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6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六课《大...

更新时间:2022-04-17 浏览次数:7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艾青正是具备了“诗人应该是典型的事物之敏锐的直观者”的素质,他透过大堰河宽厚善良的一举一动,发现了她的心灵,故而描写绘声绘色,惟妙惟肖 B . 大堰河宛如一位生活怡然自得的家庭主妇,她纯洁无私的内心世界如同雪一样洁白无瑕 C . 没有剑拔弩张之势,没有咄咄逼人之威,诗人对大堰河的深厚感情都是在娓娓动情的陈述中流露出来的。 D . “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于是“我”顺理成章地“悄悄地走到村边”大堰河的“家里去”,“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
  • 2.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选择上市或者发行债券等企业融资方式,一般要求企业规模大、盈利能力强、社会认可度高才能成功融资。 B . 东京审判用法律的手段审判和严惩了因指挥、发动和策划侵略战争而犯下反和平罪、战争罪、反人道罪的战犯,伸张了正义。 C . 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D . 目前,诗歌的命运空前引人关注,在一些忧心者看来,诗歌已经濒临灭亡,诗人已经集体逃亡,必须挽救诗歌拯救诗人。
  • 3. 下面这段话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会茫然失措。                。掌握了一般性之后,再努力去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了。

    A . 因为它们既然有规律可循,那就具有一般性 B . 因为它们既然有一般性,那就有规律可寻 C . 因为我们不止能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能掌握它的特殊性 D . 因为我们既然能掌握事物的一般性,就能掌握它的特殊性
  • 4.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pǐ)      (jiào)母      浮(zǎo)     霉(jūn) B . (pánɡ)徨    彳亍(chì chù)    回(suò)     (jū)偻 C . (què)     (chàn)悔      (chóu)怅    枯(ɡǎo) D . (xìnɡ)    (chí)蹰       呻(yín)     (jiāo)正
  • 5.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陷井    哀怨    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B . 破锭    凄婉    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C . 回溯    寂寥    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D . 沉淀    迷茫    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 6. 阅读课文《再别康桥》,回答问题

    下列对诗歌4~6节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表达了诗人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这里融情入景,营造出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 B . 第五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向诗意纵深处开掘。这里的“梦”,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C . 第六节诗,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拉回到现实,诗情达到高潮。但这个高潮却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唯其如此,才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的离情。 D . 从这几节诗可以看出,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无限的伤感,虽然诗歌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但各个时期的读者对它都有强烈的共鸣,认为它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
  • 7. 依次填入下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艾青说:“我所努力的对诗的要求是四个方面:        , 有意识地避免用华丽辞藻来掩饰空虚;        , 以一个意象来表明一个感觉和观念;        , 以全部力量去完成自己所选择的主题;        , 不含糊其词,不写让人费解的思想,决不让读者误解如堕五里雾中。”

    A . 朴素    集中    单纯    明快 B . 单纯    朴素    明快    集中 C . 朴素    单纯    集中    明快 D . 单纯    集中    明快    朴素
二、语言表达
  • 8. 《大堰河——我的保姆》第7节用六个“她含着笑”开头,写了一组排比句,突出了大堰河的勤劳、淳朴、宽厚、善良、本分,也渗透了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同情。请用“(父母、老师、亲友、同学等)含着笑”开头写一组排比句。
  • 9. 仔细阅读下面一节选自《再别康桥》的诗,写一则点评文字,不少于60字。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三、阅读理解
  • 10.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下列各题。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1. (1) 诗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    )
      A . ①说明其卑微。②进一步说明其身份。③倾注了对她的感情。 B . ①交代“我”与她的关系。②表明“我”以她为骄傲。③倾注“我”对她的深厚感情。 C . ①说明“我”与她的关系。②进一步说明其身份。③表明“我”的深厚感情。 D . ①点明身份。②突出对她的热爱。③倾注对她的深情厚谊。
    2. (2) “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虽然出身于地主家庭,但却是农民的儿子。 B . “我”是地主的儿子,和大堰河只不过是养育关系。 C . “我”不忘养育之恩。 D . “我”和大堰河的养育关系比和生身父母的血缘关系更密切。
    3. (3) 诗中说“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说说你对句中两个“养育”的理解。
    4. (4) 根据诗节的内容分析选段第一,二节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 1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呵,母亲

    舒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褪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1. (1) 这首小诗第一节写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作用?
    2. (2) 诗人为什么说原来“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而现在“带着荆冠”却“不敢呻吟”?
    3. (3) 诗人为什么用“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比喻自己对母亲的怀念?这样写有什么深意?
    4. (4) 这首诗意境感伤优美,语言深情朴实,浓浓的情贯串全诗。作者使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达到这种效果的?
  • 12. 阅读课文《再别康桥》,完成下面各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 (1) 下列对诗歌二,三两节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两节营造了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柳影、水草、柔波恰当地衬托了诗人喜爱、留恋的心境。 B . 诗人因为热爱康桥,所以对康河里的水草充满了柔情,宁愿化身其中,和康桥永远在一起。 C . 在这两节诗中,诗人写景的顺序是由近及远,由高到低,写出了母校康桥特有的优美景色。 D . 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2. (2) 下列对诗歌4-6节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表达了诗人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这里融情入景,营造出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 B . 第五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向诗意纵深处开掘。这里的“梦”,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C . 第六节诗,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拉回到现实,诗情达到高潮。但这个高潮却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唯其如此,才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的离情。 D . 从这几节诗可以看出,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无限的伤感,虽然诗歌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但各个时期的读者对它都有强烈的共鸣,认为它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
    3. (3)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 (4) “轻轻的我走了”如果换成“我轻轻的走了”,在语言和情感表达上有何差异?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