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三单元 /9 /9.3 *声声慢(寻寻觅觅)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3.9.3 *《声声慢(寻寻觅觅)》 ...

更新时间:2022-08-09 浏览次数:2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运用
  • 1.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戚(qī)  寒(huán)  悴(qiáo)  阳(chónɡ) B . 邻(mù)  河(bàn)  息(qǐ)  文(dú) C . (xiào)  混(xiáo)  绥(jìnɡ)  子(xiē) D . (juàn)  承(zhóu)  土(pī)  月(zhènɡ)
  • 2. 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 )
    A . 春花秋月  不堪回首  无语凝噎  和蔼 B . 良晨好景  晓风残月  骤雨初歇  时辰 C . 乍暖还寒  不黯世事  波澜壮阔  谰言 D . 风情万种  寒蝉凄切  罗暮轻寒  凄惨
  • 3.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A . 瑞脑销金兽 B . 东篱把酒黄昏后 C . 帘卷西风 D . 人比黄花瘦
  • 4.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将息:将要休息 B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      憔悴损:枯萎凋谢 C . 次第 , 怎一个愁字了得!     次第:情形 D . 三杯两盏淡酒,怎他,晚来风急!  敌:抵挡
  • 5. 下列词句中,不存在语序倒置现象的一句是( )

    A .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B .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C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D .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 6. 下列词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 .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C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 .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7. 下面是李清照的一首词《浣溪沙》,根据词的意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________,黄昏疏雨湿秋千。

    A . 病起萧萧两鬓华 B . 小院闲窗春已深 C . 江梅已过柳生绵 D . 归鸿声断残云碧
  • 8. 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 . 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低头俯视。 C . “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过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 . 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人忧国忧民的心理。
二、阅读理解
  • 9.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 (1) 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 B . “雁过也”的雁未必相识,却说“旧时相识”,是寄托怀乡之意。 C . “满地黄花堆积”是指残败的菊花堆满地上,“憔悴损”则指菊花枯萎凋谢。 D . “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为收尾妙在不说明一个“愁”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
    2. (2) 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B . 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是李清照早年作品中的代表作。 C . 此词情调感伤哀怨,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D .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 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小题。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 (1) 对《醉花阴》中词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薄雾浓云愁永昼”意思是说秋天日长,从清晨薄雾到入暮浓云,时光难以打发,因而为之生愁。 B . “瑞脑销金兽”意思是香料在香炉中渐渐烧完了。 C . “东篱把酒黄昏后”一句的“东篱”指菊圃。这里化用了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 D .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设想主人公因思念而更显得憔悴的形象,属于虚写之笔。
    2. (2) 下列对《醉花阴》的赏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全词内容单纯,上片主要写秋日无聊秋夜凉,孤寂之感自生。 B . 下片写重阳独酌,倍觉销魂,人比菊瘦。 C . 词中作者善于以正侧结合点染之笔来塑造自我形象,词中对人物的容貌、服饰进行了简约的描述,便使一个闺阁佳人的形象呼之欲出。 D . 全词正笔、点笔是实中有虚,情中有态,因此人物意态、形象立现,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3. (3) “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对句意表达有何作用?
    4. (4) 据元人伊世珍《琅嬛记》所载:“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请问为赵明诚五十首所难掩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究竟好在何处呢?试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 1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感皇恩

    陆游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壮心空万里,人谁许①!

        黄阁紫枢,筑坛开府。莫怕功名欠人做。如今热计,只有故乡归路。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注】①许,赞赏、信任。②黄阁,宰相官署,借指宰相;紫枢,宋代戎服多用紫色,故以紫枢指枢密使。③筑坛,用了汉高祖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的典故;开府,开幕府,置僚属。

    1. (1)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上阙写景视觉与听觉结合,远近上下结合,从秋空到江渚到孤云到雁声,营造了冷清开阔的意境。 B . 杜陵原为西汉宣帝陵寝,在长安附近,而长安又是汉唐旧都,词人用借代修辞手法来借指南宋都城。 C . 上阙以写景起而以抒情终,下阙先抒情后写景,或因景生情,或因情见景,景语即情语,情景交融。 D . 结句“石帆山脚下,菱三亩”,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景,表现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E . 此词通过用典,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引发读者联想,也较好地表达了词人内心深沉的感慨。
    2. (2) 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所抒发的复杂情感。
  • 12.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雨中花

    高观国①

        旆拂西风②,客应星汉③,行参玉节征鞍。缓带轻裘,争看盛世衣冠。吟倦西湖风月,去看北塞关山。过离宫禾黍,故垒烟尘,有泪应弹。

        文章俊伟,颖露囊锥④ ,名动万里呼韩⑤。知素有、平戎手段,小试何难!情寄吴梅香冷,梦随陇雁霜寒⑥。立勋未晚,归来依旧,酒社诗坛。

    【注】①高观国,南宋词人。开禧元年(1205)七月,史达祖随李壁使金祝贺金主完颜

    璟的生辰。吟社词友为他送行,其好友高观国写下本词赠之。②旆:古代旗末状如燕尾的垂毓,此泛指旌旗。③客应星汉,借用“乘槎上天河”典故喻指出使。④颖露囊锥,用毛遂“锥处囊中”之典。⑤呼韩,即汉呼韩邪单于,这里指金主。⑥寄梅句用陆凯自江南寄梅花给范晔的典故,梦雁句用梁简文帝《赋得陇坻雁初飞》“相思不得反,且寄别书归”句意。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旆拂西风……盛世衣冠”用旌旗、“玉节征鞍”、“缓带轻裘”等意象极力渲染了出使场面的宏大非凡,表现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奢侈。 B . “吟倦……关山”句视野开阔,意境高远。词人猜想,西湖边的吟咏作诗,已令友人产生缕缕倦意,正好趁此行一睹北边边塞的关山。 C . “过离宫……泪应弹”承接前句“看北塞关山”,虚写友人出使路上的所见所感,“离宫禾黍”“故垒烟尘”为已废弃的故国宫苑和堡垒工事。 D . “文章……何难”赞扬了史达祖的才能,预示了史达祖能完成任务。“知素有、平戎手段,小试何难”可看出史达祖准备借此次出使消灭金国。 E . “情寄……霜寒”,虽连用典故,但并不晦涩,读者即使不知所引典故,也可从“寄”“梦随”处领会诗意,收到了言简意丰的表达效果。
    2. (2) 作者借本词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 13.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辛弃疾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为了光复大业,他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此时,他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辛弃疾的词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我们仍能从他的词中感受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他本来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南渡后却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橫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辛词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弃疾南归后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_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于是皇帝对他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菩萨蛮》)

    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艰辛”“悲辛”“辛酸”“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南宋朝廷将他闲置了20年。辛弃疾在他的词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且教种芙蓉!”这有点像宋仁宗说柳永:“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真的去浅斟低唱了,结果唱出一个纯粹的词人艺术家。辛与柳不同,他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拍栏杆,大声议政的人。报国无门,他便到赣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咀嚼自己的寂寞。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水调歌头》)

    这真应了他的号:“稼轩”,要回乡种地了。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见山,要言不烦地指出了辛弃疾独特的历史地位:“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 B . 文章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行伍经历、为官经历和词风变化来写的。 C . “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概括了辛弃疾忠心为国却屡遭排挤的原因。 D . 文章通过塑造辛弃疾的形象特征,来揭示他由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辛弃疾不同风格的词作串联起他的人生经历,凸显了辛弃疾的个性风采。 B . 文章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及读者的感受、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 C . 文章引用辛弃疾的词作,调动读者已有的阅读经验,加深读者对词人生平操守的理解。 D . 第三段中“钢刀利剑”和“羊毫软笔”运用比喻修辞,表达作者对辛弃疾的同情和惋惜。
    3. (3)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4. (4) 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三、综合表达
  • 1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上下文文意和句式,在甲、乙两处补写相应的语句。

    在辛弃疾的笔下,江南是女性的,茅檐低小,稻花飘香,柔媚温婉;;落日当楼,断鸿悲歌,拍遍栏杆是志士不尽的慷慨。他是诗人,他更是志士;他是游子,他更是主人。浪漫的低吟也好,慷慨的高歌也罢,柔情万种,壮怀激烈,都是对这一片残山剩水深深的爱恋。

    甲:

    乙:

  • 15. 小明喜欢李清照的词,尤其喜欢其笔下的“黄花”意象。他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哭泣的黄花”,借此抒发一种淡淡的忧伤。另一同学看后,说“哭泣的黄花”应改为“哭泣的易安”,理由是黄花无知无觉,又如何“哭泣”呢?

    小明很不服,请你帮他写段文字反驳这位同学。要求:至少运用一个具体意象,语言有说服力;不超过80个字。

  • 16. “菊花”“梧桐”“雨”是李清照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请将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

    要求: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 17. 某校一中学生喜欢李清照的词,特别喜欢她笔下的“黄花”意象,写了一篇作文,题目定为“哭泣的黄花”,抒发了一种淡淡的忧伤。然而教师阅罢,把“哭泣的黄花”改为“哭泣的易安”,理由是黄花无知无觉,又如何能“哭泣”呢?请针对以上材料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