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长垣市统考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

更新时间:2021-12-22 浏览次数:106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 1. (2020七上·紫金月考) 如果我们要研究元谋人、北京人等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情况,最真实的史料来源是(   )
    A . 神话传说 B . 史书记载 C . 学者推断 D . 化石遗存
  • 2. “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句中“商朝的书面语”(如右图)具体指( )

    A . 甲骨文 B . 大篆 C . 小篆 D . 隶书
  • 3. 史书记载: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都筹集不出来。即位的周桓王只能派人去鲁国,析求鲁国出些财物办丧事。此事说明东周初年( )
    A . 周天子在经济上依附强大的诸侯国 B . 周天子已不能对各诸侯国发号施令 C . 诸侯成为霸主,开始左右周天子 D . 诸侯国对周天子已不存在纳贡的义务
  • 4. 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 . 弱肉强食 B . 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 . 逐渐趋于统一 D . 适者生存
  • 5. (2021七上·高州期中) 《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该材料反映了(   )
    A . 齐桓公称霸 B . 楚庄王称霸 C . 晋文公称霸 D . 勾践称霸
  • 6. 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
    A . 百家争鸣的局面 B . 诸侯争霸的局面 C . 竞相改革的局面 D . 商业繁荣的局面
  • 7.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相互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
    A . 孔子 B . 墨子 C . 老子 D . 韩非子
  • 8. “尊王攘夷”“问鼎中原”“卧薪尝胆”等成语反映了春秋时期最主要的特点是( )
    A . 周王室衰微 B . 奴隶制建立 C . 诸侯争霸 D . 封建制形成
  • 9. 《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经使用铁农具耕种土地,这是我国有关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的最早的文字记载。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58件。材料说明春秋时期( )
    A . 铁器的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 . 我国已出现铁质农具 C . 铁质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 . 铁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 10.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早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表明都江堰( )
    A . 主要功能是防洪 B . 工程浩大,设计科学 C .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 . 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 11. “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 .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 . 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C .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 . 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 12. 据说,秦朝的传国玉玺是用蓝田玉雕琢而成的,上刻文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八个文字应属于那种文字( )
    A . 小篆 B . 隶书 C . 楷书 D . 行书
  • 13. 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见下图),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哪个方面的管理( )

    A . 军事 B . 外交 C . 文化 D . 经济
  • 14. 历史典故中蕴含着许多历史信息。请将下列历史典故按其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A . bac B . acb C . bca D . cba
  • 15.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被征发赴渔阳戍边的900士兵在途中遇大雨,道路不通,不能按时抵达指定地点。而秦法规定,失期要判处斩首之刑。在戍卒中担任屯长的陈胜和吴广号召大家举兵反秦。陈胜、吴广举兵反秦在历史上被称为( )
    A . 巨鹿之战 B . 官渡之战 C . 黄巾起义 D . 大泽乡起义
  • 16. (2021七上·江城期中) 学习历史,首先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时间上应该表述为( )
    A . 公元前3世纪初 B . 公元前3世纪末 C . 公元前2世纪初 D . 公元前2世纪末
  • 17. 据史书记载,汉文帝对自己的陵墓修建,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奢侈、昂贵的装饰,只可用瓦器,可见,汉文帝主张( )
    A . 重用贤才,虚心纳谏 B .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赋税 C . 勤俭治国,反对奢华 D . 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 18. 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
    A . 强化了郡县制 B . 繁荣思想文化 C . 扩大地方权力 D . 巩固大一统
  • 19. (2020七上·陇县期末) 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 汉武帝态度强硬 B . 汉武帝时期的国力强盛 C . 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 . 汉武帝时匈奴实力衰弱
  • 20. 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是从夏朝开始的,开创了中国王位世袭制之先河。它始于( )
    A . 禹传位给伯益 B . 启继禹位 C . 舜传位给禹 D . 商汤灭夏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30 分)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生存在约四、 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头骨、牙齿、下颚骨和躯干骨化石.他们居住在石灰岩的山洞里,用木柴燃火,烧烤食物。

    材料二:下图分别是不同原始聚落遗址建筑复原图

    1. (1) 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它所说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
    2. (2) 材料二的房屋样式分别叫什么?他们分别位于什么遗址?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造这种房屋,适应了怎样的气候?
  •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文明形成)

    材料二:尧知子丹朱之不肖, 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材料三: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细讲中国历史从书·西周史》

    材料四:“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为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

    1. (1) 历史资料来自传说、文物和史书记载。其中哪一种提供的历史信息更可靠?你如何看待传说和历史的关系?
    2. (2) 根据材料二回答,尧将天下授给舜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主,说说西周在政治上推行什么制度?
    4. (4) 据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 2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 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

    材料三:(汉景帝)诏曰:“哝, 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国郡务劝农桑……”

    1. (1) 根据材料地回答,“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和“决裂阡陌”分别指什么?“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是什么?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措施对秦国起到的作用。
    2. (2) 据材料二,说出我国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3. (3) 材料三表明了汉景帝怎样的观点?为此他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举一例说明。综和以上三则材料所述,你认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24. 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学习历史, 需要学习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与方法。评价历史人物,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则:(1)历史原则:将历史人物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2)大节原则: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是否促进了历史的发展;(3)辩证原则:辩证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4)证据原则: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

    对于秦始皇,有人说他是暴君,有人认为他是千古一帝,结合你所学知识,写-段话谈谈你对秦始皇的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