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第...

更新时间:2022-05-07 浏览次数:4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大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保持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全人类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保持和延续生物的多样性,世界许多国家已经开始采取有效措施。在我国,有着自己的植物诺亚方舟——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英国,有一个名叫千年种子库的保护中心,珍藏了来自各大洲的众多稀有物种;在挪威,有一个目前最安全的种子基因库——“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其基因储备是全球粮食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为确保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无限可能。

    抢救和保存农作物的遗传资源如种子,可以维护农作物的多样性。现在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大多有了自己农作物的基因库。有的种子基因库搞得非常好,但有的因缺乏经费、位置不合适或管理不到位等,还不能确保粮食种子的安全。特别是遭遇大的天灾人祸,如地震或战争时,当地的基因库就可能被毁于一旦。

    所以,为了做到永久安全地保护全世界农作物的多样性,就需在地球上最安全的地方备份人类所有的优良农作物种子,以防万一。即使当地种子库被毁了,也可再用这些异地储藏的种子重新启动当地的农业生产。“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是确保全球粮食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被称为“末日种子库”。

    当前世界农作物多样性保护形势并不乐观,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正在使农业失去良好的基础,也使人类更加面临着饥饿的严重威胁,首当其冲的就是穷人,所以为全世界提供优质廉价的粮食无比重要。

    人类仍有大约80%的食物、住房和衣服来源于世界上现有的4万种植物,可它们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特别是填饱人类肚子的粮食植物。这种威胁主要来自天灾人祸,如不可预测的世界气候改变等。据科学家研究,地球温度每升高1 ℃,世界粮食就要减产10%,升高3~4 ℃,粮食就会减产25%,全球农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还有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据联合国推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增加到90亿,这将对人类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资源形成巨大的压力。

    运营管理“末日种子库”的全球农作物多样性信托基金负责人Maria Haga介绍:“从1950年至今,中国灭绝了90%的大米作物,美国灭绝了90%的果蔬作物。‘末日种子库’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保存更多的种子,利用已有的多样性种子来保护人类的现在和未来。”

    种子是最有价值的生命遗产。人类要能在较少的土地保持收获较高产量的农作物,就一定要永久保护好现有的农作物多样性,这是保证不断提供足够粮食的关键办法之一。而要保护好农作物生物多样性,就要永久保存好那些更能适应气候变化,需要较少土壤、化肥和水,还可以抗病和抗虫的优良粮食种子,它们是天地精华,是人类上万年传承的最有价值的生命遗产,是保持人类现在和未来不再挨饿的依靠和希望。

    多样性对于粮食作物的安全十分重要。有多样作物的存在,未来可以挑选进行优势杂交,比如一个品种的小麦需要比较少的水就可存活但低产,而另外一个品种的小麦可能需要很多的水但高产,根据不同的特性可以杂交在一起,形成高产、需水量很少的新型的作物。

    (摘编自徐峰《种子基因:延续生命的诺亚方舟》)

    材料二:

    虽然中国口粮亩产世界领先,但玉米、大豆等重要饲料类作物亩产远低于以转基因种子为主的美国、拉美地区,单产不足农业发达国家的60%。玉米、大豆提高亩产,还需要依靠生物育种技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粮食安全的前提是种业安全。但是,在产业发展、科研体系、技术攻关三个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存在较大差距。

    其中,生物技术是当前中国种业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核心短板。中国种业科技整体仍处于以传统杂交育种为主的发展阶段,而美国的种业技术已经步入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化生物技术育种阶段。在全球种业竞争已经步入以“生物技术+信息化”为特征的大背景下,中国种业由于生物技术的原创性少、生物技术产业化方面落后于人,面临“卡脖子”的窘境。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的短板,也是未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突破口。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其中指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会议明确,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此前,生物育种作为前瞻性、战略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之一,已经被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

    (摘编自莫云《保障粮食安全从种子入手,攻关“卡脖子”技术》)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英国千年种子库的保护中心和挪威的“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有着完全相同的功能定位。 B . 不可预测的天灾人祸对当前的种子安全和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气温升高、虫害侵袭、战争破坏、人口增长等。 C .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但是中国在杂交育种和生物育种方面都落后于发达国家,并且生物技术面临“卡脖子”的窘境。 D . 认识到当前种业存在的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解决种子问题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指明了今后发展的方向。
    2. (2) 下列关于农作物多样性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目前要维护农作物的多样性,较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地球上最安全的地方备份人类所有的优良农作物种子,以防万一。 B . 保持农作物的多样性,就给科学家利用不同品种的优点通过杂交等技术手段培育出更为优良的种子提供了可能性。 C . 现在世界农作物多样性保护形势堪忧,如中国大米、美国果蔬的作物大量灭绝,“末日种子库”将会使这些物种起死回生。 D . 在耕地日益减少的形势下,保护农作物多样性也是提高农作物产量,为世界提供足够粮食、解决饥饿问题的关键方法。
    3. (3) 根据材料推测,下列不是建立“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必备条件的一项是 (    )
      A . 在北极的永久冻土带,自动温控系统使空气交换机和制冷设备交替工作,保持恒温。 B . 位置比现在的海平面高出130米,即便气候变暖导致冰层全部融化,也不会将其淹没。 C . 外包1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墙,隧道里有数道密封门,能够抵抗爆炸冲击力和热空气。 D . 位置很偏僻,却容易到达,有很好的码头和机场,给各国运输种子来此提供了便利。
    4. (4) 关于国家提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你是如何理解的?
    5.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嘱咐

    孙犁

    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鞋,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儿。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进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乱而黑,脸孔苍白,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纺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身上心里,都表现出是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

    水生告诉女人,自己在外想家。“我们可常想你,黑夜白日,你能猜猜我们想你的苦情吗?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呆了。

    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这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人照顾了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介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得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冷多热,老人背上孩子跑,累得哮喘咳嗽。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推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的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的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的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国民党)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如今国民党又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逼死。你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的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一个“你”字,生动再现了水生见到多年未见的妻子后既高兴又显得有点木讷,不知道从何说起的情景,具有个性色彩。 B . 水生八年抗战回来,在门口和女人打招呼,女人先是因为水生的回来而欣喜得笑了,然后又因想起八年来的不容易而哭了。 C . “低下头去”“无力的仄在炕上”,写出了女人听说水生明天就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时,内心充满了失望和怨恨。 D . 在送水生去参加战斗的路上,女人坚持一定要水生去爹的坟前看看,是因为八年来,爹为了支持水生的革命,付出了太多。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了主人公情感的起伏变化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B . 本文善用细腻的神态描写,比如多次用“呆”字揭示水生嫂的内心情感世界,“呆”中见深情,“呆”中凸显人物性格。 C . 作者借水生嫂的叙述,将水生爹这样一位理解革命、支持亲人投身革命、期盼革命胜利的老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D . 作者善于运用平原地区农村生活的口语,使文章读来通俗易懂,既增添了文章的乡土气息,又符合人物的特定身份。
    3. (3) 结合选文,谈谈孙犁“诗化小说”的特征。
    4. (4) 谈谈小说以“嘱托”为题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过秦论(下)

    贾 谊

    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以戍卒散抚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櫌白梃 , 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 , 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于是山东大扰,诸侯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寤籍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诸侯起于匹夫 , 以利 , 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 , 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

    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注释】耰(yōu)白梃(tīng):指农具。此处藉以形容武器之粗劣。扰,锄头的木柄。白梃,白木棒。阖(hé):关闭。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婴立遂不寤籍/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B . 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C . 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D . 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B . 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平民百姓。 C . 大夫,在夏、商、周时是职官等级名,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D . 五序,周王朝设置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士。
    3. (3) 下列语句中画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诸侯起,豪俊相立 并:一同 B . 诸侯起于匹夫,以利   合:联合 C . 收弱扶 , 以令大国之君罢:疲惫 D . 五伯征而诸侯 从:合纵
    4. (4)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朝吞并了六国诸侯以后,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却所向无敌。 B . 由于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又选取了中等以下的辅佐之臣,所以虽然有险固的工事,沃野千里的关中之地,也难免秦朝的败亡。 C . 秦国从秦穆公到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并不完全是因为他们个个才能超群,而且与秦国关中一带险固的地势有密切的关系。 D . 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它丢失了从周代而来的治国传统,所以不能长治久安。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

      ②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欧阳修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注释】①刘仲原甫:刘敞,字原甫。《宋史·刘敞传》载,刘敞“为文尤瞻敏。掌外制时,将下直,会追封王、主九人,立马却坐,顷之,九制成”。②平山: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任扬州太守,“作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堂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山色有无中”借用王维诗句,写登平山堂远望江南,可欣赏到美妙的远近山色,自然贴切。 B . 杨柳本就寄寓离愁别恨,“手种”“别来”二词,更深化了感情的表达,凄婉感伤,深情萦怀。 C .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极写刘敞为文赡敏,可谓倚马之才,表达了词人对他的赞誉之情。 D . 上片追忆昔日生活,从平山堂所见之景写到堂前垂柳;下片勉人劝己,从被送者写到送者,一气呵成。
    2. (2) 有人认为,本词开了豪放之词的先路。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词句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屈原列传》中用“”两个句子高度评价《离骚》的主题宏大、言近旨远。
    2. (2) 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发展了前代君主的功业,用武力来统一天下的两句是“”。
    3. (3) 贾谊在《过秦论》中用“”两句形象地描写出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在要塞,仔细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4. (4) 贾谊《过秦论》中揭露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一句是“”。
    5. (5) 有战争就会有别离,甚至是生死离别。在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6. (6) 《李凭箜篌引》中直接摹写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
    7. (7) 《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
  • 6. (2021高三上·昆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作文构思时,最重要的工作不在于搜寻材料,而在于对材料加以选择与安排。材料只是生糙的钢铁,选择与安排才能_______地显出艺术的锤炼。每个人有他特殊的生活情境与经历,所选的材料虽然在表面上看似相同,实际上却可以成为不同的作品。就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和“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描绘的画面大体相同,妙处上则_______,这就体现了对同一材料可有不同的选择和安排。

        选择是大难事,创作者需要_______创作时,(  )。遇到一个题目,他们只随便凑合出一些实是肤浅陈腐而自以为新奇的材料,就把文章和盘托出,如何能说服读者或感动读者?

        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主旨,创作者须在这上面_______,反复打磨,使你所写的事理情态成一个世界,突出于其他一切世界之上,像浮雕突出于石面一样。让读者看到后,马上就可以得到一个强有力的印象,从而使自己说服和感动。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恰到好处   半斤八两   深思熟虑   筚路蓝缕 B . 恰如其分   各有千秋   深谋远虑   筚路蓝缕 C . 恰如其分   半斤八两   深谋远虑   苦心孤诣 D . 恰到好处   各有千秋   深思熟虑   苦心孤诣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们不会想到要去选择材料,是由于他思想上的懒惰导致的 B . 人们经常不会想到要去选择材料,是由于他们思想上的懒惰 C . 思想上的懒惰,人们经常不会想到要去选择材料 D . 思想上的懒惰,经常造成人们不会想要去选择材料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当读者看到后,马上就可以使自己说服和感动,从而得到一个强有力的印象。 B . 读者看到之后,马上就可以得到一个强有力的印象,从而使自己说服和感动。 C . 让读者看到后,马上就可得到一个强有力的印象,从而使自己被说服和感动。 D . 读者看到后,马上就可以得到一个强有力的印象,从而使自己被说服和感动。
  • 7.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每空不超过6个字。

    记者要采写出有较高新闻价值的新闻,就要注意选择新闻角度。但现实中,有些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不顾事件本身的性质,把心思放在揣摩编辑的心理上,投其所好定角度;有些记者采访的事件无个性、无特点,千篇一律,是“你用我用大家用”的角度;有些记者采用想当然的做法,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别人的身上;还有些记者则完全不顾及事件自身的内在联系,不顾及事件与事件之间的有机联系,表面看来好似在对事件进行挑选,实则却是对事实进行歪曲,夸大甚至虚构。

    以上记者选择新闻角度时的错误做法,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他们都歪曲了事实,把事实弄得面目全非。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卢梭在《怜悯是人的天性》中认为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

    然而有些同学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老人倒了不敢扶;行人罔顾车辆喇叭声而随意穿越马路;小孩子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父母却认为是天性使然……种种现象表明,怜悯心已被自爱心取代。

    对卢梭和有些同学的观点,你有什么思考和认识?请联系现实,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