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红桥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二模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15 浏览次数:123 类型:高考模拟
一、   (9分)
  • 1. 【第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诗是最早绽露的文学萌芽。诗和音乐像一对孪生的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它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风”“雅”“颂”便是根据音乐特点所做的分类。从《诗经》到《楚辞》,以至律、绝、词、散曲,它们都清晰地展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对音乐美的努力追求。白居易《与元九书》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袁枚《随园诗话》说“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明代诗论家谢榛的《四溟诗话》主张“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 ), 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不仅诗歌传唱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继承、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诗歌与音乐都以抒情见长,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两者( ), 互为一体。尤其是诗歌中对音乐的( ) 描写,更保证了音乐与诗歌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因此,“音乐入诗”便成了文人常谈的话题。

    (摘自时爱华《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和意义》,有改动)

    1.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A . 行云流水 融会贯通 精妙 B . 风流云散 水乳交融 精细 C . 风流云散 融会贯通 精细 D . 行云流水 水乳交融 精妙
    2. (2)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不仅诗歌传唱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使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继承、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B . 诗歌传唱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发展、继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C . 不仅诗歌传唱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发展、继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D . 诗歌传唱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使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继承、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3. (3) 下列与选文相关的文学或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徴、羽、变宫、变徴七音。《荆轲刺秦王》中的“变徴之声”是徴音的变调,声调激扬。 B . 《诗经》又名《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C . 古代文人常用“号”命名作品集,比如袁枚,号随园,作品集故曰《随园诗话》。以此相同方式命名作品集的,还有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归有光的《震川文集》等。 D .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其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
二、   (9分)
  • 2. 【第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礼是沟通天人的仪式,是贵族等级的标志;同时,礼又是乡里社会的规范,为人立身处世的道德准则。在这个意义上,尊礼行礼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乃至生存原则。上至国家典章制度,中到社会礼俗和民间风尚,下及家庭伦理和行为规范,无不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儒家礼制的种种影响,留存着道德的烙印,讲求社会的和谐关系。因此可以说,从长期的历史观点看,儒家的最大贡献在为传统的政治、社会秩序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精神基础。因为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仰仰”的外在形式,而且更加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此即《礼记•郊特牲》所说的“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中华传统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在我们看来,讲究礼仪、讲求礼义即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内在特质之一。尽管作为制度规范的传统礼制已经解体,但作为精神追求的礼义却不会随之泯灭,它以礼仪、礼俗等形式顽强地存活在国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之中。

    我们看到,在当下社会生活中,面对日趋丰富的生活样式和更加多元的价值取向,从漫长的历史中走来的传统礼仪及其礼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礼仪和礼义的精神追求却从未停息,也不会停息。

    如果放宽视野,即可看到世界上各个民族共同体都有对礼仪、礼节、礼俗的追求和向往。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延续需要一定的秩序来维持,而这些秩序的形成和维系除了依赖硬性的法律条文外,在更多的场合则是要靠软性的伦理道德来维系。在实际生活中,通常表现为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和准则。所以在多数场合中,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往往不是从奖惩角度,而是从动机、德性、良知角度来考虑自己行为正当性的。价值观念的外化主要体现在人们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和如何对待自然界这三个向度上。正如《文化是什么》一书中说的,“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而“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在这个意义上,礼体现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也就是中华传统礼制中一以贯之的“敬”。这种“敬”,经过耳濡目染和代代相传,成为人们对心中理想的守望和期盼,发挥着抚平内心躁动,增加社会和谐和提升人类文明程度的功效。所以,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共同体都有自己的礼俗和礼仪,并且在礼俗和礼仪的背后,都有一套价值观的支撑。无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摘编自汤勤福、葛金芳《中华传统礼制内在价值及其现代转换》)

    材料二

    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才能孕育出发达的文明,物质的富足给予人们充实精神层面的条件。礼仪的出现和发展程度与一个国家的兴盛息息相关。传承古代礼仪中的精髓,对内有助于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对外则展现了中国的国家风范,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当代,礼仪的价值更多的是作用于当代社会文明建设,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在当今社会,需要有优秀的古代礼仪和文化来平静和安抚一些人浮躁的内心,提高对礼仪的敬畏之心,防止社会价值观在日渐富足的物质生活中变质。社会可以继续前进发展,但是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不能抛弃,不能因走得太远而忘记古人在为人处世、为政治国等方面为我们留下的优秀遗产。对古代礼仪精髓的传承可以使我们国家走向国际化的同时,依然保持自己在文化上的深厚底蕴和特色。中国正在致力于对外开放,置身于全球化潮流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创办孔子学院、积极开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遗工作等,中国正以全新的姿态面向世界。中国作为东亚文化的中心,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其礼仪、文化有独特的魅力,对世界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中国古代传统礼仪也将因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继续为世界瞩目。这些在中国对外交往中,能够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同时,也将为中国带来极大的经济价值。在古代礼仪的取用上,我们需要结合现代价值观,在国家大力倡导传承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继承古代礼仪中符合现代价值体系的内容。全盘否定或者肯定都是不可取的,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摘编自郗悦《对中国古代礼仪的当代价值的思考》)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从中国传统社会的礼谈起,由古及今,由中及外,对于礼的阐述逐步扩展,最后归结到“敬”这一礼的核心观念上。 B . 《礼记•郊特牲》中的“礼之所尊,尊其义也”,说明古人对礼已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就超出了“威仪仰仰”的外在形式。 C . 材料一在分析世界上各个民族为什么对礼都有追求和向往时,能够把礼仪、礼俗的外在形式和其内在的价值观结合起来谈。 D . 材料一引用《文化是什么》一书的相关内容,证明人的价值观念外化的三个向度,同样,也可以用来证明“礼”也是社会的一种内在需求。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儒家思想对稳定社会秩序有着重要作用,所以体现其思想的礼制也在国家典章制度、社会礼俗等方面产生着种种影响。 B . 道德重在实践,行礼可以律己,律己可以提道德修养,提高道德修养可以塑造更高的人格,以至成为道德高尚之人。 C . 中华民族与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一样,在表现不同的礼仪、礼俗的外在形式下,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在的价值追求。 D . 我们今天对传统礼仪的继承,既要符合我国当代社会的价值体系,也要考虑国人走出国门所产生的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
    3. (3) 下列材料不能用来证明“礼仪、礼俗等形式顽强地存活在国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之中”的一项是 ()
      A . 共青团中央印发《全国中学生 18 岁成人仪式规范》,通过规范的 18 岁成人仪式教育来进一步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 B . 人们在写信时常用尊称,如给老师写信,在称呼下可加“老师”“先生”“座右”,给父母长辈写信,在称呼之下可加“膝下”“尊前”等。 C . 家谱与国史、方志一起,被称为中华民族三大历史文献。在网络上有在线修谱、保存分享、家庭联系等网络服务,使家谱更方便记录与传承。 D . 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少先队员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献花;中学生要见义勇为,勇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劝阻。
三、    (26分)
  • 3. 【第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

    论梁元帝读书

    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有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 , 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 , 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且为大惑之资也,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之区区者乎?

    或曰:“读先圣先儒之书,非雕虫之比,固不失为君子也。”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而如太子弘之读《春秋》而不忍卒读者鲜矣,而如穆姜之于《易》,能自反而知愧者鲜矣。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基日月 , 元帝所为至死而不悟者也,恶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乎?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可勿警哉?

    (节选自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释】①影迹:这里指史实、典故或金石文献。 ②六博投琼:古赌博游戏。③取青妃白:比喻卖弄文字技巧。

    材料二

    轮扁论读书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轮于堂下,释椎凿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 , 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节选自《庄子·天道》)

    【注释】①徐:宽松。 ②甘而不固:滑动而不牢固,指轮孔太大车辐条松动。甘,滑。③苦而不入:滞涩而难进入。

    1.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而晨览夕      披:翻阅 B . 酒渔色也      耽:沉溺 C . 察其言        微:微小 D . 轮扁轮于堂下  斫:砍削
    2.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书何负帝哉 / 州司临门,急星火 B . 取帝所撰著而观之 / 哀吾生须臾 C . 夸博记者 / 斧斤时入山林 D . 释椎凿上 /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志定而学 / 乃益未闻 / 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 / 以学而游移其志 / 异端邪说 /流俗之传闻 / 淫曼之小惠大以蚀 / 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 B . 志定而学乃益 / 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 / 以学而游移其志 / 异端邪说 / 流俗之传闻 / 淫曼之小惠 / 大以蚀其心思 / 而小以荒其日月 C . 志定而学 / 乃益未闻 / 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 / 以学而游移 / 其志异端邪说 /流俗之传闻 / 淫曼之小惠大以蚀 / 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 D . 志定而学乃益 / 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 / 以学而游移 / 其志异端邪说 / 流俗之传闻 / 淫曼之小惠大以蚀 / 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
    4. (4) 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王夫之反对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

      ① 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

      ② 得于心而正之以书

      ③ 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

      ④ 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也

      ⑤ 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

      ⑥ 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

      A . ①③⑥ B . ①④⑤ C . ②③⑤ D . ②④⑥
    5. (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夫之针对梁元帝一生沉迷书籍,危亡时尽行焚书,身死国灭却不知醒悟之事,进行了反思,表达了自己在读书方面的见解。 B . 梁元帝把江陵的沦陷归咎于自己读书多的缘故,因此他将古今图书十四万卷焚烧,用实际行动以显示他痛改前非的决心和意志。 C . 作者认为梁元帝不知道读书的目的,舍本逐末,片面追求形式,沉溺于书籍而置家事、国事于不顾,导致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 D . 两篇文章都谈到了读书,前者是史论,层层深入,逻辑严密,思想性强;后者是寓言故事,看似平常,实则有趣味,有深意,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6. (6) 【第Ⅱ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

      ②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7. (7) 【第Ⅱ卷】以上两篇文章都谈到了读书的方法,分别持怎样的看法﹖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 4. 【第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舒州七月十一日雨

    王安石

    行看野气来方勇,卧听秋声落竟悭。

    淅沥未生罗豆水,苍茫空失皖公山。

    火耕又见无遗种,肉食何妨有厚颜!

    巫祝万端曾不救,只疑天赐雨工闲。

    【注释】①皇佑三年(1051),王安石就任舒州通判,正遇天旱,得雨却未能消除干旱,因有此作。②罗豆:河流名,在舒州罗豆镇。③巫祝:巫师。④雨工:雨师,古代传说司降雨之神。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写野外云气弥漫,来势汹汹,满以为会是一场大雨,谁料竟然雨声细小。 B . 颔联写雨声细微,罗豆河水并未见涨,倒是皖公山在细雨笼罩下越发迷蒙。 C . 颈联写百姓辛勤耕种却又将颗粒无收,但这并不妨害官吏们继续寻欢作乐。 D . 本诗与《桂枝香•金陵怀古》均为前六句写景,后议论,语气峻急,思想深刻。
    2. (2) 结合诗句分析首联中“悭”字的深意。
    3. (3) 诗歌尾联有何“言外之意”?请简要分析。
  • 5. 【第Ⅱ卷】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2. (2) ,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3. (3)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4. (4) 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5. (5) 李商隐在《锦瑟》中抒写从梦中醒来,知道梦已经远去,当日情怀令人惆怅,却无可奈何的名句是“。”
四、   (22分)
  • 6. 【第Ⅱ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芦 花 白

    丁祖荣

    芦苇,静默生长,似乎没什么人为芦苇唱赞歌,而我对芦苇却颇多赞许和怜爱。

    早年读《白洋淀纪事》,对秋天芦苇的赞美随着孙犁的抒情而弥漫心间。抗击日寇的

    同时,还能享受芦花轻飏,那是一种革命的浪漫。芦花成了八路军游击队的青纱帐,革命的掩体。秋风起,芦花白。我时常在这个季节散步,怀着同样的心情。

    援疆的第一个春节,我从昆仑山回到了长江边,照例是要吃粽子,还要带些到和田与 老乡分享。那芦苇叶裹出的粽子,清香中夹杂着青涩,糯米白、赤豆红、芦叶绿,视觉的冲击,味蕾的激发,直让人欲罢不能。

    那年 9 月,昆仑山浅山克里阳,油菜花在山间绽放,比青海湖迟了近两个月,比江南更是迟四五个月,让你感觉到时光倒错。倒是这芦苇,在布琼河边的戈壁沙地上,一丛一丛生长着。一两尺,三四尺高的样子,杆子粗壮,似乎很滋润。那青绿的叶子,比江南还鲜翠。更奇妙的是油菜花与芦苇夹杂在一起,油菜花的金黄,芦苇花的浅白,相映成趣。

    布琼河边的芦苇只是一丛一丛的,到了巴里坤湿地,成片成片的芦苇交错掩映,满湖浮游的野鸭更是肆意逍遥,我们的船一过去,惊起无数,飞向苇丛。芦苇的花穗本是一片轻白,在野鸭进入时,绒絮飘飘洒洒。

    起风的时候,满湖芦花飘荡,花絮飞飘在岸边绿洲湿地和稍远处的戈壁沙漠上,也飘在我们这船人的身上。不知谁说起,丁指挥白了头。我看随行的买买提乡长头也白了,脸却笑开了花。买买提随手拿出奎雅小刀,割下芦苇,削成笛状,放嘴边一吹,发出尖厉的声音,成群的野鸭惊起,很是壮观。

    买买提乡长说,这芦苇是宝哩,芦苇根有解热镇痛、清热生津的作用,一级产品可卖到每斤十几元。这些野生、无污染的芦苇根是药材原料,很受欢迎。老乡们挖掘、运输、分选、切割、晾晒、装袋的芦苇根,能增加收入哩!还有芦苇杆,收割后切成一段一段的,用于固沙,效果好,持续性强。你看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公路,两边都是用芦苇固的沙。这种固沙保路方式是我们新疆创造的,获得联合国有关方面的称赞!在我们昆仑山下的绿洲,芦苇改良土壤,净化空气。巴里坤湿地就是我们和田的绿肺。有芦苇的地方就有水,就是绿洲,就是生产和生活所在。听了买买提的一席话,我对芦苇愈加起敬。

    秋风起,芦花白,是自然的节奏,也是一种心境。秋天,我常常散步于长江芦花荡的湿地。那些飘散的芦苇花絮,时疏时密。秋风烈时,芦苇随风起舞,一会儿东倒一会儿西伏。晴空下,成群的白鹭翩翩起飞,优悠停落在芦苇上,芦苇倒伏摇晃得更加厉害,白鹭借力又飞,好似一场精彩的飞行表演。

    这芦花荡所在,恰是长江由西斜向而来,从此折而向北之处。以此为转折点。上溯20 公里,板子矶——当年,马毛姐从芦苇丛中把船撑出,送一船战士横渡长江,革命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向北,下游 20 公里,东西梁山,即天门山。古人吟诵甚多,以李白《望天门山》为最。仲秋时节,我常沿江堤往天门山走。江风习习,江边湿地里,芦苇逶迤而去,宛如游龙,沿着江堤坡面向上铺开,堤顶上一片絮白。临近时,有天门渔庄,父子店,非江鱼不售。秋季三斤白鱼为宜,江蟹虽好,但价格不菲。江天晚霞,映照天门山,凝神驻望,快慰平生。元代赵显宏《满庭芳·渔》下半阙写道:“新糯酒香橙藕芽,锦鳞鱼紫蟹红虾。杯盘罢,争些醉煞,和月宿芦花。”看着这些芦苇被晚霞点染,听着长流的江水拍岸不止,直想乘舟天门山下,对影成三人,和月宿芦花。

    芦苇,自信而从容,扎根于大地,向天而生。芦苇,顺天应时,把自己献给人类,冬天收割,春天破土,生生不息。

    (选自 2018 年 12 月 15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文章开头运用“没什么人”“颇多”等词语,态度鲜明地写出了“我”对静默生长的芦苇有喜爱之情。 B . 文章第 2 自然段中,“芦花成了八路军游击队的青纱帐”是“我”喜爱芦苇的原因,“享受”一词运用反语手法,寄寓了“我”内心的担忧与不安。 C . 文章写了一位“买买提乡长”,表达“我”对其像芦苇一样扎根新疆,顺天应时,服务当地的赞许与敬重之情。 D . 文章回忆援疆的春节回长江边吃粽子的一段经历,意在强调“我”对家乡的喜爱、对新疆艰苦生活的畏惧,以突出芦苇的可贵。 E . 文章以秋季散步赞芦苇始,以仲秋散步看芦苇终,首尾呼应,脉络清晰;文字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和文化韵味。
    2. (2)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 (3) 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我”为什么喜爱芦苇。
    4. (4) 文章在描述芦苇顺天应时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长江?
    5. (5) 要如何全面鉴赏本文呢?为此,校报编辑部请你针对鉴赏要点,作出简述。
  • 7. 【第Ⅱ卷】你所在班级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指定《论语》《乡土中国》《红楼梦》《阿 Q 正传》《边城》《复活》《老人与海》作为推荐书目。你会选择哪部书或哪几部书中的经典语言、精彩片段、代表人物等与大家交流呢?请写出交流发言提纲。要求 100 字左右。
  • 8. 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作答。
    1. (1) 请用简明语言,揭示这幅漫画的寓意。字数在 50 字左右。
    2. (2) 写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表明你对小鸡的态度。字数不超过 20 字。
五、   (60 分)
  • 9. 【第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朋友圈按个心形点赞,微博意见投票或评论,某乎体的“如何看待……”,凡此种种,都意味着在互联网时代,人人皆可发声。或许,再沉默的人,也在各种事件中表达过观点;再迟钝的人,都会发现表达一个观点、发表一个评论是如此简单。

    即将走入社会、步进高校的同学们,作为人民的一员,对于“应如何发声才好”这个问题,作为即将高中毕业的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 800 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