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4章 植物与土壤 /第4节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教版科学八下4.4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2)

更新时间:2022-08-26 浏览次数:66 类型:同步测试
一、聚焦教材
二、分层训练 <p>A练就好基础基础达标</p>
  • 3. 土壤中的水分到达绿色植物叶肉细胞的顺序是( )

    ①根的导管②根毛细胞③茎、叶内的导管④根表皮以内的层层细胞⑤叶肉细胞

    A . ①③④②⑤ B . ②①③⑤④ C . ②③①④⑤ D . ②④①③⑤
  • 4. 科学家为检测有机物的运输部位及方向,做了如下实验:他们利用含放射性标记碳的二氧化碳,由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合成了含放射性标记碳的有机物,一段时间后,先后在茎的树皮和根的树皮中发现了含此标记碳的有机物,此实验证明运输有机物的部位及方向是( )
    A . 韧皮部的导管、由上向下 B . 木质部的导管、由下向上 C . 韧皮部的筛管、由上向下 D . 木质部的筛管、由下向上
  • 5. 在木本植物的树干上环割一周,深度至形成层,剥去圈内树皮,过一段时间可见到环割上端出现瘤状物,这种现象说明( )
    A . 韧皮部输送有机物受阻 B . 韧皮部输送水分和无机盐受阻 C . 木质部输送有机物受阻 D . 木质部输送水分和无机盐受阻
  • 6. 为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两枝带有较多不定根和叶的枝条。

    ②用刀片对其中一枝进行树皮环割处理。环割部位离不定根的距离约为4厘米,环割树皮时去掉约2厘米宽的树皮(如图所示)。

    ③把它们的根分别浸在土壤浸出液中,土壤浸出液的液面在环割处下方。

    ④放在阳光下培养,两周以后进行观察。

    1. (1) 实验中对两枝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
    2. (2) 实验中该同学“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基于的假设是
    3. (3) 两周后,可通过观察枝条上的不定根或的变化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 7. 小明做了如下实验:①把一段带叶的植物枝条用刀削成平整的斜面。②插入装有红墨水的烧杯中,置于阳光下照射。③待枝条基部颜色有变化后,取出枝条洗净。④在枝条上方横切和纵切植物枝条,观察并记录。请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 (1) 茎横切面上变成了红色的部位是,该部位的主要功能是
    2. (2) 用放大镜观察茎的纵切面,红色的部位从基部到顶部的变化是,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
    3. (3) 本实验证明了
三、B更上一层楼能力提升
  • 8. 如图所示的“蓝色妖姬”是经人工染色形成的。等白玫瑰快到花期时,开始用染料浇灌花卉,让花像吸水一样,将色素吸入,便开出蓝色花朵。下列关于“蓝色妖姬”制作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横向剖开染色后的茎,发现其韧皮部变蓝,木质部不变蓝 B . 在染料中添加适量葡萄糖以确保营养,可以使花朵娇艳欲滴 C . 纵向剖开染色后的茎,发现木质部自下而上蓝色逐渐变浅 D . 浇灌时使用染料的浓度越高越好,根本不用担心植株“烧苗”
  • 9. 水分进入植物体以后的运输途径是(   )


    A . 在导管和筛管中,沿着叶→茎→根的方向运输 B . 在筛管中,沿着叶→茎→根的方向运输 C . 在导管中,沿着根→茎→叶的方向运输 D . 在导管和筛管中,沿着根→茎→叶的方向运输
  • 10. 萝岗甜橙,兼有橙、橘、柑的外形,果实汁液丰盈、清甜,具桂花香味,耐贮藏,曾被评选为广州市名优产品。熟透的橙肉中含有大量糖分,这些糖分是由( )
    A . 茎制造的,经导管运输 B . 根从土壤中吸收的,经筛管运输 C . 叶制造的,经筛管运输 D . 根从土壤中吸收的,经导管运输
  • 11. 科学家用隔水材料将柳树茎的韧皮部和木质部隔开,并施用一种特制的含同位素标记的钾肥,数小时后测得这种有标记的钾元素大量集中在木质部中。这个实验说明( )
    A . 植物能吸收和运输有机物 B . 木质部中存在输导无机盐的结构 C . 输导无机盐的结构在韧皮部 D . 木质部能产生无机盐
  • 12. 据报道,科学家们利用仪器“听到”并记录了树木“喝水”时发出的声音。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树木“喝水”的讨论,正确的是( )
    A . “喝水”的主要部位在根冠 B . “喝水”时,有机物会 “搭便车”,“跑”到树木的各个部分 C . “喝”进去的水会沿着根、茎、叶中的导管运送到各处 D . “喝”进去的水主要用于光合作用
  • 13. 1500年前,贾思勰任高阳郡太守时曾因枣树数年不结果而“打”枣树,他用斧背狠敲枣树树干,树皮被打得伤痕累累,到了秋天树上挂满了枣子。这种做法的道理是( )
    A . 可以加速水分的运输,从而提高产量 B . 有利于有机物的运输,从而提高产量 C . 减少了有机物的向下运输,从而提高产量 D . 增加了无机盐的向上运输,从而提高产量
  • 14. 如图为木本植物幼茎的横切面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 (1) 写出图中a、c结构的名称:a,c
    2. (2) 草本植物的茎中没有,因而不能长得很粗。
    3. (3) 水分是通过图中的(填名称)运输的。

      为了验证你的推断,请你完成下列实验设计。

      ①实验步骤:

      a.取三根生长状况相似的枝条,分别标号1、2、3;

      b.1号枝条不做处理,2号枝条,3号枝条

      c.将上述处理的三根枝条同时插入中,放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

      d.取茎的上端,横向切断,观察茎的横切面。

      ②预测实验结果:

      由此可以得出实验结论:

      根吸收来的无机盐是怎样被运输的?

    4. (4) 通过探究活动,你可得出的结论是
四、开拓新思路拓展创新
  • 15. 科研人员在研究植物运输无机盐离子的途径时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甲:将柳茎一段的韧皮部与木质部剥离分开,在两者之间插入不透水的蜡纸,对照组则不插入蜡纸。在柳树根部施予含放射性42K的无机盐溶液,5小时后测定42K在柳茎各部分

    的分布(如图所示)。

    实验结果A:有蜡纸隔开的木质部含有大量的42K。而韧皮部几乎没有42K。

    实验结果B:在上一实验枝条上韧皮部和木质部没被剥离的部分,以及对照实验中,韧皮部都有较多的42K。

    1. (1) 试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上述研究结果作出解释。

      解释结果A:

      解释结果B:

      实验乙:将棉花一段茎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剥离分开,其间插入不透水的蜡纸(对照组不插入)。叶片施用含32P的无机盐溶液。1小时后测定含32P的无机盐的分布,结果有蜡纸隔开的韧皮部含大量32P,而有蜡纸隔开的木质部没有32P。

    2. (2) 试根据实验乙的结果得出结论:
    3. (3) 请参照上述实验的设计思路,设计实验步骤探究植物叶片合成的有机物的运输途径。

      实验步骤:

  • 16. 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有机物在植物茎中的运输途径,设计了以下实验:把一棵小树的树干上的树皮进行了“环割实验”,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发现:

    ①树枝切口上方形成了节瘤,切口下方无瘤形成,并有一定程度的萎缩;

    ②切口上方枝条上的绿叶还能继续成活;

    ③植物的根部渐渐萎缩。

    请帮助该兴趣小组分析以下问题:

    1. (1) 为什么切口上方枝条.上的绿叶还能继续成活?
    2. (2) 环割后一段时间,切口上方有瘤形成,说明切口上方有有机物的积累,而切口下方至植物体的根部渐渐萎缩,其原因是
    3. (3) 请你预测这棵小树最终会怎样?理由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