论内容的主题是(    )
    A . 西汉初年的社会经济发展 B . 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 C . 西汉初年的宫廷建筑 D . 西汉初年的刑罚
  • 20. 图1和图2的主人都曾经立下赫赫战功。他们死后,都陪葬在汉武帝茂陵附近,得享殊荣。他们的“赫赫战功”是(     )

    A . 平定七国之乱 B . 镇压农民起义 C . 率军击败匈奴 D . 打压地方豪强
  • 21. 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了汉朝(   )
    A . 铁官代行地方政务 B . 实行冶铁官营 C . 允许私人铸铁买卖 D . 铁器成为官方专用
  • 22. 王明同学在对某位中国古代历史人物进行探究学习时,在笔记中写有这样一段话:“他重建汉王朝,定都洛阳,裁并机构,加强吏治,六次下诏释放奴婢,恢复三十税一制,减轻农民负担,以‘柔术’治天下,使社会出现光武中兴局面”。笔记中的“他”是(     )
    A . 项羽 B . 刘邦 C . 刘彻 D . 刘秀
  • 23. (2018七上·金坛月考) 以下文物或模型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是(  )
    A . B . C . D .
  • 24.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以下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大贡献 B . 丝绸之路向内地输入的主要是丝绸 C . 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D . 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
  • 25. 在今天陕西省韩城市郊有一座古柏环绕的“汉太史公墓”,郭沫若同志曾为之题诗:“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识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位太史公的杰作记述了我国古代(   )
    A . 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历史 B . 从夏朝到三国时期的历史 C . 从商朝到西晋时期的历史 D . 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
  • 26. (2019七上·龙湖期末) 某同学在学习某一单元的过程中摘录了“南北朝 ”、“三国鼎立”、“汉人胡服”等关键词,由此推断该单元的时代特征是(  )
    A .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 .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 27. 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发生的朝代是(    )
    A . 西汉 B . 东汉 C . 西晋 D . 东晋
  • 28. (2020七上·苏州期末) 《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江南地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 . 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B . 南方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C . 南方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D . 江南地区是全国文化中心
  • 29. 华罗庚曾在著作中这样评价一位中国古代名人:“他不仅是一位数学家,同时还通晓天文历法、机械制造、音乐,并且还是一位文学家。……他将圆周率算到了小数点后七位,是当时世界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而他创造的“密率”闻名于世。”华罗庚评价的名人是(   )
    A . 钟繇 B . 刘徽 C . 顾恺之 D . 祖冲之
  • 30. 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各项史实与史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史论

    A

    曹丕派卫温到达夷洲

    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B

    华佗发明“麻沸散”

    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C

    东汉明帝大力支持佛教传播

    佛学取代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

    D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A . A B . B C . C D . D
二、综合题
  • 3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材料一: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人物

    衣食住行等物质文明

    文字等精神文明

    炎帝

    生产工具、耕种、陶器、纺织、煮盐

    天文、历法、琴瑟

    黄帝及其部下

    宫室、衣裳、水井、船只、弓箭

    文字、算盘、音律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

    材料三:古代埃及人用的是天然生长的植物纸草,不容易长期保存。希腊人用羊皮作书写材料,但羊皮太贵。东汉时代的蔡伦在改进造纸技术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作原料造纸的新技术。这一技术不仅使原料来源更为广泛,而且纸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材料四: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道法自然”是中医养生的要求,天人合一、阴阳平等、身心合一是中医养生观的三大法宝。

    材料五:(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对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给予高度的评价、热情的赞扬,称他(她)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总书记指出,在湖北和武汉人民遭受疫情打击的关键关头,广大医务工作者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展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展现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新时代最可爱的人》(2020年3月13日)

    材料六:如图

    1. (1) 每年清明节都有大量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炎帝陵、黄帝陵拜祭。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炎帝和黄帝被中华民族尊崇的原因。
    2. (2)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当时哪家学说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蔡伦采用哪些原材料造纸?根据材料,简述“蔡侯纸”制作的优点。
    4. (4)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东汉时期一套“道法自然”的医学体操诞生,请问该体操的名称是什么?同时期还诞生的一部医学著作,它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病原则,请写出该部著作的名称。
    5. (5) 上述材料中的古今医药学家及医务工作者身上体现出哪些优秀品质?
    6. (6) 图中的书法作品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该作品的作者。
    7. (7) 近几年来,许多学者都呼吁要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32. “大一统”观念是中国自西周以来立国的基本观念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连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周书灿《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势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看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材料三: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诸侯王。称帝后,刘邦采取断然手段,消灭了异姓诸王。可是在消灭了异姓诸王后,汉高祖无力直接控制全国;同时,他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因此,他在异姓诸王的旧土上,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史称“同姓九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

    ——百度百科之《七国之乱》

    材料四:《史记・平津侯主父偃列传》记载:今诸侯有的统辖几十个城,方圆千里。如果置之不理,他们就会骄横放纵为害一方;如果阻止他们,他们就可能联合起来对抗中央。希望陛下让诸侯有推恩的权利,把土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封他们为侯爵。那么就会人人喜得所愿,既感受到陛下的恩惠,实际上又是分割了诸侯国,不实行武力削藩他们也会衰弱。”于是皇上听从了他的计策。

    材料五:207年,北征乌桓,曹操在胜利班师途中,写了《龟虽寿》一诗。诗中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栖,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材料六:三国鼎立时期,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 (1) 据材料一,指出将四土四国之地“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秦王朝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
    3. (3) 依据材料三指出,刘邦在消灭异姓王之后,为什么又要大封同姓王?
    4. (4) 材料四表明刘邦大封同姓王带来了怎样的问题?通过什么政策解决了这一问题?
    5. (5)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曹操的“壮心”指的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哪一场战争?
    6. (6) 依据材料六,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 33.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可以发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此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中国古代改革(变法)”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下列活动,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材料四: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群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1. (1) 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国哪位君主的大力支持?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中哪项措施最能激励人们“勇于公战”?
    3. (3) 据材料三指出孝文帝所采取的哪项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改革迁都至何处?
    4. (4)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有何积极作用?
    5. (5) 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大潮之中,以上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可借鉴之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