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

更新时间:2022-08-07 浏览次数:24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疫”这个字人人敬而远之,但就它的字形结构看,除了避之不及的“疒”,它里面的部分其实是“役”的省略,表示“疫”的意思同“役使”有关,因为古人认为,瘟疫大都是恶鬼驱役坏东西兴风作浪。

    “役使”这种行为是人类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所付出的努力,是人类智慧与社会进步的体现。在我国古代,牛早已成为可供人们役使的一种富力。比如在“犁”字中,“牛”表示犁这种农具以及用农具耕田都与役使牛有关。《诗经》有一句:“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其中“睆”的意思是明亮。“服箱”是驾车、拉车,因为“箱”最初指古代的大车,这两句诗说的是天空中闪闪发光的牵牛星,它虽然名叫“牵牛”,却并不是被用来驾车的。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牛已经成为人们在生活中用于负重、运输的一种重要工具了。

    大文豪苏东坡在一首题为《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的词中写道:“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这首词既写了春天的景色,同时也是一幅立春时节的民俗风情画卷,其中的“春牛”,是传统民俗中人们用泥土、芦苇或纸于立春前一日做成的“牛”,在立春那天用“春杖”鞭打“春牛”,以示迎春、劝农和催耕,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比较有趣的是,“耕牛”从古至今指的都是耕田的牛;可是与之相对的“犁牛”,在许多古代的工具书中却被解释为“杂色牛”。因为《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句中“骍”原本指赤色马,随之也指赤色牛等,后来还表示赤红色。我国古代有崇尚“正色”的传统,“赤”与“青、黄、白、黑”同属五种正色,所以,赤红色的牛马被视为品相高贵。因此,孔子的这句话是说有杂色皮毛的公牛,生下来的小牛犊却毛色赤红,人们可能因为小牛犊出身卑微而不让它当主角,可是圣明的山神水神也会像人一样舍弃它吗?这句话表明了孔子“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由这句话后来还引出了“犁牛骍角、犁生骍角”等成语,大意是普普通通、甚至有些卑微的父辈,却生下了鹤立鸡群的儿女。

    实际上,耕牛外表的毛色与样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服务于农耕等事务的能力与态度。农业是立国之本,勤劳坚韧的耕牛,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农耕的得力助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耕牛也正在让位于人称“铁牛”的拖拉机等一系列农业机械,见证了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新农业的气象与辉煌。

    从另一个角度看,“犁牛骍角”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种写照。中华祖先筚路蓝缕,从在大自然中寻觅食物,到草创农耕文明,学会种植、发明农具、蓄养牲畜和兴修水利,一步又一步、一代接一代地建立并发展了灿烂的中华农业文化。在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全国人民更是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抚今追昔,正是中华民族这种坚忍不拔、默默奉献的“耕牛”精神,让中华民族如山如阜,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张一清《“耕牛”精神代代传》)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疫”字让人敬而远之,除了因为它的字形结构中,有让人避之不及的“疒”,还因为瘟疫大都是恶鬼驱役坏东西兴风作浪。 B . 在宋代,立春之日有鞭打“春牛”,以示迎春、催耕、祈求风调雨顺的习俗,这一点可以从苏轼的词中得到印证。 C . “耕牛”与“犁牛”不同,“耕牛”是耕田的牛,“犁牛”是品相更加高贵的牛。 D . 耕牛有勤劳坚韧的品质,是可供人们役使的一种富力,外表的毛色与样貌并不重要。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农耕时代讲到农业现代化时代,抚今追昔,“耕牛”精神代代传承。 B . 文章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兼顾论述逻辑与文化底蕴。 C . 文章第二段以《诗经》中的诗句为例,说明牛当时已经成为供人们役使的重要工具。 D . 文章第四段引用孔子关于小牛犊出身卑微的话,体现了孔子“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耕牛是灿烂的中华农业文化的助推者,是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新农业辉煌的见证者。 B . 社会的发展,使拖拉机等一系列农业机械取代了耕牛,现代化农业中将很难再有耕牛的一席之地。 C . 中华祖先建立并发展中华农业文化的过程正是坚忍不拔的“耕牛”精神的真实写照。 D . 今天,中华民族已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勤劳坚韧的“耕牛”精神仍然需要传承。
  • 2. (2022高一下·长安期末) 文学类文本阅读

    路  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踩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堤。

    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做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1. (1)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伍原是个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送给部队,虽然内心也有恐惧和绝望,但最终用坚定的信念战胜了它们。 B . 老乡虽是个哑巴,但内心明亮,在与伍原扭打时摸到了他的军帽,知道了伍原的身份,并最终给了伍原帮助。 C . 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写出了人物的机智,也制造了情节波澜。 D . 小说以豆比喻荒野中的灯光,显出灯光的微弱 ,但是它给了伍原力量、勇气和希望,是伍原前进的路标。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为:“这一点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的光,包含着一切的明天。”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 (3)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作用。
二、古诗文阅读(共40分)
  • 3. (2022高一下·长安期末) 古文阅读

    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人。少笃学,工文辞。宣和三年,上舍登第。累侍御史、右谏议大夫。王云使北还,言金人必欲得三镇。宗尹请弃之以纾祸,言者非之,宗尹罢归。张邦昌僭位,复其职,遣同路允迪诣康王劝进。

    建炎元年,李纲拜右仆射,宗尹论其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不报,出知舒州。言者论宗尹尝污伪命,责置鄂州。既,召为中书舍人,迁御史中丞,拜参知政事。

    吕颐浩罢相,宗尹摄其位。时诸盗据有州县,朝廷力不能制。宗尹言:“太祖收藩镇之权,天下无事百五十年,可谓良法。然国家多难,四方帅守单寡,束手环视,此法之弊。今当稍复藩镇之法,裂河南、江北数十州之地,付以兵权,俾蕃王室。较之弃地夷狄,岂不相远?”上从其言。授宗尹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时年三十。近世宰相年少,未有如宗尹者。

    初,宗尹廷对 , 详定官李邦彦特取旨置宗尹乙科,宗尹德之,赠邦彦观文殿大学士。枢密院副都承旨阙,宗尹拟邢焕、蓝公佐、辛道宗三人。焕戚 , 公佐管客省,道宗不知兵,人以此咎宗尹。密院计议官王佾结公佐,宗尹请除佾为宗正丞,侍御史张延寿劾之,上罢佾。

    绍兴元年二月辛巳,日有黑子,宗尹以辅政无状请免,上不许。魏滂为江东通判,谏官言其贪盗官钱,滂遂罢;李弼孺领营田,谏官言其媚事朱勔,弼孺亦罢:二人皆宗尹所荐。台州守臣晁公为储峙丰备,论者以为扰民,宗尹阴佑之。会公为妻受囚金事觉,上罢公为,宗尹不自安。时明堂覃恩 , 宗尹请举行讨论之事,上手札云:“朕不欲归过君父,敛怨士大夫。”始,宗尹建此议,秦桧力赞之,及见上意坚,反挤宗尹。上亦恶其与辛道宗兄弟往来,遂罢。沈与求奏其罪状,落职。未几,命知温州。退居天台,卒,年三十七。

    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及为政多私,屡为议者所诋云。

    (节选自《宋史·范宗尹传》)

    【注】 ①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场所。②覃恩:广施恩泽。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 B . 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 C . 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 D . 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迁”,一般指升迁,也可指平调或降职,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以示区别。 B . “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在这里含有“保卫”的意思。 C . “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 D . “里”是古代的基层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乡”。“里正”专司逐捕盗贼。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范宗尹年轻有为,勇于进谏。他不满而立之年就担任过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等重要官职,还曾因为直言进谏被罢免。 B . 范宗尹才智过人,善于借鉴。由于盗贼四起,朝廷无力抵抗金军,他上奏借鉴藩镇之法,得到皇帝批准,并由此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宰相。 C . 范宗尹常徇私情,不善识人。他担任宰相,重人情,轻才能,举荐李弼孺、魏滂等人,并包庇与自己私交甚好的官员。 D . 范宗尹宦海沉浮,权变不足。他向皇帝提请举行讨论之事,本来已经获得秦桧的赞同,后来反遭秦桧背弃和排挤,最终罢官。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报,出知舒州。言者论宗尹尝污伪命,责置鄂州。

      ②会公为妻受囚金事觉,上罢公为,宗尹不自安。

  • 4. (2022高一下·长安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阮郎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

    1.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点明时序,仲春时节正是一年春光最美的时候,人们会在此时结伴游园、踏青。 B . 上片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马长嘶,青梅结子,柳如眉,蝴蝶翩飞,好一幅春光图。 C . 下片写暮色来临,花上露重欲滴,春草如烟;望人家重幕深下,词人顿觉困乏欲睡。 D . 全词文辞兼美,清秀典雅,读后余音袅袅,代表了欧阳修词作中清新、深婉的一面。
    2. (2) 结合下阕简要分析末句“画堂双燕栖”所蕴含的情感。
  • 5. (2022高一下·长安期末) 名句名篇默写
    1. (1) 李白的《蜀道难》一诗中,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
    2. (2) 《登高》中道出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国运之恨和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3. (3)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叹人生空幻,并借凭吊明月,寄托内心深沉情感的名句是:
    4. (4)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的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的句子是:
    5. (5)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两句诗是:
    6. (6) 《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6分)
  • 6. (2022高一下·长安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烟火作为中国的民俗文化,其所_______的宗教、民俗、神话、社会乃至美学意义,令人叹为观止。烟火在天空虽然_______,却以其华丽盛大给人留下恒久的记忆。(   )。它是燃烧柴火以“敬神驱邪”的一种宗教行为。竹子在燃烧时,因受热会猛然炸裂,声音巨大,响彻云霄,最能达到爆的效果,所以竹子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燃料,“爆竹”也随之流行开来。但伴随着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 ,烟火与其在实践层面的冲撞、矛盾,远大于两者在文化上的依存。烟花爆竹四处燃放,让都市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近年来,艺术家、工艺师、城市管理者等合作,以烟火为媒介的大型公共艺术,成为最佳的克服这一难题的方案。凭借现代科技,烟火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由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震撼,从而起到了教化作用。这一点与传统的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可谓是_______。从爆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烟火让我们见微知著,触摸到了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尺度。燃烧于夜空的璀璨景象,震荡于寰宇的爆炸之声,不仅唤醒我们古老的记忆,也让我们明天的道路_______。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沉积     转瞬即逝      不谋而合     熠熠生辉                                                                                                                               B . 沉积     稍纵即逝      不约而同     光彩夺目 C . 沉淀     稍纵即逝      不谋而合     光彩夺目 D . 沉淀     转瞬即逝      不约而同     熠熠生辉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先秦时期的烟火,被看做源自当时的“爆祭” B . 作为烟花起源的“爆祭”,被认为是始于先秦时期 C . 作为起源于“爆祭”的烟火,出现在先秦时期 D . 先秦时期的“爆祭”,被认为是烟火的起源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近年来,艺术家、工艺师、城市管理者等通过合作,以烟火为媒介的大型公共艺术,成为克服这一难题的最佳方案。                                                                                                         B . 近年来,由艺术家、工艺师、城市管理者等合作的,以烟火为媒介的大型公共艺术,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方案。 C . 近年来,由艺术家、工艺师、城市管理者等合作的,以烟火为媒介的大型公共艺术,成为最佳的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案。 D . 近年来,与艺术家、工艺师、城市管理者等合作,以烟火为媒介的大型公共艺术,成为最佳的克服这一难题的方案。
  • 7. (2022高一下·长安期末)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 . 我们单位图书室既有《红楼梦》《四世同堂》《哈姆雷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书籍,也有《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和《时代周刊》等报刊。 B . 记者在山东省气象局了解到:鲁西北、冀中南部将出现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我们在此提醒市民出行要注意安全。 C . 他们忘记了或不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以为自己总是比别人高明。 D . 局长看过这些群众寄来的信后,郑重地转给了有关部门。我们不了解有关部门收到信后作何感想,也不知道有关部门能不能尽快解决问题。
  • 8. 下列诗句中,黄河“意象”的特点与语段中的不相同的一项是(   )

    光未然虽然走了,但《黄河大合唱》却一直在华夏的上空激扬回荡。……“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我相信,气贯长虹的《黄河大合唱》,未来也将像千古黄河一样永远地流传下去!

    A . 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 B .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C .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D .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 9. (2022高一下·长安期末)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据统计,每年大约有1亿多只鸟死于与高层建筑玻璃幕墙或窗户的碰撞。不过,令科学家好奇的是。科学家猜测,蜘蛛网肯定具有某种特殊功能会警示鸟类。经过观察研究,发现蜘蛛网具有反射紫外线的结构。据此,,设想在建筑玻璃中加入类似的结构。科学家开始研发这种新型玻璃,并加以实验,结果显示,

  • 10. (2022高一下·长安期末) 提取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60个字。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庆祝活动的有关安排。活动包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举行庆祝大会、开展“七一勋章”评选颁授和全国“两优一先”评选表彰、召开理论研讨会和座谈会等。3月24日,中宣部发布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标识。活动标识由党徽、数字“100”“1921”“2021”和光芒线组成,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的百年光辉历程。

四、作文(共60分)
  • 11. (2022高一下·长安期末)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红楼梦》中,刘姥姥告诫女婿:咱们庄稼人,守多大碗,吃多大饭。

    材料二: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荣获两金一银的运动员谷爱凌曾在自己的微博上这样写道:创造历史,突破个人界限一直是我人生最大的追求。

    综合理解以上两则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