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丽水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普通高中教学...

更新时间:2022-07-23 浏览次数:29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记者:您与徐少锦教授合作撰写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家训通史,请问中国历史上什么时 候产生了第一部家训?

    陈延斌:原来我们认为周公写给儿子的《戒子伯禽》是文字记载最早的家训文献,但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发现早于周公家训的是周文王临终前写 的《保训》。

    记者:   

    陈延斌:我们目前已经搜集的家训既有帝、后训谕皇室、宫闱的诏诰,也有士人教导幼童稚子的启蒙读物;既有家训、家范、家诫等长篇专论,也有家书、箴言、碑铭等简明 训示;既有苦口婆心的规劝,也有道德律令性质的家法、家规、家禁等。古人之所以热衷   撰写家训,一是与家国同构的观念有密切关系。为保障族人正常生活、调节成员关系、延续宗族,就有了家范、宗规、族训,从而不必依靠法律和行政管理的强制。二是与端蒙重 教的悠久传统也有密切的关系。早在《易经》中就提出“蒙以养正”“正家而天下定”的   主张,此后将身修、家齐视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观念,而家训文化的产生发展正适应了 这种社会需要。

    记者:   

    陈延斌:《中华十大家训》是我们课题组面向普通读者编著的传统家训普及本。中国家训文献卷帙浩繁,究竟选择哪些篇目为代表确实是个难题。我们反复考量,精心比较, 最终遴选出十部家训。何以用“大”名之?一是家训的代表性。这十部家训的遴选力求体现各种层次的代表。既有被称为“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也有被称为“《颜氏家训》   之亚”的《袁氏世范》;作者中既有帝王,也有高官贵宦;既有普通官吏,也有普通百姓。   二是家训的影响度。就传统社会和当今学界而言,流传最广的仕宦家训莫过于《颜氏家训》。   该书内容极为广泛,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全面系统完整的家训著作。三是家训的风格和形式。为使读者更全面了解传统家训的文体风格,我们尽量兼顾各种类型。

    记者:今天我们在传承家训家风文化方面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陈延斌:由于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封建社会的影响,传统家训不可能不打上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我们也决不能因此而否定传统家训的时代价值和积极意义。今天的家庭仍然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邻里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家训文化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化方式都有值得我们吸纳借鉴的方面,为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家风营造和家庭建设提供参考。

    (摘编自陈延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家训家风文化》)

    材料二

    古代家训产生和发展有一个内在的动力机制,就是父家长权威和立子立嫡代代延续的宗法制家庭结构。事实上,家训文化之所以有效和得以传承,关键在于父家长对于家庭成员具有无可撼动的绝对权威。不听父言、反抗父训,就是不孝,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   是法律的惩处。正是由于家长的权威决定了其家训的权威性,而这种权威性决定了家训的   可行性。今天,父家长制已经瓦解,父亲在家中的权威没有了强制性的制度保障。这是今天建设家训所遇到的最为困难的地方。

    由于“生男生女一个样”的宣传,改变了几千年来的“传种接代”的生育观念,这就冲击了中国人重视光宗耀祖、维护家族荣誉的传统观念。随之也就消解了立家训的这一动力机制。古代,家训是与家族荣誉的代代相传同行的,因而才有立家训、遵家训的动力。《包拯家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包拯训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当今社会,传统家训日渐   式微,家训文化面临衰败消亡的严峻考验。

    (摘编自朱贻庭《今天,重建家训文化何以可能》)

    材料三

    中华传统经典家训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浓缩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彰显着鲜明的文化理念。它根植于传统社会生存土壤和发展空间,深受传统儒家德性文化的内在影响,推崇“内圣外王”之道,无论是天子君王还是庶人百姓,皆以修身养   性为根本,以圣贤人格为理想。传统家训文化作为家族的精神血脉,世代相传。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对家长提出要求:“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与家众。”作为教育者的家长必须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为子孙树立起身边的榜样。同时注重彰显实践理性,强化生活塑造。《颜氏家训》开篇序言的第一句就是“圣训素来谈时易做时难”。可见,家训都十分注重生活性、实践性、细节性。传统家训文化特别强化学习榜样的意义。家训中均对子女作出“慕贤”的行为指向和道德要求。将贤德之人视为人生的榜样。中华传统经典家训文化基点在于家庭,但绝不仅仅停留于此,治理好小家的深远意境是为了国家天下。因此,小小家训却深藏着厚重的家国情怀,体现出“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和时代精神。爱国是中华传统经典家训文化不变的主题,浓郁的忧国忧民情怀,不仅是君子圣贤的理想追求,也是普通家庭的价值取向。

    (摘编自孙泊、陈瑶《中华传统经典家训的思想要义及其文化意蕴》)

    1. (1) 下列对文中“传统家训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意蕴丰富,在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均有其行为规范,彰  显着鲜明的文化理念,作为家族精神血脉,世代相传。 B . 传统家训文化教育主要体现在家风熏陶与个体自觉、家规约束与榜样示范等方面相结  合,风格和形式多样,其中特别强化学习榜样的意义。 C . 传统家训文化植根于传统社会生存土壤和发展空间,家训文化之所以有效和得以传  承,关键在于父亲在家中的权威具有强制性的制度保障。 D . 传统家训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浓缩着独特的文化基因,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化方式,都对当代家庭建设有决定性作用。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传统家训对子孙后代的家庭生活、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价值取向等有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传统家训也可能会打上时代和阶级的烙印。 B . 创作形式上,家训既有诏诰,又有启蒙读物;既有长篇专论,也有简明训示;既有帝  王制定的道德律令性质的家法、家规等,也有普通百姓苦口婆心的规劝。 C . 创作内容上,爱国是传统经典家训文化不变的主题,小小家训体现责任担当,深藏厚重的家国情怀,因此古人都热衷撰写家训,致使传统家训文化延续千年。 D . 今天,父家长制已经瓦解,“传种接代”的生育观念也发生改变,这冲击了中国人的  传统观念,立家训这一动力机制随之消解,重构父家长制已经迫在眉睫。
    3.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4. (4) 根据材料一中受访者的回答,请模拟采访者提出的问题,填在相应横线处。
    5. (5) 研读《王氏家训》,结合材料一、材料三分析传统家训文化的当代价值。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 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王氏家训》

  • 2. 现代文阅读Ⅱ

    西线无战事(节选)

    【德】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这本书既不是一种谴责,也不是一份表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尽管躲  过了炮弹,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

    ——题记

    我们看见有人还活着,而他们的头盖骨已经给炸开了;我们看见有的士兵在奔跑,而他们的两只脚已经被炸断了,他们靠着炸剩的残肢一颠一颠地拐进了下一个弹坑。有个一等兵,拖着自己被炸烂的膝盖,用手在地上爬了两公里路。还有一个一等兵,赶到了急救所,突出的肠子堆在他一双交叠起来的手上;我们还看见一些没有嘴、没有下巴、没有脸孔的人;我们看见一个人把他胳膊上的动脉用牙齿咬住了两小时,为了不让自己失血致死。   太阳下去了,暗夜跟着到来,炮弹又在呼啸,生命到了尽头。

    可是,我们躺在上面的这一小块翻腾着的土地,在敌人的进攻优势面前岿然不动。我们仅仅放弃了几百米阵地。然而,每一米的土地上却都躺着一个死人。

    我们当初来到这里,正是夏天,树木还是绿油油的,而今却已是秋季,夜色灰蒙蒙、  潮乎乎的。汽车停了,我们便爬下来。乱七八糟的一大堆,许多部队的残余。两边都有人站着,黑乎乎的,在叫团和连的番号。每叫一次,就有一小伙人分离出去,小得可怜的一伙肮脏而苍白的士兵,小得可怕的一伙人,小得可怕的一些残兵剩卒。

    这会儿,有人在叫我们连的番号了,是的,那正是连长,他也死里逃生又回来了,一  只胳膊用绷带吊着。我们走到他那里,我认出了卡钦斯基和克罗普,我们便站在一起,相   互偎倚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后来,我听到我们这个连的番号,被一次又一次地叫着。他将会叫很长一会儿工夫,  那些在医院里和在弹坑里的人才不会听到他的叫声咧。

    又叫了一次:“二连,到这里来!”

    随后更轻声地叫道:“二连再没有别的人了吗?”

    他不再吱声了,随后他粗哑地问道:“就这点人了吗?”于是他下命令:“报数!” 早晨灰茫茫的,我们来的时候还是夏天,总共一百五十人。现在我们感到很冷,已经

    是秋天了,树叶簌簌作响,嗓音有气没力地飘动着:“一——二——三——四——”报到三十二就没有了。于是沉默了好一阵子,那个嗓音才问道:“还有没有别人?”又等了一会   儿,随后低声说:“成小队——”话又中断了,好不容易把口令说完。“二连——”十分艰难。“二连——便步走!”

    一行,短短的一行人步履艰难地往晨曦中走去。三十二个人。

    ……

    秋天了,老兵剩下来的已经不多。我们班上在这里的七个人,我是最后的一个。

    人人都谈论着和平和停战。大家都等待着。要是再来一个失望,他们就都会垮掉的。  希望很强烈,它是不可能又被打消的。

    我得到了十四天的休息,因为我吞下了一点毒气。在一座小小的花园里,我整天坐着  晒太阳。马上就要停战了,这消息现在我也相信啦。到那时,我们都可以回家了。

    我的思想停留在这里,再也不往远处去了。以优势力量吸引着我、等待着我的,只有感情。那是对生命的贪欲,那是对家庭的眷恋,那是对亲属的怀念,那是对解救的陶醉。   然而,目的是没有的。

    如果我们在 1916 年回家,那么由于我们所受的痛苦以及种种经历赋予我们的力量, 说不定会掀起一场风暴。要是现在回去,那我们将会厌倦,崩塌,耗竭,没有根基,也没有希望。我们将会再也找不到我们的道路。

    也许我想到的这一切,只是忧伤和惊愕,等我重又站在白杨树下,谛听那树叶簌簌作响的时候,它们就会烟消云散。那些使我们的血液不能宁静的温存,那些不可捉摸的、使   人惊讶的、即将来到的东西,未来的千姿万态,梦里和书里的旋律,跟姑娘亲近的暖人心房的预感,说这一切都过去了,那是不可能的,说它们已经在密集炮火,在悲观失望,在军官妓院中统统消失了,也是不可能的。

    这里,树木发出绚丽和金色的光彩,山梨的果实红艳艳地挺立在叶簇中间,通衢大道白皑皑地直通到地平线外,营房食堂仿佛蜂窝一般嗡嗡地响着关于和平的谣言。

    我站起身来……

    我十分镇静。让时光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到来吧,它们不会拿走我什么,它们再也不能拿走我什么了。我是那样的孤独,那样的没有希望,倒可以无所畏惧地面对着它们了。这些年来让我忍受过来的生活,我依然看得见,感触得到。我是不是已经征服了它,我不知道。不过,只要它还在那里,那它自会找寻它自己的出路,不管心里的“我”说些什么, 愿意还是不愿意。

    1918 年 10 月,他阵亡了。那天,整个前线是那么的安静,乃至军队报告上只写了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他向前倒下,好似在地面睡着了。把他翻躺过来时,你会发现他并没有遭受太久的痛苦:他的脸上呈现着平和与宁静,好像很高兴结束终于到来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正文前题记,简要交代写作缘由,表明作者展现“被战争毁掉的一代人”的叙事立场。 B . 以时间、场景的转换推进故事,以平淡的叙事笔调写出二连在战斗中一个不剩的结局。 C . 秋日绚丽美好的景物,营房食堂四起的和平谣言,对此“我”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 D . 主人公“他”倒下时脸上“平和宁静”,这种反常是他坦然面对死亡的真实情绪反映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段把“太阳下去”“暗夜到来”等描写放在描述“我们”亲眼所见的炮火连天、血肉横飞场景后,用景物侧面衬托战争阴霾带来的伤害和威胁。 B . 文中连长叫号的声音越来越小和不时中断的细节,主要是为了表现刚经历过战斗、死里逃生的连长,在精疲力尽时依然能尽职尽责的正义军人形象。 C . 在主人公“我”中了毒气休假时,大量的内心独白显示出他心里的厌倦、对战争的悲  观失望和不知前路的迷惘,但从中也流露出对美好情感的渴望。 D . 军方战报只写着“西线无战事”,运用了反讽手法,西线每天仍有无辜生命在消逝,  但战报上却表述为“无战事”,足见战争发动者对生命的漠视。
    3. (3) 请结合文本简析小说叙述视角变换的特点和作用。
    4. (4) 《西线无战事》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时,影片设计的结局是主人公休假后回到战场,他在战壕中伸手捕捉一只鲜艳美丽的蝴蝶,不幸被敌军击毙。这种改编是如何表现小说主题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 3. 文言文阅读

    选文一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  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

    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选文二

    管宁字幼安,年十六丧父,中表愍其孤贫,咸共赠赗,悉辞不受,称财以送终。与平原华歆相友,游学于异国。天下大乱,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遂至于辽东。度虚馆以候之。   宁乃庐于山谷。太祖①为司空,辟宁,度子康绝命不宣。

    中.国.少安,客人皆还,唯宁晏.然若将终焉。文帝黄初四年,诏公卿举独行君子,司徒   华歆荐宁,诏以宁为太中大夫,固辞不受。明帝即位,太尉华歆逊位让宁,遂下诏曰:“太

    中大夫管宁,耽怀道德,服膺六艺,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今以宁为光禄勋。望必速至,称朕意焉。”

    宁称草莽臣上疏曰:“臣海滨孤微,禄运幸厚。横蒙陛下纂承洪绪,德侔三.皇.,化溢有唐。久荷渥泽积祀一纪不能仰答陛下恩养之福沈委笃痾寝疾弥留逋违臣隶颠倒之节夙宵

    战怖无地自厝。臣元年十一月被公车司马令所下州郡,诏书征臣,光宠并臻,优命屡至, 怔营竦息,悼心失图。思自陈闻,申展愚情,而明诏抑割,不令稍修章表 , 是以郁滞,讫于今日。不意灵润,弥以隆赫。奉今年二月被州郡所下诏书,又特被.玺书,以臣为光禄勋。

    受诏之日,精魄飞散,靡所投死。臣重自省揆,年疾日侵,有加无损,不任扶舆进路以塞元责。望慕阊阖,徘徊阙.庭.,谨拜章陈情,乞蒙哀省,抑恩听放,无令骸.骨.填于衢路。”正始②二年,太仆陶丘一等荐宁曰:“宁清高恬泊,德行卓绝。诚宜束帛加璧,备礼

    征聘,仍授几杖,延登东序③。若宁守志箕山,参踪巢、许,斯亦圣朝同符唐、虞,优贤扬历,垂声千载。虽出处殊涂,至于兴治美俗,其揆.一也。”

    于是特具安车,束帛加璧聘焉。会宁卒,时年八十四。

    (摘编自陈寿《三国志·魏书》)

    【注】①太祖,指曹操。②魏哀帝,曹芳年号。③东序,相传为夏代的大学,也是国老养老之所。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久荷渥泽积祀/一纪不能仰答/陛下恩养之福沈委/笃痾寝疾/弥留逋违/臣隶颠倒之  节/夙宵战怖/无地自厝。 B . 久荷渥泽/积祀一纪/不能仰答陛下恩养之福/沈委笃痾/寝疾弥留/逋违臣隶颠倒之  节/夙宵战怖/无地自厝。 C . 久荷渥泽积祀/一纪不能仰答/陛下恩养之福沈委/笃痾寝疾弥留/逋违臣隶/颠倒之  节/夙宵战怖/无地自厝。 D . 久荷渥泽/积祀一纪/不能仰答陛下/恩养之福沈委笃痾/寝疾弥留/逋违臣隶颠倒之  节/夙宵战怖/无地自厝。
    2. (2) 下列选项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矜:看重,推崇 B . 唯宁晏.然若将终焉    晏:安定,闲适 C . 又特被.玺书    被:遭遇,遭受 D . 至于兴治美俗,其揆.一也    揆:道理,准则
    3.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指华夏族地区,也称“中原”,与“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的“中国”意同。 B . 三皇:中国传说中的古代三个帝王,通常指燧人、伏羲、神农或者天皇、地皇、人皇。 C . 阙庭:宫廷。阙: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文中借指朝廷。 D . 骸骨:人的骨头,也指形骸、躯体。“乞骸骨”,旧称大臣归隐,使骸骨能归葬乡土。
    4. (4) 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处选文中,李密和管宁,都受到朝廷一次比一次急切的征召,却由于种种原因而“辞不就职”,故而他们上表陈情,乞求宽免。 B . 选文一,李密巧妙地将尽孝的行为和晋武帝“孝治天下”的纲领相关联,表面上恭维晋武帝,实则为“辞不赴命”取得合理依据。 C . 选文二,管宁少年丧父,拒受亲人馈赠葬父,可见其自立;乱世中,公孙度虚馆以待,他的儿子截下征召之令,足见对管宁的重视。 D . 选文二,在华歆的举荐下,管宁得到魏太祖、文帝、明帝的征召;正始年间,再次得到举荐,陶丘一等人建议皇帝任他选择去留。
    5. (5) 《文心雕龙》云“表以陈情”,请结合选文一李密的陈情和选文二管宁的上疏,简要  概括他们所陈之情。
    6. (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思自陈闻,申展愚情,而明诏抑割,不令稍修章表。

  • 4. 古代诗歌阅读

    落日怅望

    [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①

    [唐]李益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注】①唐代五原县属盐州,今为内蒙古五原。中唐时,这里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的边缘地区。李益曾为幽州节度使刘济幕府,居边塞十余年。

    1. (1) 下列对两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马诗首联中“千里”与“片时”比照,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反衬下文自己久留不得归家的惆怅之情。 B . 马诗颈联写景由远到近,“入”字写出夕照逐渐暗淡的动态过程,也表明诗人伫望之久、乡愁之深,近一步渲染出感时伤逝的情绪。 C . 李诗首联中“旧是”一词说明五原这片草丰景美的土地曾被吐蕃占据,透露出诗人失  而复得的欣慰,也暗含对昔日国难的感慨与忧思。 D . 李诗颔联用“笳声”这一意象,蕴含着忧伤的情调,营造出悲凉的气氛,微妙地表现五原一带局势依旧紧张、边防尚未巩固的现状。
    2. (2) 两首诗尾联都有“照”容颜这一细节,请结合诗歌探究这一细节意蕴的相同点。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
    2. (2) 《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的句子是“”。
    3. (3) 《阿房宫赋》中与《资治通鉴·唐纪》中马周的“炀帝亦笑周、齐矣,不可使后之笑今如今之笑炀帝也”看法相似的句子是“”。
    4. (4)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一句,写出湖水澄澈的特点,以一湖一舟之景衬托诗人豪迈坦荡的襟怀。
三、 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 6.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她步履清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juǎn)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儿病态,但很可爱;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nì)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B . 其时传说也更加纷烦,说他可以赎.(shú)出的也有,说他已经解.(jiě)往南京的也有,毫无确信;而用函电来探问我的消息的也多起来,连我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我只得一一发信去更正,这样的大约有二十天。 C . 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生活经验,提出平天平地说,并找到了适合这种模.(mú)型的数学方法,在立杆.(ɡān)测影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据。 D . 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下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tái),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diàn)蓝的颜色。
  • 7. 下列句子,不适合在交际场合中引用来表达与亲朋好友相会的喜悦心情的是(    )
    A .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B .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C .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D .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青年学人专刊,是《探索与争鸣》第四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大赛部分获奖作品的     。入选这本专刊的论文观点     商榷,论证或有不周, 但是这一代学术新人所表现出的气象令人瞩目,他们所展现出的“有我”“有情”和自由思想的能力,给学术界带来新的蓬勃生机。我们记载下这一代学术新人的青春印记,不仅是因为他们给当下的学术界吹来一股清新之风,更因为他们如一束束微光     着中国学术的未来。对此,学界应在包容中满怀期盼。也许这样一本专刊,对于一个庞大的青年群体来说是      , 但哪怕是一滴水,也照样能够滋润理论之树。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实实在 在但又微不足道的举动,让青年学人热爱学术、发扬真理的勇气得到呵护。无论前路    多么艰难,我们依然应该振奋前行!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合集  或有 照亮  无足轻重 B . 合集 或可  烛照 杯水车薪 C . 集合 或有 烛照 无足轻重 D . 集合 或可 照亮 杯水车薪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通过这个微不足道但又实实在在的举动,呵护青年学人热爱学术、发扬真理的勇气。 B . 通过这个实实在在但又微不足道的举动,呵护青年学人发扬真理、热爱学术的勇气。 C . 通过这个实实在在但又微不足道的举动,让青年学人热爱学术、发扬真理的勇气得到呵护。 D . 通过这个微不足道但又实实在在的举动,让青年学人发扬真理、热爱学术的勇气得到呵护。
  • 9. 阅读下面《红楼梦》第三十七回选段,根据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笑道:“呸!没见世面的小蹄子!那是把好的给了人,挑剩下的才给你,你还充有脸呢。”秋纹道:“凭他给谁剩的,到底是太太的恩典。”  道:“要是我,我就不要。若是给别人剩下的给我,也罢了。一样这屋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他,剩下的才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软气。”

    1. (1) 选段中划横线的这个人物是谁?她最终是什么结局?
    2. (2) 请结合选段内容,简析她的性格特点。
四、 作文(60 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带着悲壮的激情,在艰难的道路上进行人生搏斗。——路遥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鲁迅

    所谓“激情”,就是做一件事情,全身心的投入,可以感染自己,感染别人。但当下  不少人耽于安逸,缺乏激情,不愿循着梦想的路“向上走”。

    身为年轻学子的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