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对...

更新时间:2022-08-10 浏览次数:4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君子”主要是指道德完善、品行高尚的人,而“中华传统君子人格”主要是指儒家的做人理想。具体来说,就是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君子人格论。“天人合一”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思想,也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必备境界。

      君子知天。儒家所谓君子知天,主要不是指科学意义上的探究天象,而是为了解道德是从哪里来的,从而更好地实践道德。在孟子看来,好逸恶劳、追求肉体享受,“君子不谓性也”。(《孟子·尽心下》)所谓“人性”是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特有的性,这种特有的性,在孟子看来就是“仁、义、礼、智”。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天赋的人性。他打比方说,人们见到一个小孩子即将掉到井里,就会情不自禁地想救这孩子,这并非为了沽名钓誉,而纯粹是发自人本能的一种“不忍人之心”和“恻隐之心”。这种天然的同情心就是人性,也就是天赋之性。孟子认为,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乃是“四德”(仁义礼智)的端芽。人有此四性,就好比人有四肢一样。人四肢能运动,这是身体的本能;人有仁义礼智“四端”,这是心灵的本能。有这种心灵本能而不去发挥,就如同有四肢而不运用一样,这等于是自残。实践“仁义礼智”四种德性,并让其发扬光大,就是实现了人的天性。实现了天性就等于与天合一,进入天人一体的境界。

      君子下学而上达。孔子主张“下学而上达”。孔子重视“上达”,这个“上达”即是指君子上通天理,即上知仁义礼智来自人的天性,从而实践这种天性。与之相对的“下达”是指小人只知徇口腹之欲,境界卑下。孟子将人的耳、目、口、鼻、四肢等器官称之为“小体”,将心称之为“大体”,“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孟子·告子上》)孔子又强调“下学”的重要性。“下学”就是下学人事,学做人的道理。儒家十分强调“下学”的工夫,因为生而知之能上达天理的人不多,多数人还是普通资质,而要通过学习而加强道德修养。“下学”的目的是“上达”,反过来说,“上达”也即在“下学”之中。《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首重一个“学”字,说明学习对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当然,儒家所谓“学”与当今所谓“求知”不尽相同,其主要还是道德伦理之学,目的是做一个“下学而上达”的君子。

       君子乐天。“乐天”也是君子“天人合一”的应有之义。《周易·系辞》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的德行是使万物能够生存,君子取法于此,存此仁心,即与天地合一。与天为一,即进入人生乐境。孟子有“人爵”“天爵”之分。“人爵”就是人的社会地位如官位等,普通人都以此为光荣而追求;所谓“天爵”就是大自然(天)赋予人的无比宝贵的德性。“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孟子·告子上》)“乐善不倦”是人的天性,实践此宝贵的天性,人就会无比的快乐。

        君子知命。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个“命”字即是指“天命”。这个“天命”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天”赋予人的一切特质,主要是指仁义礼智人性四德。第二层含义就是世俗所谓“命运”,指人一生的贫富贵贱、运气好坏等。富贵利达等身外之物,并不是个人想求就一定能求得到的,个人是否富贵利达是由命决定的,这个命也是来自天。人顺从天命,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也有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的意味在内。“君子知命”既要知天所布命于人的仁义礼智四德,发掘人的内在的优良品质,这个可以操之在我;又要在富贵利达、得失顺逆等个人境遇方面顺应命运的安排,不能患得患失、怨天尤人。能做到这两点,就是君子知命,知命也就进入了天人合一之境。

    (摘编自武道房《试论中华传统君子人格》)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类所特有的天性,而动物是没有的。 B . 儒家的“学”主要是指道德伦理之学,即通过学习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C . 儒家认为“下学”的目的是“上达”,而“上达”也在“下学”中。 D . “君子乐天”中的“乐天”的意思同现在的“乐观”“快乐”相近。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二段主要通过引用和比喻的论证手法,论述“知天”是君子实践道德、实现天性的基础。 B . 第三段对“上达”和“下达”、“小体”和“大体”进行对比,使君子、小人的境界高下立判。 C . 文章多处点明引文的出处,并使用“主要”“不完全”等词语,都体现了论证的严密和准确。 D . 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君子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基础、路径、表现等,逻辑上逐层递进。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人合一”之境是儒家的做人理想之一,是中华传统君子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B . “君子知命”既包括君子要努力发掘内在优良品质,也包括君子不追求富贵利达。 C . 儒家认为的“顺从天命”与“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之意有些类似,不完全消极。 D . 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的言论,也可以证明儒家仁义礼智是天赋人性的观点。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一:

      最近,上海浦东新区周浦镇的海棠名苑三期小区因“每日疫情播报”走红。该小区共有61个楼栋、1175户、4000多个居民,而居委只有6名社工。随着小区防疫工作量的激增,有200多位居民站出来做志愿者。要管理好这些志愿者,充分利用他们的热情和才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4月5日,有位一向热心小区工作的楼长,给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张宇转发了一篇文章“致疫情中上海居委的建议书”。他看后决定重新调整思路,把公司的扁平化管理,引入到社区管理当中。

      居委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建立了防疫物资专管组、生活物资团购组、紧急就医报备组等多个小组。志愿者按照个人意向和能力,选择加入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都选出一至两位负责人,直接与居委对接。接着,居委根据居民的反映,做了“疫情动态播报”“物资需求团购信息播报”等公告,数据每天更新,将小区防疫工作透明化。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4.17)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无论是进店,出行都需要“扫码”。不少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感到不便,每次都需要手动填写资料,费时费力。为破解老年人“扫码”难题,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幹尔族区通过与公安部门防疫大数据对接,运用数字技术手段,给无智能手机人员生成二维码,并制卡发放。目前,当地已制发6000余张二维码卡片,供60周岁以上人群使用。近期将补充发放9000余张二维码卡片,供老人、学生等群体使用。这一“反向扫码”举措,既有效破解了老年人扫码难题,也让防疫变得更加精准高效。

    (摘编自《天水日报》2022.4.16)

    材料三:

       3月中下旬以来,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多地暴发。因一些地方疫情防控举措升级,部分地区陆路运输受到影响,货运物流不畅。

      有司机向记者反映,“3月中旬开始,高速下不去,服务区不让停。有当地货主给办的通行证,但也不让下高速,只能空跑一趟。”一位物流企业的负责人表示,货车开到目的地下不去车、卸不了货的情况越来越多,空跑概率为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甚至更高。部分基层干部也认为,物流不畅通的原因在于,各地在防控政策上层层加码,各自封闭。此外,由于统筹不够,各地各自为政,缺乏信息共享和统一稳定的政策。

      4月初,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切实做好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力畅通交通运输通道,优化防疫通行管控措施。近日,交通运输部紧急部署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和收费站关停情况自查自纠。截至4月14日24时,各省(区、市)高速公路共关闭收费站396个,比4月10日减少282个,下降了41.59%:共关停服务区140个,比4月10日减少224个,下降了61.54%。

    (摸编自新华社《疫情下物流堵点调查》)

    材料四:

      近段时间,深圳全力打好疫情防控硬仗,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与病毒竞速。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邹和群教授团队联合深圳国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等,开发了一种新型超快速病毒核酸检测全自动系统。该系统实测显示从上机到检测结束,全程在25分钟内完成。在与市面上其他检测仪器系统的性能比对测试中,该系统在检测的准确度和灵敏度上表现优异。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人体温度的集中监控提出了高要求。基于此,深圳大学教授张学记带领团队攻坚,开发出连续监测体温的医疗级电子体温计(2g),通过APP将温度信号进行处理、显示和存储。同时,团队开发的系统还具备远程监测、温度高温提醒、事件记录等功能,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22.4.8)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海浦东新区海棠名苑三期小区居委根据工作需要,引入扁平化管理,对疫情动态和物资需求团购信息进行每日播报,将小区防疫工作透明化。 B .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已制发6000余张供60周岁人群使用的二维码卡片,这一举措破解了当地老年人的“扫码”难题,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C . 有物流企业的负责人反映,疫情期间,公司的经营压力明显增大,因为货车开到目的地下不去,车卸不了货的情况越来越多,空跑概率为1/3至1/2,甚至更高。 D . 鉴于疫情对人体温度集中监控提出高要求,张学记团队开发出可通过APP将温度信号进行处理、显示和存储的连续监测体温的医疗级电子体温计(2g)。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上海疫情防控中,海棠名苑三期小区共有5%的居民加入志愿者队伍,在小区管理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B . 疫情期间,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与公安部门防疫大数据对接,利用“反向扫码”技术,让防疫更加精准高效。 C . 为保障疫情期间货运物流畅通,交通运输部紧急部署自查自纠,各地高速公路关停收费站和服务区的数量大大下降。 D . 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邹和群教授的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超快速病毒核酸检测全自动系统,加快了核酸检测的速度。
    3. (3) 在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的前提下,如何做才能更好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知识

    沈从文

           哲学硕士张六吉,长江中部某处小地主的独生子,年龄恰满二十岁,那年正是“五四运动”的一年。他觉得在小城里呆毫无意义,弄了一笔钱,离开了家乡。

      他出外目的在寻求知识,十多年来所得到的知识,当真也不少了。凡是好“知识”他差不多都知道了。在国内大学毕业后又出国,在某国一个极负盛名的大学里得了学位。他的论文为“人生哲学”,他的学问成就,是那大学研究院一个导师尽力指导的,那是个世界知名的老博士。他信仰这个人如一个神。

      他想把自己所学贡献社会,一时却找不着相当工作。他心想不如回到我那个“野蛮”家乡吧。

    他记起家乡有点忧郁,以为一面是一群毫无教育的乡下人,一面是他自己。要说话,无人了解;有意

    见,无人来倾听。他觉得孤独。

      离家乡三天路上,见一坝山田中有个老农夫在锄草,大路旁树阴下却躺了个青年男子,从从容容在那儿睡觉。他同那老农攀谈:“天气热,你年纪一大把了,怎不休息休息?”

     “要吃的,无办法,热也不碍事!”

     “你怎不要那小伙子帮一手,却尽他躺在树阴下睡觉?”

      那老的仍然同先前一模一样的,从从容容的说道:“他死了,先前一会儿被毒蛇咬死了。”

      他吓了一大跳,细看躺下这一个,那小子鼻端上有个很大麻苍蝇。果然人已死掉了。赶忙问:“这是谁?”

      老农夫用手抹了抹额上汗水,走过树阴下来吸烟。“他是我的儿子。”说时,把苍蝇逮住了,摘下一张桐木叶,盖到死者脸上去。

     “是你的儿子!儿子死了你不哭,你这个老古怪!”

      老农夫像是自言自语:“世界上哪有不死的人,天早地涝我们就得饿死,军队下乡土匪过境我们又得磨死。好容易活下来,一死也就完事了。人死了,我坐下来哭他,让草在田里长,好主意!”他看到老农夫的样子,要再说几句话也说不出口,老农夫却又下田赶活去了。张六吉临走时,老农夫说:“你过前面寨子,第三家门前有个土坪坝,是我的家。我姓刘,名叫老刘,见我老婆就便告她一声,说冬福死了,送饭时送一个人的饭。”他想,“你这老糊涂老古怪!儿子被蛇咬死了,满不在乎,还有心吃中饭,还吝啬另一个人的中饭!”

      到土坪坝里,看到两个妇人正在磨石旁磨碎豆子。他问两个妇人,刘家住在什么地方。两个妇

    人说自己便是刘家人,问有什么事。“我只是来传个话儿。”他说得那么从容,“你们家儿子被蛇咬

    死了!”

      他看看两个妇人又说下去,“那小伙子被蛇咬后死在大路旁,你们当家的要我捎个信来……”

    两个妇人听了,颜色不变,答应了一个“哦”字,仍然不离开那磨石,还是把泡在木桶里的豆子,一瓢一瓢送进石孔里去,慢慢的转动那磨石。

      那份从容使传话的十分不平。他说:“你们不相信我的话?你们去看看,是不是当真有个人死在那里!”

      年纪老些的妇人说:“怎不相信?死了的是我儿子,不死的是我丈夫。两人下田一人被毒蛇咬死了,这自然是真事!”

      “你不伤心,这件事对于你一定——”

       “我伤什么心?天早地涝我们就得饿死,军队下乡土匪过境我们又得磨死。好容易活下来!人死了,我坐下来哭,对他有何好处,对我有何益处?”

        那老年妇人进家里去给客人倒水喝,他问那个年轻的妇人,死者是她什么人。

       “他是我兄弟,我是他姐姐。”

       “你是他姐姐?同气连枝的姊弟也不伤心?”

       “我为什么伤心?我问你……”

       “你为什么不伤心?我问你。”

       “爸爸妈妈生养我们,同那些木簰完全一样。入山研木,缚成一个大筏。我们一同浮在流水里,忽然风来雨来,木筏散了,有些下沉,有些漂去,这是常事!”

      一会儿,来了一个年纪二十来岁的乡下人,女的向那男子说:“秋生,你冬福哥哥被蛇咬死了,

    就是这个先生说的。”

    那小子望了望张六吉:“是真的假的?”

    “真的!”

    “那真糟,家里还有多少事应当做,不小心给一条蛇咬死!”

    张六吉以为这一家人都不近人情,只这后生还有点人性。看看后生神气很惨,以为一定非常

    伤心。

    “你难受,是不是?”

    “他死了我真难受。”

    “怎么样?你有点……”

       屋后草积下有母鸡生蛋,“咯咯大”只是叫,年轻的妇人拖围裙擦手赶过屋后取热鸡蛋去了。后生望望陌生人,悄悄说:“他不能这时就死,他得在家里做事,……我那糊涂哥哥死了,把我们计划完全打破了……”他说明这件事原是两人早已约好了的。

       他说了一件什么事情?不用问,反正这件事使张六吉听到吃了一大惊。乡下人那么诚实,他不能不相信那乡下人说的话。他心想,“这是真的假的?”

       临走时他自言自语说:“这才是我要学的!”到了家乡后,第一件事是写信给他那博学的先生说:“老骗子,你教我十来年书,还不如一个大字不识的乡下人聪明。你所知道的全是活人不用知道的,人必须知道的你却一点不知道!”第二件事是把所有书籍全烧掉了。

       他就留在那个野蛮家乡里,跟乡下人学他还不曾学过的一切。不多久,刘家那小子来找他,两人就走了。走到哪儿去,别人都不知道。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的主线故事是张六吉回乡奇遇,叙事遵循时间脉络,以第三人称为叙述主体,向读者展示了大多数人闻所未闻的风俗人事。 B . “天旱地涝我们就得饿死,军队下乡土匪过境我们又得磨死”,小说借人物之口表现农民生活的艰难,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C . 刘家后生对张六吉说了什么,读者不得而知,但此后张六吉写信骂先生、烧书、出走,说明两人交流的内容促进了张六吉知识观的转变。 D . 小说突破常规的写法,没有严谨的结构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呈现给读者的是乡村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
    2. (2) 主人公张六吉获取知识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简要分析。
    3. (3) 小说的结局有哪些必然性?蕴含作者怎样的深意?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侠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者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祸以徽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

           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书,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

           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从上羽猎,游观侈靡,穷妙极丽,以为尚泰奢丽夸诩,非尧、舜、成汤、文王三驱之意也。故聊因《校猎赋》以讽。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

           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氏诋誉圣人。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及太史公记六国,历楚、汉,论麟止,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故人时有问雄者,常用法应之,撰以为十三卷,象《论语》,号曰《法言》。

    雄以病免,复召为大夫。家素贫,嗜酒,人希至其门。刘歆亦尝观之,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向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雄笑而不应。年七十一,天风五年卒。

    时,大司空王邑谓柜谭曰:“子常称扬雄书,岂能传于后世乎?”谭曰:“必传,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选自《汉书·列传·卷八十七上下·扬雄》)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B . 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C . 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D . 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起于战国,盛于两汉,讲究文采、韵律,多采用铺陈叙事的手法,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B . 三驱,古代王者田猎之制。谓君王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也指一年以春、秋、冬三次出猎为度。 C . 法言,为扬雄模仿诸子百家而作。“法”有准则和使物平直的意思,“法言”就是作为准则而对事情的是非给以评判之言。 D . 大夫,古代职官的级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扬雄勤学好思,好古乐道。扬雄小时候博览群书,喜欢深沉的思考,喜好辞赋,不读非圣贤之书。后来,仿照经典进行创作。 B . 扬雄积极入世,心系社稷。他跟随成帝游猎,认为排场过于奢侈,不是古代明君的射猎之道,并创作了《校猎赋》进行讽谏。 C . 扬雄淡泊宁静,不为利禄。丁明、傅晏等人专权,那些趋附于他们的人,有的官至二千石,但他却起草《太玄》,用以自守。 D . 扬雄作品问世,声名远扬。《太玄》《法言》等作品相继问世,虽然深奥难懂,时人仍然十分推崇,并且相信其能流传于后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微名当世。

      ②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氏诋营圣人。

  • 5. 古代诗歌阅读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 (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人通过“雪”“寒灯”“漏声”“月”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B .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与“梦游处、不知何地”形成照应,在欲扬先抑的跌宕中,凸显自己梦游之所在。 C . “铁骑无声望似水”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D . 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2. (2) 本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李商隐的《锦瑟》中,“”两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出来的情感,让人感动。
    2. (2) 《氓》中“”和““两句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表现出订婚后女子对男子思念之切,用情之深。
    3. (3) 《道遥游》指出,鹏鸟只能在特定时期飞离北冥,即“”;其实“野马”“尘埃”也一样,是“”的结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人的生活环境,_____________会影响他的一生。我是在天津鼓楼一带长大的,从小就把闲逛当作一种乐趣。附近有一条古文化街,街上的店铺_____________,热闹极了。有位篆刻的老人家,白发苍苍,善用小篆,笔法圆熟道劲。还有写毛笔字的张先生,人很清瘦,身后挂着颜体、欧体的条幅,除了写字,还会算命。在沿街的茶馆里,有扣人心弦的评书,到周末还有京剧,从黄昏到夜半,人流络绎不绝。很小就从课本上知道,(              ),然而,长期泡在园子里,我印象中的京剧,是一上台就满脸大汗的高个子青衣,是那把经常断弦的黑色京胡,还有每次给客人送来茶汤都会跟着叫几声好儿的白胖小哥。拐过去,还有一条街道,专门出售旧衣服或者加工衣料,所以叫估衣街。这些店铺里的裁缝,可以和五大道的洋人_____________,绣在旗袍上凤凰_____________。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 往往    触目皆是     比肩    翉栩如生 B . 常常    触目皆是     媲美    惟妙惟肖 C . 往往    俯拾皆是     比肩    惟妙惟肖 D . 常常    俯拾皆是       媲美     栩栩如生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B . 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C . 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具有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D . 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3. (3) 下列对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提到的小篆,在秦统一六国后,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而到了汉代,通行的主要字体则是隶书。 B . 文中提到的评书有叙事文学的特点,我国古代的叙事文体源远流长,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是《孔雀东南飞》,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唐代的爱情故事。 C . 汉字各种书体的代表性作品大多是靠碑帖保存下来的,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體泉铭》(楷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行书)、颜真卿的《多宝塔》(楷书)等。 D . 文中提到的“黄昏”是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黄昏”的下一个时辰是“人定”。
  • 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在我国的文学传统中,小说戏剧一直被认为是“小道”,而集部的诗和文才向来是文学的“正宗”。

      就诗与文相比,布罗茨基认为:“艺术就其天性,就其本质而言,是有等级划分的。在这个等级之中,诗歌是高于散文的。”但诗人阿赫玛托娃则认为,,她说:“走进散文时似乎有一种亵渎感,而诗歌则不会。”她还说,散文对于她“永远是一种诱惑与秘密”。想想自己,尽管常与散文为伍,有时却显得过于随意,没有散文写作时独有的那种“诱惑与秘密”的感觉。

       曾经,散文写作中出现了抒情散文一说,并大行其道。其实,在我国的文学传统中,散文写作一直就,所谓抒情散文难见其影。,也只会蕴含在叙事之中,如萧红的散文;或在叙事之中含有人生哲思,如孙犁的散文。我的散文是以叙事为主的。我渴望能够将上述几位作家的风格与品质相互渗透,融合一体。

  • 9.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5个字。

      2022年4月16日,在太空遨游半年的神舟十三号飞船在东风着陆场平安降落,太空“出差”的3名航天员程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安全顺利出舱,重回地球的怀抱。离开地球的日子里,神舟十三号创造了一项又一项新的航天纪录:神舟飞船首次太空径向交会对接、中国人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中国女性首次出舱活动、中国人首次在太空过春节、神舟飞船首次快速返回……神舟的凯旋,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也是第6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同时也顺势拉开了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大幕。

四、写作(6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鲁迅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对美育有深刻的论述:“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曼衍,人情因亦日趋于肤浅:今以此优美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

      蔡元培在《美育与人生》一文中指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动力薄弱。感情动力需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这就有待于陶养。而陶养的工具,就是美的对象。多接触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感情,美的思想,人自然就受到熏陶,渐入于美境了。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