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职业教育中心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

更新时间:2022-07-23 浏览次数:30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说起最近最受关注的通信技术革新,恐怕非 5G 莫属。 当人们还在享受 4G 带来的红利时,5G 已经在很多重要场合频频向人们招手了。2 月 28 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落下帷幕的 2019 年世界移 动通信大会上,5G 当仁不让地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多款 5G 商用手机发布、5G 技术在汽 车驾驶方面的应用展示、5G 技术支持远程手术的展示……种种围绕5G 展开的操作让人们对 5G 将 如何改变生活充满更多想象和期待。

    具备高速度、泛在网、低功耗和低时延等特点的 5G 可以实现更快的传输速度和更多的设备连 接。其建立的高速信息通路、推动的新型智能终端,都将促进数字化生产要素与产品的高效流通, 推动文化与科技 深度融合,触发文化产业尤其是数字文化产业的业态创新与生态蛻变。

    不止 5G,近年来,VR(虚拟现实) 、AR(增强现实)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越来越多的 新技术横空出世并得到广泛应用,为文化产业创造了层出不穷的新玩法,让文化更加多彩。这种 多彩体现在通过 VR、AR 等技术,人们不用赶赴敦煌,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如身临其境般地欣赏莫 高窟的精美壁画;体现在借助8K 超高清互动技术、高清动态动画技术、全息影像,传世名画《清 明上河图》“动”了起来、“活”了起来,  原本静态的文物有了更真切灵动的全新表达;体现在杜 比全景声、4K 超清、VR 等在演唱会直播中流畅应用,  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置身”演唱会现 场,与偶像一起互动。

    再向前追溯,从更长的时间尺度上看,从纸质乐谱到黑胶、 留声机,从磁带到 CD,从网络下 载到在线收 听;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 2D 影片到 3D 立体电影;从早早去影院现场排队购票 到通过各种App 提前几天选好心仪的场次和座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批批应运而生的新技术,全 方位地改变了文化内容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

    凡此种种都表明,正是有了科技赋能,文化产业更加多彩,人们的生活也更加精彩,也证明 了科技和文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要继续做好科技和文化的深度融合,就要主动拥抱 新技术,提高文化产业创作、生产、传播、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科技含量,将丰富的文化资源采 取更现代更多样的方式呈现,更便捷更高效的手段传播;提升创意水平,让文化资源与科技手段找 到恰到好处的结合点,在创意创新的护航下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记忆;注重内容生产,倾 听和满足大众高品质的文化需求,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补齐内容生产短板。唯此,科技才能更好地 与文化共舞,才能为提升文化产业的活力注入强大动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精彩。

    (摘编自陈晨《科技,让文化更多彩》)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享受 4G 的红利时,具有高速度、泛在网、低功耗和低时延等特点的 5G 时代己到来。 B . 5G 所能促进的数字化生产要素与产品的高效流通,能够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C . 文化产业依靠 VR、AR、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创造了不少新玩法。 D .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都因 5G 得到全方位的改变。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文章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引出备受关注的 5G 技术到来的话题。 B . 文章用莫高窟和《清明上河图》两个事例,论证了 5G 技术与文化融合的成果。 C . 文章提出了拥抱新技术、提升创意水平、注重内容生产等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方法。 D . 文章在论证科技对文化的影响时,层层推进地分析了由 5G 到各种新技术的作用。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更快的传输速度和更多的设备连接,这样的通讯技术革新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B . 从时间尺度上看,新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应运而生,也使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C . 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能使文化产业更加多彩,也能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D . 拥有新技术,就能有利于文化资源更好地传播,使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更多精彩。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每一颗巨星的陨落,都会让我们伤感一番,都会让我们头顶的星空暗淡些许。然而,似乎很 少有一颗巨星之殇,会如钱学森的离去一样,引起从上至下的深切关注。

    在中国,钱学森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名字,而且是对科学家这个词的诠释。

    1947 年 2 月,刚满 36 岁的钱学森因在空气动力学、火箭飞行理论、数学等领域的优异才能, 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祖国的召唤让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 切优越条件,一心想要回到祖国。

    1955 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到祖国。他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 弹研究 所。随后,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 弹、中近程导  弹和中 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 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 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

    “他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 弹和航天事业。”钱学森的好友庄 逢甘说,“他经常鼓励我们说,外国人能干的, 中国人都能干。”

    (摘编自《此生唯愿长报国》)

    材料二:

    钱学森素以治学严谨著称。在交大求学期间,他就秉承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至今,交大校 园里还在盛传他在水力学考试和热工实验报告中“两个 100 分”的故事。他在科研中形成的手稿, 字体工整秀丽, 图形表格规范,等号划得如同直线一般,有的计算数字精确到小数点之后 8 位, 充分体现了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在领导“两弹一星”工程期间,他严格贯彻“严肃 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要求,精心组织工程实施,经常亲自到第一线具体指 导,在航天界传为佳话,并影响了几代科技工作者。他指导青年同事们,科学上不能有一点失误, 小数点错一个,打出去的导 弹就可能飞回来打到自 己,无论是学习还是做研究都必须做到“严谨、 严肃、严格、严密”。

    (摘编自《弘扬钱学森的精神》)

    材料三:

    这位中国的“导弹之父”不仅是一名技术专家,还被认为是一位文、理、工结合型的科学家。

    1950 年以后,他在美国因为无法继续参与机密研究,于是及时调整心态,进入一个新的理论 领域,并最终创建了“工程控制论”。在他回国之后,“工程控制论”成为指导国内进行人才培养、 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的重要理论。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他把对工程控制论的理论探索,和组织指挥重大科研工程的实践相结

    合,进一步提出了“系统科学”思想。至此,这位科学家快速地挣脱了“导 弹轨迹”的束缚,开 始了一场对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全面解读。

    他开始审视中医,还关注建筑与城市的研究,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不到园林,怎知春 色如许一一谈园林学》一文,后又提出“山水城市”的构想。此外,他和年轻学者张沁文还提出 了农业系统工程理论,用以分析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用他在航天实践中提炼出的科学方法来解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 形色 色的问题。在这个科学家眼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

    (摘编自《钱学森的遗产》)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钱学森能够成为麻省理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他在空气动力学等领域所表现的优异才能有 关。 B . 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国后参与的许多科研项目对于我国航天事业都是具有开创意义 的。 C . 钱学森坚信我国航天事业能超越外国人,也因此在航天事业上奉献出了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 慧。 D . 钱学森在科研中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哪怕一个小数点也不能失误,对青年他也有同样的要求。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钱学森作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和备受全国 人民敬仰的科学家,他的逝世少有地受到整个社会 深切关注。 B . 钱学森创建“工程控制论”的经历告诉我们,遇到困境及时调整心态、转换视角,就可能会有 新发现。 C . “工程控制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对钱学森挣脱专业束缚,启发他研究解读其他科学领域问题 大有帮助。 D . 钱学森克服困难回到祖国,将热血献给当时贫弱的祖国。这启示我们: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 有祖国。
    3. (3) 钱学森被看作是“对科学家这个词的诠释”,请结合三则材料分析这一说法的依据。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仙人掌

    欧• 亨利

    一般而言,消沉的人最容易沉溺于对往事的回忆,而一个人能在脱手套这会儿功夫重温一下 求婚的整个过程也不是什么难以置信的事情。

    特里斯戴尔伫立在他单身公寓的桌子旁,做的正是此事。桌子上放着一个红色的陶罐,里面 栽着一株形状奇特的绿色植物。它属于仙人掌的一种,长长的叶子宛如触手一般,微风拂来,不 停地摇曳,似乎在 向人招手致意。

    特里斯戴尔慢慢地脱着手套,几个小时前发生的那令人揪心的一幕仍在他的脑海里闪现。教 堂里那一簇簇鲜花的芳香,丝丝缕缕,依稀可闻;宾客们彬彬有礼的低声交谈言犹在耳;而牧师 那拖长语调的话语 一直萦绕在他的耳边,挥之不去。它宣告了一个无可挽回的事实:她与另一个 男人结合了!

    这沉重的一击让他陷入绝望,但他仍想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失去她,又是怎么失去的。他突 然发现自己正面对着以前从未正视过的东西个潜藏在他内心深处,纯粹的、真实的自我。他看到, 以前穿在他身上那虚伪自负的华丽外衣如今破烂不堪,贻笑大方。

    他看到, 当她缓缓走过教堂的过道,走向圣坛, 当那个男人牵着她的手时,她抬起头来凝望 着新郎,  目光里流露出的是幸福和安详。他知道自己很快就要被遗忘了。这种目光,他也曾领略 过,其中的意味,他自然心领神会。他的自负已经崩溃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他们之间从 来没有发生过争吵,一次也 没有……

    可是,局面突然变得不可收拾。几个月前发生的事件又在他的脑海里一遍遍地回放起来。

    她一直把他当作偶像,而他每每带着高贵气派接受她的膜拜。她为他点燃香烛,香烟繚绕, 沁人心脾。瞧,她是多么谦逊,多么纯真,多么虔诚,多么纯洁。她把他奉为天神,用很多溢美 之词称赞他的品行和 才华。他接受她的供奉,犹如沙漠吮吸雨露,却拿不出花朵和果实施以回报。

    那天晚上,他把她请到自 己的住处, 向她炫耀自己非凡的经历。她是那么美丽,头发自然弯曲,容貌清纯,话语温柔,令他着迷。她问道:“卡拉瑟斯船长告诉我,你会说一口地地道道的西 班牙语,你怎么会 懂得那么多?”

    唉,卡拉瑟斯真是个白痴。那是他特里斯戴尔从词典的旮旮旯旯里搜集的一些古老而隐晦的 西班牙谚语,然后拿到倶乐部向人卖弄。毫无疑问,他为此感到过内疚。卡拉瑟斯是他的一位崇 拜者,总是管不住 自 己的嘴巴,把特里斯戴尔所谓的博学多识传得神乎其神。

    哎呀,她的崇拜是多么令人愉快,多么令人舒畅。对于她的赞美,他来者不拒,也不予辩解, 任由她将虚妄的西班牙语学者的称号加封在自己头上。

    当他放下高傲,跪在她的脚下, 向她求婚时,她是多么快活,多么羞涩,多么紧张无论是 那时,还是现在,他都可以发誓,她的眼神中分明包含了毋庸置疑的允诺。可是, 出于女孩的羞 怯,她却没有给他 一个明确的答复。“明天,我会给你答复的。”她说。于是,他,这位宽容而自 信的胜利者,微笑地答应再 等她一天。第二天,他在房间焦急地等待着她的回音。中午时分,她 的仆人来到他的门 口,送来了一盆奇特的栽在红色陶罐里的仙人掌。没有字条,也没有口信,只 是在那株仙人掌里挂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一 个古怪的外国名字或植物学名。他一直等到了夜晚, 却没有等到她的回音。

    两天后,他们在一个晚宴上碰面了。一阵寒暄过后,她注视着他,一脸的紧张、疑问和关切; 而他却彬彬有礼,漠然相对,一心就等她开口解释。她以女人的敏感,从他的态度上得到了某种 暗示,随即也变 得冷若冰霜。就这样,他们开始疏远;最后,分道扬镳。他的过错在哪儿?该怪 谁呢?此时此刻,谦卑的他在自负的废墟中寻找答案,假如……

    公寓房间里,一个人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把他拉回现实之中:

    “你的白兰地可不怎么样。”这位偶然来访的朋友走到他身边,“哪一天到潘塔看我,尝尝老 加西亚走 私过来的那玩意儿。嘿,这儿还有一位老相识呢!特里斯戴尔,你从哪儿弄来的这盆仙 人掌? ”

    “一个朋友送的礼物。”特里斯戴尔说道,“知道是什么品种吗?  ”

    “当然知道,这是一种热带仙人掌,在潘塔每天都能看到成百上千。喏,这上面挂着西班牙 语标签呢。” 特里斯戴尔笑了笑:“标签上写的是西班牙语吗?  ”

    “是的。 当地人想象,这种仙人掌的叶子是在向人伸手招唤,所以他们把它叫做‘唤人掌’, 英语的意 思就是‘请把我带走’。”

    (选自《英语世界》2017 年第 12 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开始部分写主人公特里斯戴尔站在房间里回忆往事,结尾部分又回到眼前, 中间部分通过叙述往事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 B . 小说第二段中对仙人掌描写,既是展示特里斯戴尔房间的环境,也是对小说题目的照应,更为 后文展开故事情节、揭开悬念的谜底埋下了伏笔。 C . 小说中的“她”内心接受了特里斯戴尔的求婚,却出于羞涩没有直接表态,而是借一份礼 物代为答复,  这是造成两人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 D . 卡拉瑟斯崇拜特里斯戴尔,把他的博学多识传得神乎其神,这一人物在小说中虽然只是昙花一 现,但对推动情节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2. (2) 本篇小说结尾设计独具匠心,不同凡响。请对小说结尾的妙处进行赏析。
    3. (3) 小说男女主人公的结局是悲剧性的还是喜剧性的?请根据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诗文阅读 (34 分)
  • 4. 文言文阅读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既长,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 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泛通《六经》,长于《易》。 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 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会郭皇后废,率谏官、御史伏阁争之,不能得,诏出知睦州。岁余,徙 苏州。州大水, 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募人兴作,未就,寻徙明州,转运使奏留仲淹以毕其役,许之。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徙庆州,迁左司郎中,为环庆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

    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 诸羌皆受命。 自是始为汉用矣。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 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 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 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 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 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 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节选自《宋史 · 范仲淹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 立条约/诸羌皆受命/ B . 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 立条约/诸羌皆受命/ C . 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 立条约/诸羌皆受命/ D . 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 立条约/诸羌皆受命/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折役茶,是指产茶地区每年要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茶叶来作为军费。 B . 权知,即暂代某官职,宋初官员常常以朝廷临时差派某地的名义治事。 C . 路,为北宋地方行政区,其行政长官为转运使,职位高于知府、知州。 D . 斋,即“斋戒”,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食荤,以示诚敬。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仲淹笃学不倦,学问精深广博。他克服身体疲惫、生活贫困等困难,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终 于通晓了儒家经典要义,成为博学之人。 B . 仲淹为官勤勉,心系黎民百姓。在朝为官时,他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外放知州时,他招募民 众兴修水利工程,以消除当地的水患。 C . 仲淹足智多谋,讲究恩威并重。在戍守边疆时,他设计瓦解了李元昊与诸羌的同盟关系,使反 复无常的李元昊不得不归顺大宋王朝。 D . 仲淹所至有恩,深受人民爱戴。在他生前,就有许多人为他建立祠堂挂上画像来供奉;在他去 世后,许多人为之叹息,甚至痛哭不已。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

      ②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 5. 古代诗歌阅读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 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 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 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 情。 B . “瓢弃樽无绿”一句中“绿”运用借代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时的窘迫。 C . “炉存火似红”中的“似”字以虚写实,作者面对微弱的炉火想象出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 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 . 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 难酬的诗人形象。
    2. (2) 《杜臆》中“乱云”一联,写雪景甚肖,而自愁肠出之,便觉凄然。请简要赏析这一联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杜牧在《 阿房 宫赋 》 中描 写 阿房 宫 宫 室建筑 的走 势形状和 结构精巧工致 的句子是 “   , ”。
    2. (2) 在《六国论》 中,“ ”交代了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却因为割地贿赂秦国 的国家灭亡;“ ”则交代了六国向秦割地求和的结果。
    3. (3) 《 登 高 》  中 由 高 到 低 ,  写 诗 人 所 见 所 闻 ,  衬 着 秋 江 光 景 独 特 的 句 子 “ ,”。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 7. 阅读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从历史到现实,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小家”同“大 国”             、紧密相连。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 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 分的整体。家国,可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今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

    ( ) 从硝烟弥漫、            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一穷二白、            的建设

    岁月,再到波澜壮阔、惊涛拍岸的改革时代,无数先锋模范在国家前行的大势中寻找人生价值、 标注成长坐标。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也是家国情怀的根基所在。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 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 感叹“有家真好”。但不要忘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每个人孝亲敬长、 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才能          、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 梦的强大力量。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
      A . 同声相应    艰难竭蹶    筚路蓝缕    众擎易举 B . 同日而论    艰苦卓绝    栉风沐雨    集腋成裘 C . 同声相应    艰苦卓绝    筚路蓝缕    集腋成裘 D . 同日而论    艰难竭蹶    栉风沐雨    众擎易举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 在升腾。 B . 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 展历程。 C . 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 在升腾。 D . 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 展历程。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 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B .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 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C .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 念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 D .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都有着 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
  • 8.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 20 个字。

    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 中说:“神农 采峻岭之铜, 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 5000 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 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 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 ,铸造铜器了。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 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但是, 。上个世纪 50 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 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 3500 多年,这个时 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 因此,可以确信, 。

  • 9. 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概括所给材料的主要内容,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2019 年 7 月 6 日, 良渚古城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遗址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地处东南沿海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世界遗产申报范围包括 14.3 平方公里的 遗产区和 99.8 平方公里的缓冲区。遗产构成要素包括公元前 3300 年至公元前 2300 年的城址、功 能复杂的外围水利工程和同时期分等级墓地 (含祭坛) 等。 良渚古城遗址“入遗”,有助于加深国 际社会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认识。

    这则材料围绕“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分别介绍了①,②,③ ,④,⑤等内容。

四、写作 (60 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据报道, 因非洲猪瘟疫情引发多国家暂停或限制进口猪肉及猪肉制品等因素的影响,去年广 西柳州螺蛳粉出 口一度受阻。在危困面前,柳州积极引导螺蛳粉企业进行产品革新,其中之一是 用牛骨替代传统工艺中的猪骨熬制鲜汤,再加上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和销售创新,不仅一 举扭转了出 口颓势,还扩大了消费者群体。据悉,今年前4 个月,当地螺蛳粉出口额是 2019 年全年的两倍多。

    材料二:

    危机总是同生存并存,克服了危就是机。—— 习近平

    读了以上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会,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贴合背景,切合身份; 自拟标题,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