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湖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2-04-29 浏览次数:43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褊小(biǎn)   庖厨(páo)   提防(dī)   陈词滥调(làn) B . 忖度(dù)   鞭笞(chī   汗涔涔(qín)   沐猴而冠(guàn) C . 商贾(gǔ)   庠序(xiáng)   碍面子(ài)   卓有成效(zhuó) D . 浸渍(zì) 赡养(shàn) 孺子牛(rú) 瞠目结舌(chēng)
  • 2.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委屈    抱应    旷日持久    一帆风顺 B . 贤惠    烦燥    樟木箱    卑鄙无赖 C . 怀揣    缔听    冰窟窿    勾魂摄魄 D . 混账    拖延    根深蒂固    哭哭啼啼
  •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常言道:三人成虎。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坚持不懈,定能渡过难关,再创辉煌。 B . 自从王冰同学被评为浙江省“小小文学家”,大家深受鼓舞,读书练笔蔚然成风。 C . 温州著名民间雕刻大师朱子常的作品刀法圆转流畅,造型栩栩如生,人物清新俊逸。 D . 新闻的特点之一是“新”,一些有价值的事件如果没有及时报道,也会化为明日黄花。
  • 4. (2018高一上·吉林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后,各参研参试单位纷纷表示,要发奋努力把大型客机打造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标志性工程。 B . 《朗读者》开播后,许多广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诵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诵读的行列。 C .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在大学校园,还是在产业园区,抑或是在街道社区,各类创业创新赛事如火如荼。 D . 桃花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建成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乡,制订了五年发展建设规划。
  • 5. (2021高一下·长汀期中)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伟大的戏剧家,往往也是思想家,或者说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他们关怀人的命运,关怀人类的命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同时代的剧作家中,甚至现代文学作家中,还没有人有着他这样宽广的人文精神和人类情怀。

    ①在这些人物的命运中,我们看到作家是怀着怎样一个伟大的仁爱的心灵,又是有着多么宽广的人道关怀

    ②曹禺所具有的悲剧思想是杰出的,是十分深刻的

    ③在曹禺的戏里,一个又一个人物的命运,诸如繁漪、侍萍、四凤、陈白露、翠喜,还有觉新、瑞珏、鸣凤……

    ④甚至,连周朴园,他都有着怜悯

    ⑤莎士比亚是这样,曹禺也是这样

    ⑥在他看来,人的悲剧境遇,人类的悲剧,几乎带有一种不可逃脱的性质

    A . ①④②⑤③⑥ B . ②①③⑥④⑤ C . ①③⑥④⑤② D . ⑤③①④⑥②
  • 6. (2021高一下·北京月考)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B . 如其礼乐,以君子          俟:等待 C . 异乎三子者之            撰:撰写,编写 D . 《经首》之会           中:合乎
  • 7. (2021高一下·番禺月考)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庖丁文惠君解牛

    A . 长者折枝 B . 吾见其难 C . 止,行为迟 D . 北冥有鱼,其名
  • 8. (2020高一上·呼和浩特月考) 下面“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 . ①③④/②⑥/⑤ B . ①②/③⑥/④⑤ C . ①④/②③⑥/⑤ D . ①⑤/②⑥/③④
  • 9. (2021高一下·北京月考)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A . 良庖更刀,割也 B . 先破秦入咸阳者 C . 足之所 D . 赤也为之 , 孰能为之大
  • 10. (2021高一下·北京月考)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B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 . 以其无礼于晋 D . 依乎天理 , 批大郤
  • 11.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百姓之不见保。

    A . 良庖岁更刀,割也。 B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 . 臣未之闻也 D . 若属皆且为所虏。
  • 12. (2020高一下·汶上期中)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古代爵位共有五等:公、侯、伯、子、男。张良运筹帷幄,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因功封留侯,其封地为留地。 B . 古代室内宴会上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北向再次之,西向为侍者座位。 C . “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指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中的“河”指黄河。 D . 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长幼排序。“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的伯父。
  • 13. 下列选项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A . 宜乎百姓之谓为爱也。——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B . 技经肯綮之未尝。——不曾拿刀去尝试那些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 C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认为它是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D .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杀人像是怕不能杀尽,给人用刑像是怕不能用尽。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4. (2021高二上·浦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蹈、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种,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 (1)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 B . 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 C . 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D . 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 . 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 . 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 . 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 (3) 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
      A . 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 .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C . 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D . 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父亲的鞋子

    高军

    “爹,走吧,你再住在这里,我就不好看相了!”“不好看相”是当地方言,就是脸面上不好看、说不过去的意思,儿子指着这间凋敝残破的护林房,耐心劝说着,“咱家在村里盖的楼房也是数一数二的,里面很宽敞,咱们可以互不相碍,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住着很方便很自由的。”

    儿子指着的这间护林房可有些年头儿了,当年父亲从村里被选为林场的护林员,林场专门在大山深处盖起这间小房子,他经常住在那里,栽树绿化,防盗防火,间伐修枝,几十年就下来了。

    现在父亲早已退休,林场也在另一个地方建起了更好的护林房,训练有素的几个年轻护林员也早已上岗,他完全可以搬下来安享晚年。但是他对这里太有感情了,竟然想一直在林场废弃的这间破旧护林房里继续住下去。年龄越来越大,体质越来越弱,儿子一直想接他到自己家里住以方便照顾,但是他就是不同意。他经常会在山里转转,拍拍这棵树干,拉拉那个树枝,和树木花草鸟兽们说说话,脸上就都是满足自得的神情了。儿子理解父亲对大山的感情,但是一个孤独的老人居住在深山里,也确实不能让人放心。

    这次,儿子做了充分准备,就是打算彻底说服他的,于是继续劝说着:“再说了,咱家一辈子从没占过公家的便宜,人家这个房子是林场的公有财产,你已经退休不是护林员了,还住在这里也不合适啊。”儿子考虑了几天,觉得这样说会有力度的。

    “场长说了,这个房子林场已经不用,作废了……”“作废了也是公家财产啊。”他沉默了,儿子知道父亲已经心动,就继续坚持着。过了大半天,父亲才又开口:“好吧,我拾掇一下,到时候再搬吧。”

    并没有多少东西,也根本没有什么好收拾的,但儿子还是尊重了父亲的要求:“用我帮你吗?……不用啊?……那好,你收拾彻底了,咱们明天来搬。”

    儿子离开后,老人在房内这里转转,那里看看,最后才开始拾掇起来,林场里的工具都早已交回去,收拾半天竟然大多都是他穿破的鞋子。他拿出一条麻袋,开始一双双慢慢往里装着。

    他拿起一双千层底的布鞋,两只鞋的脚大拇指部位都是窟窿,鞋底脚掌和脚后跟部位也都透了气,一个个麻线针脚还能模糊地看出来,他停下来认真凝视着,眼圈慢慢红了。这是妻子用心为自己做的,连搓麻线、纳鞋底、做鞋帮,一直到绱起鞋来,费了老婆几天几夜的工夫呢。做这双鞋的时候他们才刚结婚,现在妻子竟然已经去世五年了。当时他对这双鞋很珍惜,走在山路上有时候就脱下来提在手里,光着脚板走路。妻子知道后,心疼地说:“你是有家口的人,你尽管使劲穿就是,我都跟着你了还能少你的鞋穿?”妻子说到做到,经常为他做出新鞋子来。可是他每天都要巡山几次,磨损得太快太厉害,一双鞋子用不多长时间就穿透了气。为让妻子少受点累,他后来摸索出一个办法,就是每到一个有水的地方,轻轻用鞋底蘸一下水,让底面略微湿一下,这样鞋子就会更加耐磨一些。但是绝对不能湿了鞋面,那样的话就会毁得更快。想到这里,他苦笑了一下,“老婆子啊,俺还想穿你做的鞋呢。”

    扒拉着,扒拉着,一双用车轮胎皮做鞋底、皮襻交叉钉在上面的自制皮凉鞋露了出来,这种鞋过去都叫鞋垫子,发生孟良崮战役后见了世面的当地人又叫皮坦克,再后来又有了个时尚名称沂蒙凉鞋,过去集市上很多摊位都在卖,价格很便宜,但很耐穿,深受欢迎。“孬处就是磨脚,得先磨破皮肉,然后再磨出来硬皮茧子才成。”他又无奈地摇摇头,陷入了沉思。这双鞋可让他吃苦头了,有一次碰上来偷树的,他一心想抓住人家,结果先是被山坡上的碎沙土滑倒了几次。山上陡坡处随地长着很多擦脚草更让他出尽了洋相,这种草叶片修长,密密麻麻的,地上就像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碧绿毛发,踩在上面一不小心就会滑倒。那次他被滑下去近百米,眼看被追上的偷盗者向一边跑去,结果他停住的地方距离那人更远了,最后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那人影消失在密林深处。那次他的裤子后腚都擦破了,后来还是妻子给缝了两个对称的补丁才又能穿出去,屁股上擦破的地方过了好多天也才结痂痊愈。

    第二天儿子来到的时候,看到的除了很简单的几件生活用具外,最需要搬的就是两个大麻袋。儿子一看都是不能再用的破旧鞋子,开始有些烦,随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转过头去偷偷抹了一把泪,蹲下给父亲往远处的车上背了过去。

    下午,儿媳妇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儿子为父亲满满地斟上一杯酒,恭敬地端到手中,然后端起自己的来:“爹,我敬您一杯,在咱们家里您愿意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尤其那些鞋子都记载着一段您的经历,咱们好好保存。您愿意到山上去转转,也随时去就是……”

    他感到眼里热热的,赶紧努力忍住,“爹,咱爷俩干了。”儿子看到,父亲转过头去看了那两个麻袋一眼,眼里也有了泪花。

    (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第9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爹,走吧,你再住在这里,我就不好看相了!”这里采用先声夺人的手法,把儿子对父亲执拗地住在破旧的护林房、给自己丢脸的怨愤传达出来。 B . 父亲拿出一条麻袋,把穿破的鞋子一双双慢慢往里装。“慢慢往里装”这个细节中蕴含着丰富情感,也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这些鞋子往事的回忆。 C . 两大麻袋中的每一双鞋子,都记录下主人公护守山林的感人故事,作者选取了两个典型事例详细描述,以点带面,能带给读者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D . 这篇小说借助儿子的视角来写父亲,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情节叙述和转换也很自然,同时用儿子的言行来衬托父亲的形象,增添作品的感染力。
    2. (2) 小说用大量篇幅描写主人公穿破的千层底布鞋、自制皮凉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儿子为父亲满满地斟上一杯酒,恭敬地端到手中,然后端起自己的来。”这一句传达出哪些意蕴?请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 16.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杖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近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踢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和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重瞳子:瞳孔内有两个瞳仁,这是一种传说。②义帝:楚怀王之孙,名心。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千里(土地方圆) B . 何兴之也(残暴) C . 五诸侯灭秦(带领) D . 非用兵之也(过错)
    2. (2) 下列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 我何面目见之        树以桑 B . 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若属皆为所虏 C . 令骑皆下马步行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D . 乃自刎死        朝济夕设版焉
    3. (3)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英雄气概的一组是(    )

      ①不忍杀之,以赐公        ②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③吾为若德        ④乃自刎而死        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④⑤ D . ②④⑤
    4. (4)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项羽在拒绝渡江之后面对汉军重围,命令手下都下马,手拿短兵器步行作战,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他身上也被十多个敌人刺伤,直至最后自杀身亡。 B . 文中主要描写了拒渡、赠马、赐头三个情节,生动传神地刻画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从文中可以看出项羽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同时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热血男儿。 C . 作者认为,项羽到死也没有认清自己的错误,反而把失败归咎于上天。 D . 司马迁的评论既赞美了项羽的兴盛功绩,也揭示出项羽失败的原因。认为他的失败是因为居功自傲,而且崇尚武力治天下。
五、古代诗歌阅读
  • 1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寄郑起侍郎

    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此诗作于北宋乾德(963-968)初,杨徽之贬为外官之时。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清明”后缀以“时节”二字,即将寒食包括在内,既指出了诗人春游的时间,也奠定了诗的情感基调。 B . “寂寂”,用叠词渲染“山城”的寂静气氛;用“柳映门”的寒食特有之景,增强凄寒的环境氛围。 C . 诗的颈联即景抒情,天气乍暖还寒,薄酒难以消愁,登高远眺才让作者内心获得片刻的逍遥与自在。 D . 诗的尾联,以问句作结,诗人将一腔喷涌欲出的别离心绪融入“向谁言”的反问中,欲述无门,有一唱三叹之妙。
    2. (2) 请赏析诗的颔联。
六、句子默写
  • 18. 补写出下面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2. (2) 千乘之国,,加之以师旅,
    3. (3) 谨庠序之教,
    4. (4) 宗庙之事,,愿为小相焉。
七、材料作文
  • 19. (2021高一下·永济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11月,网上红了一篇演讲,红了一个短片。

    红了的演讲是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的《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刘瑜在演讲中提到了现在孩子普遍的焦虑、抑郁症、空心病等,她试图论证,在当今社会,如果一个人选择“放弃成功”,也未必是坏事,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是最重要的人生功课。演讲内容因为“普通人”三个字引发极大争议,支持者认为拿到了破除教育焦虑的解药;反对者则称:“劝你看开,不是真的让你看开,而是让你认命。”红了的短片是《你知道中国人有多拼吗》:凌晨四点,加班的程序员关了灯,卸下了一天的疲意;与此同时,早餐店的老板开了灯,开启了一天的劳作;为了工作,让老板随时能联系到你,你习惯24小时开机;你也可能因为工作——一个长达数小时的手术,习惯很久不回消息;刚下班的你来不及吃上一口饭,为了家庭转身变身“骑士”……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对“普通人”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呢?请你写一篇文章,在班会课上,做一个“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人”的主题发言。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