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

更新时间:2022-07-31 浏览次数:2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写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在古代,只有极少数高雅、旷达、睿智的人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但是,今天每一个沉浸于元宇宙中的人都能体验到这种境界。千百年来,人们所能想到的视听之极如今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遍广泛地为人们所感知。

    这一切何以可能?直接的原因是技术进步,背后则是对所谓人性的极度满足。近代以来,人们总体倾向于将人理解为理性的存在物,而非理性主义的反拨和人们对现代化的反思,使得人们更多地将原始的、感性的欲望理解为人性。结果,对所谓人性的满足、迎合成为技术创新的标尺,一切工具合理性似乎都指向和服务于人性。无论多么复杂、先进的技术装置,迟早都会出现“傻瓜”型的“人性化”操作;一切抽象系统的构造,最终都以感性满足的方式显现出来。元宇宙就是如此。它是包括区块链、5G、人工智能、3D、VR/AR/XR、脑机接口等目前人类最尖端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基于一个人人都喜欢沉浸式感性满足的人性假设,为各种复杂的、常人无法洞悉奥妙的数字构造穿上感性或曰人性的外衣。

    但是,现代技术的进步能够满足人性,却未必能够带来人性的解放,事实正在走向反面。借用尼采的说法,人们面临的问题恰恰是所谓的“人性的,太人性的”问题。

    第一,虚拟世界依靠“游目骋怀”方式满足人性的感性欲望,不仅很大程度封存人们对原初现实的体验,也日渐封存了人类扩展真实的“星辰大海”的外延性的愿望,使人们日益“宅”“卷”在虚拟的意向性世界中。这也正是《三体》作者刘慈欣反对发展“元宇宙”的重要原因。

    第二,人们获得沉浸式的感性体验,自以为驾驭和支配了工具理性,其实恰好相反,资本与工具理性的结盟不仅“长君之恶”,而且“逢君之恶”(《孟子·告子下》)。大数据、算法比我们自己更能监测和理解自己的感觉。我们为之惊叹的“人性化”不过是算法的结果。在最基本的层面上说,人性的满足不过是一种“投喂”;从更高层面来说,人性的满足仅仅是一种单向度的牵引与控制,是一种温柔的绑架,让人欲罢不能甚至浑然不觉地成瘾、沉湎。

    第三,在感受力被数据化和技术加强的情况下,人自身的现实感受力、表达力反而在下降,反智和愚钝化的现实已经表现得十分清晰。赫拉利所谓“退化的人类滥用进化的计算机”“可能只会增强人类的‘自然愚蠢’”等判断,与马克思的警示如出一辙:“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元宇宙的出现将把这种状况推向极致,其中最值得我们沉思的悖论就是:人的愚钝化恰恰是所谓人性化追求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沈湘平《元宇宙:人类存在状况的最新征候》)

    1. (1) 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天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书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绘的“极视听之娱”的境界。 B . 元宇宙的出现是人类科学技术创新的成果,也是技术迎合人原始、感性欲望的表现。 C . 刘慈欣反对发展“元宇宙”的重要原因是虚拟世界降低了人的现实感受力和表达力。 D . 虚拟世界能帮助人们获得沉浸式的感性体验,说明人们已经驾驭和支配了工具理性。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充满思辨色彩,指出元宇宙是技术“人性化”发展的结果,同时又存在“太人性”的弊端。 B . 文章引用尼采、赫拉利、马克思等人的说法,意在为相应的观点提供事实论据,增强说服力。 C . 文章对元宇宙解放人性的局限性的剖析,是以作者对元宇宙这一新生事物的深入认识为前提的。 D . 文章论述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先由古文引出话题,再分析原因,然后分点阐释、深入探究。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资本与工具性的结盟,通过大数据、算法能更好的理解消费者的感受,从而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B . 人们将原始的、感性的欲望理解为人性,对所谓人性的满足、迎合成为技术创新的标尺。 C . 数字化技术本身所蕴含的人文意蕴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又使得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状况面临新的悖论。 D . 与原初现实相比,虚拟世界能给人以更丰富、细腻的感性体验,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现实的感受力。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5G技术的加持,使得各大平台跑步进入“直播带货”模式。一支话筒、一台电脑、一个摄像头,就可以完成室内直播。所见即所得,万物皆可播的展示方式,让“剁手党们”边追直播边购物,成为一股新潮流。

    直播带货,是指通过一些互联网平台,使用直播技术进行近距离商品展示、咨询答复、导购的新型服务方式。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创业者、商家、品牌方自己开设直播间、推广自家产品,这是店铺销售服务的一种延伸;另一种是职业主播在互联网平台开设直播间,通过专业知识或影响力积累粉丝,给粉丝推荐某种商品,并帮助解决售后问题。

    信息经济学认为,在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在产品价格、质量、性能特色、服务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信息不对称。面对知名度不高的产品,尤其是高价产品,消费者常常怀有戒备之心,力求从各个角度证实自己的购买会物有所值,然后才会做出购买行为。“直播带货”就是依赖与粉丝建立起来的信任感,吸引关注,刺激粉丝产生购买欲望,最后达成交易,实现流量变现目的。

    (摘编自《“直播带货”如何赋能平台经济》)

    材料二:

    《2019年淘宝直播生态发展趋势报告》显示,2018年加入淘宝直播的主播人数同比增长180%,直播平台“带货”超千亿元,同比增速近400%。除此之外,许多明星也加入了直播卖货的阵营,纷纷上线当起了“喊麦主播”。直播带货的火爆除了明星效应,好奇心和冲动消费心理的驱动同样重要。

    网络直播购物是一种组合型的营销方式:活灵活现+体验感强+限时促销+好奇心+冲动消费+明星效应+信任背书。尤为引人注意的是,网红直播带货如今已从城市向乡村蔓延。根据淘宝直播数据,天猫“双11”预售启动以来,仅用10天,农村网红主播们就卖出3万多吨农货。目前,网红带货正在形成新产业链,带动就业创业,同时也推动内需市场,催生出新消费模式。

    (摘编自《“直播带货”创新消费方式》)

    材料三:

    直播带货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但也应看到,目前有的主播在推荐某产品或服务时夸大其词,消费者入手后发现产品宣传与实际不符;还有的平台直播搞数据造假,明明没有那么多人在线观看、评论、开展交易,却通过技术手段编造漂亮的后台数据,营造虚假的繁荣与人气。

    当然,任何一个行业的成熟都会经历不断暴露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新兴行业而言更是如此。规范直播带货发展,平台责无旁贷。具体而言,平台既要做好自律,也要做好对平台内商家与主播们的他律。一方面,完善网红带货的诚信评价机制,将粉丝评价、举报、监管部门的调查处罚信息等记入评价系统,把违法情节严重、污点信息较多的“网红”拉入黑名单,取消直播带货资格,利用失信惩戒手段规范直播带货行为;另一方面,敦促一些主播在相关领域形成更强的知识储备和专业度,引导他们在直播之外花更多的时间用于挑选商品、试用商品等,从而让粉丝们在直播时有更好的购物体验。

    (摘编自《直播带货不能“带祸”》)

    1. (1) 下列对“直播带货”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消费者对知名度不高的产品往往怀有戒备之心,而直播带货的营销方式让消费者所见即所得,更能刺激其消费。 B . 2018年无论是主播人数还是直播效益都呈增长态势,如今网络直播从城市发展到乡村;可见,直播带货的前景可观。 C . 当下直播带货流行,对产业、消费均有积极影响;但我们也应理性看待直播带货,承认并积极应对其存在的问题。 D . 只要平台做好自律,加强对平台内商家与主播的诚信管理,商业环境得到规范,那么直播带货行业必定会更加繁荣。
    3. (3) 请综合三则材料,概括分析“直播带货”火爆的原因。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江南可采莲

    刘丽华

    ①莲蓬,是莲子的房子。它梗直,颔首在水中。

    ②“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盛夏的江南小城,街头随处有推着三轮车卖莲蓬的莲农,走走停停地叫卖,双手麻利地剥莲蓬,抠一把,放入小笸箩里,嫩绿的莲子,粒粒饱满,莲蓬莲子一色裁,引人注目。我走近,莲蓬润润的手感,能触到莲室里的湿度,就知这位大嫂是赶早采的嫩莲蓬。我挑拣几只碗口大的,一粒粒莲子送进嘴里,“莲子房房嫩”。吃鲜莲,就吃个嫩,嫩才清脆甘香爽口。因嫩,莲心来不及苦,莲肉莲心就一起下咽了。后味清凉,心肺很受用。天是热的,莲是凉的,人是乐的。

    ③我的老家江南水乡,最宜种莲。记得在家时,只要看到荷花开得热闹,就知道莲蓬一定有个好收成。荷花是次第盛开,莲蓬也是次第成熟,两天就可一采。我家的莲蓬,是那种“寸三莲”,三粒排列即长一寸,质地细腻,营养丰富,古时为“贡莲”。

    ④每到莲蓬成熟时,我家荷塘边总会聚集着从城里来的游客,他们以荷花荷叶莲蓬当背景,用相机拍照。那一池田田荷叶,如盖如伞,风一吹,一圈荷叶边翻下来,活像一把把挤挤挨挨的绿绸伞。荷叶间,“荷花正闹莲蓬嫩”,荷花盛开,千姿百态。有新人赶来拍婚纱照,新娘一袭洁白婚纱,宛如红荷中一朵亭亭玉立的白荷,以纯洁的荷花,来寓意美满的婚姻,真是绝佳创意。

    ⑤游客一来,谁也不会空手而归,都会买点莲蓬莲子,还有菱角。我们一般撑起竹篙,启动那叶小舟载上游客去采。采摘前,每人发一根铁钩,一支支莲蓬梗带刺,不能手碰,需用铁钩钩,钩近梗,攀下莲蓬摘下。游客们左右开弓,一钩一攀一摘,一只只莲蓬归筐。他们荡着小舟,头顶荷叶,手采莲蓬,嘴吃莲子,个个喜笑颜开。当小舟驶入荷塘深处,惊起一片水鸟时,有姑娘吟诵起李清照的词:“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仿佛那个九百多年前的女词人呼之即出,真感谢那一“误”,让词人体验一把水乡乐趣,也留给我们这阕脍炙人口的宋词;上年纪的游客唱起《洪湖水浪打浪》来,还学着歌里乡亲采摘的样子,采采莲蓬,又采采菱角;此时有小伙脱口而出“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这是白居易的《采莲曲》,也是我们的采莲曲……游客们说我家湘莲越嚼越出味,水水的,脆嫩甜香,谈笑间,种莲人与吃莲人的脸上都是满满的喜悦。

    ⑥莲蓬一箩筐一箩筐的采收回家,倒在院子的坪地上。一家老小剥莲蓬的场景热闹温馨,一人一个小板凳,围坐在一大堆莲蓬边,每人双腿上放一只小笸箩,两手忙碌地掰莲室抠莲子,抠出的莲子得分拣出老嫩,老的丢进共用的大箩筐,嫩的留在怀前的笸箩里,老的煮吃,嫩的生吃。一边抠,一边谈论莲事,说张爹家今年莲蓬长势喜人,他的亲家都来帮忙酿制莲子酒卖;李伯家莲蓬熟得早,已经卖过三回了……抠着,说着,从村邻家飘来了荷叶粉蒸肉香,我们姐妹去灶屋里吃几口水蒸荷叶包饭,喝几口莲子莲藕菱角肉汤,那荷叶的清香渗透进饭粒里,沁人心脾。但性凉之食不能贪多,会伤脾胃。所以,凡吃不了的鲜莲,全晒成干莲子,等人收购,他们拿去加工成食材药材。

    ⑦干莲子,是一味健脾胃、补心肾、益精血的良药,母亲用干莲炖猪肚,加点生姜片,给我们暖胃补益身体。那时,一家人最爱的是一碗莲子枸杞粥,一般要到每年初秋才可喝到,因莲子采收了,干好了,母亲就有兴致从集市购回红枣、百合、银耳等与莲子配伍的食材,那些日子,餐桌上时不时会一人一碗那样红红白白的“神仙粥”,喝这个粥时,是我家最幸福的时光。当然,也有不好喝的,那是住在莲子里的胚芽,即莲心,味苦,它也是一味药,家里谁舌尖发红,那是心火上扬,母亲必用十根莲心煮水,尽管难以下咽,但喝上两三回,心火就压下去了。

    ⑧那些堆放一处的莲蓬壳,不会扔掉,晒干后也是一味中药,叫莲房,味苦性温,归肝经,可化瘀止血。

    ⑨莲蓬,遍身是宝,却以一种颔首谦卑的姿态示人,它从污泥里拔起,却一身鲜绿洁净。

    ⑩看到桌上的莲蓬子,我先生也想起了自家采莲蓬,他说家里荷塘太小,荷叶太密,没法弄只小莲船去采,采收时就没我家的诗情画意。他得下塘去,塘底尽是淤泥,所以,下水前得穿一套废弃的衣服,头戴斗笠,手持蛇皮袋,这样一身装束钻入荷塘,毫无美感。他一手攀莲蓬,一手攥莲蓬,摘下一个塞袋里。人家南宋诗人徐照是“莲蓬摘下留空柄,把向船前探水深”,他是转身下塘采一莲,一不小心泥过腰……一池莲蓬采下来,已是泥人一个。不过,那些水嫩干净的莲蓬子,父子俩挑到农贸市场一卖,钱袋子就鼓胀了,他的学费书杂费全有了。所以他说,采莲不道旧衫泥,挑蓬吆喝换学钱……

    ⑪原来,一个个莲蓬,盛满了乡愁,装满了人间故事。

    (摘自《人民日报》)

    1. (1) 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④段运用了比喻、引用、通感等艺术手法描写荷叶荷花,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的繁密嫩绿和荷花的千姿百态。 B . 文章第⑦段写母亲用干莲炖猪肚、莲子枸杞熬粥、十根莲心煮水,明写莲子的药用功效,实则凸显了母亲的能干。 C . 文章第⑨段承接上文总结“莲蓬,遍身是宝”;同时呼应开头,赞美莲蓬低调谦逊且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 D . 文章以“莲蓬”为线索,围绕卖莲蓬、采莲蓬、掰莲蓬、吃莲蓬等场景,寄寓了作者对莲蓬深沉的情感。
    2. (2) 文章第⑤段的语言富有美感和文采,请从形式和内容上简要赏析。
    3. (3) 文章结尾“原来,一个个莲蓬,盛满了乡愁,装满了人间故事”有何含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 . 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 . 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 . 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 . 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 . 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 . 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②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 5. 古代诗歌阅读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 首句“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在短短的两句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容量如此之大,堪为妙笔。 B .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描写细腻,意境清新淡雅,颇具诗情画意。这样的境界,的确是修身养性的乐土。词人着意流连这里的景致,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C .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落时手拄藜杖缓步慢行。这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这三句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D .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画龙点睛之笔。殷勤的夜雨解脱了人世的烦热,表现了词人在大自然的抚慰中的平静和旷达,也暗示了词人贬官黄州时内心的不平和无奈。
    2. (2) 本词在写景方面手法丰富多样,试结合“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白居易《琵琶行》中“  ”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2. (2)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3. (3) 李清照的《声声慢》词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很多人___。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观天察地、认知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知识体系,是中国农耕社会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二十四节气及其实践活动所代表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然而在气象科学蓬勃发展、现代农业___的时代,我们与二十四节气似乎有了某种程度的脱钩”。那么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保护二十四节气?

    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护二十四节气就是保护民族精神。漫漫历史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形成了诸多民俗,尽管带有地域色彩,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____。二十四节气蕴含的思想精神,是____的农耕文化的命脉之所在,对其物质载体的保护应当给予相当程度的重视。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既可以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也有助于提高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沟通交流。这样的双向互动,会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火炬更加明亮。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耳熟能详   如日中天   始终如一   不绝如缕 B . 耳熟能详   方兴未艾   一以贯之   源远流长 C . 妇孺皆知   方兴未艾   始终如一   源远流长 D . 妇孺皆知   如日中天   一以贯之   不绝如缕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既可以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也有助于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沟通交流。 B . 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既可以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培育和壮大,也有助于提高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沟通交流。 C . 保护二十四节气,既可以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培育和壮大,也有助于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沟通交流。 D . 保护二十四节气,既可以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也有助于提高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沟通交流。
    3. (3)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央行行长易刚称,货币政策要守护好百姓的钱袋子,不要让他们的票子变“毛”了。 B . 眼前的景象不禁令人想起杜甫的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 . 在外国的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被摔成了“传世经典”,读者一再受愚弄。这种现象的蔓延是发人深思的。 D . 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的。
  •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只此青绿》今年紧随其上,成为央视虎年春晚整台节目中的爆点。看上去,似乎后者是受到前者的启发,实则是一次古代文物到现代舞蹈艺术转化的“不约而同”。早在3年前,《只此青绿》创作就已启动。编导们先是研究《千里江山图》,后又几乎看遍宋代的诗词、绘画。总编导周莉亚、韩真曾透露,该作品仅前期创作就耗时一年多,创排用了5个月,团队多次与故宫博物院专家座谈交流。,《只此青绿》就已经获得观众的认可。自2021年8月国家大剧院首次“展卷”以来,《只此青绿》在上海、苏州、广州、深圳等16个城市演出50余场,获得人气口碑双丰收。

    更难得的是,从首演到巡演,创作团队一直在收集观众的反馈, 。周莉亚说:“《只此青绿》没有最终的版本,只有最好的版本。”终于《只此青绿》登上了春晚。名画《千里江山图》在舞台上别样展开,也让现代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美学高峰体验。《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相继火出圈,现代艺术团队不约而同地从古代国宝中寻求创作灵感,并形成规模效应,也足见一次传统文化复兴时代的到来。

  • 9. 学校准备举办名著展演活动,拟将巴金的《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搬上舞台,若参演,你最想饰演下面哪一个人物形象?请紧扣人物形象特点,运用“比喻”的修辞说说你对人物的理解,字数80字左右。

    备选人物:觉新、觉慧、梅芬、凤鸣、爱斯梅拉达、卡西莫多

四、写作(60分)
  • 10.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高中一年级我们跟着语文书学习了诗词文化、姓氏文化、节日文化等等,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灿烂。现在学校将举办一次有关“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你的语文课学习和生活实际,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落款统一为:“高一·1班 张明”;④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