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4月质量检...

更新时间:2022-05-31 浏览次数:4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生态美学立论的重要渊源之一。

    我国生态美学贯穿于古典哲学中,与儒释道三家思想相生相伴,始终影响着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生态美学观在哲学上主要体现在对“生”的探究与重视上。儒家提出“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应远离对虚妄无形的神灵鬼怪的探索,而将重点放在“生”之事上。孔子也曾言“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些都体现了儒家重生、贵生的态度。同样,儒家也尊重“自然之生”,强调对自然节令和自然规律的尊崇,主张按照生态规律合理安排农业。道家则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万物生于天道的过程,同时道家的“道法自然”“道为天下母”及“万物齐一”等观点也表现出尊重自然、爱护众生的理念。佛家的“轮回转世”“众生平等”等观点则体现出对生的无限渴望以及对自然万物生存状态的尊重。

    当前我国的生态美学研究仍以西方话语为主,理论资源大多来源于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生态美学和以英美分析哲学为基础的环境美学。对这些西方理论的引进与研究为我国生态美学的发展提供了着力点,但由于文化基础的不同,这些西方理论与我国传统美学存在差异,在理论适用性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中西方生态美学发展侧重点不同,有着“生态”与“环境”之辨。西方偏重于发展环境美学,将环境作为区别于人的一种背景、围绕物看待,这便有着“人类中心主义”的色彩。我国则重点发展生态美学,“生态”一词本身便将人包含于自然之中,人与万物在自然生态中和谐共生,消解了主客二分,也符合我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根本精神。此外,西方的生态美学在阐释我国传统艺术时存在理论不适用的情况。我国传统生态美学观在绘画、音乐、诗学以及建筑领域均有体现,而其中涉及的一些概念很难用西方理论进行阐发。

    我国生态美学具有悠久历史和自身特色,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将中国古典生态智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也是我国构建中国特色生态美学话语体系的一个突出优势。我国当前的生态美学发展要植根于传统生态美学的沃土之中,但需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使生态美学的发展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以便能够更好解决当今时代问题。

    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建设反映新时代生态文明需求的生态美学话语体系,我们在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生态美学思想的同时,还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其持续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实现中华传统生态美学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传统美学思想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摘编自胡友峰《生态美学立论的深厚渊源》)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生态美学立论的依据都来自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B . 我国生态美学观有着悠久历史,在儒家哲学上体现为对人的“生”的重视,超越自然之生。 C . 当前中西方生态美学发展侧重点不同,西方偏重发展生态美学,我国重点发展环境美学。 D . 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生态美学思想,有助于建设反映新时代生态文明需求的生态美学话语体系。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论点,指出中华文化与我国生态美学的深厚渊源关系。 B . 第二段运用例证法,如例举孔子所言“未知生,焉知死”来说明需家重生、贵生的态度。 C . 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将中西方生态美学的发展进行对比,凸显了中方的优势。 D . 第四段联系现实提出了当前生态美学发展的要求,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万物齐一”,尊重自然,爱护众生,其思想对生态美学的发展作用最大。 B . 当前我国的生态美学的理论资源主要以西方理论为主,但这些理论与我国传统美学存在差异。 C . 体现在绘画、音乐、诗学等领域的我国传统生态美学观中的一些概念,用西方理论很难进行阐发。 D . 传统的生态美学是我国当前生态美学发展植根的沃土,继承传统生态美学有助于更好创新。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实施全面节约战略。这非常有必要。”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冯帆说,无论是从守护大国粮仓、保障粮食安全角度考量,还是从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低碳生活角度审视,居安思危、厉行节约,都应成为全社会共同自觉。

    冯帆代表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是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快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转型,要在衣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加快建起绿色消费体系。

    “可通过数字化手段,将节约行为纳入相应记录体系,让大家在减少浪费、厉行节约的同时获得一部分收益。”冯帆代表建议,利用绿色低碳技术,通过建立正向激励机制,企业和商家可从自身所长出发,定期推出符合绿色生活方式的新产品或升级产品。

    (摘编自刘兴《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材料二:

    作为国家级老城区更新改造试点地区,无锡市梁溪区近年来多措并举,着力推动老城区绿色低碳发展,老城区“改”出了新气象,居民幸福感显著增强。

    更新改造后,梁溪区老城区变新了、变美了。街道整齐洁净,建筑现代感十足,京杭大运河和古运河水质良好,沿河文化带凸显文化气息,居民们沿着绿色步道在城中绿地穿行,鸟语花香令人陶醉。与此同时,当地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跨境电商、总部经济、数字经济、文旅融合等新产业、新业态生机勃发。

    在推进老城区更新改造过程中,当地传统的造漆、电镀、化工等高能耗、高排放产业被“亮红牌”,“腾笼换鸟”引入绿色低碳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离不开科学布局和智慧管理。梁溪区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将工作区与消费区融为一体,并将生活区散布在工作区周边,使城区布局更加紧凑,人员通勤距离大幅减少,缓解了交通拥堵,减少了空气污染。

    (摘编自潘少军《绿色低碳气象新》)

    材料三:

    本报北京2月10日电,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推动构建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对区域内现有煤电机组进行升级改造,探索建立送受两端协同为新能源电力输送提供调节的机制,支持新能源电力能建尽建、能并尽并、能发尽发。

    建立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的国土空间管理机制。调整优化可再生能源开发用地用海要求,制定利用沙漠、戈壁、荒漠土地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的土地支持政策。严格依法规范能源开发涉地(涉海)税费征收。符合条件的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可按规定申请减免海域使用金。

    《意见》提出,创新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机制。在农村地区优先支持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以及沼气发电等生物质能发电接入电网,电网企业等应当优先收购其发电量;中央财政资金进一步向农村能源建设倾斜,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农村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建筑节能等。

    (摘编自丁怡婷《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国人大代表冯帆认为,居安思危、厉行节约,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自觉,我们要在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加快建立绿色消费体系。 B . 无锡市梁溪区在改造老城区时,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核心,老城区变新了、变美了,街道整齐、洁净,老城区焕发新气象,居民幸福感增强。 C . 绿色低碳发展还要讲究科学布局和智慧管理,梁溪区将生活区散布在工作区周边,使人员通勤距离大幅减少,城区布局更紧凑,减少了空气污染等。 D . 推进能源低碳转型要支持利用沙漠等土地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的用地政策,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并升级改造区域内现有煤电机组。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低碳生活,应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还可以思考如何让大家在减少浪费、厉行节约的同时获得一部分收益。 B . 建立正向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和商家定期推出符合绿色生活方式的新产品或升级产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C . 升级改造高能耗、高排放产业是当务之急,支持新能源电力能建尽建、能并尽并、能发尽发,做好这些就能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D . 农村具有创新可再生能源的潜能,如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利用沼气生物质能发电;电网企业可以优先收购其发电量,中央财政也可适当倾斜。
    3. (3) 我们为什么要在各个方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请结合三则材料加以概括。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刺刀锋芒

    胥得意

    这次执行任务,整个仪仗队全副武装披挂上阵,枪上的刺刀闪着银辉。

    以前执行任务,刺刀并不开刃,银灰色的刀锋倒是显得庄重,可那种光芒里却透不出冷峻的杀气。

    自从严峻当上仪仗队大队长后,他要求仪仗兵要把刺刀的刀刃开出来。配发下来的那块长方形的磨刀石和擦枪工具一并成为了战士们的必备。每次执行任务回来,除了要通体擦枪,多出的一项内容是磨刺刀。

    新兵韦民提出过疑问:“这只是礼仪配枪,又不打仗,磨刀做什么?而现代战争即便打仗,似乎也用不上拼刺刀。”

    面对这个问题,严峻不屑于正面回答,只是告诉韦民:“让你磨你就好好磨,磨久了你就知道为啥了。”韦民闷不作声地磨刺刀,嘶啦,嘶啦,嘶啦……在这一声声锐响中,韦民觉得时间走得有些慢,但比以往多了一些内涵。

    磨刀石呈暗褐色,石面有些淡淡的粗糙,像是韦民的皮肤。这种粗糙,沾上水接触刀刃之后,随着一滴滴暗黄的石粉掉下来,却又显得有些细腻。这种细腻一点点就变成了韦民的心情。每一次磨完刺刀,他都会惊诧地发现磨与不磨的区别。磨之前的刺刀虽看起来凛例,但是拇指肚抚上去轻刮一下时,感觉却是一块钝铁温和地划过了皮肤。而磨过的刺刀却不是这样,手指只需轻轻一碰,一股冷冷的风声就会直直地钻入耳朵。并且,他的眼前会突然幻化出一些奇怪的画面,有时是刺刀扎向胸膛,有时是刀尖上沾着鲜血。他知道,这些画面大多来自以前看过的影片。看这些影片时,先辈们和敌人拼刺刀时的呐喊声就会贯入耳膜。每次把枪交到枪库,韦民的目光都有些恋恋不舍。有一次,他猛一回头,竟然看到大队长严峻在几米处用眼睛盯着他。那目光有些复杂,他一时读不太懂,有几分冷峻,几分欣赏,几分温度,似乎还有几分轻蔑

    在那以后,韦民只要磨刺刀,眼睛都会悄悄地寻找大队长的身影和目光。他想把磨了三个月刺刀的感受说出来,可是,他发现大队长并不是只在关注他一个人,而是认真地巡视着每一个仪仗兵磨刀的动作。

    那天晚上,集合的哨声响得有些急。所有仪仗兵都以最快的速度集合到了操场。大队长已经提前站在了操场上,灯光从后面打过来,勾勒出他魁梧的轮廓。他面前站着仪仗队员,他们青春的脸庞迎着飞来的光,一张张面孔生动又紧张。

    大队长的声音有些低沉,但深情有力量:“又一批抗美援朝的烈士遗骸明天归国,两天后,我们到烈士陵园为前辈们站岗。”韦民的心怦怦直跳。入队以来,他一直是在随着队伍升旗降旗,或是迎接外实,眼下这一任务是第一次参加,有庄严,更有悲壮。就在这时,他的眼前跳跃起一团亮光。他使劲地眨眼,那是刺刀的锋芒。

    第二天,是任务前最后一次擦枪,当然包括磨刺刀。韦民一边细致地磨,一边试着刀锋,接着再磨,嘴里絮叨着什么。严峻悄声蹲下来,听到韦民忿忿地低语:“就不是装样子,就要磨快,就要磨快。”

    严峻伸出的手在空中晃了两下,还是轻轻地搭在了韦民的脖颈上。韦民一个激灵,一抬头,眼里含着的泪珠一下抖到了脸上,迅速滑进了衣领。严峻笑了一下:“看你,磨刀咋还一脸是汗。”韦民不好意思地笑了,脸庞微微红胀,眸子仿佛被什么洗过,闪闪发亮。严峻悄悄地小声说:“好好磨,明天接我爷爷回家。”韦民的耳朵里,仿佛一下子响起了一声炸雷。

    烈士安葬那天,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礼炮每响一下,韦民的胸腔都鼓胀一下,到了最后,他觉得呼吸竟然不够用,满耳朵里都是鼻息的喘动。尤其是当仪仗兵两两抬着覆着鲜艳国旗的棺椁在他眼前缓缓走过时,他似乎感觉到天空中有无数双眼睛在深情望向他的刺刀。

    泪水就在眼眶里噙着,只要眨一下,便会掉下来。韦民不敢眨眼,严峻大队长在任务前的最后一次训话就要求了:“有几十家媒体的摄像机向全世界全程播出呢,要保持好中国仪仗兵的威严,不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许动一下,连眼也不可以眨。”而且,他也是和所有战友一起从心底喊出了“是”!

    然而,意外却发生了。一个记者扛着摄像机跑得过于匆忙,一下子从台阶上滑了下来,韦民的余光看到他就快滑向自己锋利的刺刀。韦民身子没动,只是下意识地抬起手,紧紧攥住了刺刀的刀尖。瞬间,他感觉一股冰凉划开了洁白的手套,然后是一股温热,接着,那种温热顺着手腕无声地流进了袖口,然后是小臂、大臂……

    韦民一动没动。他在余光里看到,自己的手套像是刚才眼前的国旗一样,正在一点一点变红,而那个记者已经站稳身子,正把镜头对准了他的刺刀。

    (节选自《解放军报》2021年9月30日,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刺刀锋芒”为线,串联故事情节,同时展现韦民思想、行为的变化,引人深思。 B . 小说中画线句中“几分温度”是严峻对韦民的鼓励,“几分轻蔑”是对韦民的失望与轻视。 C . 小说结尾,记者“把镜头对准了他的刺刀”这个特写,既点了题,也是对中国军人的礼赞。 D . 小说情节简单紧凑,但是军营生活气息浓郁,全副武装的仪仗兵,闪亮的枪刺如在眼前。
    2. (2) 小说运用哪些描写方法刻画了严峻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鲁迅在谈及小说创作时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请你简要说明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要求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晋安帝义熙元年。初,南燕主备德仕秦,为张掖太守,其兄纳与母公孙氏居于张掖。备德之从秦王坚寇淮南也,留金刀与其母别。备德与燕主垂举兵于山东,张掖太守苻昌收纳及备德诸子,皆诛之。公孙氏以老获免纳妻段氏方娠未决狱掾呼延平备德之故吏也窃以公孙氏及段氏逃于羌中段氏生子超十岁而公孙氏病临卒以金刀授超曰:“汝得东归,当以此刀还汝叔也。”呼延平又以超母子奔凉。及吕隆降秦,超随凉州民徒长安。平卒,段氏为超娶其女为妇。超恐为秦人所录,乃阳狂行乞,秦人贱之。惟东平公绍见而异之,言于秦王兴曰:“慕容超姿干瑰伟,殆非真狂,愿微加官爵以縻之。”兴召见与语,超故为谬对,或问而不答。乃罢遣之。

    备德闻纳有遗腹子在秦,遣济阴人吴辩往视之,辩因乡人宗正谦卖卜在长安,以告超。超不敢告其母、妻,潜与谦变姓名逃归南燕。备德闻超至,大喜,遣骑三百迎之。夏四月,超至广固,以金刀献于备德,备德恸哭,悲不自胜。封超为北海王,拜侍中、骠骑大将军、司隶校尉、开府,妙选时贤,为之僚佐。备德无子,欲以超为嗣。超入则侍奉尽欢,出则倾身下士,由是内外誉望翕然归之。

    戊午,备德引见群臣于东阳殿,议立超为太子 , 俄而地震,百僚惊恐,备德亦不自安,还宫。是夜,疾笃,暝不能言。段后大呼;“今召中书作诏立超,可乎?”备德开目颔之,乃立超为皇太子,大赦。备德寻卒。为十余棺,夜,分出四门,潜瘗山谷。己末,超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太上。癸亥,虚葬备德于东阳陵,谥日献武皇帝,庙号世宗。

    (节选自《通鉴记事本末·刘裕灭南燕》)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孙氏以老获免/纳妻段氏方娠/未决狱掾/呼延平备德之故吏/也窃以公孙氏及段氏逃于羌中/段氏生子超十岁/而公孙氏病/临卒/ B . 公孙氏以老获免/纳妻段氏方娠/未决/狱掾呼延平/备德之故吏也/窃以公孙氏及段氏逃于羌中/段氏生子超/十岁而公孙氏病/临卒/ C . 公孙氏以老/获免纳妻段氏方娠/未决/狱掾呼延平/备德之故吏/也窃以公孙氏及段氏逃于羌中/段氏生子超/十岁而公孙氏病/临卒/ D . 公孙氏以老/获免纳妻段氏方娠/未决狱掾/呼延平备德之故吏也/窃以公孙氏及段氏逃于羌中/段氏生子超十岁/而公孙氏病/临卒/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义熙,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年号,年号纪年始于汉武帝,此后皇帝即位一般都会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 . 乡人,即指同乡的人。《左传·庄公十年》:“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 . 司隶校尉,古代官名,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中央)和周边地方的监察官。始置于汉武帝征和四年。 D . 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其地位和权力等同于皇帝。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慕容备德与燕王慕容垂在崤山以东起兵前,慕容备德曾在前秦做过张掖太守,与母亲告别时留下了金刀。 B . 慕容超是慕容纳的遗腹子,容貌身材俱佳,受到东平公姚绍的赏识,并把他推荐给后秦王姚兴,被姚兴罢官遣送。 C . 慕容超改名换姓见到了慕容备德,后精心侍奉慕容备德,礼贤下士,得到朝廷内外的普遍称誉,故很有声望。 D . 慕容备德临死前同意册立慕容超为皇太子,慕容备德死后被悄悄地埋葬在山谷。慕容超即位后,虚葬慕容备德在东阳陵。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超恐为秦人所录,乃阳狂行乞,秦人贱之。

      ②超至广固,以金刀献于备德,备德恸哭,悲不自胜。

  • 5. 古代诗歌阅读

    王阆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别之作

    杜甫

    万壑树声满,千崖秋气高。

    浮舟出郡郭,别酒寄江涛。

    良会不复久,此生何太劳。

    穷愁但有骨,群盗尚如毛。

    吾舅惜分手,使君寒赠袍。

    沙头暮黄鹄,失侣自哀号。

    【注】①此诗写于广德元年杜甫至阆州时,与十一的酬唱之作。②“群盗”句,时吐蕃、党项与仆固怀恩之乱四起,故有此说。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万壑”二句运用视听结合手法描写岸上之秋景,寒风萧瑟,秋气逼人。 B . “浮舟”二句写江舟之别筵,舟出城郭,于波涛滚滚之江上把盏送行。 C . “不复久”慨聚会之短暂,“何太劳”叹人生之劳碌,既伤舅亦伤己。 D . “穷愁”二句写战乱尚未平息,百姓们虽生活困顿但依然有骨气。
    2. (2)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诗歌最后四句。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两句是“”。
    2. (2) 《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 (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特点。如子路性格直率,从“子路率尔而对曰”一句可以看出;公西华非常谦虚,从他呼应冉有的“”两句可以看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Ⅰ

    我小时候,看见我父亲书桌上添了一个盆景,我非常喜爱。是一盆文竹,栽在一个细高的方形白瓷盆里,似竹非竹,细叶嫩枝,而不失其挺然高举之致。凡物小巧则可爱。修篁成林,         , 固然幽雅宜人,而盆盎之间绿竹猗猗,则亦未尝不惹人怜。文竹属百合科,当时在北方尚不多见。

    我父亲为了培护他这个盆景,费了大事。先是它配上不大不小的一个硬木架子,安置在临窗的书桌右角,高高的傲视着居中的砚田。按时浇水,自不待言,苦的是它需阳光照晒,晨间阳光晒进窗来,便要移盆就光,让它享受那片刻的煦暖。若是搬到院里,时间过久则又不胜骄阳的肆虐。每隔一两年要翻换肥土,以利新根。败枝枯叶亦须修剪。听人指点,用毛管戳土成穴,灌以稀释的芝麻酱汤,则新芽茁发,其势甚猛。有一年果然抽芽窜长,长至数尺,而         , 乃用细绳吊系之,使缘窗匍行,如茑萝然。

    这一盆文竹乃购自日商。日本人好像很精于此道。所制盆栽,率皆枝条掩映,       。尤其是盆栽的松柏之属,(    ),可谓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暗无天日    意犹未尽    婀娜多姿    鬼斧神工 B . 暗无天日    余味无穷    俯仰多姿    鬼斧神工 C . 遮天蔽日    余味无穷    婀娜多姿    巧夺天工 D . 遮天蔽日    意犹未尽    俯仰多姿    巧夺天工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千寻之树可谓文理盘错,能将其缩收于不盈咫尺的缶盆之间 B . 文理盘错之千寻之树,能将其缩收于不盈咫尺的缶盆之间 C . 能将文理盘错的千寻之树,缩收于不盈咫尺的缶盆之间 D . 不盈咫尺的缶盆之间,能够缩收了文理盘错的千寻之树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先是它配上一个不大不小的硬木架子,安置在临窗的书桌右角,高高的傲视着居中的砚田。 B . 先是给它配上一个不大不小的硬木架子,安置在临窗的书桌右角,高高的傲视着居中的砚田。 C . 先是给它配上不大不小的一个硬木架子,安置在临窗的书桌右角,高高的傲视着居中的砚田。 D . 先是给它配上不大不小的一个硬木架子,高高的傲视着居中的砚田,安置在临窗的书桌右角。
  • 8. 语言文字运用Ⅱ

    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植物需要光合作用,   ①   。曾经有些业余种花者买回来吊兰,放置在阳光最充足的阳台上,并且定期浇水,精心呵护。可是,吊兰并没有长得越来越茂盛,   ②    , 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

    原来,在种类万千的植物界中,有些植物喜欢“晒太阳”,有些却害怕“晒太阳”。喜欢“晒太阳”的植物需要有充足的阳光照射才能生长良好,否则就会“萎靡不振”,这类植物叫阳生植物。而那些害怕“晒太阳”的植物,只需要很少的光照就能生长,放到阳光直射的地方反而会被“晒死”,   ③   。吊兰恰恰属于害怕“晒太阳”的阴生植物,将它放在光照强烈的阳台上,当然就难以长好。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结合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分析有些业余种花者精心呵护的吊兰越来越糟的原因,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金克木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与季美林、陈玉龙并称“北大三支笔”。令人敬佩的是,金克木能取得这样的成就,竟然还是自学成才。1935年,23岁的金克木来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当时他只有小学文凭。金克木明白,想要做好图书管理员这份工作并不容易,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充电”。于是他就根据一个老教授的书单,到书库中一一查看阅读,同时一丝不苟地做着笔记。日久天长,他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精神,不仅靠自学精通了梵语、德语、法语等十多种语言,还在文学、历史、天文等领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