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2年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质量监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25 浏览次数:3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影戏源于中国,这是世界公认的观点。一般把汉代方士设帐弄影招魂,视为影戏的肇始,李少翁为汉武帝早逝的宠姬招魂就是一例。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时期是影戏的滥觞期。当时影戏是为佛教宣示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寺院中的俗讲僧在超度亡灵时,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

    宋代的《都城纪胜》一书中介绍了影戏制作材料的演变和表演的内容:“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镂,后用彩色装皮(羊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宋代都城汴梁的市井游乐中,就有傀儡戏之类的表演。

    宋代影戏相当繁荣,表现在出现了专门制作镂刻影人的艺人。宋《武林旧事》有“小径纪”一项,记载有“镞影人”即刻镂影人的行业。“武林”是南宋都城临安的别称,这说明从北宋至南宋,影戏又有了新的发展。关注阿铁语文堂因为需要众多,才会有专门刻镂影人的行业。当时影戏还有不同的种类,《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章说“丁仪、瘦吉等弄‘乔影戏’(滑稽影)”;《都城纪胜》“杂手艺”条说“有‘手影戏’一种”;《武林旧事》“元夕”条云“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儿童喧呼,终夕不绝”;在南曲曲谱中有“大影戏”曲调一种。

    元代统治者把影戏作为宫廷和军中之乐。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到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中国影戏也被传到波斯等阿拉伯国家,后又辗转传入土耳其、希腊等国家,至今希腊和土耳其称影戏为“中国皮影”。

    明代影戏在民间广泛流传,它不只受到广大下层民众的喜爱,也受到文人欣赏。《剪灯新语》作者瞿佑有《影戏》诗一首,诗中描写影戏的情景,结句说“线索重看傀儡喜”,由此可知明代有称影人为傀儡的习惯,正如近代有人称“皮影”为“平面傀儡”一样。

    经过明代二百多年的发展,至清代,中国皮影进入了空前的繁盛时期,形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成熟和繁荣局面。

    其一,流传全国,关注阿铁语文堂形成了七大影系,北到黑龙江,南至广东、海南,西至青海、甘肃,几乎是遍布城乡,处处皆有影戏,而且酬神祭社、节庆娱乐,具有多种功能。

    其二,镂刻技艺高超,影偶造型精巧,形成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品种,为世人喜好,不少国家的博物馆中收藏有清代皮影人物。

    其三,形成了悦耳动听的各种影戏唱腔,有的成为独立的戏曲曲种。

    其四,剧目丰富而且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中国影戏发展至清代,积累了大量的剧目,而且差不多都有写定的本子,海内外一些博物馆和大学图书馆有一定收藏,大部分在民间收藏,是一份具有独特民俗文化内涵的文化人类学资料。

    (摘编自《中国皮影艺术的起源与史脉》)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少翁为汉武帝早逝的宠姬弄影招魂,一般被视为中国影戏的正式开端。 B . 宋代的影戏制作材料的选用讲究,大致经历了由素纸到彩色装皮的演变。 C . 北宋出现镞影人之类专门制作镂刻影人的艺人,可见当时影戏已十分繁荣。 D . 皮影在清代空前繁盛,尤其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又重现了汉代的繁荣局面。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指出明代影戏受到文人的欣赏,并以瞿佑的《影戏》一诗予以佐证。 B . 文章从流传、工艺、唱腔和剧目等多角度,阐述了清代皮影的空前繁荣。 C . 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有力地阐述了中国皮影戏的发展概况。 D . 文章论述中国皮影戏的起源和发展,是按时代发展的先后顺序逐步推进的。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晚唐时期或五代时期俗讲僧用影人为死者超度亡灵,这种“影戏”服务于佛法。 B . 希腊称影戏为“中国皮影”,那是因为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将影戏直接传播到那里。 C . 清代的皮影镂刻技艺高超,影偶造型精巧,不少国家的博物馆收藏有清代皮影人物。 D . 发展到清代,中国影戏已积累了大量剧目,几乎都有写定的本子,而且民间的收藏也颇多。
  • 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昨日,“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航空航天专家宋忠平称,此次授课实现了中国空间站授课零的突破,是太空授课常态化的开始,对于中国面向青少年的太空科普作用巨大。中国的“天宫课堂”面向全球直播,同时有益于带动全球青少年对太空的向往。

    对于太空授课的难点,宋忠平认为是空间站等平台的搭建。他表示:对比国际空间站寿命即将到期,中国的空间站未来一段时间里可能会是人类唯一的空间站,这本身就足以证明中国的实力和对全人类作出的贡献。

    (摘编自《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人民资讯》2021年12月10日)

    材料二:

    “天宫课堂”始于2013年6月20日。当时,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上,神舟十号乘组成员、航天员王亚平在航天员聂海胜和张晓光的配合下,在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

    随着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中国天宫空间站进入在轨建造阶段,“天宫课堂”于 2021年12月和2022年3月两度开课,神舟十三号乘组的3名航天员在空间站向全球观众演示了一批精心设计的科学实验并揭示背后的科学道理,激发了世界各国青少年探求科学规律、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同时,中国的科普事业也迈上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摘编自《“天宫课堂”:中国科普新高度》,《国际在线》2022年3月28日)

    材料三:

    日前,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举办了“天宫问答——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与美国青少年问答”活动,近500名美国中小学生、老师和家长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与中国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展开交流。在活动中,航天员乘组回复了美国学生提出的问题,给美国青少年学生答疑解惑并现场展示。

    参加此次活动的美国国家航天局退役航天员托马斯认为,中美在太空探索领域有广泛的合作潜力,这样一定会鼓励更多的年轻一代为人类未来的命运不断探索。太空探索为全人类创造了合作的机会,增进了彼此的友谊和共同福祉。

    (摘编自《“天宫课堂”上的美国中小学生》《北青网》2022年4月18日)

    材料四:

    3 月23 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为实现天地互联互通、即时通话,中国电科专门研制了天地卫星通信系统,在天地之间打造了一条高效、稳定的通信传输“天路”。

    中国电科在陆海空、国内外各测控站点布设了多型号地面测控系统、遥测系统,并对卫星通信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采用自主研制生产的大功率功效和高速调制解调器,大大提升了卫星通信传输能力。在搭建通信高速传输通道的同时,中国电科研制了多种天地图像编解码终端,实现语音、视频图像的双向传递,让航天员和地面人员进行实时交互,为天地联通构建可视化平台。

    (摘编自《揭秘天地通话背后的电科科技》,《人民资讯》2022月3月24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首次太空授课于2013年6月20日在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进行,由神舟十号乘组成员王亚平、聂海胜、张晓光完成。 B . 2021年12月9日,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探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实现了中国空间站授课零的突破。 C . 中国驻美大使馆举办“天宫问答——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与美国青少年问答”活动,加强了中美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合作。 D . 中国电科通过采用自主研制生产的大功率功效和高速调制解调器,升级改造卫星通信设备等多项措施,大大提升了卫星通信传输能力。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首次太空授课”,但两者所指并不是同一次太空授课活动,这两次授课活动时间相隔8年。 B . 航空航天专家宋忠平认为太空授课的难点是空间站等平台的搭建,也就是材料四提到的打造天地之间通信传输的“天路”。 C . “天宫课堂”第一课,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上,三位航天员向全球观众演示了一批精心设计的科学实验。 D . 2022年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此次活动还有近500名美国中小学生、老师和家长参与。
    3. (3) 我国多次设计举办“天宫课堂”及“天宫问答”活动,其意义何在?请概括说明。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爱在拉萨

    李迪

    我采访期间落脚的梨子寨,几乎家家都开了农家乐。我走在街上,默念着一个个充满喜庆、温馨意味的店名:幸福人家,姐妹饭店,阿雅民宿……真切地感受到十八洞村旅游业的兴旺。

    一个极不寻常的店名映入眼帘,让我很是好奇。

    走进店里的时候,一位大妈在洗小鱼。见我进来,她忙停下手里的活儿,用毛巾擦着手:您想吃点儿什么?

    我说,饭已经吃过了,想跟您聊聊。

    跟我聊聊?哦,想起来了。您住在阿雅家,是来写十八洞村的。

    我笑了,我们的谈话自此开始——

    我这个人向来心大,爱说“没的事”。不管遇到多大的难,一句“没的事”就过去了。可是,那一年发生的事,却让我接不住了。

    我问,什么事?

    不是一件,是三件!

    先是我家的一百多只羊一夜之间全死了。这是我家的命根子啊,就指着卖羊过日子呢。羊是得病死的,只能埋了。那天天都黑了,我还守着埋羊的地儿,不想回家。每天赶羊上山,它们一路吃着草,每一声叫,都是那么暖人。谁能想到,一夜之间就都没了!

    接着老杨病了。在床上一躺几个月,吃喝拉撒全靠我。看病,吃药,打针。大夫说,整场病下来要四五个疗程,准备钱吧。我喂老杨吃饭,他两眼转着泪,说,羊没了,我病了,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啊!我说,没的事,有我在,这日子就能过下去。一个粑粑掰两半儿,给你大的。

    家里有三头耕牛,我偷偷卖了一头。

    老杨还在病中,第三件事跟着来了。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是我日夜盼望的——我的独生儿子英华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要去上海读书。这是寨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乡亲们都来祝贺,我却笑不起来。

    英华读书我是最上心的了。我们这辈人没好好上过学,孩子一定不能再耽误了。以往卖羊的钱,除了过日子就是供他读书。英华很懂事,成绩一直是第一名,还当了班长。知道家里困难,从不乱花钱。

    英华考上了大学,我愁得睡不着。最后,我偷偷把关注阿铁语文堂两头牛都卖了。

    英华知道了,拉住我,眼泪当时就下来了。我说,没的事,你放心去上大学,妈有办法。

    耕地的季节到了,没有了牛,我买了一台便宜的手扶旋耕机。这铁家伙本地人叫铁牛,一百五六十斤重。我弄不到山上去,就把它的部件拆开,一个一个装进背篓,分几次背上山。装不进背篓的大块儿,就扛在肩上往山上爬。

    终于运完了所有的零部件。我顾不上歇息,抹抹汗,一件一件组装起来。一试,通通通!行啦!

    我边听边想象那情景。一个老妇,一台铁牛,一面山坡。通通通!通通通!震耳的机耕声响彻山谷……

    唉,到底年纪不饶人了。干了不一会儿,腰酸胳膊疼,汗珠也淌进眼里,要耕的地却还没有尽头。我一屁股坐在田埂上,眼泪就流下来了。

    牛没了,羊没了,老伴儿在床上,儿子在远方。

    想到这些,我放声大哭。我要在山上把眼泪哭干,回家就不能再哭了。

    哭累了,我又把铁牛拆开,用背篓背下山。我早出晚归,背着铁牛上山,下山,终于把地耕完了。

    风里。雨里。泥里。水里。我不知道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

    后来,十八洞村开发旅游了。水泥路进村了,水电上山了,手机能收微信了。公家把青石板路铺到家门前,又给装修了房子,改造了卫浴,村子焕然一新。农家乐开起来,游客像采花的蜜蜂一样飞来了。

    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我家也摆上桌椅,开起了餐馆。我再也不用上山耕地,坐在家里就挣钱了。老杨的病也好起来,能给我打下手了。

    英华说话就要毕业了,我几次在梦中听见儿子回家的脚步声,急忙穿衣起来,开门一看,满天的星。

    有一天,我接到儿子的电话,他说,妈,我不回家了,毕业后要去西藏支教。

    我一惊,半天说不出话。

    妈,请你们原谅我!现在咱家和十八洞村的人都脱贫了,生活都过好了。可咱不能忘记,国家还有很多贫困的地方需要支援。学校招募援藏支教志愿者,我第一个报了名……我辗转反侧,一夜没睡。

    第二天一早,拨通了英华的手机。孩子,妈想通了。政府帮咱十八洞村脱了贫,咱不能光想着自己。十八洞村的人,心要像十八洞一样大!没的事,家里有妈在,你放心去吧!

    英华到西藏后,分在拉萨一家儿童教育学校,教那些还没到上学年龄的娃娃。拉萨海拔高,刚开始不适应,头疼,没觉。现在跟当地人一样了。不但走路不打晃儿,都可以跑步了。一去的时候,语言不通。有个孩子说要上厕所,他听不懂。孩子一急,把自己的裤子拉下来比划。现在,他已经教会了孩子们说汉语,自己也学会藏语了……

    说到这儿,我看见她的眼圈儿红了。

    唉,英华今年都小三十了,我们老两个惦着他的婚事。刚开始急得不行,现在也想通了。婚事就随他自己去吧,或许找个藏族姑娘,身体健康,两个人恩爱,我们也高兴!

    她站起身,走到晒台的青石板上。每天送走最后一拨客人,她总要站在那儿,遥望远方的山。

    山的那头就是拉萨。

    我想去拉萨看看他,也不知道我这把老骨头行不行……

    我不由得又看看她家的店名,那是刻在一大块厚木板上的——爱在拉萨。

    (节选自《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妈给生病躺在床上的丈夫喂饭,丈夫“两眼转着泪”,这一细节通过表现老杨的软弱,使大妈的形象更为饱满。 B . 文章从一个普通农妇的生活切入,以小见大,把十八洞村脱贫“蝶变”的故事在读者面前铺陈开来,写得真实感人。 C . 本文善于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大妈遇事总爱说“没的事”,英华讲援藏支教的道理,都与他们的身份极为相符。 D . 本文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运用颇具匠心,主人公叙事与作者叙事穿插叠现却不紊乱,反而具有很强的“在场感”。
    2. (2) 作者一开始觉得店名“极不寻常”,为什么不直接写出店名?请简要分析。
    3. (3) 在大妈这一人物身上,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优秀精神品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

    (节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第四》,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B . 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C . 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D . 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闾伍,均为古代居民基层组织,后以“闾伍”借指乡里民间。 B . 百姓,最早本是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成了平民的通称,与“民”同义。 C . 亲戚,指不包括父母在内的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关系的所有内外亲属。 D . 三军,自周代诸侯大国设置三军,一军一般为一万两千五百人,后泛指军队。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司马穰苴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认为兵法首要的一条是严格执行纪律,即使贵为国君之宠臣,违反军法也要该杀就杀。 B . 司马穰苴之所以要让国君的宠臣、国家尊重的大臣庄贾担任监军,是因为当时自己虽有将军的职位,却无相应的威望,人微言轻。 C . 即使是国君的使者在军营里也不容许驾马车奔驰,如违反了也应斩首,但司马穰苴只是斩了使者的仆人,砍断了车子左边的杆子,宰了左边驾车的马。 D . 司马穰苴既能严格执法,又能体恤士卒,深得士兵拥护,所以晋、燕两国的军队听到这个消息,不等交战就赶忙撤退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

      ②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

  • 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闻筝

    康海[注]

    宝靥西邻女,鸣筝傍玉台。

    秋风孤鹤唳,落日百泉洄。

    座客皆惊引,行云欲下来。

    不知弦上曲,清切为谁哀。

    【注释】康海:明代文学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他本抱负宏大,不幸受牵连落职,遂狂荡不羁,郁愤终生。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的是美玉的“西邻女”傍玉台弹筝。宝魇原是指胭脂,这里写出了“西邻女”美丽动人的形象,而“玉台”则营造了秋季清爽的气氛。 B . 颔联运用比喻、通感手法,从视觉、听觉、嗅觉诸方面,描绘了“西邻女”筝声所蕴含的那种孤高、凄清、深沉的音乐境界。 C . 颔联是表现“西邻女”演奏筝曲的:天上白鹤长鸣,地下水流回旋,充塞其间的又是落日的余晖、习习的秋风,为人营造出一种萧飒、凄哀的氛围。 D . 尾联抒发感情,卒章见志。其中的“哀”字,不仅是指琴声的哀婉,更是作者联想到了自己的遭遇以及当时黑暗的社会而发出的感慨。
    2. (2) 诗的颈联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西邻女”弹筝的?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 6. (2021·怀宁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杜甫的《春望》中,通过人物自身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诗人忧国思家的两句是:
    2. (2) 在韩愈的《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轻视师道,以地位、官职为理由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3. (3) 比兴是《诗经》的两种表现手法,比即“以彼物比此物”,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经·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近日上映,人们的思绪被拉回 2020年初的武汉。影片艺术地再现了那一特殊的时刻,让人感受到真情涌动和精神力量。

    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是一部表现普通民众守望相助、同舟共济战胜疫情的影片。在这部英雄的赞歌里,影片主人公都是普普通通的快递员、外卖骑手、钢琴老师、饭店经营者等等,正是发生在这样一群普通人中间的温暖故事,真实温情,充满烟火气,闪烁着人间的真、善、美。

    真实,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穿过寒冬拥抱你》取材自真实发生的事件。影片地切入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最让人难忘的战场——武汉,关注阿铁语文堂所有的地名、场景都是实存在的,人物、故事也有迹可循,体现出纪录片般的纪实色彩,所表达的情感也因为真实而产生冲击力。

    故事传达出善的力量。善是传统美德,传统的中国文艺作品里,人物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最终的化解方式,善都是其中最重要的解码。《穿过寒冬拥抱你》在弘扬人性之善的方面可以说,是全方位、全景式地呈现了所有人的善。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普通人联起手来同舟共济,影片中的这份友善扑面而来,贯穿始终,直击观众心底。

    影片中的主要角色分属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有黄渤饰演的外卖员“勇哥”、贾玲饰演的快递员“武哥”、朱一龙饰演的钢琴老师叶子扬,有年轻人、中年夫妇以及老年人,有的加入了志愿者团队,有的在工作单位、日常生活中主动承担起志愿者的责任。在面临考验时,所有人都展现出了内心善良的一面。影片通过亲情、爱情、友情,在人与人之间搭起了桥梁,将整个城市在一起。

    “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穿过寒冬拥抱你》是真实的、向善的,同时追求以“美”的方式来表达。镜头中,一幕幕武汉的江景、夜景,展现出了江城武汉的城市之美。影片还非常用心地使用了武汉方言。透过“接地气”的方言台词,不仅影片发掘出城市文化的内在魅力,更将这座城市外在的美传达了出来。

    整部影片如一首真善美的人间赞歌,每个部分都融合在一起。电影中几组人物故事多线交织的处理,交叉上演了一组人物群像,在叙事上,在情感上相互呼应。这群可爱、可敬的中国人形象,让影片有了观赏性。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

    《穿过寒冬拥抱你》把握时代的脉动,领悟人民的心声,传递人间的真、善、美,表现出格外温暖的力量和深沉的魅力。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直截了当   不遗余力   联结   相互补充 B . 直来直去   鞭辟入里   联结   相互联系 C . 直截了当   鞭辟入里   连接   相互补充 D . 直来直去   不遗余力   连接   相互联系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影片中的故事,仍然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发生着,它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是时代和人民鲜活实践的写照。 B . 影片中的故事,仍然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发生着,它就是时代和人民鲜活实践的写照,是我们真实的生活。 C . 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仍然在发生着影片中的故事,它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是时代和人民鲜活实践的写照。 D . 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仍然在发生着影片中的故事,它就是时代和人民鲜活实践的写照,是我们真实的生活。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透过“接地气”的方言台词,影片不仅发掘出城市文化的内在魅力,更将这座城市外在的美传达了出来。 B . 透过“接地气”的方言台词,影片不仅将这座城市外在的美传达出来,更发掘出了城市文化的内在魅力。 C . 透过“接地气”的方言台词,不仅影片将这座城市外在的美传达出来,更发掘出了城市文化的内在魅力。 D . 透过“接地气”的方言台词,不仅影片传达出城市文化的内在魅力,更将这座城市外在的美发掘了出来。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随着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气候危机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几近无处不在。全球平均气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全球变暖水平保持在相比工业化前不超过1.5℃以下的可能性迅速降低,人类跨越不可逆转的翻转点的风险也在增加。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不仅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

              ?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所谓碳中和,也就是净零排放,指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所必需的碳排放,通过森林碳汇和其他人工技术或工程手段加以捕集利用或封存,而使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净增量为零。

    何以提出此目标?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后,发展模式高度依赖化石能源和物质资投入,因而产生大量碳排放、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问题,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和发展不可持续。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这个全球性关注阿铁语文堂重大挑战,我国以此目标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增幅已经超过 1℃,中国升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升温水平。全球升温已经导致气候风险越来越高,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因此,多数发达国家在实现碳排放达峰后,②           。例如芬兰确认在2035年,瑞典、奥地利、冰岛等国家在2045 年实现净零排放;欧盟、英国、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将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定在2050年。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智利,也计划在 2050年实现碳中和。

              ,但主要是二氧化碳,占73%。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等方式节能,提高能效。通过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使得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我国采取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尽早达峰迈向近零碳排放,这不仅是国际责任担当,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需要和保障。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做到慎独,是指在个人独处、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仍然自警自律、光明磊落。

    (《人民日报》2021年1月)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黑暗终成过往,光明必定照亮前方。新的学期,新的气象,新的希望!我要更加努力,在成长中自律,在自律中成长。因为自律让疫情这个怪兽闻风丧胆,落荒而逃;自律是责任也是担当;自律让我们享有真正的自由,让我们终有一天,可以在祖国的大地上肆意奔跑,纵情歌唱。

    (上海市青浦区小学生 张翛然《爱自由更自律》2020年8月)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