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2-06-16 浏览次数:3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想象的作用只能解释某意象的发生如何可能,不能解释作者在许多可能的意象之中何以独选择该意象。在艺术作品中人情和物理要融成一气,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

    比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杨柳本来可以引起无数的联想,桓温因杨柳而想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何以《闺怨》这首诗的主人公懊悔当初劝丈夫出去谋官呢?因为“夫婿,,的意象对于“春日凝妆上翠楼”的闺中少妇来说是一种受情感饱和的意象,而杨柳的浓绿又最易惹起春意,所以经它一触动,“夫婿”的意象就立刻浮上她的心头了。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所以诗是做不尽的。有人说,风花雪月等等都已经被前人说滥了,所有的诗都被前人做尽了,诗是没有未来的了。这般人不但不知诗为何物,也不知生命为何物。诗是生命的表现,说诗已经做穷了,就不含说生命已到了末日。

    王昌龄不是“闺中少妇”,何以能感到她们的情感呢?诗人和艺术家都有“设身处地”和“体物入微”的本领。他们在描写一个人时,就要钻进那个人的心孔,在雾时间就要变成那个人,亲自享受他的生命,领略他的情感。所以我们读他们的作品时,觉得它们深中情理。在这种心灵感通中我们可以见出宇宙生命的联贯。一般批评家常欢喜把文艺作品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两类,以为写自己经验的作品是主观的,写旁人的作品是客观的。这种分别其实非常肤浅。凡是主观的作品都必同时是客观的,凡是客观的作品亦必同时是主观的。

    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后,意象是谐和整一的。这种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凡是文艺作品都不能拆开来看,说某一笔平几、某一句警辟,因为完整的全体中各部分都是相互依存的。人的美往往在眼睛上现出,但是也要全体健旺,眼中精神才饱满,不能把眼睛单拆开来,说这是造化的“警句”。功夫虽从点睛见出,却从画龙做起。凡是欣赏或创造文艺作品,都要先注意到总印象,不可离开总印象而细论枝节。因为有情感的综合,原来似散漫的意象可以变成不散漫,原来似重复的意象也可以变成不重复。《诗经》里面的诗大半每篇都有数章,而数章所说的话往往无大差别。我们可以见出创造如何是平常的意象的不平常的综合、诗如何要论总印象以及情感如何使意象整一种种道理了。

    总之,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情感或出于己,或出于人,诗人对于出于己者须跳出来视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情感最易感通,所以“诗可以群”。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想象的作用是能让作者寻找到可以表达情感的意象,但不能说明诗人选择某种意象的原因。 B . 诗人在诗歌中选择的意象与抒发的情感紧密相连,就是说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 C . 王昌龄能感到“闺中少妇”她们的情感,是因为他在描写人物时能“设身处地”和“体物入微”。 D . 诗人写诗时既要跳出诗外观察,又要钻进诗内体验,情感上由“出于己”而理解“出于人”。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通过王昌龄《闺怨》中“杨柳”这一意象来说明一种意象照应一种情感,而一种情感又会生成另外一种意象。 B . 作者为了说明观点,在立论的同时也批驳了“诗被前人做尽”和“文艺作品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这两种不当观点。 C . 作者围绕意象与情感的关系展开论述,并从诗人创作时心灵感通、文艺作品完整性与情感的综合等方面来说明。 D . 文章在举例论证中用人的眼睛来说明要把握文学作品的完整性,以《诗经》篇章的特点来突出情感综合的作用。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优秀的文学作品,描写的不论是作者自己的经历还是别人的经历,都能使读者感受到作品的内在情感。 B . 作者否定了“诗都被前人做尽、诗是没有未来的”的观点,认为诗歌是写不尽的,诗是生命的表现形式。 C . 文章否定了一些批评家把文艺作品分为主观、客观的做法,作者认为文艺作品的主客观是同时存在的。 D . 文艺作品离不开情感的综合,没有情感的综合,意象显得散漫,文艺作品就没有完整性,要拆开来看。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新媒体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体对传播时效的推进,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快节奏、高效率成为新型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全时性特点不得不使人们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搜索引擎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习惯也带来冲击,譬如,上网搜索成为不少人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其话语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反规则、碎片化、去中心的特点。大量短小、碎片化的信息,解构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但是同时新媒体也通过对不同碎片的拼接,形成一种新的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在解构权威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当然,传播渠道的急速扩展,也必然造成冗杂、无效的信息充斥传输媒介,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

    新型移动终端的出现、物联网等迅速发展,人与物的直接“对话”越来越常见。互联网即时通讯、视频聊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物—人”的互动,手机、电脑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技术,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要防止为物所役。

    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收获就是表达渠道的扩展,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权利,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声音被传递。但是渠道的扩展并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不仅仅是能够表达,成为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同时,渠道的多元,要求传播内容的丰富和高质量,而信息相对过剩与优秀资源的稀缺,是目前的新问题。新媒体造就的趋向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一切处于矛盾中,等待着我们抉择和妥善处理。

    (摘编自《网络对思维方式及思想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材料二:

    麦克卢汉在研究广告时发现,信息时代的生产中,商品本身越来越具有信息的性质,成本中相当部分用于广告预算。商品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质量,并且越来越取决于它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以旅行为例,旅行的过程与其说是在欣赏新的环境,不如说是在寻找已经在媒介里获得的想象,用实物来验证自己想象中的符号。于是“世界本身成为一个博物馆,馆中的藏品是在别的媒介里曾经见过的”。

    这些吉光片羽的论述,提出了电子媒介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的世界被符号化了,我们所接触的不再是世界本身,仅仅是一些象征符号。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想象,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比如一双耐克的球鞋,在我们眼中,它并不只是一双鞋,那个商标让我们联系到乔丹、美国、潮流——当然,它的价格也会比一般的国产球鞋贵很多,尽管它们很可能就出自同一家工厂。我们所消费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它所象征的世界——一个建构的品牌故事。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进一步发挥了麦克卢汉这一思想。他提出,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拟像的世界,真与假很难区分。有时“假”的拟像甚至会比“真”的还要真,称为“超真实”。比如电影《黑客帝国》就是按照这种哲学理念创作的。人们以为自己生活在花花世界,其实只不过是身上插着无数导管生活在营养液里,但是这个想象中的“母体”真实得让人流连忘返,甚至不愿面对痛苦的现实。

    (摘编自《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认知的途径》)

    材料三:

    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教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团体、教堂来实现。而在最近的半个世纪,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国外的研究表明,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12年中,儿童要观看长达5000小时的电视节目,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在电视机前度过的时间大约18000小时,而同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只有12000小时。

    媒介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从传统的印刷媒介到不断完善的电子媒介,它们和它们承载的信息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社会个体的认同。在此意义上,媒介成为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经。媒介以其无处不在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介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媒介被称为“第二课堂”,一方面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

    媒介与信息的结合导致信息的极大丰富。面对不可确知的世界,除了用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大众本身媒介素养以自救。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澳大利亚在20世纪70年代将媒体素养教育作为抵制西欧和好莱坞流行文化的策略和方式,通过法令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每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12年级教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美国也以教授批判性的收看电视技巧为切入点,开始了媒介素养教育,并逐渐纳入教育体制。中国内地新闻传播学界从1994年起,将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提上日程。

    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即是培养公众对大众媒介动作的熟悉并保持批判意识,致力于对大众媒体商业和宣传手段、技巧进行公开揭示,以此来匡时救弊。因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信息系统,并非完全自足自为,而是组织的产物,有自身的利益诉求。随着人们对媒介功能和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已经由单纯抵制抗拒媒介的控制,逐渐扩展到增强对媒介认识、识别和运用能力提高的层面,即获取、分析、评价与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摘编自陈力丹《提升媒介素养》)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媒体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使得人们的记忆退化,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 B . 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被符号化,人们仅仅借助抽象符号来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去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 C . 媒介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被称为“第二课堂”,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 D . 针对新媒体带来的问题,材料一认为需要妥善处理,而材料三重点从提高大众自身素养方面给出了建议。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传播方式上,新媒体的优点是能够建立一种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和建构新的话语体系。 B . 人们可能为自己创造出的新技术所控制,这是“人—物—人”的互动交流方式所导致的。 C . 有了发声渠道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因此要提高表达质量,使之成为优秀资源。 D . 信息时代,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深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是商品营销的手段。
    3. (3) 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爹的丧事

    周福书记对着话筒大声喊,架在大树上的四个大喇叭把他嘶哑的声音传遍全村:“老少爷们儿,疫情严重,大家不要惊慌,科学预防很重要,要做到不串门拜年,不聚会;出门戴口罩,进门勤洗手……”周福的手机响起,他摁了电话,把要宣传的事项讲完。周福把电话拔过去,弟弟周禄慌张地说:“哥,你赶紧回家,爹病重了!”

    周福给村主任刘军山交代完事情,急急忙忙地赶回家。

    爹睡在火炕上。周福半跪在爹身旁,握住爹鸡爪样的手。爹的脸白着,有点儿肿。周福眼睛发红:“爹,您要好好活着,抱重孙子。”

    爹咧嘴笑,声音低沉地说:“你放心,我这老病不咋的,立了春病就缓了。”

    周福的手机响起。刘军山语气很急地说:“书记,你快来第九检测点,几个外地来的人,不听劝阻,硬要进村。”

    爹抬起手摆摆:“你去忙吧,挑好村上的担子,你照顾好自己。”

    周福掖好爹的被子,掉头出门。三叔跟出来,叫住周福:“大侄子,大哥这病危险呢,你可要早想办法。”

    周福说:“叔,我明白哩,明早带爹去城里医院。”说着,骑上电动车去了村东头。

    一个留平头戴墨镜叼烟卷的胖子高声跟刘军山和两个值班员吵嚷,周福认出是王老二的小儿子王小柱。这小子在外地搞工程,听说挣了很多钱。

    胖子吐一口烟:“我一切正常,回家看我爹,还不行了?”

    周福说:“大侄子,非常时刻,不行。村里在西沟口设了隔离室,准备好了米、油、肉。你们在那儿隔离观察十四天,才能进村。”

    胖子狠狠地踹一脚挡路的杆子,跳上越野车,隔窗骂道:“老犟牛!”

    周福跺脚:“这年轻人,咋这样子呀?”

    刘军山“呸”一口:“平时对王老二不管不问,过年来显摆了。”

    俩人赶往西沟口。那儿是个养鸡场,年前鸡出栏了,十几间房屋空闲,做了隔离室,从外地来的三家十一口人分开住在里面。

    周福和刘军山走进暖烘烘的屋中,男人、女人、小孩和老人像见了亲人般亲热,周福问了他们的吃住,扯了会儿家常,询问还有什么困难。刘军山拿体温枪测了体温,做了登记,给镇上上报了表册。

    天黑下来,周福给村上另外八个检测点送热水。夜很黑很冷,路上有雪,周福不小心摔了一跤。电动车车头支离破碎,周福蹭破了裤子,蹭烂了腿,鲜血直流。

    回到村部,已是十点多。周福给周禄打电话,周禄说:“爹刚睡着,你也早点儿休息,明天早起早出发。”

    周福用酒精给伤口消毒,拿纱布缠绕包扎。值班员说:“书记您去卫生所看看,不要伤了骨头。”

    周福笑说:“哪有那么娇贵?老皮老骨耐实着呢!”周福裹上棉被躺在行军床上,感觉身上哪儿都疼,翻来覆去睡不着。迷迷糊糊刚睡着,手机急促地响起,周福一下子坐起来。周禄哭着说:“哥,你快回家!”

    周福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家跑,腿上钻心的痛,周福跑进屋,爹的身子冰凉,他对周禄吼道:“你干甚吃的,为啥早不叫我?”

    周禄哭泣:“你那么忙,顾过爹吗?”

    爹是村里的老支书,苦了一辈子。想起爹艰辛的一生,周福放声呜呜地哭。

    三叔拍拍周福的肩膀:“大侄子,安排后事,让大哥风风光光地走!”

    周福沉吟片刻:“叔,爹的丧事从简吧,现在提倡厚养薄葬,我要带头做表率。”

    “不行,咱们不能让别人戳脊梁骨,骂咱们不孝!”周禄红了脸吵嚷。

    “村里人知晓咱们孝顺爹,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看,咱们问心无愧!”周福大声说

    三叔捋着山羊胡:“你们是孝顺,可村里人会来吊唁老支书,亲戚朋友会来祭奠大哥,这丧事还得办。”

    周福说:“非常时期,坚决不能聚集,我来说明情况。”

    周福一边流泪,一边发信息:“老少爷们儿,至亲好友,家父因病于今日凌晨辞世。家父操劳一生,勤俭一生,养育之恩终生难忘。非常时期,丧事从简,大家不要登门吊唁。礼数不周,叩首致歉!”

    红彤彤的太阳升起,殡仪馆的车来了,周福抱着爹上车。车驶上村道,周福看到每隔十多米,路旁站一户人家,燃一堆火。村民低头掩面流泪,他们给老支书送行。周福的泪汹涌地流下:“爹您一路走好,儿会像您一样,挑好这担子!”

    下午六点,周福回到村子。他对着话筒,嗓子哑着大声喊:“老少爷们儿,大家到检测点领取消毒液。明天在全村开展集中消毒杀菌……”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的开头通过周福对着广播喊活,既让读者感受到了疫情防控形势的严峻,又点明了故事所发生的社会背景。 B . 周福的父亲去世后,村民自发掩面流泪燃起火堆为他送行,体现了村民对一生艰辛的老支书的敬重和缅怀。 C . 同为儿子,王小柱平时忙于在外挣钱对父亲不管不问,周福虽然在父亲的身边却因为工作忙而顾不上父亲的病。 D . 父亲嘱托周福:“挑好村上担子,照顾好”,既体现父亲对他搞不好群众工作的担忧,又表现了对他的爱护。
    2. (2)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周福的形象。
    3. (3) “尺水兴波”是小说中常用的技法,“兴波”指在小说中制造波澜、产生曲折,使文章产生感人的力量。请从情节设置方面,探究小说是如何“兴波”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彭越者,字仲。常渔鉅野泽中,为群盗。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杰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居岁余,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曰:“请仲为长。”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越乃引一人斩之,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沛公之从砀北击昌邑,彭越助之。汉元年秋,齐王田荣畔项王,乃使人赐彭越将军印,使下济阴以击楚,越大破楚军。汉王二年春,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于外黄。汉王曰:“彭将军收魏地得十余城,欲急立魏后。今西魏王豹亦魏王咎从弟也,真魏后。”乃拜彭越为魏相国 , 擅将其兵,略定梁地。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越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乃谓留侯曰:“诸侯兵不从,为之奈何?”留候曰:“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春,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 , 传处蜀青衣。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上遂夷越宗族,国除。

    (选自《史记•彭越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 B . 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 C . 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 D . 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年,我国古代常将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称为“元年”。 B . 相国,我国古代官名。春秋战国时宰辅大臣的尊称,后渐成为官称,称为相国、相邦。 C . 诸侯,我国古代分封制中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D . 庶人,文中指戍守边关的人,我国古代常将犯罪的官员等削除官爵,发放到边关。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彭越审时度势。陈胜、项梁起义时,有些年轻人要彭越也效仿,但彭越认为时机不成熟,需等一等,直到一年后才同意他们的请求。 B . 彭越屡立战功,彭越一生多次征战,他在济阴大败楚军,收复魏地得到十几座城池,后来又按照留侯的计策,一举在垓下歼灭了楚军。 C . 彭越树立军威。彭越跟年轻人约好第二天太阳出来时集合,迟到者诛,但最后一个人直到中午才来,于是彭越杀了他,震慑了其他人。 D . 彭越不听征召。汉王打了败仗,征召彭越合力攻打楚军,但彭越认为魏地刚平定,还畏惧楚军,不能前往,汉王举兵追击,再次战败。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

      ②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

  • 5.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书愤(其一)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释】①苏武餐毡: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②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白发萧萧”表示诗人已经老迈,却不被重用,只能“卧泽中”,让天地照出自己对国家的一片忠心,表明诗人已经对朝廷完全失去了信心。 B . 颔联引用苏武和张巡两个著名忠君爱国者的典故,意在说明自己抗金报国的忠心如同这两个人一样,非常坚定,至死不改。 C . 颈联运用想象虚写春雨中长满杂草的上林苑和夜月下残垣断壁的洛阳宫,实际上是借长安洛阳两座古都的荒凉来喻指沦陷的北宋都城汴京。 D . 尾联与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相似,表达自己虽然年岁已高,但报国之心仍壮的理想抱负。
    2.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那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蜀道难》中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句子是:“。”
    2. (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 (3) 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西安大雁塔南边的大唐不夜城中,游客        , 他们扎堆在一个个临时搭建的工坊前,看得出神。麦草工艺工坊里,陕西渭南位村民将麦草剪成细的“牛毛”拼贴在画纸上,一幅牛耕图         , 在日光下熠熠闪光,他的麦草工艺品已成为陕西“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各具特色的工坊组成了本届匠人大会的核心活动——“守艺长安大唐工坊”。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各地的世界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对于工匠精神,《诗经国风》中这样描述:“如切如健,如琢如磨。”在已出土的中央官府烧制的泰代瓦当上,常会发现有一两厘米大小的不起眼的印文,包括编号、机构、工匠名等。难道2000年前匠人的产权意识就已觉醒?

    答案并非如此。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在产品上刻下己名,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技艺。这种制度客观上造就了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之后的历朝历代,不管工料、工艺如何          , 不管是玉器、青铜器,还是瓷器丝绸,( )。“纵观中外历史,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需求就会强烈。今天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工匠精神被标举,是必然结果。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一群          的人,需要一个具有匠心的群体。”参会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说。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 络绎不绝  呼之欲出  推陈出新  卓尔不群 B . 不绝如缕  惟妙惟肖  推陈出新  特立独行 C . 不绝如缕  惟妙惟肖  革故鼎新  特立独行 D . 络绎不绝  呼之欲出  革故鼎新  卓尔不群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B . 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C . 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D . 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匠人的初心始终是追求精益求精的匠心 B . 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们的终极目标 C . 匠人们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其终极目标 D . 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的初心
  • 8. 结合下列内容,给“强基计划”下定义,不超过100字。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成绩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

  • 9.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古代“书”和“信”是有区别的:“书”指信件;①。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自可断来信”中的“信”,就是说媒的使者。书信在长期写作的过程中,②。如上下款的称呼怎么写,开头结尾的致故祝颂之辞辞怎么写,如何写抬头,哪里有空格等。上款写受书人,下款写作书人,为明清以来常见的格式;但汉魏六朝的书札,③。《报任安书》的开头“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就是这样。

四、写作(6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京举行。抗疫大战,打出了“硬核”战果,其彰显的“生命至上”“舍生忘死”等抗疫精神,亦成为中国抗疫决胜的关键。“生命至上”是视生命高于一切的价值追求,“舍生忘死”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拼命精神。

    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此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