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

更新时间:2022-07-11 浏览次数:4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高出约1℃,其主要表现是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这些和人类的健康有怎样的联系呢?

    最显而易见的,是热浪带来的死亡。据相关报告,从2000年到2018年,全球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中与高温相关的死亡率增加了53.7%,青壮年也难逃持续高温带来的健康问题,例如中暑、脱水以及烦躁等不良心理反应。

    再者,高温为虫媒及病原体的寄生、繁殖和传播创造了适宜条件,会引起疟疾、登革热等传染性疾病的复苏和传播。正如中国俗语所言“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飓风等,往往会触发某些虫媒传染病、介水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将迫使动物迁徙,导致动物间病原体溢出,传播到人体概率加大。气候变暖引起的冰川冻土融化,可能会释放出冰封的史前病毒,引发新的未知疾病。

    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类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多重的。例如,山火不仅造成伤亡,幸存的人也会因浓烟而罹患呼吸系统疾病;气象灾害带来的可怕场景和随之而来的瘟疫流行,也往往造成社会性的心理创伤。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可能对人类的威胁更大,自1981年以来,全球主要农作物的产量潜力已降低了1.8%–5.6%,一些地区发生粮食危机,造成人们营养不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更增加了疾病易感性。

    这些负面影响并不局限于贫困地区,因为它所导致的更多冲突、粮食危机、流离失所及人畜共患病,往往引发蝴蝶效应,让所有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尽管全球都在关注新冠疫情,但我们不能坐等疫情过去,再着手迅速减排。”联合社论呼吁各国采取紧急行动,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1.5℃以下,停止对自然的破坏,从而保护人类健康。

    (摘编自刘佳璇《极端气候威胁人类健康》)

    材料二:

    当前世界各地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愈演愈烈,无不预示着人类当前的艰难处境。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将走向何方,值得我们深度思考并做出关键性选择。

    当前的气候变化形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尽管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争论始终没有停止,但问题的焦点并不在于全球是否真的在变暖,变暖与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是否存在关系,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是否值得相信。真正的焦点在于气候变化的事实是否足以让我们意识到危机已经到来,而面对危机我们的态度和选择是什么直接决定了人类社会未来的生死存亡。

    科学研究和争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气候变化问题的实质,也更加让我们走向事实的真相,但忙于争论而忽视了眼前的危机将让我们丧失把握机会的能力,错失转危为安的机遇。

    当前新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正逐渐取代旧有的格局,而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在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如果再不彻底扭转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我们面对的只能是一个毁灭性的未来。

    最新评估显示,当前各国自主贡献的力度之和尚不足以实现《巴黎协定》制定的21世纪末把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而且还存在很大差距。如果按照当前的发展模式延续下去,到21世纪末全球温度升高有可能突破3℃–4℃,或将带来更加灾难性的后果。

    当前针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形态之争依然存在,使有关气候变化多边进程充满不确定性,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集团之间,不同团体之间、不同人群之间仍然存在着信任不足和利益隔阂的问题,自下而上的行动与自上而下的目标体系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与冲突。如何打造全球气候行动共同体,协调顶层设计和底层行动之间的鸿沟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探索,这些也亟待通过创新机制来弥补。

    多元化的平台和网络建设,可以促进各国各地区之间、各个组织机构之间、各个群体和行业之间资源要素的充分流动,给行动者赋能,使之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中坚力量,最大化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

    当前许多国家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和有关政策仍然独立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外,与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存在不协调甚至冲突的情况。其实,应对气候变化要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全民福祉相融合,尤其要与经济政策相融合,借助经济手段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

    在当前紧迫形势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传播层面,更应该深入到产业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需要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首创精神,需要将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推进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在细微之处体现出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和行动。

    最后,顶层设计要更加接地气,更加增强与各类社会主体的良性互动,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来实现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力度的系统性提升,而政策制定和实施需要更加科学合理,更具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并充分体现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摘编自毕欣欣《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将走向何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前,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频频发生可能会触发某些传染病及病毒的流行,需要引起我们极大关注。 B . 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对人类的健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重的,这些影响往往还会引发全球的蝴蝶效应。 C . 若不能将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深入到产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那么可持续发展就有可能成为空话。 D . 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争论本质上是意识形态上的争论,这导致应对气候危机的进程十分艰难,难以确定有效对策。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面对气候变化问题,如果只顾一味地争论,将会让我们忽视眼前的危机而丧失把握机会的能力。 B . 现在全球的发展模式不仅不能实现《巴黎协定》制定的21世纪末的温升控制目标,还有可能导致实际温升高于温升控制目标。 C . 在当前应对气候危机中,各应对主体之间缺乏信任,只有自上而下的目标体系,缺少自下而上的行动,导致目标难以完成。 D . 当前世界许多国家应对气候危机所制定的目标和政策脱离实际,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协调,甚至相互冲突。
    3. (3) 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 尽快做出关键性选择应对气候变化。 B . 尽快停止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争论。 C . 弄清楚变暖与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是否存在关系。 D . 当前针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形态之争依然存在。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5) 在联合国召开的“全球应对气候危机”大会上,如果你作为中国代表发言,你会从哪些方面来阐述?请罗列一下你的发言要点。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红楼梦(节选)

    曹雪芹

    时值暮春之际,史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小令,调寄《如梦令》,其词曰: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自己作了,心中得意,便用一条纸儿写好,与宝钗看了,又来找黛玉。黛玉看毕,笑道:“好,也新鲜有趣。我却不能。”湘云笑道:“咱们这几社总没有填词。你明日何不起社填词,改个样儿,岂不新鲜些?”黛玉听了,偶然兴动,便说:“这话说得极是。我如今便请他们去。”说着,一面吩咐预备了几色果点之类,一面就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这里他二人便拟了柳絮之题,又限出几个调来,写了绾在壁上。

    众人来看时,以“柳絮”为题,限各色小调。又都看了史湘云的,称赏了一回。宝玉笑道:“这词上我们倒平常,少不得也要胡诌起来。”于是大家拈阄,宝钗便拈得了《临江仙》,宝琴拈得了《西江月》,探春拈得了《南柯子》,黛玉拈得了《唐多令》,宝玉拈得了《蝶恋花》。紫鹃炷了一支梦甜香,大家思索起来。一时黛玉有了,写完。接着宝琴、宝钗都有了。他三人写完,互相看时,宝钗便笑道:“我先瞧完了你们的,再看我的。”探春笑道:“嗳呀,今儿这香怎么这么快,已剩了三分了,我才有了半首。”因又问宝玉可有了。宝玉虽作了些,只是自己嫌不好,又都抹了,要另作,回头看看,已将烬了。李纨笑道:“这算输了。蕉丫头的半首且写出来。”探春听说,忙写了出来。众人看时,上面却只半首《南柯子》,写道是: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李纨笑道:“这也却好作,何不续上?”宝玉见香没了,情愿认负,不肯勉强塞责,将笔搁下,来瞧这半首。见没完时,反倒动了兴开了机,乃提笔续道是: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众人笑道:“正经你分内的又不能,这却偏有了。纵然好,也算不得。”说着,看黛玉的《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固然好的。”因又看宝琴的《西江月》: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众人都笑说:“到底是他的声调壮。‘几处’‘谁家’两句最妙。”宝钗笑道:“终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众人笑道:“不要太谦。我们且赏鉴,自然是好的。”因看这一首《临江仙》道是: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又看底下道:

    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情致妩媚,却是枕霞;小薛与蕉客今日落第,要受罚的。”宝琴笑道:“我们自然受罚,但不知交白卷子的又怎么罚?”李纨道:“不要忙,这定要重重罚他,下次为例。

    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唬了一跳。(有删改)

    文本二:

    第70回中有五阕“柳絮词”,都是每个人未来的自况的锦绣词章。薛宝钗因嫌众人立意“总不免过于丧败”,写了《临江仙》一词进行翻案。最后两句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除第一句为词律所限又为突出“好风”而颠倒语序造成了语言形式陌生化之外,基本上是运用日常口语熔铸而成。然诗家语的成功之处主要不在于炼字、炼句,而在于炼意。言简而意蕴深刻,正是此二句的特征所在。从字表来看,皆是写柳絮随风轻扬之状,但若联系小说故事情节,发掘词句象征意义,则人物隐衷昭然若揭。那从容不迫、春风得意之态可掬的柳絮,其实是一个颇富心机、城府深沉的妙龄佳丽内心的写照。倘将此词的创作语境隐去,只对文字符号作创造性索解,人们还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生活哲理启示,如向上精神、竞争意识、“善假于物”的本领、把握机遇的能力等等,而这种折射与暗示的多重性恰恰是“陌生化”了的“诗家语”的一个特征。

    (摘编自赵亚平《“陌生化”的“诗家语”》,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经史湘云提议,林黛玉起社填词,要求以各色小调创作“柳絮词”。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的“柳絮词”都各具特色。 B . 作者善于以细节刻画人物,“一面吩咐预备了几色果点之类,一面就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一句,体现了黛玉的细致、周到。 C . 贾探春只写出半首《南柯子》,贾宝玉帮助她完成了后半首。曹雪芹安排这一情节体现了贾宝玉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 D . 林黛玉、薛宝琴等人创作的“柳絮词”,薛宝钗都认为“过于丧败”,于是她创作了一首不落众人俗套的《临江仙》。
    2. (2)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中的“柳絮词”等诗词是《红楼梦》中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融合在小说的情节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B . 判词以“堪怜咏絮才”赞黛玉之才,以“玉带林中挂”写黛玉之命运。林黛玉的咏絮才、凄苦命在文本中也有所体现。 C . 探春判词中“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两句,以及她所写的半首《南柯子》都暗示了她远嫁边疆的命运。 D .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令人耳目一新,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从薛宝钗《临江仙》的创作经验看,语言越陌生,作品就越成功。
    3. (3) 文本一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在节选部分,史湘云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4. (4) 薛宝钗的《临江仙》最后两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具备了文学语言“陌生化”的特点,其“陌生化”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 , 岂文德之足比。”上曰:“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谢。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御史大夫杜淹奏:“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司检校。”上以问封德彝,对曰:“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淹默然。上问淹:“何故不复论执?”对曰:“天下之务,当尽至公,善则从之。德彝所言,真得大体,臣诚心服,不敢遂非。”上悦,曰:“公等各能如是,朕复何忧。”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九·贞观君臣论治》)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B .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C .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D .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所用年号,计23年。年号由汉文帝首创。 B . 海内,泛指全国;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C . 郎中,官名,唐时各部都设郎中,分掌各司事务,为侍郎之下的官员。 D . 流,流放,即将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远离乡土的地方,对其惩治。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太宗大宴群臣,让人演奏《秦王破阵乐》,当封德彝夸赞他以神武平定天下岂是文德能比时,能清醒地意识到文才武功应各随其时。 B . 唐太宗因候选官假冒资历和门荫,就发布敕令让其自首,否则处死;戴胄犯颜劝谏,他先是发怒,后听了戴胄的解说,唐太宗对此表示认可。 C .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贤德之才,封德彝很久没有举荐一人,后来回复说没有奇才,太宗告诉他,用人如用器物,要各取所长。 D . 御史大夫杜淹认为,部门公文滞留丢失的情况,御史有责任检举揭发;而封德彝却认为,各部门应该主动请求,让御史到各部门检查核定。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②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5. (5) 面对大理少卿胡演的困惑,唐太宗是如何回答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 4.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千秋岁引

    [宋]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①,庾楼月②,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③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释】①宋玉《风赋》中说:楚王游于兰台,有风然而飒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②《世说新语·容止》中说:庾亮在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楼赏月,据胡床咏谑。

    ③华表:华表,又名诽谤木,立于殿堂前。

    1. (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别馆寒砧”一句,写羁身异乡的人听到捣衣之声,意识到天时渐寒,心中抑郁难当。 B . “孤城画角”一句,虽写孤城,但画角声高亢,以极凝练的笔墨描绘了自然的秋声。 C . 燕东归,雁南飞,让作者生发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忆旧。 D . “梦阑时,酒醒后”可指实在的梦和酒,亦可视为作者历尽仕途沧桑后的自知和独醒。
    2. (2) 黄苏在《蓼园词选》中认为这首词应是王安石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写。因其“意致清迥,翛然(意为无拘无束)有出尘之想。”请结合全词,简析黄苏为何会做如此推断。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谏太宗十思疏》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游乐要有限度的两句是:“。”
    2. (2) 《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3. (3) 苏洵在《六国论》中着眼大局,客观分析燕国和赵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下列横线上所填一组关联词语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木”    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    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     “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    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A . 不但   而且  至于    而且 B . 如果    就   关于  或者 C . 不但   而且   那么   或者 D . 如果   那么   至于   甚至
  • 7. 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我国古代称西部少数民族为“戎”,称呼东部少数民族为“夷”。 B . 《昭》、《虞》、《武》、《象》是传说中的古乐名,《昭》即《韶》,传说中舜时的乐曲。 C . 瓮和缶都是秦国的乐器,瓮是储粮的器具,口小而腹大。缶是一种陶制的打击乐器。 D . 东羲通常指初升的太阳,在古代中国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
  • 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  ②割  ③来于秦  ④可怜焦土  ⑤以膏泽斯民

     ⑥同俗自于众为善  ⑦简而任之,择而从之  ⑧人者

    A . 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B . ①⑥/②③/④⑤⑧/⑦ C . ①⑦/②④⑤/③⑧/⑥ D . ①⑥/②③⑤/④⑧/⑦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故乡的小河,是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河。小河流经之地溪草茂密,柳竹成行,小河在柳竹的庇护下仿若一条蜿蜒的银带一路向前。在河岸较窄的地方,一座石板桥横亘于小河之上。小桥长不足十米,宽不足两米,三根桥柱牢固地支撑着上面厚重的桥板,远远看去,小桥厚厚墩墩,结实无比。小桥很平常,但老辈人讲过很多皇帝下江南从此路过的故事。①          , 但与这座小桥相承的石板路曾经是古驿道却是千真万确的,那桥面被时间的刀锋深深地剜出的一道道痕迹就是明证。

    小桥两头岸石叠加,依岸而立,两棵参天的榕树紧紧拥抱着坚硬的岸石,使小桥有了牢固的基石与依靠。小桥一端的榕树下,有一间小房子,②             , 却十分精致,青瓦粉墙,房内沿墙根修有马蹄形的石凳,老辈人说那是专为路人休憩而准备的。

    小河中的流水经历一路的艰辛与洗涤,明澈而亮丽,清爽而甘甜,这是上天赐予故乡人的甘露。每到月光明亮的夏夜,小桥就会热闹起来。老人们饭后拎着马扎、摇着蒲扇来到榕树下,或是讲古,或是论今。孩童们仿佛来到了儿童乐园,他们跑着、笑着、闹着,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踢毽子,一会儿又折了柳枝去逗弄水中的游鱼。

    1. (1) 文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比喻、拟人、对比 B . 比喻、拟人、排比 C . 拟人、对比、对偶 D . 比喻、对比、夸张
    2. (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们又跑又笑又闹,折了柳枝去逗弄水中的游鱼,又捉迷藏、踢毽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写作(6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中学高一六班召开了一次班会,主题是“与人交往中,如何做一位君子”。为了便于讨论,老师提供了事例如下:

    事例一:

    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政敌,政治上彼此痛下杀手。王安石执政,皇帝让他评价司马光,他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其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大加赞扬。王安石被罢黜,皇帝欲治其罪,征求司马光的意见,司马光说王安石疾恶如仇、坦荡忠诚,有古君子之风,劝皇帝勿信谗言。

    事例二:

    杰斐逊与华盛顿在十三州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斗争中并肩作战,彼此支持。华盛顿担任总统期间,杰斐逊反对其施政方针,两人常激烈争吵,而过后彼此又以信件致歉并重申自己的立场,华盛顿卸任前,提名杰斐逊为总统候选人,称赞其人品和才能,说他是“可以信赖的君子”。

    读了以上两则事例,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就此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