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南昌市南大附高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4月...

更新时间:2022-06-25 浏览次数:22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当千年古城与百年冬奥浪漫邂逅,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延伸,实现奥林匹克理念与东方古国灿烂文明的积极融汇,也是中华民族_________、砥砺奋进精神血脉的薪火相传。作为重要点位的火炬传递,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八达岭长城、张家口阳原泥河湾考古遗址公园都怀有鲜明的特色和寓意。森林公园“中轴神韵”,寓意古都历史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中轴线上的交汇;“民族之脊”八达岭,展示不畏强敌、_________的民族精神;“远古足迹”遗址公园,( )。随着火炬手们的接力传递,奥运火种沿着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轨迹,燃烧起每个国人的“奥运梦”“中国梦”,激荡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和_________的澎湃之力。

    圣火飞扬,点燃中国激情力量。每一位接力传递、勇敢奔跑的火炬手,既承载着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对于奥运的祝福与期望,也将“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传递到每个奋进的中国人心中,在_________中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再出发。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自强不息    富贵不淫       前赴后继       坚忍不拔 B . 生生不息    富贵不淫       一往无前       坚甲利兵 C . 生生不息    英勇不屈       前赴后继       坚甲利兵 D . 自强不息    英勇不屈       一往无前       坚忍不拔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中华民族祖先们的繁衍生息、文明创造蕴藏着 B . 中华民族祖先们的繁衍生息,文明创造被蕴藏 C . 蕴藏着中华民族祖先们的繁衍生息、文明创造 D . 把中华民族祖先们的繁衍生息、文明创造蕴藏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作为重要点位的火炬传递,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八达岭长城、张家口阳原泥河湾考古遗址公园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和寓意。 B . 作为火炬传递的重要点位,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八达岭长城、张家口阳原泥河湾考古遗址公园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和寓意。 C . 作为火炬传递的重要点位,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八达岭长城、张家口阳原泥河湾考古遗址公园都怀有鲜明的特色和寓意。 D . 作为火炬传递的重要部位,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八达岭长城、张家口阳原泥河湾考古遗址公园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和寓意。
  • 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当冬奥盛会遇见中国文化,该呈现出怎样一种“浪漫”?2022,北京,为世界做出完美_________。

    开幕式上惊艳全场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展现了四季更替中的“江山如画”,源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构想、倾泻而下的冰滴承载着对母亲河的赞美,取自道法自然哲学理念的火炬“飞扬”传递出面向未来的激情。从开幕烟花迎客松、闭幕歌舞送别柳,到礼仪人员服饰上的“瑞雪祥云”“鸿运山水”;从造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_________的“雪如意”“冰丝带”等场馆,到灵感来自古代同心圆玉壁的奖牌。一系列中国元素讲述着_________的“东方故事”,呈现着中国文化和冰雪文化、奥运文化的完美_________。(    )。

    从2008到2022,从“我”到“我们”,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内敛表白到“一起向未来”的响亮召唤,新时代中国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与展望。“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美美与共 , 天下大同”,让我们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以冰雪为媒,以文化为桥,与世界同行,一起向未来!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诠释    美轮美奂       匠心独运       融合 B . 诠释    美妙绝伦       匠心独运       结合 C . 注释   美轮美奂       别出心裁       结合 D . 注释   美妙绝伦       别出心裁       融合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徐徐展开的饱含深情的一幅幅中国式冰雪画卷,讲述了中国故事,彰显着中国风采,传递出中国自信。 B . 徐徐展开的饱含深情的一幅幅中国式冰雪画卷,彰显着中国风采,讲述了中国故事,传递出中国自信。 C . 一幅幅徐徐展开的饱含深情的中国式冰雪画卷,讲述了中国故事,彰显着中国风采,传递出中国自信。 D . 一幅幅徐徐展开的饱含深情的中国式冰雪画卷,彰显着中国风采,讲述了中国故事,传递出中国自信。
    3. (3) 下列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

      A

      江山如画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南宋

      B

      黄河之水天上来

      《将进酒》

      李白

      近体诗

      C

      道法自然

      《庄子》

      庄子

      战国

      散文

      D

      美美与共

      《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

      费孝通

      当代

      发言稿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如果不为求富贵,那么,人为什么要上大学呢?大学对人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一所大学塑造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气质格局、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它从根本上定义了一个人的人生。概括说来,上大学重要的是要获得四个“识”。

    ②第一个“识”是知识。在古希腊传说中,普罗米修斯从奥林匹斯山上盗火给人类,触怒了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忍受无穷无尽的折磨——宙斯每天派一只鹰去吃他的肝,又让他的肝每天重新长上,使他日日承受被恶鹰啄食肝脏的痛苦。而普罗米修斯所盗取的火是对知识的隐喻。在阿喀琉斯了解到的传说中,普罗米修斯向人类介绍了艺术、写作、数学、天文、建筑和医学。换句话说,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给人间带来了今天我们称之为“通识教育”的内容,从而使人类摆脱了愚昧和无知,尽管他和人类都为此付出了可怕的代价——宙斯为了惩罚人类,将潘多拉的盒子放在了人间。真正的知识,是普罗米修斯带给人类的最珍贵的礼物,它能擦亮你的眼睛,让你能够分辨清楚善和恶,看到你原先不曾看到的风景。但与此同时,知识本身也会潜在地带来危险和灾祸。

    ③仅有知识是不够的,大学还将带给你第二个“识”:见识。真正的见识是洞察力、判断力和感知力的完美结合。它是当刘邦进入咸阳后,萧何所干的第一件事——把秦朝的地图、书籍和档案资料统统收集起来;它是诸葛亮在隆中躬耕之际就清晰看到的日后天下三分的图景;它是王选在20世纪70年代确立的汉字激光照排研发目标;它是任正非早在2012年就启动的“鸿蒙计划”……之所以大学能带给你见识,首要的因素当然是人,是大学里的白发的先生和你周围的伙伴,他们用他们的见识和人生体验开启了你的见识,帮助你构建起一种更宽宏大量的人生观念。

    ④第三,光有知识和见识还不够,人还要有胆识。它指的并不是“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的胆大——那不过是无知和浅陋,而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大勇。人之所以能具备这种大勇,是因为“其所抉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高远之志,一个人才能做到面对危险时毫不畏惧,“虽千万人,吾往矣!”面对困难时毫不退缩,坚持到底;面对压力诱惑时“通识”“不惑,不忧,不惧”。归根到底,一个人的勇气来源于信念,事无不可对人言,相信自己所做的是正确的事,自然没有丝毫犹豫和忧惧。今天的大学,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的“胆识”教育。

    ⑤第四,也许是最重要的,上述知识、见识和胆识加在一起,形成最后一个“识”:认识。首先是认识你自己,其次是认识他人。人是社会性动物。只认识自身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认识他人,和他人发生联系。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这个“仁”,指的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仁”字从“二人”。只有在和他人的联系之中,“仁”才能得以实现。实际上,这恰恰是现代教育特别重视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的原因所在。最后是认识世界。我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我在世界中的位置是什么?世界对于我的意义是什么?想清楚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才能在我们脆弱而干涸的心中注入力量,帮助我们战胜人生途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⑥蔡元培先生就任北大校长后,曾语重心长地告诫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蔡先生这些话是一百多年前说的,言犹在耳,依然振聋发聩。

    (摘编自秦春华《为什么上大学》,《光明日报》2021年08月31日)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学能够从根本上定义一个人的人生,能够塑造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气质格局、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B . 知识如同普罗米修斯盗给人类的火,涉及艺术、写作、数学、天文、建筑和医学等,完全有益于人类。 C . 洞察力、判断力和感知力的完美结合才是真正的见识,大学里的先生和周围的伙伴会帮助学子开启见识。 D . 要在脆弱而干涸的心中注入力量,战胜人生途中的困难和挑战,就应该认识世界,弄清一些根本性问题。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三段运用例证法,以萧何、诸葛亮、王选、任正非为例,阐述了“见识”的内涵。 B . 文章第四段运用引证法,“虽千万人,吾往矣”等名言警语的引入,强调了人要有胆识。 C . 文章总体采用层进式的结构方式,论证了上大学的最大价值意义,论证周密,条理井然。 D . 文章用“如果不为求富贵”“仅有知识是不够的”等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们上大学,重要的是在学习中获得知识、见识、胆识和认识,其中认识是最重要的。 B . 今天的大学,缺少胆识教育,学生缺乏“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大勇。 C . 一百多年过去了,蔡元培先生“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的告诫,仍然值得我们警醒。 D . 现代教育特别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社交能力,其根本原因就是要实现孟子所倡导的仁爱。
三、名著阅读
  • 4. 下列对《三国演义》情节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曹操仓亭破本初”的故事:曹操采用程昱的“十面埋伏”之计,退军于河上,伏兵十队引诱袁绍追至河上,这时曹军已无退路,必将背水死战。在这场战役中,袁绍被打得大败,只得引袁尚等入冀州养病。 B . 周瑜死后,诸葛亮带赵云亲自前往东吴吊丧。周瑜部将皆欲杀诸葛亮,但畏赵云不敢下手。诸葛亮在灵前亲自祭酒,读祭文后伏地大哭,哀恸不已。鲁肃见状,也认为是周瑜量窄,自取死路。 C . 赵云见糜夫人已死,便推倒土墙掩盖枯井,将阿斗抱在怀中突围。曹洪部下晏明来战赵云,被赵云一枪刺倒。张郃来战赵云,赵云不慎掉入土坑,张郃欲刺,突然红光滚起,那匹马凭空跃起,张郃大惊而退。 D . 陈琳曾为袁绍攻打曹操起草檄文。檄文历数曹家几代人的罪名,痛快淋漓。卧病在床的曹操看了檄文,毛骨悚然,一身冷汗,头风病也更严重了。后来陈琳不为袁绍重用,前来投奔曹操。曹操爱其才而不计前嫌,仍委以重任。
四、古诗文阅读(62分)
  • 5. 古代诗歌阅读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1】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文氏外孙【2】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3】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释:【1】莳:种植。【2】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的外孙。【3】阴霪:连绵不断的雨。

    1.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杨诗的尾联,写田里秧苗还未完全插好,要提防鹅鸭捣乱。 B . 杨诗的首联,“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真切地展现了插秧时的混乱场景。 C . 苏诗的颔联,写连日阴雨后天晴,乡邻手举竹竿跳起舞来。 D . 苏诗的尾联,写诗人抖擞起精神,赋诗迎接外孙收麦归来。
    2. (2) 下列对《插秧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的颈联写出了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表现了农民抢抓农时忘我劳动的心理。 B . 本诗的颔联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C . 本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表现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 D . 全诗描写农民在雨中插秧的劳动情景,典雅新奇的用语使农事的轻松之感跃然纸上。
  • 6. 课内文言文阅读
    1. (1)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诸侯社稷,则变置。   危:危害。 B . 孟子对曰:“于有之。”   传:流传。 C . 天子不能以天下人。   与:给。 D . 得天下有。             道:方法。
    2. (2) 选出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 . 王何必曰利? B .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C . 孟子遇于石丘。 D . 王曰:“何以利吾国?”
    3. (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而攻之而不胜。   环:环绕。 B . 与禽兽奚择。     择:选择。 C . 礼人不。         答:答应。 D . 舜为于天下。    法:榜样。
    4.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B .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 .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D . 吾惛,不能进于是
    5. (5)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乱其所为           拂:违背,违反。 B . 今日矣                     病:疲累,倦困。 C . 安居而天下         熄:指战争平息。 D . 宋人有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闵:同情,怜悯。
    6. (6)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B .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 .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 .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7. (7) 下列语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恻隐之心,仁之也              端:发端,萌芽。 B . 仁义礼智,非由外我也       铄:比喻从外部给予。 C . 苟为不                    熟:熟悉。 D . 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强:竭力、尽力。
  • 7. 课外文言文阅读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

    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渡,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

    初,禁网尚简,但以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书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己。符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谓此也。”书奏,从之。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选自《后汉书·杜诗传》

    1. (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上书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己 B . 诗上书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己 C . 诗上书/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己 D . 诗上书/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己
    2.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它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 B . “玺”始出于周,到了秦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而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玺的作用也分为:权玺(权杖),国玺(御印),令玺(金牌)。 C . “建武”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D .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长于细节描写,所写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与《史记》、《春秋》、《汉书》合称“前四史”。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诗在南阳任职期间,执法严厉,打击了一些作恶多端、民愤很大的强豪地主;还领导人民兴修水利,扩大耕种面积,使南阳郡日益富足。 B . 由于杜诗重视农业生产,创造发明了运输工具,减轻了农民的运送粮食的艰辛,故南阳人民称他为“杜母”。 C . 杜诗历经功曹、侍御史、成皋令、沛郡都尉、汝南都尉及南阳太守等。由于办事干练,有决断,受到光武帝刘秀赏识。 D . 他一生廉洁清贫,生前没有购置田产,死后连丧葬之处也没有。光武帝下令在郡守官邸里为他治丧,并赐绢绸千匹,以作为治丧的费用。
    4.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书。

  • 8. 古诗文默写
    1. (1)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学”与“思”二者关系的辩证论述,他认为“”,这两者在人的进步中均不可或缺,是不能被割裂的。
    2. (2) 《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请从《观刈麦》一诗中找出与此相似的句子:“。”
    3. (3)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生动地表现激烈的战斗场面的词句是:“。”
    4. (4) 陆游《游山西村》中,“”写出了村民热情好客的性格和纯朴的民风。
五、作文(60分)
  • 9.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学校开展京剧进课堂活动,向学生展播了三国系列戏曲故事。某学生深有感触,跑去对老师说:“演来演去,主角都死了:诸葛亮死了,曹操死了,关羽死了,张飞死了。只有配角不死,我长大了就一直做配角得了。”老师听后对学生说:“配角的死,戏曲都懒得展示哦。”

    材料二:班级将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A说:“我报了林黛玉,如果要我演丫鬟,我可不愿意。”B说:“我要演就演项羽,项庄、曹无伤这类小角色我肯定拒绝。”C说:“可是总得有人演呀,如果人人都演主角,那不成戏呀!”

    材料三:香港著名喜剧演员吴孟达的病逝,让众多网友陷入悲痛之中。吴孟达演了一辈子配角,他对每个角色从不敷衍,让人看到了一位老戏骨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人生如戏,生活中我们有时是主角,有时是配角,时常会面临做主角还是做配角的选择。关于“做主角还是做配角”这个问题,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