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2-08-09 浏览次数:3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祠堂祭祀以血脉为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祭祀先贤,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古代的“宗族”,是有宗子、行宗法、由同一父系成员聚合而成的“血缘—政治”团体。北宋程颐在士大夫阶层里倡导宗族祭祀,到了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叫敬宗;祭祀共同的先祖以聚合族人,即收族。敬宗收族,使宗族不仅成为族人与族人相交流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相沟通的人神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宗子的“族”。这样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称之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就成了一种“血缘—社会”团体。

    祠堂的功能之一就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祠堂祭祀有多种,如季祭、节祭等。不管豪门或是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祠堂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这是一种惩戒不良行为的方式。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条精神联系的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到孝悌之礼等的熏陶。祭祀活动对族中成员起到了效法榜样或约束行为的作用,从而巩固了宗族的血缘关系,并强化了家族的向心力。

    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渗透或暗示着祠堂的功能。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连同牌楼照壁等建筑本身,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壁上刻画的动植物图案,象征着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才能福临;墀头上各式各样的“耕读”字样,引导着后人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读书以立德立行。

    在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尤为深刻。祠堂作为整个家族的聚集活动之所,承担的是弘扬祖先美德、传承“孝礼”文化、维系亲情意义等诸多功能。礼仪和道德结合在一起,进而延伸到更大的范围乃至整个社会,以期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祠堂祭礼,不仅是“情感——道德”性的,而且是“伦理——政治”性的。

    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一种文化虚构。相反,在对亲生父母的爱与敬的仪式中,在对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个宗族伦常尊亲的追溯活动里,以及在对天地诸神的祭拜仪式上,祠堂都关系着古人对于人伦关系、社会结构与政治组织的理解。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如果我国古代乡村没有祠堂,“敬宗收族、亲亲友爱”的礼之精神就没法彰显。 B . 祠堂的功能就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祠堂祭祀有季祭、节祭等多种方式。 C . 祠堂祭祀是中国古代宗族成员之间精神联系的纽带,不管是豪门还是寒族,都十分重视。 D . 祠堂将礼仪和道德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从文章第二段可知,宗族可以是“血缘—政治”团体,也可以是“血缘—社会”团体。 B . 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了祠堂的功能,体现出祠堂对于古代中国人的重要性。 C . 文章第四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表明祠堂的静文化也渗透或暗示着祠堂的功能。 D . 文章第五段采用因果论证的方法强调了祠堂祭礼的“情感—道德”功能。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祠堂非文化虚构,古人对于人伦关系、社会结构与政治组织的理解,都在那里有所呈现。 B . 祠堂祭祀,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犯错的族人不得参与,以此惩戒不良行为。 C . 祠堂祭祀可以对族中成员起到效法榜样或约束行为的作用,从而强化家族的向心力。 D . 涵盖浓厚道德观念与地域民俗的祠堂建筑及其装饰,都可以看作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从整体上看,红色旅游景区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注重游客体验是助力红色旅游的重要措施之一。据统计,2020年暑假,红色旅游景区“80后”“90后”“00后”出游人群占比49%,成为主力人群。红色旅游城市因势利导,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并用生动易懂的方式把它传达给游客。西安和北京之间开行的Z44/3次火车,专门设置了“学唱陕北歌”“梦回延安”等多个红色文化主题宣传板块,游客一上车就可感受浓浓的陕北风情和火热的红色文化。红色旅游景区还利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3D体验等先进技术,增强用户体验,满足年轻人需求。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和电影也带火了一些红色旅游地,使其成为“网红”景点。

    红色旅游越来越红火,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人有着奋进向上的旅游需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人在分享新中国的辉煌成就时,也对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精神充满敬仰。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的出现,进一步激发人们了解共和国奋斗历史的热情,让红色旅游大放光彩。

    (摘编自何欣禹《红色旅游越游越精彩》)

    材料二:

    2021年“五一”假期,名人故居类景区受到了年轻游客追捧。而“CITYWALK”(城市漫步)等新潮玩法,带动了城市观光类景点门票订单上涨,标志性高层建筑的观景台成为年轻游客拍照打卡的热门选项。海洋馆、游乐园等亲子游热门景点也迎来大幅上涨。

    (摘编自李培乐《红色旅游成年轻人旅行新风尚》)

    材料三:

    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把红色旅游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以新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比如,井冈山通过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设计内容新颖、寓教于乐、寓学于游的红色培训系列课程,推出“吃一顿红米饭,唱一首红军歌,走一趟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传统课,扫一次红军墓”的“六个一”活动,使旅游过程动静结合、劳逸结合,有体验,有思考,受到广大游客特别是青少年的欢迎。

    面对游客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近年来,江西将红色旅游与绿色、古色相融合,打造复合型旅游产品、线路。比如,赣南一些县市充分利用红色旅游带来的“人气”,整合和提升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和其他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了客家民俗风情游、赣南脐橙文化节等旅游活动,有效丰富了游客的选择。

    在全国首创推出“江西风景独好”旅游特卖会全新宣传营销模式,前往北京、福州、厦门等60多个城市举办特卖活动,让利热卖旅游线路和产品,实现了旅游品牌推广与旅游产品营销的结合。他们组织推进全省旅游推广“四个一”工程,营造浓郁的红色旅游发展氛围。

    (摘编自朱虹《红色旅游贵在创新》)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020年暑假期间,红色旅游景区“80后”“90后”“00后”出游人群占比49%,表现出红色旅游的年轻化的趋势。 B . 中国人骄傲于新中国成就,敬仰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精神;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人们再燃了解共和国奋斗历史的热情。 C . 城市漫步等新潮玩法的出现,带动了城市观光类景点门票订单的上涨,表现出内容新颖、寓教于乐、寓学于游的特点。 D . 井冈山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推出了富于特色的“六个一”活动,使旅游过程动静结合、劳逸结合、学思结合。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人有奋进向上的旅游需求,加之旅游景区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注重游客体验、贴近游客需要,因此文化旅游愈发红火。 B . 2021年“五一”假期,名人故居、城市观光景点广受欢迎,而海洋馆、游乐园等亲子游景点无人问津。 C . 红色旅游景区突出文化内涵,采用生动易懂的方式,利用先进技术,为红色旅游再添助力。 D . 赣南一些县市充分利用红色旅游带来的“人气”,整合和提升红色旅游资源,打造出复合型旅游产品、线路,有效丰富了游客的选择。
    3. (3) 从材料来看,怎样才能促进红色旅游在相应景区健康快速发展?请简要分析。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王全

    汪曾祺

    王全,又叫偢六。这地方管缺个心眼叫“偢”,读作“俏”。王全行六,据说有点缺个心眼,故名“偢六”。他是个老光棍,已经四十六岁了,有许多地方还跟个孩子似的。也许因为如此,大家说他偢。

    他常到业余剧团看戏,——在农闲排戏的时候。有时也帮忙抬桌子、挂幕布,有时会发些议论,最常用的是:“看看!”

    不知道究竟为什么,他不当饲养员了。他跑到生产队去,说:“哎!我不喂牲口了,给我个单套车,我赶车呀!”马号的组长跟他说,没用;生产队长跟他说,也没用。于是就如他所愿,让他去赶车,把原来在大田劳动的王升调进马号喂马。

    我参加劳动,有时去跟车,常常跟他的车。他嘴上是不留情的。我上车,敛土,装粪,他老是回过头来眯着眼睛看我。有时索性就停下他的铁锹,拄着,把下巴搁在锹把上,歪着头,看。而且还非常气愤,却又压抑着只从胸膛里发出声音“嗯!”,忽然又变得非常温和起来,很耐心地教我怎么使家伙。“敛土嘛,左手胳膊肘子要靠住胳膝,胳膝往里一顶,借着这个劲,左手胳膊就起来了。嗳!嗳!对了!这样多省劲!是省劲不是?像你那么似的,架空着,单凭胳膊那点劲,我问你:你有多少劲?一天下来,不把你累乏了?”慢慢地,我干活有点像那么一回事了,他又言过其实地夸奖起我来:“不赖!不赖!像不像,三分样!你能服苦,能咬牙。你是个好样儿的!毛主席的办法就是高,——叫你们下来锻炼!”

    他的车来了,老远就听见!不是听见车,是听见他嚷。他不大使唤鞭子,除非上到高坡顶上,他的青马实在需要抽一下,才上得去,他是不打马的。

    有一回,从积肥坑里往上拉绿肥,马怎么也拉不上去。他拼命地嚷:“喔喝!喔喝!咦喔喝!”

    他生气了,拿起鞭子。可忽然又跳在一边,非常有趣地端详起他那匹马来,说:“笑了!噫!笑了!笑啥来?”

    这可叫我忍不住扑哧笑了。马哪里是笑哩!这是叫嚼子拽的在那里咧嘴哩:这么着“笑”了三次,到了也没上得去。最后只得把装到车上去的绿肥,又挖出一小半来,他在前头领着,我在后面扛着,才算上来了。

    我问过他为什么不当饲养员了,他不说,说了些别的话。

    他说马号组的组长不好。什么事都是个人逞能,不靠大伙。旗杆再高,还得有两块石头夹着;一个人再能,当不了四堵墙。

    可是另一时候,我又听他说过组长很好,使牲口是数得着的,又会修车,又说他很辛苦,晚上还老加班……

    他说,喂牲口是件操心事情。要熬眼。马无夜草不肥,要把草把料——勤倒勤添,一把草一把料地喂。牲口嘛!跟孩子似的,一黑夜你就老得守着侍候它,甭打算睡一点觉。

    他说得最激动的是关于黑豆。他觉得牲口吃了黑豆好。

    “每年我都说,俺们种些黑豆,种些黑豆。——不顶!”

    我说:“你提意见嘛!”

    “提意见?哪里我没有提过意见?——不顶!马号的组长!生产队!大田组!都提了,——不顶!提意见?提意见还不是个白!”

    “你是怎么提意见的?一定是也不管时候,也不管地方,提的也不像是个意见。也不管人家是不是在开会,在算账,在商量别的事,只要你猛然想起来了,推门就进去:‘哎!俺们种点黑豆啊!’没头没脑,说这么一句,抹头就走!”

    “咦!咋的?你看见啦?”

    “我没看见,可想得出来。”

    他笑了。

    这是春天的事。冬天里,发生了这么一场事,他把王升打了。

    王升负责喂马后,慢慢地,车倌就有了意见,因为牲口都瘦了。他们发现他白天搞吃的,夜里老睡觉。喂牲口根本谈不上把草把料,大碗儿端!不仅如此,王全还发现,王升偷马料!王全找到

    王升,大拳头没头没脑地砸下来,打得王升孩子似的哭,爹呀妈的乱叫,一直到别人闻声赶来,剪住王全的两手,才算住。

    王全又去喂马了!

    王全喂了牲口,生产队就热闹了。三天两头就见他进去:

    “人家孩子回来,也不吃,也不喝,就是卧着,这是使狠了,累乏了!告他们,不能这样!”

    “人家孩子快下了,别叫它驾辕了!”“人家孩子”怎样怎样了......我在这个地方待了一些时候了,知道这是这一带的口头语,管小猫小狗、小鸡小鸭,甚至是小板凳,都叫作“孩子”。但是这无论如何是一种爱称。尤其是王全说起来,有一种特殊的味道。那么高大粗壮的汉子,说起牲口来,却是那么温柔。

    我离开这个农业科学研究所已经好几个月了,王全一直在喂马。现在,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就正在喂着马。夜已经很深了,这会,全所的灯都一定已经陆续关去,马圈的灯还亮着。灯光照见槽头一个一个马的脑袋。它们正在安静地、严肃地咀嚼着草料。时不时地,喷一个响鼻,摇摇耳朵,顿一顿蹄子。偢六——王全,正在夹着料笸箩,弯着腰,无声地忙碌着,或者停下来,用满怀慈爱的、喜悦的眼色,看看这些贵重的牲口。

    王全的胸前佩着一枚小小的红旗,这是新选的红旗手的标志。

    “看看!”

    一九六二年五月二十日夜二时(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一人称的叙述给故事增加了真实感,故事围绕着“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展开,使结构更加紧凑。 B . 小说对王升的着墨并不多,偷懒耍滑、偷窃马料的王升对主要人物王全的形象塑造起到了衬托作用。 C . 和“我”一起劳动时,王全有时停下铁锹,歪头看“我”,他觉得“我”干活不像样,对“我”偷懒的行为感到气愤。 D . 小说结尾部分细腻的场景描绘是“我”的诗意想象,以“看看”二字来收尾,生动传神,余韵悠悠。
    2. (2) 王全的“偢”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3. (3) 汪曾祺认为“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小说的魅力之所在首先在于小说的语言”。请结合本文简要赏析汪曾祺小说的语言魅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崐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 , 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B .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C .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D .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左庶长,官爵名,掌军政大权,商鞅变法后,庶长虚化为军工爵位,不再有实职权力。 B . 太子,古代由现任君王册立的王位继承人,由君王的嫡长子担任,其地位次于君王。 C . 黥,《说文解字》有言“黥,墨刑在面也”,就是古代一种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的刑罚。 D . 四海,泛指天下、全国,如《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中的“四海”也有此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卫鞅想要变法,却遭到大臣甘龙的反对,卫鞅便用“智者”“愚者”和“贤者”“不肖者”之论,成功说服了秦孝公支持他变法。 B . 卫鞅立木南门,招募能徒者并予奖励,是为颁布新法做准备,他认为必须先在百姓心中树立信誉,才能确保新法顺利实施。 C . 新法初行,太子犯法,卫鞅认为王子犯法与民同罪,虽不能对太子施刑,但却对太子的两位老师处以刑罚,以示执法公正。 D . 新法施行十年,乡邑得到很好的治理,卫鞅却斥责一些说变法好的人,将他们迁徙到边境,是因为这些人当初说变法不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②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释】①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对杜甫的思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此诗作答。②何逊在扬州:何逊在扬州见梅花盛开,作有《咏早梅》一诗,何逊是杜甫所喜爱的南朝梁代的诗人。③此时:指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末、二年(761年)初,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多难之际,裴杜二人又都来蜀中万里作客。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将裴迪与何逊相比以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以此来表达对裴迪和他所赠之诗的推崇。 B . “此时对雪遥相忆”是说裴迪送客时雪中遇梅,突出梅之洁白,衬托裴迪的高洁情操;颔联承“动诗兴”而来,遥想裴迪对自己的相忆,突出了诗人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谊。 C . 颈联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思乡,渴望与亲人团聚。 D . 尾联描写江边梅花,渐趋吐蕊,朝朝暮暮,催得作者白发丝丝,繁霜染鬓。
    2. (2) 诗歌尾联中“朝夕催人自白头”,诗人“白头”因哪些复杂的情感而催?请结合全诗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归去来兮辞》诗中陶渊明用“”对历史和现状进行对比,否定了过去肯定了现在。
    2. (2) 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 (3) 杜甫《登高》中“”两句道出了郁结在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表达了难以排遣的无限悲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22年初,改编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的电视剧《人世间》“火”了,好评不断,             。在春节期间作者梁晓声做客“学习强国”,与读者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对于《人世间》的创作初衷,他想让“八零后”至“零零后”的年轻一代知道爷爷辈们是怎样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             。他认为“改革开放不是嘉年华”,工人阶级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时代重压,改革开放的车轮从他们缓缓弯下的脊背上驶过,所以说工人阶级是无上光荣的,也是经历过时代阵痛的。

    《人世间》通过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通过人物、时代成长,体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梁晓声认为时代变迁不是断层,(   )正如原著封面所题“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遵循着“光字片”周姓人家的命运轨迹,在五十年             的时代进程中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人民史诗,作品展现了一代代中国人对“时代”“好人”“奋斗”的价值追求,呈现了“中国故事”中的             , 以及“最中国”的情感表达和广泛的文化认同、集体共识。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高潮迭起  筚路蓝缕  新旧嬗变  市井气息 B . 跌宕起伏  砥砺前行  沧海桑田  家长里短 C . 高潮迭起  砥砺前行  沧海桑田  家长里短 D . 跌宕起伏  筚路蓝缕  新旧嬗变  市井气息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新的一代也是父母的孩子,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 B . 而是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新的一代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他们也是父母的孩子。 C . 新的一代也是父母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 D . 而是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新的一代也是父母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人世间》通过对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成长、时代变迁中展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B . 《人世间》通过对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成长、时代变迁中体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C . 《人世间》通过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时代变迁中展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D . 《人世间》通过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时代变迁中体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陆上丝绸之路主要运输丝绸,①             , 因此,很多人称海上丝绸之路是陶瓷之路。汉魏之后,每个朝代都有代表性的陶瓷,其中②             。唐越瓷与当时的饮茶风尚相关。为文人学士所喜用,并传播至东西洋。唐三彩与盛唐的恢宏气象契合,如三彩马体现了唐朝的国力的强盛,三彩骆驼③             , 三彩人俑展示了唐朝生活的富足。唐三彩在唐朝盛行并广泛使用,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唐朝国力强盛,对外交流频繁,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文学艺术百花齐放,工艺制造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有一种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的陶瓷非常盛行,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瓷称为“唐三彩”。它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在唐代以前,陶瓷一般只有单色釉,最多是两色釉,而唐三彩出现,才有了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时运用的实例。它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形态自然。色泽艳丽多变,有原色、复色、兼色。如今,随着人们对唐三彩等传统艺术越来越重视,以及唐三彩复原工艺的发展,唐三彩已成为家居装饰、馈赠亲友的良品。

    1. (1) 在上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根据上文第二段内容,给“唐三彩”下定义。要求语言简明,内容贴切。
四、作文(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泽东在《心之力》一文指出:大凡英雄豪杰,高节俱从毫末生,确立伟志,发其动力,则可摧陷廓清,一往无前。

    毛主席的这句话在21世纪的当下仍能给我们深刻启示。校报“青年论坛”栏目即将举办新一期研讨活动,请你依据上述材料给你的启示,以嘉宾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