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九江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23 浏览次数:24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唐宋时期是中国正统诗文发展的高峰,从唐至今,诗文选本有一两千种,现存的这一两千种唐宋诗文选本可分为唐诗选本、唐文选本、唐诗文选本、宋诗选本、宋文选本、宋诗文选本、唐宋诗选本、唐宋文选本八类,这八类选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当代的整理研究工作却相对滞后。

    从学术价值来说,一是保存文献之功。以唐人选唐诗为例,不少中小诗人的作品因选本得以留存至今。如刘昚虚诗,《全唐诗》存13首;陶翰诗,《全唐诗》存17首;元结《箧中集》收沈千运等7位诗人24首。有些家族性、地域性选本,辑佚的材料更为丰富,这些选本中还有大量的异文可供参考,如《河岳英灵集》中的李白诗,就有不少异文,对研究李白诗歌有重要意义。二是批评史价值。选本对具体作品的选择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可以引导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文学发展的走向,如清人王士祯《唐三味集》,倡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于是清空淡远的诗歌流行一时;沈德潜《唐诗别裁集》,首重“鲸鱼碧海”“巨刃摩天”之风,兼及王士祯之说,于是平和厚重之风流行。通常选本都有一篇或数篇序言,有的还有跋文,唐宋选本也不例外,这些序跋或为选者自撰,或为师友所撰,作者常常在文中发表议论,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即产生于此。如姚铉《唐文粹序》认为“止以古雅为命,不以雕篆为工”,钟惺、谭元春《唐诗归》提倡“幽情单绪”“孤怀”,等等,无不对当时文坛产生重要影响。唐宋诗文选本中有大量评点材料,如殷璠《河岳英灵集》评李白“白性嗜酒,志不拒检”,评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等,均被后世奉为圭臬。又如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被称为我国“古文评点第一书”,开古文评点之先河。明清两朝,诗文评点蔚成风气,唐宋诗文无疑是评点家关注的对象。

    从文化价值来看,选本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下的境遇还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一现状,应从两方面入手:学术层面上,应加大对古代优秀选本整理的力度。现在唐人选唐诗已有较完善的整理本,但宋代至清代的选本,有许多沉埋在图书馆或博物馆中。普及层面上,与广大受众对唐宋诗文的喜爱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目前流行的选本尤其是新选新注本数量太少,影响不大。唐诗选本最流行的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的《唐诗选》,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毕竟是40年前的作品,且选诗数量较少。2013年出版的刘学锴先生《唐诗选注评鉴》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唐诗选本,该书集逸、注、评、鉴为体,学术性很强通俗性稍有不足。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久负盛名,但选诗与注释过分展现学者的学术个性,选诗数量少。除此之外,还有一两种宋诗选本行世,但影响面有限。建议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唐诗选》《宋诗选注》《唐文选》《宋文选》等选本列入大中学生的参考书目,并推出导读系列丛书。

    (摘编自丁放《唐宋诗文选本的现代价值》)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开古文评点之先河,引导了明清两代文学发展的走向。 B . 尽管现存的唐宋诗文选本价值很高,但当代学者的挖掘、整理、研究仍有很大的空间。 C . 《唐诗选注评鉴》《宋诗选注》等选本体现了选者极高的学术水平,但通俗性不足。 D . 一些家族性、地域性选本中的材料更丰富,不少异文对研究古代诗歌有重要意义。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在论证唐宋诗文选本价值的基础上,指出了在普及层面上推出新选本的必要性。 B . 文章从学术和文化两方面阐释唐宋诗文选本的价值,并就两方面的关系进行论证。 C . 文章第二段以大量资料为例,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也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 D . 文章论证唐宋诗文选本的现代价值时,既角度不同又层次分明,条分缕析、结构严谨。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通过整理唐宋诗文存世选本,不仅可从中获取学术资料,更可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B . 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唐宋诗文,这与唐宋诗文新选本的日益增多和普及有很大关系。 C . 唐宋诗文选本序跋中的学术观点对作家风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着当时的文坛。 D . 唐宋诗文选本极大推动了唐宋时期的文学创作和发展,对文学鉴赏和批评有着重要意义。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早在春秋时代,诸子百家等典籍就已有许多关于工匠精神的阐述,例如“止于至善”(《大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道家经典《庄子》一书中,更是为我们描绘了匠石、庖丁、承蜩者等一系列能工巧匠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古代工匠群体,形成了以“技以载道”“道技合一”“亲民爱物”为特色的工匠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不仅是指工匠们对待自身职业的态度,同时也是一种“技以载道”的职业情怀以及“道技合一”的技艺境界。《寓林折枝》记载了关于工匠工师翰的故事。工师翰为齐桓公修建宫殿,借机向齐桓公进言:“国家和宫殿一样,人才就好比宫殿的柱子,如果奸臣当道,那国家就有倾塌的危险了。”齐桓公听后罢免奸臣,招贤才管仲而任之。可见,在古人眼中,工匠不仅技艺精湛,而且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济世情怀。

    清代思想家魏源说“技可近乎道,艺可通乎神”,王阳明所讲的“知行合一”,也强调人们应当把工作当成一种“致良知”的修行。在传统文化中,世俗的事务超越了器物的层面,被赋予更多精神的意义,这正是中国工匠文化中“道技合一”的传统。

    “亲民爱物”则是中国工匠文化的另外一大特色。其中“亲民”主要源于儒家仁爱亲民的思想,由此形成了“贾而儒行”的中华民族儒商文化。“爱物”则更多源于“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道家文化。《考工记》中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体现了匠人在制作过程中,只有天、地、人、物四者和谐统一,才能制造出精美的物品。

    (摘编自张保文《工匠精神》)

    材料二: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两弹一星”,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

    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我国品牌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还不多,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建设品牌强国。

    我国虽然有“尚巧工”的传统,但技能人才在传统社会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摘编自陈昊武《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材料三:

    湖北省文联主席熊召政说,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样适用于文化领域。这句话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环视文化市场,一方面,百花齐放,佳作迭出;另一方面,虽然每年都有海量文学作品出版,上万集电视剧播出,数百部电影上映,但仍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的现象。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要解决这些问题,文艺工作者必须从“心”做起,坚守艺术理想,弘扬“工匠精神”,笃定恒心,才能创作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作品。

    “工匠精神”,其核心在于“精益求精”,对文艺工作者来说,“工匠精神”就是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不懈追求。柳青在皇甫村蹲点14年,深入了解农民生活,才创作出鸿篇巨制《创业史》;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先后修改200多次。古往今来,文艺精品无不是厚积薄发、千锤百炼的结晶。

    (摘编自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艺领域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使得文化市场上大部分文艺作品粗制滥造,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B . 《大学》《诗经》中都有对工匠精神的阐述,并具体介绍了“技以载道”“道技合一”等工匠文化。 C . 时代呼唤文艺工作者重拾“工匠精神”,从“心”做起,厚积薄发,千锤百炼,创作出更多文艺精品。 D . 我国制造业只有打破“尚巧工”的传统,破除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才有可能突破创新。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重视,将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崇工匠精神的时代风尚。 B . 《寓林折枝》中工师翰进言齐桓公的故事以及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技以载道”的职业情怀。 C .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句话说明要制造出一件精良的器物必须具备多个条件。 D . 柳青蹲点皇甫村14年,深入了解农民生活,才创作出《创业史》,这说明文艺工作者要创作出文艺精品也必须弘扬工匠精神。
    3. (3) 请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时代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还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真的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捉鱼。

    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父亲缺钱花?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知道,老还小,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的事;小伟还知道,什么是孝顺,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屎一把尿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惯了,说自己还能干得动,每天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捉鱼。

    小伟吃惊不小,心想父亲什么时候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

    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

    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

    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蛤蟆鱼在父亲手里扭曲着身子,但被父亲牢牢抓在手里。小伟打开手机的电筒,看到这种鱼头大,口宽,胸鳍大,尾部细小,背紫褐色,腹面淡色。

    小伟呵呵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做‘螳螂在前,黄雀在后’。”

    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道,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

    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来。天天点赞的不一定是朋友,不点赞的不一定就不是朋友,看来这话真是没说错。

    父亲说,你若挺不下来,或是做得不够圆满,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了。

    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

    父亲愣怔了一下。

    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

    龟儿子,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父亲说着,拿起拳头轻轻捶了小伟的胸脯一下。

    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你能像你说的那样,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偎依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小小说选刊》)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木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在晚上,是因为晚上才能看到蛤蟆鱼身上的光和远处灯塔里发出的光。父亲好借此机会与儿子进行一番交流。 B . 小伟作为单位的一把手,他正直无私,为民做了许多有利的实事,并且还将这些事情发到朋友圈里。对儿子做好事实事发朋友圈的行为,父亲开始是担惊受怕的。 C . 小说第4段开头的四个问句使用反问的手法,既表现出小伟对父亲行为的疑惑,也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对父亲真实意图的猜测,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 . “螳螂在前,黄雀在后”在本文是指蛤蟆鱼要诱捕那些趋光的鱼类,却被父亲抓住的情景。父亲想借此情景告诫儿子小伟做事应低调的道理。
    2. (2) 请联系全文,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特点。
    3. (3) 文中的“光”有哪些含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 ,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 , 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 , 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B .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C .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D .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五之夜”,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则指农历每月十六。 B .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是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而“至于成立”指男子二十岁。 C . “妪,先大母婢也”,“先大母”是对死去的祖母的敬称,“先妣”则是对死去的母亲的敬称。 D . “吾妻来归”中“归”指古代女子出嫁,“吾妻归宁”,“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省亲。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作者扣住恬静、舒适的书斋生活展开描述,抒发了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表现了作者怡然自得的情趣。 B . 第二段开始的“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由叙写项脊轩转到对往事的回忆。 C . 最后三段是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主要表现了作者丧妻前后的感情变化,是对“悲”之情的进一步补充。 D . 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来刻画人物形象,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4. (4) 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②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 (1) 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其中“柏森森”三个字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 B . 颔联两句“景语含情,情语寓景”,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 C . 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D . 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里的“英雄”不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2. (2)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颔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并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中华民族自古尚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以豪迈的气概表现其民族大义,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也有这样大义凛然的诗句,它们是“”。
    2. (2) 杜牧《阿房宫赋》中,“”写出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屋角互相对峙。
    3. (3) 杜甫《登岳阳楼》中,“”写出吴楚两地以洞庭湖而划分疆域,日月星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4. (4)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两句,把作者与从弟观花赏月、痛快狂欢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5. (5) 毛泽东《虞美人》中的诗句“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把抽象的忧愁具体化、形象化,正如李煜《虞美人》中的写愁名句“”,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历史终将记住这一天。这是千百年来    的日子。一部中国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这是无论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的乡亲们,和他们    的日子。960多万平方公里大地上,每个人都是这场伟大史诗的参与者、见证者、书写者。

    2021年2月2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的    宣告,传遍了万水千山:“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    的人间奇迹!”

    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 梦寐以求  息息相关  庄重  名垂青史 B . 梦寐以求  休戚相关  庄严  名垂青史 C . 孜孜以求  休戚相关  庄重  彪炳史册 D . 孜孜以求  息息相关  庄严  彪炳史册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缩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任重道远。 B .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任重道远。 C .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 D .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
    3. (3) 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 牛乳色的空气仿佛真牛乳似的凝结起来,但似乎又在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流动哩。它带来了阒静,你听:一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 B . 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C . 时间很玄妙:无湃无际、无始无终、无穷无尽,绵绵岁月,悠悠历史。 D . 书名:《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贝姨》;作者:巴尔扎克;国籍:法国;文体:小说。
  •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近日新发疫情使得安徽六安牵动人心。,也引发热议。名字,是一种文化。六安历史悠久,自战国时便存在“lù”的古音,地名是以“六”“六国(录国)”“六安国”“六安州”的历史延续而来,无论古音还是民俗传承的方言,都读“lù”,这是当地文化传承中最珍贵的一抹乡音。

    名从主人。安徽省政府十几年前曾表示,地名读法应充分尊重当地政府和群众意见,六安应该保留“lù ān”旧读音。一个地方地名读音,,正如不能轻易更改一个人的姓名一样。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认为,除非严重影响交际,去除“六(lù)安”这种沿袭古音的读法不太妥当。

    事实上,“六安”读音争议由来已久。的确,翻开今天的现代汉语词典,。有专家认为这顺应了普通话语音变化趋势,是尊重语言事实的体现。但词典里不存在,并不意味着现实中不存在。汉语词典是对语言的规范,更应呈现文化的积淀。

  • 9. 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文意,字数不超过15字。

    从人才需求看,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未来5年,全国农业经理人需求150万人左右,无人机驾驶员需求100万人。从人才带来的社会效益看,每个创业主体平均能带动6个农民就业。因此,鼓励更多人才返乡在乡创业,投身现代农业发展,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才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劲的新动能。

四、写作(6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说: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看见才是爱。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努力被看见。从心看见自己;当你展开自己时,也就能看见世界。

    材料二:5月19日,首届“看见美丽中国”全国短视频大赛在北京启动。大赛将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推动全社会发现美丽中国、看见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从国内到国际,中国打赢了一场又一场富国强国战:抗疫胜利,脱贫攻坚胜利;“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取得突破性成果;“一带一路”成为最爱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看见中国,享受中国;参与中国,推动中国。

    读了以上材料,对于“看见”,你有什么想说的?请写一篇演讲稿,阐述你的感受与思考,并在期末班会上发言。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