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梅州兴宁市沐彬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2-05-25 浏览次数:3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 . 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 . 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D . 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 . 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C . 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D . 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3.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 .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C . “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D . “君子之于食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4. (4) 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
    5. (5) 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2. (2022高一下·无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家父子

    毕飞宇

    老马的祖籍在四川东部,第一年恢复高考老马就进京读书了。后来老马在北京娶了媳妇,生了儿子。但是老马坚持自己的四川人身份,他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一口川腔挂在嘴上。

    老马的儿子马多不说四川话。马多的说话乃至发音都是老马启蒙的,四川话说得不错。可是马多一进幼儿园就学会用首都人的行腔吐字归音了,透出一股含混和不负责任的腔调。

    语言即人。马多操了一口京腔就不能算纯正的四川娃子。老马对这一点很失望。

    老马这些年一直和儿子过,他的妻子在三年之前就做了别人的新娘了。离的时候老马什么都没要,只要了儿子。儿子是老马的命。

    儿子马多正值青春,长了一张孩子的脸,但是脚也大了,手也大了,嘎着一副公鸭嗓子,看上去既不像大人又不像孩子,有些古怪。马多智能卓异,是老马面前的混世魔王。可是马多一出家门就八面和气了。马多的考试成绩历来出众,那些分数一出来就成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成果了。学校高兴了,老马也跟着高兴。

    在一个风光宜人的下午老马被一辆丰田牌面包车接到了校内。依照校方的行政安排,老马将在体育场的司令台上向所有家长做二十分钟的报告。报告的题目很动人,很抒情,《怎样做孩子的父亲》。

    老马是在行政楼二楼的厕所里头被马多堵住的。老马满面春风,每一颗牙齿都是当上了父亲的样子。老马摸过儿子的头,开心地说:“嗨!”马多的神情却有些紧张,压低了嗓门厉声说:“说普通话!”老马眨了两回眼睛明白了,笑着说:“晓得。”马多皱了眉头说:“普通话,知不知道?”老马又笑,说:“兹(知)道。”马多回头看了一眼,打起了手势,“是zhīdao,不是zīdao。”老马抿了嘴笑,没有开口,再次摸过儿子的头,很棒地竖起了一只大拇指。马多也笑,同样竖起一只大拇指。父子两个在厕所里头幸福得不行。

    老马在回家的路上买了基围虾、红肠、西红柿、卷心菜、荷兰豆。老马买了两瓶蓝带啤酒、两听健力宝易拉罐。老马把暖色调与冷色调的菜肴和饮料放了一桌子,看上去像某一个重大节日的前夜。老马望着桌子,很自豪地回顾下午的报告。他讲得很好,还史无前例地说了一个下午的普通话。他用了很多卷舌音,很多“儿化”,很不错。只是马多的回家比平时晚了近一个小时,老马打开电视,赵忠祥正在解说非洲草原上的猫科动物。马多进门的时候没有敲门,他用自己的双象牌铜钥匙打开了自己的家门。马多一进门凭空就带进了一股杀气。

    老马搓搓手,说:“吃饭了,有基围虾。”老马看了一眼,说:“还有健力宝。”马多说:“得了吧。”

    老马端起了酒杯,用力眨了一回眼睛,又放下,说:“我记得我说普通话了嘛。”

    “得了吧您。”

    老马笑笑,说:“我总不能是赵忠祥吧。”

    马多瞟了一眼电视说:“你也不能做非洲草原的猫科动物吧。”

    老马把酒灌下去,往四周的墙上看,大声说:“我是四川人,毛主席是湖南人,主席能说湖南话,我怎么就不能冒出几句四川话!”

    马多说:“主席是谁?右手往前一伸中国人民就站立起来了,你要到天安门城楼上去,一开口中国人民准趴下。”

    老马的脸涨成紫红色,说话的腔调里头全是恼羞成怒。

    老马呵斥说:“你到坦桑尼亚去还是四川人,四川种!”

    “凭什么?”马多的语气充满了北京腔的四两拨千斤,“我凭什么呀我?”

    “我打你个龟儿!”

    “您用普通话骂您的儿子成不成?拜托了您呐。”

    老马在这个糟糕的晚上喝了两听健力宝,两瓶蓝带啤酒,两小瓶二两装红星牌二锅头。

    那么多的液体在老马的肚子里翻滚,把伤心的沉渣全勾起来了。老马难受不过,把珍藏多年的五粮液从床头柜里翻上桌面,启了封往嘴里灌。家乡的酒说到底全是家乡的话,安抚人,滋润人,像长辈的询问一样让人熨帖,让人伤怀。几口下去老马就吃掉了。

    老马把马多周岁时的全家福摊在桌面上,仔细辨认。马多被他的妈妈搂在怀里,妻子则光润无比地依偎在老马的胸前,老马的脸上胜利极了,冲着镜头全是乐不思蜀的死样子。儿子,妻子,老马,全是胸膛与胸膛的关系,全是心窝子与心窝子的关系。可是生活不会让你幸福太久,即使是平庸的幸福也只能是你的一个季节,一个年轮。它让你付出全部,然后,拉扯出一个和你对着干的人,要么脸对脸,要么背对背。手心手背全他妈的不是肉。对四十岁的男人来说,只有家乡的酒才是真的,才是你的故乡,才是你的血脉,才是你的亲亲娘,才是你的亲儿子亲丫头。

    老马猛拍了桌子,吼道:“马多,给老子上酒。”

    马多过来,看到了周岁时的光屁股,脸说拉就拉下了。父亲最感温存的东西往往正是儿子的疮疤。

    马多不猜愿看自己的光屁股,马多说:“看这个干什么?”

    老马推过空酒杯,说:“看我的儿。”

    马多说:“抬头看呗。”

    老马用手指的关节敲击桌面,冲着相片说:“我不想抬头,我就想低下头来想想我的儿子——这才是我的儿,我见到你心里头就烦。”

    “喝多了。”马多冷不丁地说。

    “我没有喝多!”

    马多不语,好半天轻声说:“喝多了。”老马的泪水一下子就汪开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马家父子的矛盾聚焦于对“川腔”与“京腔”的各执己意,背后的根源是两代人的身份认同和心理归属。 B . 作品中的老马是个失败的中年人形象,妻子离他而去,正值青春期的儿子,在外面八面和气,在家里却老是跟他对着干。 C . 老马喝酒后拿出全家福仔细辨认,体现了对过往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生活的怀念,还有对与儿子沟通不畅的失望和沮丧。 D . 马多两次对父亲说“喝多了”,简短的言语中折射出内心细微的变化,说明他对父亲的行为有了一些理解和体谅。
    2. (2) 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叙述老马的祖籍、读书定居北京的经历、启蒙马多讲四川话、对马多的“京腔”感到失望等等,为小说情节和冲突的展开做了必要的铺垫。 B . “老马打开电视,赵忠祥正在解说非洲草原上的猫科动物”,看似平常的交代却为父子交锋提供了表达元素,这种场景中的相互生发,读来饶有趣味。 C . 这篇小说不断转换叙述主体和视角,作者也常常跳出来以心理分析师的身份描述老马的感觉、思想等,这使小说的叙述呈现出多层次的审美效果。 D . “每一颗牙齿都是当上了父亲的样子”“冲着镜头全是乐不思蜀的死样子”,这样的表达赋予熟悉的语言以新的意趣和张力,也构成作品的独特语风。
    3. (3) 小说没有具体写老马作报告的情景,这样安排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君,敢以烦执事。越国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而夕设版焉  渡河 B . 夫晋,何之有  满足 C . 能若是乎     岂,难道 D . 弃强援,弱国  附属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越国鄙远,君知其难也    皆白衣冠送之 B . 子犯请击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C . 行李往来,共其乏困     吾其还也,亦去 D . 若亡郑而有益君         他日利有大烛之武者
    3. (3) 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 .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 .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 .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4. (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晋侯、秦伯围攻郑国的理由来看,秦郑两国之间并没有很深的矛盾。 B . 晋军和秦军驻扎的地方不同,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有利条件。 C . 秦伯接受了烛之武的建议,与郑人结盟,完全是为郑国的利益考虑。 D . 秦国与郑国结盟后,晋文公认为此时攻打秦军“不仁”“不知”“不武”。
    5. (5)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②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释】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下联的“谈舌如云气吐虹”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 . 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 . 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D . 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2. (2) 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
    2. (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得勇敢并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3. (3)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
    4. (4)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
    5. (5) ,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镜中花。(《枉凝眉》)
三、基础知识掌握与运用(6小题,18分)
  • 6. 下列选项中没有注音错误或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zōu)生   夜(zhuì) (chēng)目     秦军(sì)南 B . 浴乎(yí)  小(xiàng)  (shěn)笑     若不(quē)秦 C . (shè)乎   饥(jǐn)    樊(kuài)     (shuái)尔 D . (shì)坐   (kēng)尔 (xiǎng)士卒 (yāo)项伯
  • 7. 下列各句中,加点 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 , 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B . 为化解部分旅客的不满情绪,他们设立了“旅客投诉中心”,此举说明他们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 C . 最近几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小家电生产企业加速整合,目前只剩下五六家分庭抗礼 , 占据了全省60%的市场份额。 D . 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二人上下其手地将他摁倒,结果人赃俱获。
  • 8. 关于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解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林黛玉进贾府里,先后见了贾母、王夫人、邢夫人、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王熙凤;由两个舅妈带着,分别见了大舅舅贾赦、二舅舅贾政。吃过晚饭后,才见到宝玉。 B .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忙得茶饭也没工夫吃得,坐卧不能清净,心中却十分欢喜。这是因为她恐落人褒贬;喜揽事办,好卖弄才干;好逞强斗胜。 C . 林黛玉念书时,凡书中有“敏”字,都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贾雨村并未如此教她,当时只觉得黛玉言语举止另是一样。直到冷子兴告诉他林如海的夫人是贾敏,他才知其中原因。 D . 水月庵的智能私逃进城,找至秦钟家下看视秦钟,不料被秦业发现。秦业将智能逐出,将秦钟痛打一顿,自己也被气死了。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方的哥特式教堂被文学家雨果誉为“大艺术”,雕塑、绘画、音乐等曾经都依附于教堂;东方可以称作“大艺术”的,非中国园林莫属。以意大利和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园林与中国园林不同,(   ),墙体可有可无,空间可实可虚,与周围景致交融为和谐的整体。由建筑的小空间进入自然的大空间,中国园林的主旨是回归自然,而非控制自然。

    虽然中国园林的发展经历了帝王、贵族、士大夫等阶段,但雅集却一脉相承,出现在各个时代和各类园林中。园林的景致引人入胜,先贤的风雅令人神往。就中国古人而言,园林不只是生活场所,更是游览场所。他们在园林中拥有了海德格尔所推崇的——“诗意的栖居” , 将饮酒、作诗、品茶、弈棋、赏曲、鉴古等生活升华为艺术,从而造就了堪称“大艺术”的中国园林。今天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创造,更需要的或许并非向外的追寻,而是向内的回归。所有的答案早已寄寓在中国园林中,等待着匆忙的现代人的归来和发现。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西方园林往往与环境构成控制与隔离的关系,中国园林则散置在山水花木之中 B . 西方园林往往散置在山水花木之中,中国园林则与环境构成控制与隔离的关系 C . 中国园林往往散置在山水花木之中,西方园林则与环境构成控制与隔离的关系 D . 中国园林往往与环境构成控制与隔离的关系,西方园林则散置在山水花木之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就中国古人而言,园林不是生活场所,而是游览场所。他们在园林中拥有了海德格尔所推崇的——“诗意的栖居” B . 对中国古人而言,园林不只是游览场所,更是生活场所。他们在园林中实现了海德格尔所推崇的——“诗意的栖居” C . 就中国古人而言,园林不是游览场所,而是生活场所。他们在园林中拥有了海德格尔所推崇的——“诗意的栖居” D . 对中国古人而言,园林不只是生活场所,更是游览场所。他们在园林中实现了海德格尔所推崇的——“诗意的栖居”
  • 10.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左传》是我们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B . 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C .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D .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
四、作文(60分)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群群快递小哥,每天做着将包裹交到用户手上的小事,却织就了年逾400亿件的世界第一大快递网;一支支风华正茂的科研尖兵,每天都在与仪器、数据打交道,却是向技术高地发起冲锋,创造出“上九天搅月,下五洋捉鳖”的骄人成绩;海岛边境,一队队生龙活虎的青年战士,每天都重复走着巡边、巡岛的路,却是在尽忠职守地守卫近14亿人民的幸福家园……每一滴汗水都是中国故事的青春注脚,每一项成就都是中国大厦的坚实支撑。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使用时文阅读“冬奥会”“202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相关素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