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2-06-27 浏览次数:3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久前,在中宣部出版局召开的规范使用汉字工作座谈会上,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加强汉字使用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势在必行。进一步开展汉字使用的规范和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促进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汉字是意美、形美、音美“三美”兼具的文字,也是世界上少数几种兼具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可以构成书法艺术的字体之一。历代书法家创造的多姿多彩的书法艺术,是中国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精神和审美理念。然而,近年来,一些个人和机构为了追求标新立异、突出视觉冲击,忽视汉字的书写规范、书写技法和文化内涵、审美特征,故意将汉字笔画和结构进行粗俗、草率的夸张变形,创造出一些拙劣的字库字体产品,亟待予以规范。

    公共空间中的汉字是否准确、规范、优美,所使用的字体风格是否合适,事关全社会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必须引起重视。以丑为美、以怪为美的字体出现在公共空间,不但不能体现汉字之美,反而会降低全社会的审美水平,不利于大众汉字书写规范意识和审美趣味的培养,也会对青少年产生误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并规定“公共服务行业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服务用字”。当汉字被应用于出版、影视、媒体、展览、广告等面向社会公众的领域时,使用规范应该是基本要求,在网络空间也同样如此。公共空间中的汉字规范而优美,会在无形中营造美的氛围,提升大众的审美素养。

    规范是美的基础。规范汉字使用,并不是拒绝个性化的汉字书写,而是提升审美水平的题中之义。对字库设计者和相关企业来说,需要强化把关意识,提升审美水平。书法是一门艺术,每一种经典字体的诞生都是书法家苦心孤诣、千锤百炼的结晶,都是取法先人、学习传统、融会贯通之后的成果,都融汇着书法家的艺术个性和时代精神的精华。放下浮躁的心态,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才能更好地创新。在信息时代规范使用汉字、提升书法审美素养,应加强行业引导,指导相关行业协会联合发出规范用字倡议,遴选推荐优秀字体,引导出版、影视、媒体领域提升规范用字的自觉意识,落实好规范用字的各项要求。同时,有必要加强标准研制,指导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展研究,推动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立项、编制工作,为规范用字提供技术支撑。

    汉字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不断推进汉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弘扬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优秀文化,才能把汉字最美的特征展示出来,让其更好地服务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摘编自张贺《以规范书写呈现汉字之美》,《人民日报》2022年1月24日)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书法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精神和审美理念,但单纯追求标新立异的书法亟待规范。 B . 公共空间在培养大众汉字书写规范意识和审美趣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故公共空间中的汉字书写必须准确、规范、优美。 C . 汉字被应用于出版、媒体等面向社会公众的领域时,规范是最基本的要求,网络空间也不例外。 D . 书法艺术虽然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但只要我们不浮躁,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就能创新书法艺术。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手法,对近年来一些个人和机构创造拙劣的字库字体产品的做法进行了批评。 B . 文中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内容,意在表明规范汉字受法律保护。 C . 文中的观点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对现实生活中以丑为美、浮躁心态等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D . 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结构,各部分都紧紧围绕汉字使用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进行论述。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智慧而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B . 世界上能够兼具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并构成书法艺术的字体并不多,而汉字是最具有审美特征的。 C . 一学生把“机不可失”写成“鸡不可失”,可能是受烤鸡店这一公共空间“鸡不可失”招牌的影响。 D . 规范书写汉字,拒绝个性化的书写,提升审美水平,顺应时代要求,把汉字最美的特征展现出来。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校园欺凌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北欧国家。早期界定校园欺凌时,很多国家将校园暴力(school violence)与校园欺凌(school bullying)等同,而“暴力”与“欺凌”在程度和手段方面又有显著区别。美国反校园欺凌政府官方网站将“校园欺凌”定义为:“发生在学龄儿童身上的,具有真实的或可感知的权力失衡状态下的有害且具有威胁性的行为。”该行为具有重复性或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潜在的重复可能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张翼认为:“狭义上的校园欺凌就是指校园暴力,特指发生在学校及其合理辐射地域,由校内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或心理实施的、达到一定伤害程度的侵害行为。”对于欺凌行为的界定,法律界和学术界尚存在不同的观点。目前,我国还没有就“校园欺凌”这一概念进行法律上的定性,也没有明确的官方解释。“校园欺凌”在传统理解上被定义为发生在校园范围内的以强力压迫和侮辱的行为,然而,在当前环境下,“校园”与“欺凌”的范围和形式产生了复杂变化,欺凌行为以往多发生在中小学内,现在也蔓延至高校。同时,欺凌行为已逐渐从现实世界扩展到虚拟社会,网络欺凌这一新形式在近年来愈发常见。

    (摘编自李伟清等《我国校园欺凌调查与中美治理对策研究》)

    材料二:

    校园欺凌是国内外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校园欺凌不仅常发生在教室、宿舍、厕所等校园之内的场所,也出现于课外活动、放学途中等校外场合。近几年,我国学者从主观(学生个人)和客观(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两大方面对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大量探究。在客观因素方面,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具有欺凌行为的学生,其家庭常常缺乏情感温暖,父母之间的关系欠佳,经常吵架甚至发生家庭暴力;我国的一些中小学缺乏对学生进行校园欺凌方面的教育,平时也缺乏对学生的监管;另外,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中出现了一些乱象,学生可能会受到这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主观因素方面,有关欺凌事件直接参与者的研究表明:部分欺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反社会的认知或行为倾向,欺凌行为也是青春期个体获取、维护社会支配地位的一种手段;某些“另类”特征、情绪和社会交往问题会让儿童青少年成为易受欺凌的对象;欺凌和受欺凌都可能导致个体情绪、行为等方面的适应障碍,其不良影响甚至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欺凌——受欺凌者是最不稳定的一类角色,其兼具欺凌者与受欺凌者两者的缺点,适应状况通常最差。

    在过去十多年中,农村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发生的最为突出的变化之一,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政府建立了大量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基于两省五县137所学校17 000多名学生的抽样调查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和probit模型对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的校园欺凌问题的分析发现: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的欺凌水平高达31.5%,高于国内城市地区的中小学校,也远超过国际平均水平;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住校显著提高了学生遭遇欺凌的可能性;言语威胁、肢体冲突以及人际排斥等校园欺凌现象在住校生中都更为常见。在引入家校距离作为工具变量以纠正潜在的内生性偏误后,研究结论依然一致。据此,当前校园欺凌治理应重点关注农村地区的寄宿制学校,努力改善寄宿学校的住宿和医疗卫生条件,确保每一所寄宿制学校都有正式、足额的生活老师和住宿管理人员。同时,建立寄宿制学校校园安全问责制度也迫在眉睫。

    对于校园欺凌,研究探讨远未结束。我们还应该继续探索个体特征与环境因素对校园欺凌行为的交互影响,从个体微观层面、同伴关系及校园环境的中观层面,再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宏观层面,考察不同水平因素对欺凌行为的影响。首先,应继续总结欺凌者与受欺凌者身上那些容易使其卷入校园欺凌行为的明显特征,比如基于中国城乡二元对立的特殊国情,可以针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与校园欺凌的关系进行研究。另外,欺凌——受欺凌者因为占比较少,也不稳定,目前国内对该类型学生的研究较少,但是由于此类个体的适应状况最差,需要研究者有更多的关注。其次,应该充分重视校园欺凌中同伴的作用,一方面,同伴的默许和纵容会恶化校园欺凌的消极作用,另一方面,来自同伴的支持和温暖可以减缓校园欺凌的不良后果。再次,父母及教师等在处理校园欺凌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缺乏专门针对父母及教师识别和处置校园欺凌能力的研究,教育实践中相应的培训也较少。在面对校园欺凌时,他们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判断标准,也没有有效的干预手段,这些都极大限制了他们积极作用的发挥。最后,随着互联网和手机通信的普及,网络世界逐渐成为另一个欺凌频繁发生的场域。相对于现实世界,网络的社会监管机制薄弱,个体也能更轻易地隐藏自己的身份。匿名感在有限的社会监控下很容易激发个体的敌意、性互动或恶意散播他人私密信息。因此需加大对网络欺凌这一议题的投入,也有必要对网络欺凌与传统欺凌的整合研究给予相当的重视。

    (摘编自王玥、胡学亮、陆伟等人的相关文章)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美国反校园欺凌政府官方网站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张翼都把校园欺凌定义为校园暴力,强调伤害程度。 B . 所谓校园欺凌,也就是发生在同学之间的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身体或心理上的攻击,让受害者感受到痛苦的行为。 C . 校园欺陵不仅在国内外中小学中普遍存在,而且现在也蔓延至高校,甚至已逐渐扩展到虚拟社会,形成网络欺凌。 D . 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的欺凌水平高于城市地区的中小学校,是因为农村学校没有足额的生活老师和住宿管理员。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了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水平居高不下的问题,我们必须把建立寄宿制学校校园安全问责制度放在首位。 B . 如果要及时准确地识别欺凌事件并做出有效应对,我们需要培训父母和教师,力争父母关系和谐、师生关系积极。 C . 从家庭背景看,家庭常常缺乏情感温暖,父母之间经常吵架甚至发生家庭暴力,其孩子具有欺凌行为的可能性加大。 D . 由于网络的社会监管机制相对薄弱,个体能更轻易地隐藏自己的身份,网络欺凌越来越可能成为校园欺凌的新常态。
    3. (3) 请结合材料内容和生活实际,简要分析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与应对策略。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蝉与纺织娘

    郑振铎

    ①你如果有福气独自坐在窗内,静悄悄的没一个人来打扰我,一点钟,两点钟的过去,嘴里衔着一支烟,躺在沙发上慢慢的喷着烟云,看它一白圈一白圈的升上,那末在这静境之内,你便可以听到那墙角阶前的鸣虫的奏乐。

    ②那鸣虫的作响,真不是凡响;如果你曾听见过曼杜令的低奏,你曾听见过一支洞箫在月下湖上独吹着;你曾听见过红楼的重幔中透漏出的弦管声,你曾听见过流水淙淙的由溪石间流过,或你曾倚在山阁上听着飒飒的松风在足下拂过,那么,你便可以把那如何清幽的鸣虫之叫声想象到一二了。

    ③虫之乐队,因季候的关系而颇不同,夏天与秋令的虫声,便是截然的两样。蝉之声是高旷的,享乐的,带着自己满足之意的;它高高的栖在梧桐树或竹枝上,迎风而唱,那是生之歌,生之盛年之歌,那是结婚曲,那是中世纪武士美人的大宴时的行吟诗人之歌。无论听了那叽——叽——的曼长声,或叽格——叽格——的较短声,都可同样的受到一种轻快的美感。秋虫的鸣声最复杂。但无论纺织娘的咭嘎,蟋蟀的唧唧,金铃子之叮令,还有无数无数不可名状的秋虫之鸣声,其声调之凄抑却都是一样的;它们唱的是秋之歌,是暮年之歌,是薤露之曲。它们的歌声,是如秋风之扫落叶,怨妇之奏琵琶,孤峭而幽奇,清远而凄迷,低徊而愁肠百结。你如果是一个孤客,独宿于荒郊逆旅,一盏荧荧的油灯,对着一张板床,一张木桌,一二张硬板凳,再一听见四壁唧唧知知的虫声间作,那你今夜便不用再想稳稳的安睡了,什么愁情,乡思,以及人生之悲感,都会一串串的从根儿勾引起来,在你心上翻来覆去,如白老鼠在戏笼中走轮盘一般,一上去便不用想下来憩息。如果你不是一个客人,你有家庭,你有很好的太太,你并没有什么闲愁胡想,那末,在你太太已睡之后,你想在书房中静静的写些东西时,这唧唧的秋虫之声却也会无端的窜入你的心里,翻掘起你向不曾有过的一种凄感呢。如果那一夜是一个月夜,天井里统是银白色,枯秃的树影,一根一条的很清朗的印在地上,那末你的感触将更深了。那也许就是所谓悲秋。

    ④秋虫之声,大都在蝉之夏曲已告终之后出现,那正与气候之寒暖相应。但我却有一次奇异的经验;在无数的纺织娘之鸣声已来了之后,却又听得满耳的蝉声。

    ⑤我在山中,每天听见的只有蝉声,鸟声还比不上。那时天气是很热,即在山上,也觉得并不凉爽。正午的时候,躺在廊前的藤榻上,要求一点的凉风,却见满山的竹树梢头,一动也不动,看看足底下的花草,也都静静的站着,如老僧入了定似的。风扇之类既得不到,只好不断的用手巾来拭汗,不断的在摇挥那纸扇了。在这时候,往往有几缕的蝉声在槛外鸣奏着。闭了目,静静的听了它们在忽高忽低,忽断忽续,此唱彼和,仿佛是一大阵绝清幽的乐队在那里奏着绝清幽的曲子,炎热似乎也减少了,然后,的的睡去了,什么都不觉得。

    ⑥良久,良久,清梦醒来时,却又是满耳的蝉声。山中的蝉真多!绝早的清晨,老妈子们和小孩子们常去抱着竹竿乱摇一阵,而一只二只的蝉便要跟随了朝露而落到地上了。每一个早晨,在我们滴翠轩的左近,至少是百只以上之蝉是这样的被捉。但蝉声并不减少。

    ⑦常常的,一只蝉两只蝉,叽的一声,飞入房内,这也是必定被人所捉的。有一天,见有什么东西在槛外倒水的铅斗中咯笃咯笃的作响,俯身到槛外一看,却又是一只蝉,这当然又是一个俘虏了。还有好几次,在山脊上走时,忽见矮林丛中有什么东西在动,拨开林丛一看,却也是一只蝉。它是被竹枝竹叶挡阻住了不能飞去。我把它拾在手中。同行的心南先生说,“这有什么稀奇,放走了它吧。要多少还怕没有!”我便顺手把它向风中一送,它悠悠扬扬的飞去很远很远,渐渐的不见了。

    ⑧初到时,颇想把它们捉几个寄上海去送送人。有一次,便托了老妈子去捉。她在第二天一早,果然捉了五六只来放在一个大香烟纸盒中,不料给依真一见,她却吵着,带强迫的要去。我又托那个老妈子去捉。第二天,又捉了四五只来,依真的纸盒中却只剩下两只活的,其余的都死了。到了晚上,我的几只,也死了一半。因此,寄到上海的计划遂根本的打消了。

    ⑨从此以后,便也不再托人去捉,自己偶然捉来的,也都随手的放去了。那样不经久的东西,留下了它干什么用!不过孩子们却还热心的去捉。依真每天要捉至少三只以上用细绳子缚在铁杆上。有一次,曾有一只蝉居然带了红绳子逃去了;很长的一根红绳子,拖在它后面,在风中飘荡着,很有趣味。

    ⑩半个月过去了;有的时候,似乎蝉声略少,第二天却又多了起来。虽然是叽——叽——的不息的鸣着,却并不觉喧扰;所以大家都不讨厌它们。我却特别的爱听它们的歌唱,那样的高旷清远的调子,在什么音乐会中可以听得到!所以我每以蝉声将绝为虑,时时的干涉孩子们的捕捉。

    ⑪到了一夜,狂风大作,雨点如从水龙头上喷出似的,向槛内廊上倾倒。第二天还不放晴。再过一天,晴了,天气却很凉,蝉声乃不再听见了!全山上在鸣唱着的却换了一种咭嗄——咭嘎——的急促而凄楚的调子,那是纺织娘。

    ⑪“秋天到了,”我这样的说着,颇动了归心。

    ⑬再一天,纺织娘还是咭嘎咭嘎的唱着。

    ⑭然而,第三天早晨,当太阳晒得满山时,蝉声却又听见了!且很不少。我初听不信;叽——叽——叽格——叽格——那确是蝉声!纺织娘之声却又潜踪了。

    ⑮蝉回来了,跟它回来的是炎夏。从箱中取出的棉衣又复入箱中。下山之计遂又打消了。谁曾于听了纺织娘歌声之后再听见蝉的夏曲呢?这是我的一个有趣的经验。

    (节选自《中华百年百篇经典散文》,作家出版社)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前三段,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和一连串的比喻,融入自我独特感受,将“虫之乐队”之声如诗如画地表现出来。 B . 文章将夏季蝉声与秋季虫声对比,一扬一抑中表现了作者对夏季蝉声的喜爱之情和对“秋季虫声”的厌恶之情。 C .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通过回忆听到纺织娘歌声后又听见蝉声的奇妙经历,抒发了自己在炎夏季节听蝉的舒畅快乐。 D . 本文语言淡朴清新,注重主体内在情绪。叙述如同拉家常,极具生活化,幽默风趣,轻松活泼,令人忍俊不禁。
    2. (2) 作者在写“一次奇异的经验”时,叙述了自己在山中的生活,描绘了充满乐趣的生活图景。请概括这些图景,并分析其作用。
    3. (3) 作者主张“文学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倡导“为人生”的写实主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文学主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志和,字子同,婺州金华人。始名龟龄。父游朝,通庄、列二子书。十六擢明经 , 以策干肃宗,特见赏重,命待诏翰林 , 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因赐名。后坐事贬南浦尉,会赦还,以亲既丧,不复仕,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著《玄真子》,亦以自号。有韦诣者,为撰《内解》。志和又著《太易》十五篇,其卦三百六十五。

    兄鹤龄恐其遁世不还,为筑室越州东郭,茨以生草,椽栋不施斤斧。豹席棕履,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县令使浚渠,执畚无忤色。尝欲以大布制裘,嫂为躬绩织,及成,衣之,虽暑不解

    观察使陈少游往见,为终日留,表其居曰玄真坊。以门隘为买地大其闳号回轩巷先是门阻流水无梁少游为构之人号大夫桥。帝尝赐奴婢各一,志和配为夫妇,号渔童、樵青。

    陆羽常问:“孰为往来者?”对曰:“太虚为室,明月为烛,与四海诸公共处,未尝少别也,何有往来?”颜真卿为湖州刺史,志和来谒,真卿以舟敞漏,请更之,志和曰:“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辩捷类如此。

    善图山水,酒酣,或击鼓吹笛,舐笔辄成。尝撰《渔歌》,宪宗图真求其歌,不能致。李德裕称志和“隐而有名,显而无事,不穷不达,严光之比”云。

    (节选自《新唐书·张志和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门隘为买/地大其闳/号回轩巷/先是门阻/流水无梁/少游为构之/人号大夫桥 B . 以门隘/为买地/大其闳/号回轩巷/先是门阻流水/无梁/少游为构之/人号大夫桥 C . 以门隘/为买地大其闳/号回轩巷/先是门阻流水无梁/少游为构之/人号大夫桥 D . 以门隘为买/地大/其闳号回轩巷/先是门/阻流水无梁/少游为构之/人号大夫桥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经,是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 . 翰林,是唐以后皇帝的文学侍从官,明清两代从进士中进行选拔。 C . 太虚,本指宇宙万物最原始的实体气。文中为“天空”之意。 D . 宪宗,为中国古代帝王谥号。是帝王在立室奉祀时被后世追尊的名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志和少年得意,深受器重。张志和十六岁即登明经榜,以策论谒见肃宗,受到皇上赏识。 B . 张志和才华横溢,博学善著。他学识渊博,曾著《玄真子》《太易》《卦》。 C . 张志和追求简易,淡泊宁静。他以豹皮为席,棕草为履,垂钓时不用鱼饵,不在意是否钓到鱼。 D . 张志和胸襟过人,能言善辩。陆羽曾问他与谁往来,他却以自己本与天地共处,何谈往来来应对。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后坐事贬南浦尉,会赦还,以亲既丧,不复仕,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

      ②尝欲以大布制裘,嫂为躬绩织,及成,衣之,虽暑不解。

  • 5. 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问题。

    次秀野种粟韵

    朱  熹

    阿香一笑走丰隆①,雨遍平畴万顷中。

    旧喜樊迟知学圃②,今看许子③快论功。

    遥怜郁郁翻秋陇,预想垂垂弄晚风。

    珍重诗翁且强健,东阡南陌兴无穷。

    【注释】①阿香:推雷车的女神。丰隆:雷神。②樊迟:孔子弟子,曾向孔子请教如何种菜。③许子:许行,为神农之学,手种粟而后食。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借用“阿香”“丰隆”等古代神话传说,表达出了降雨时的欢快心情。 B . 风雷之后,滂沱大雨解除了万顷农田的旱情,大地也迎来了耕种的时机。 C . 诗人曾为儒家弟子想学习农耕而高兴,如今善意提醒朋友不可急于事功。 D . 尾联祝愿老友保重身体,希望他能在田间小路漫步吟咏,尽享无穷兴味。
    2. (2) 本诗的“遥怜郁郁翻秋陇,预想垂垂弄晚风”两句颇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写出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漂荡,在辽阔的江面上自由来去。
    2. (2) 《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是:
    3. (3) 《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西安的大雁塔南边的大唐不夜城中,游客________,他们扎堆在一个个临时搭建的工坊前,看得出神。麦草工艺工坊里,陕西渭南一位村民将麦草剪成细细的“牛毛”拼贴在画纸上,一幅牛耕图________,在日光下熠熠闪光,他的麦草工艺品已成为陕西“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各具特色的工坊组成了本届匠人大会的核心活动——“守艺长安—大唐工坊”。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各地的世界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对于工匠精神,《诗经·国风》中这样描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已出土的中央官府烧制的秦代瓦当上,常会发现有一两厘米大小的不起眼的印文,包括编号、机构、工匠名等。难道2 000年前匠人的产权意识就已觉醒?答案并非如此。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在产品上刻下己名,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技艺。这种制度客观上造就了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之后的历朝历代,不管工料、工艺如何________,不管是玉器、青铜器,还是瓷器丝绸,( )。

    “纵观中外历史,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需求就会变得强烈。今天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工匠精神被标举,是必然结果。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一群________的人,需要一个具有匠心的群体。”参会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说。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络绎不绝  呼之欲出  推陈出新  卓尔不群 B . 不绝如缕  惟妙惟肖  推陈出新  特立独行 C . 络绎不绝  惟妙惟肖  革故鼎新  特立独行 D . 不绝如缕  呼之欲出  革故鼎新  卓尔不群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B . 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C . 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D . 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匠人的初心始终是追求精益求精的匠心 B . 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们的终极目标 C . 匠人们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其终极目标 D . 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的初心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饱腹感长达6小时”“一餐丢掉700卡”……最近,一些代餐奶茶、代餐奶昔、代餐粉等代餐减肥食品在网上走红。然而,_______。科学减肥是在保证摄入合理营养成分、进行基础代谢的情况下,减掉多余脂肪。

    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有40余种,来自多种食物。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我国居民平均每天应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各种营养素所占能量的比例不同,其中,碳水化合物占50%-65%,脂肪占20%-30%,蛋白质占10%-20%。代餐食品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全面,长期食用很可能造成营养不良,_______。对每天需要固定能量进行基础代谢的成年人来说,长期能量过少会对心脏等器官的功能造成影响。代餐食品可以食用,但是,_______,确保减肥不减健康。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简述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有一节专门记录红军中的少年先锋队员。斯诺在书中写道:

    他们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因此看到他们,就会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将来。只要这些少年能够得到解放,得到发展,得到启发,在建设新世界中得到起应有的作用的机会。我这样说听起来大概好像是在说教,但是看到这些英勇的年轻人。没有人能不感到中国的人并不是生来腐败的,而是在品格上有着无限发展前途。

    “他们”是在“红星”照耀下成长的1936年的中国少年。红星照耀,初心不改,接棒前行。

    作为同样是在“红星”照耀下成长的你,请给“他们”写一封信,谈谈“他们”给你带来的触动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