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二单元 /6 /6.1 芣苢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2.6.1 《芣苢》 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2-08-09 浏览次数:5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运用
  • 1. 下列画线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①薄言采(助词,无实义)

    ②薄言之(选取)

    有诸孙替老人(依靠,依赖)

    ④急炊大饼饥乏(赔偿)

    ⑤多村酤劳苦辛(求取)

    ⑥赋诗汝足精神(爱怜)

    A .   ①③⑤ B . ②④⑥ C . ①③④ D . ②⑤⑥
  • 2. 下列各项中,画线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其闻道也固先吾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B . 吾尝终日思矣                       惑不从师 C . 采采芣苢,薄采之                自本是京城女 D . 而耻学师                              学
  • 3. 下列诗句中,节拍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   欲收/新麦/继陈谷 B . 三夜/阴霪/败场圃 C . 多博/村酤/劳苦/辛 D . 闭廪/归来/真了事
  • 4.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提倡民族精神教育,绝不是_______________,关门自大,遗世独立,而是为了求得将自己民族投入世界各民族之林,_______________,能够与世界各民族_______________,得一平等自由之地位。

    A .   特立独行       激浊扬清       并行不悖 B . 特立独行       激浊扬清       并驾齐驱 C . 抱残守缺       革故鼎新       并驾齐驱 D . 抱残守缺       革故鼎新       并行不悖
  •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卫星激光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传输距离远、保密性好,是建设空间信息高速公路不可替代的手段,也是当前国际信息领域的前沿科学技术。 B . 德国各方尽管对中国投资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但许多中国对德投资成功的案例,不仅扭转了德国企业原来的亏损状况,更赢得了德方的信任。 C . 临床试验的内涵很广,包括预防诊断和治疗等诸多方面,而药物临床试验就是一种评价某种药物的疗效或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的科学研究。 D . 大数据运用有助于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应该进一步扩大数据在高等教育的应用研究,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
  • 6. 下列对《芣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B . 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从一棵一棵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谓一路辛苦,反映出当时的劳动者身负沉重的压迫。 C . 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D . 《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律等方面,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 7.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国风·周南·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B . 《致云雀》是法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抒情诗不朽杰作之一,它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好理想和艺术追求。 C .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登高》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流寓夔州时的作品。 D .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东晋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都是他的代表作。
  • 8. 下列对《芣苢》一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B . 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从一棵一棵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谓辛劳,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 C . 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D . 《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 9. 诗经六义。
    1. (1) 《诗经》“六义”指“”。
    2. (2) 在内容上分为三部分:《风》是;《雅》是周人的,又分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
    3. (3) 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

      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表达出来。

      比:即,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朱熹:“兴者,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二、阅读理解
  •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文氏外孙 入村收麦

    [北宋]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 村酤 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释】①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表兄文同之孙。②博:求取。③酤:酒。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 B . 全诗不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一个“赖”字饱含深情。 C . 第三联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 D . 结尾写了收麦结束后的轻松,“赋诗”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2. (2) 请简要概括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 1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答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 . 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 . 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 . 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2. (2)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 1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 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1. (1) 《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2. (2) 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 (3) 前人说此诗,“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 1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释】①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 . 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 .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 . 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 (2)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14.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豉余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空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注释】①本诗选自《诗经•卫风》,作者应为一位客居卫国的宋国人。②刀:通“舠”,指小船。③崇朝:终朝,来回不过一个早晨。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动人的思乡之歌,作者伫立在河边,眺望家乡,唱出这首诗以抒发胸中的哀怨。 B . 第一章中“一苇杭之”是说用一片芦苇就可以渡过黄河了,形象地表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无比思念之情。 C . 第二章中“曾不容刀”是说黄河那么狭窄,连一只小船都容不下。这是违背生活常识的,作者以此表现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 . 全诗只有两章,却使用了比喻、重章叠句等多种手法。诗歌通过反复问答,倾诉了作者家乡易达却思归不得的苦闷之情。
    2. (2) 有人说本诗的最大艺术特色是“夸张”修辞的运用,请作具体分析。
  • 1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无   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 . 这首诗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 . 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这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表达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 D . 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2. (2) 《诗经》主要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其中的哪种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虽然有关《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仍待细究,但我们有理由认定,“王官采诗”的说法值得注意。“采诗”是从上古传下来的制度,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以此观风俗,察得失。也正因为如此,《诗经》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一部教材,它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丰富和健全他们的知识和情感。

    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产生它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受前贤著述启发,三国吴人陆玑撰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仅提拈出《诗经》中动植物的名称,还附述其样貌、形态、功用和生长环境,有时更综合对比不同地域的不同称呼,以丰富人们对该物之认知。比如《秦风•蒹葭》中第一句“蒹葭苍苍”,陆疏云:"蒹,水草也。坚实,牛食之令牛肥强。青、徐州人谓之蒹。兖州、辽东通语也。葭一名芦,菼一名薍,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则谓之萑。其初生三月中,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著,上锐而细。扬州人谓之马尾。以今语验之,则芦、亂别草也。"明人毛晋据陆疏所作《毛诗陆疏广要》,其中辨蒹、葭之别,并录别名十五种。如此详细的分辨考证,既存注疏者本人的见闻,也有他们思考判断(“验之”)后所得出的结论。

    在这类路径的解析之下,《诗经》成了一种“博物志”。很显然,熟读《诗经》者更易成为博识之人,但绝非仅仅识于“物”而已,先秦以至后世的贵族,还会依据《诗经》所述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因识于"事"而做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就记录了一则与《诗经》有关的“父慈子孝”的故事。魏文侯将自己不太钟爱的太子击封于中山,三年间很少往来。一次太子击遣舍人赵仓唐向文侯进献礼物,文侯问太子平常读什么书,赵答《诗经》;文侯又问太子读哪些篇章,赵答《晨风》《黍离》。熟悉《诗经》的文侯当然知道,《晨风》写的是"未见君子"的忧伤心事,而《黍离》则抒故国之思,于是立刻赐给太子一袭衣裳,并敕令赵仓唐在天明之前一定要送达。太子击受赐开箧之后,发现下裳在上、上衣在下,马上吩咐安排车驾,即要前往晋谒文侯。赵仓唐大惑不解,太子击解释道:君侯赐衣,其实不是让我御寒,而是下令召还,这就是《齐风》中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果然,太子复归其位,父子君臣皆大欢喜。可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王公贵族,常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由此交流沟通,既能矜持含蓄地传递话语,亦使信息交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部教材。 B . 读《诗经》益处多多,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其是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 C . 《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的注解,为人们解读《诗经》及其成书年代提供了思考方向。 D . 魏文侯赐衣给太子击并命令太子击的舍人务必在规定时间内送达,实是魏文侯对太子击的一次考验。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曾先论证《诗经》的认知作用,进而论证《诗经》的交流作用,整体是按照逻辑顺序来推进的。 B . 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论证了《诗经》在“识物”上的作用,使文章内容真实可信。 C . 文章指出《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这是论述《诗经》是“物”与“事”的经典教材的前提条件。 D . 文章引用“父慈子孝”的事例是要论使用《诗经》中的诗句是含蓄地传递信息的途径,并且具有保密性。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经》能够帮助贵族子弟提升自我的认知和情感,因此周王朝统治者派出专人采集歌谣,从而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 B . 在前贤著述的启发之下,陆玑撰成了《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作者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例证来解读《诗经》。 C . 从汉至明,学人对《诗经》中提及的动植物进行了各种详细的分辨与考证,这体现了古人求实严谨的治学精神。 D . 人们可用《诗经》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只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贵族,就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
三、综合表达
  • 17.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最美的水在《诗经》,因为水畔那轻盈的女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18. 班上要组织一次《诗经》中劳动场景的诗歌诵读会,请你为《芣苢》设计一个朗诵脚本,可以从情感基调、重音、语调、语速、停顿等方面设计。
  • 19. 王建的《田家行》也是一首描写农事、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结合课文两首描写劳动的诗歌一起阅读,可看到古人的日常生活和劳作场景,也能体会不同作者在不同诗中寄寓的情感。

    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开头两句运用互文手法,写村里的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 B . 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写出了一派丰收的忙碌场景。 C . 五、六两句从侧面下笔,写村民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 D . 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2. (2) 后人评价这首诗歌“立意精巧,讽刺深刻”,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